鲁:《希望》作者群也更集中,相对来说,《七月》的更广泛。
牛:对,《七月》的作者很广泛,有解放区的,有大后方的。“皖南事变”之后,大后方的作家处境十分艰难,党要胡风去延安,他投去,到南方去了。当时很多作家,转移到南方,萧红到了香港。当时有一些作家,要保留自己的创作天地,到解放区去就很难了,你要做许多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学习、改造思想,生活得不自在,写也写得困难。比如艾青到解放区没写出多少优秀的东西。他一九四一年过去的,不断地改造,不断地受批判,没好日子过。胡风没去,去了麻烦。他不是反党,也不是反革命,他觉得应坚持自己的东西,不受干扰,也不是说不到延安、就不革命。后来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分歧就明显了。我的看法,共产党对《希望》基本上不肯定,不喜欢。《希望》有自己的理论,作者阵容范围较小,逐渐形成一个流派,本质上是一个创作群体,团结得很紧。《七月》比较宽泛,比较开放。抗战之后政治环境恶劣,胡风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共产党批评他,国民党更批判他,他活得很困恼。他编的《七月诗丛》,当时影响颇大。
你看看中国新诗发展史就知道,“胡风派”是一个大家承认的流派,因为它有作品。有些诗歌团体不算好,因为它没有好的作品。“新月派”算,尽管它模仿欧美。“胡风派”是土生土长的作家。这两个流派,是抹杀不掉的,当然还需要研究。“九叶诗派”我认为也有影响,应当研究。
鲁:恐怕到现在没有人比较客观地研究过胡风的编辑思想。在韩国,我是第一个,他们主要研究胡风的文艺思想,通过他的理论和杂文来具体研究。
牛:你是开天辟地第一个了。“七月派”现在回过头来看确是个流派,它有自己一致的创作倾向,它比某些革命权威的理论要合理一点。我现在也不完全肯定《讲话》,我一直这么说,因为那理论是解决政治立场,观点问题,离创作远。创作内部的问题、困难、苦恼,没有谈。虽是大问题,但是概念的,从政治着眼,解决政治立场问题。胡风的刊物和理论解决了我创作的实际问题,对我的创作有影响。他对艾青、田间的评论对我也有影响。胡风培养了一大批人,我是其中的一个。我在四十年代的作品没有多大影响,我的后劲大点,平反以后拼命写。早年我在大西北大山里,比较闭塞(抗日战争时期流亡到大后方)。像绿原他们和胡风有联系,我不是这样,我只受他们的影响,相互交流不多,我是他们的读者,非常虔诚地老实地扎扎实实跟着他们写诗。艾青、田问、绿原、冀汸对我都有影响。
现在看来,那时候胡风周围的一批作家现在各走各的路,发生变化了。这是正常的。一个流派总是短暂的,不可能几十年不变。国外的也就是三五年、二三年,没有终身制,一辈子就属于这么个流派。特别是中国的历史变动很大,有的人人生道路和创作思想后来完全不同。
鲁:他的工作对当时读者的影响呢?
牛:有许多作家相信胡风,但也有许多对胡风持批判态度。他影响很大,受影响的人并不都变成胡风分子,人家还有人家的创作思想、学习环境、创作追求嘛。但胡风的刊物在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那些年,是最有读者的,艺术上有见解,不同于别人的。有些刊物四平八稳,没有个性,稳稳当当,不会碰撞任何人,规规矩矩,很听话。比如某某的刊物,它有它的好处,他活得自在啊。
胡风刊物不是。但他也有缺点,比较固执,他编刊物,丛书,几十本书(报告文学、小说,诗歌都有),审美观点鲜明,有独立的思想风格……当时胡风与周恩来关系还不错,胡风到死都信任他。其实不是这样。艾青告诉我,周恩来认为胡是一个革命者。但给延安的报告中也提到,胡风和共产党并不完全一条心。这胡风到死都不知道。一九四八年在香港的一些共产党人在《大众文艺丛刊》上批判胡风,邵荃麟、林默涵、乔冠华参加了。说明共产党不完全信任他。那时候对《讲话》的理论,你只要有一点分歧都不行,不能有一点怀疑,你应该完完全全地彻头彻尾地服从它。但胡风不完全信啊,有区别,不行。他硬以为自己是对的,我看这就是他,否则他就不是胡风了。
鲁:办《希望》时共产党提供资金了吧?
牛:听说提供一点资金,共产党给点钱,周恩来对胡风有团结的一面,但团结不一定完全信任啊。周把胡风当成继承鲁迅传统的革命作家看,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一些文艺观点,何其芳,林默涵等反对,把胡风当做批判对象。当然这是上面决定了要批判的,不是某一理论家要批判胡风。胡风一直是个革命者,不管怎样说都是,他培养了一批革命作家,这个你该承认吧。他只坚持一些差别。
但差别就是革命反革命的分界。你强调主观,强调作家的艺术个性,那是不行的。因为当时只讲阶级性,只讲革命与反革命,没有人性,人性是抽象的资产阶级的思想。邵荃麟是文革中受折磨而死的,是共产党的一个理论家,比较诚恳的好人,对胡风不错的。他对我说:中国那时的刊物谁都比不过胡风,胡风的刊物编得最好。它好在什么地方?它有完整的对文学的观点,美学追求,而且政治上也不糊涂,是革命的,符合人类的进步思想,受罗曼·罗兰的影响,他不是个简单的没有知识的人。邵荃麟是肯定胡风的,他只针对胡风的刊物,不谈别的,说其最有特点。解放后的刊物都没有各自的特点,一般化。胡风的刊物不是这样,文丛,诗丛都是他认为当时最优秀的、最具艺术个性的作品。编刊物、丛书,是工作,不是空话,不是号召,不是美丽的语言。他发现了好多作家,出了好多书,他做了好多工作,所以他有影响。
鲁:但实际上办《七月》时,只是作品上有一些共同主题,没有明显的一致倾向。
牛:对,当时有个座谈会,记录刊在武汉时期的《七月》上,就有不同的看法,萧红参加了。我当时觉得萧红这人不错,很有头脑,非常清醒、正确,但她的一些观点我不记得了。萧红和胡风关系本不错的,胡风给她的《生死场》写序和评论,对萧红有影响,萧红比他小了七岁。但后来萧红和端木蕻良有了关系,胡风对蜡木蕻良有自己的看法,但萧红和他结婚了,所以胡风对她失望。八十年代初,我看过萧红写给华岗的信,对胡风有微词,认为他不该对她措手划脚,“我的事不用你管”。这一点谁是谁非,我倒觉得可各行其事。创作上萧红不强调为什么服务,她强调作家的个性,作家的创作自由。
鲁:这一点是不是胡风欣赏她的方面?
牛:不大一致,胡风主张高昂的、战斗的,和大的政治方向一致,反对蒋介石。萧红不大强调,胡风认为她思想落后了,有点区别。《七月》实际上就是胡风夫妻二人编的,就两个人,通信、联系、看校稿,复杂得很。非常困难,生活也困难,这就是中国作家的命运,革命作家、进步作家、有个性的作家的命运。办刊物,又没有钱,《七月》国民党批准了,还要审查,这里有好多斗争,很艰难。
鲁: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这样办杂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牛:解放后我问过胡风,问他是否想组织一个流派?
他说他从来没有这个想法。由此可见他不是为了个人或者为了个人事业,招兵买马,形成自己的队伍。解放前他没有这个思想,他对共产党是信任的。解放后毛泽东错误地斗争他,冤枉了他。比如我这个人,从小跟共产党干革命,我怎么会反对共产党和毛泽东?完全是个冤案。胡风信任共产党,他和国民党斗争也很厉害,这段历史贾植芳先生知道得比我多。
胡风这人有个性,他想有自己的刊物,他附属于那一个理论,他有自己对文学、对革命和人生的理解,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像罗曼·罗兰一样,有时候比较狂热。他毕竟不是个政治活动家,他是个作家。
鲁:那他是不是通过办刊物,体现自己的文艺理论?
牛:是的。一个人总与社会有联系,他希望他的理论,思想能有人理解。至少在解放之前,他认为他没有流派,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那只是别人那样说的。“胡风派”。
是用批判的口气说的
可他说他没有。他在对待作家和创作上很诚恳的,像邵荃麟说的,他是个最好的编辑。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刊物像他的刊物那样受到作家和读者的喜爱。现在的刊物路子太窄了,只贯彻一个观点,文艺刊物不是政治刊物,胡风从文学的立场来办刊物,他不是为了简单地宣传,而是期望他发表的作品能对中国人民的解放起好作用,其中有理想,不是那么简单地、庸俗地、实用主义地看问题。胡风受的苦难,说明他是正确的,但他在个性方面太固执了。作为编辑,以及创作,主要是在三四十年代,平反后写回忆录,就是《胡风回忆录》。
[附注]鲁贞银,系上海复旦大学韩国留学生。此文是她记录整理的。
漫说老聂
绀弩离开人世不知不觉已经过了整整十二个年头了。近一个月来,我断断续续地写着一篇有关他的文字,还远未结束。写他如朝山拜佛,感到越写越离他远了。
写得很苦。下面的两个片断,就是从这篇未定稿中勉强择出来的。
小引
老聂就是聂绀弩。他跟我的父亲同岁(一九〇三年出生),长相身材十分相似,神情尤其像。他活着的时候,我没大没小地跟着大家(其中包括雪峰、胡风)喊他“老聂”,有时也叫他“绀弩”。叫得很亲。我从来没有叫过他一次“同志”
或“先生”。而他却一直叫我“牛兄”,不过随便叫一下罢了。
这篇文章本来题作《无题话老聂》,刚刚才改为《漫说老聂》。不论“无题”还是“漫说”,其实是一个意思。我觉得写老聂就该这么写。并非故弄玄虚,不信,你试拟十个八个题目,肯定难有一个跟老聂这个人对上符号,他是个没有符号的人。他生前把自己称作“散人”,看做是无用的“散木”,晚年取了个号叫“散宜生”。他认为在当今社会一个人能活得散起来太难。周文王的九个“乱臣”中有一个名叫“散宜生”,老聂十分欣赏这个名号之内隐藏的那种人生的大境界。
有一回,我对他说,他是个“可爱的大诗人”。他(正在床上仰面朝天躺着)朝天花板喊叫了一声:“我算什么东西!”我为什么在“大诗人”前面加了“可爱”二字呢?因为有的大诗人、大作家一点不可爱,他懂得我话里有话。
我深知写他老聂很难下笔,他几乎没有一目了然的什么形(尤其是他的性情),很难把他这个飘忽不定、似有似无的活“东西”抓住,固定在一个格式里或位置上。就因为这个缘故,他离开人世十几年来,我写不出一篇怀念他的“正经”文章,只在几篇写别人的诗文里提到了他。老聂地下有知,定会原谅我,说不定还称赞一句:“不正经的文章,我倒要正正经经地看。”我这篇写他的文字,自以为不算正经,谁晓得呢?
一首小诗老聂逝世十周年时,我写了一首素淡的小诗,题作《临终前的渴望》,抄录如下绀弩临终前对老伴说:“我想吃一个蜜橘。”
绀弩吃了整整一个蜜橘,
吃得很香很香,连籽儿都没有吐
吃完之后就安静地睡着了
再没有醒过来……
绀弩苦透了的生命,
最后终于尝到了一点甜蜜的果汁
唉,但不知道蜜橘的种籽,
在冥冥之中是不是会发芽?
这首诗有个附注,也有必要抄在这里:“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七日艾青生日那天,我去协和医院看望艾青,他对我哀伤地讲述了诗里写的情节,最后他感叹地说:‘绀弩的病房就在我的对面,他走得安详,他的死是仙逝。’”
艾青说老聂是“仙逝”,“仙”字用得有神。这许多年来,我的许多朋友先后去逝,数来数去,只有老聂死后配成为仙。他自嘲“我算什么东西”,是说世俗的什么名份或荣辱都与他无关。我死去的那些朋友,依我看多半都只能人鬼簿,沦为鬼卒或鬼奴,几个生性顽劣的或可充当阴间的一名厉鬼,绝成不了神仙。
我在诗里写到老聂吃了一个蜜橘之后,安静地死去了,我多么希望蜜橘种籽能经由老聂的精血灵慧长出芽苗来。就这个神秘奇谲的细节我本想另写一首诗,可直到如今未完成。这首诗的大意是:一粒粒蜜橘的种子,从老聂的身躯里居然长出了一株挺拔的果实累累的橘树,它摇曳的枝干和花叶隐隐地显示出老聂的那副可爱的仙姿。这个意象来自一幅画的启迪。一九八五年五月,我在堪培拉的澳大利亚艺术馆看到一幅令我震惊的画,画是澳洲土著人画在树皮上的:从一只被深埋在地下的袋鼠躯体的各个部位,竟然破土长出了一株株小树,高高低低的小树丛形成了一只袋鼠的轮廓,从心脏长出的那株最高,开出几朵巨大的花。很有些西班牙画家达利的画风,尽管有着超现实主义的幻觉,却具有亲切而朴素的直感。
我深信老聂吞到肚子里的橘子由于汲取了老聂的精血和灵慧,一定能生成一株青枝绿叶的芬芳的树。我迟早要写出这首诗,而且亲自配一张画,老聂深深地埋在地里,我要依照老聂的品行、风采以及他的诗,画一株结出蜜果的橘树,从他的躯体长了出来,树的主根和根须扎在老聂的心脏和身躯的各个部位。
我敢断定,老聂知道自己的生命复活为一株树,而且结出了累累的蜜橘,他一定十分地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