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世界的百位名人(中华阅读文库)
7677700000020

第20章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

——列宁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马克思、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苏维埃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缔造者。

列宁原姓乌里扬诺夫,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现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乌里扬诺夫,是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总监,1882年获贵族称号;他工作勤勉,具有民主主义思想。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富有学识,为人善良。列宁天资聪颖,性格活泼,加上良好的家庭环境,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勤思考、乐于助人的习惯。他5岁跟父母学文化,9岁上中学,毕业时获得金质奖章。

19世纪末,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年代,社会矛盾复杂,阶级斗争激烈。列宁上学时,随父亲到过伏尔加河流域,亲眼目睹了农民和城镇平民的穷困和愚昧;俄罗斯人对楚瓦什人、鞑靼人、摩尔多瓦人等少数民族的欺压。回校后又读了俄国进步思想家、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赫尔岑等人的著作,从而引起了他对俄国社会问题的关心。1787年,他的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因为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处以死刑。这件事对他的震动特别大。他认为,民粹派用恐怖手段推翻沙皇制度是错误的。他曾对朋友坚定地说:“不!我们不走这条路。我们绝不走这条路!”他要去探索一条新的革命的道路。

1887年秋,列宁考入了喀山大学法律系。这所学校政治空气浓厚,校内建有十几个秘密团体。列宁入学不久,就参加了这些团体发动的学生运动,结果被学校开除,并遭到逮捕和流放。警察在送他去流放地时问道:“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你这不是往一堵墙上撞吗?”列宁冷冷地回答道:“是的,但这是一堵腐朽了的墙,是一堵一撞就倒的墙!”翌年10月,列宁从流放地回到了喀山,随即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小组,潜心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这使他的思想产生了一次飞跃,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1889年,他随全家迁居萨马拉(现古比雪夫)。在这里,他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经常深入工人和农民中进行社会调查,同时,以校外生的资格为参加大学毕业考试做准备。1891年,他以甲等优秀成绩获得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文凭和助理律师证书。

1893年,列宁移居俄国政治和工人运动中心彼得堡,一边从事律师业务,一边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894年,他写了著名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批判了民粹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治纲领,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和建立工人政党的任务。这标志着列宁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895年春,列宁以治病为由,第一次出国。他先来到瑞士的日内瓦,拜访了“劳动解放社”的领导人普列汉诺夫。接着去苏黎世拜访了曾是民粹派成员,后成为社会主义运动著名活动家的阿克雪里罗得。不久又去法国和德国,先后会见了马克思的女婿、国际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保·拉法格,恩格斯的亲密战友和学生、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威廉·李卜克内西。这次出国,他收获很大。了解了西欧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情况,汲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著名领导人和活动家的革命经验,与国外的俄国革命者建立了联系;此外,还带回了一些珍贵的马克思主义文献。

1895年秋,列宁回到国内,立即将彼得堡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列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沙皇当局的注意。同年12月,他再次被捕入狱。1897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叶尼塞河畔的舒申斯克村。在流放地,他一刻也没有停止革命活动,他通过秘密渠道经常指导“斗争协会”的工作;深入研究俄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密切注视着俄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反复思考俄国未来的革命前途。在此期间,他写了30多种论著,其中在俄国革命者中反响最大、传播最广泛的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书。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俄国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阐明了俄国革命的必然性,从思想和理论上彻底清算了民粹主义的理论和观点。

1900年初,列宁结束了流放生活。7月,他第二次来到日内瓦,与普列汉诺夫及其领导的“劳动解放社”进行协商,决定为在俄国建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创立一份革命报纸——《火星报》。12月11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正式出版,在该报出版的最初3年里,列宁在上面发表了57篇文章。其中《怎么办?》一文最重要。该文批判了经济派推崇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定政治斗争的错误观点,阐明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紧迫性,提出了建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

1903年,俄国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列宁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大会虽然通过了一部党章,宣布了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真正建立起来,但是,这次大会却因为党员要不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党应不应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导工人阶级革命的战斗堡垒等重大问题的辩论,而分裂成为对立的两派。以列宁为首的多数人坚决主张,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党应该成为领导工人阶级革命的先锋队和战斗堡垒,这一派就叫做布尔什维克;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少数人坚决反对列宁的主张,这一派就叫做孟什维克。布尔什维思想体系后来又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它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俄国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围绕建党学说和组织问题,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斗争。1903年11月,列宁退出了《火星报》编辑部。1904年2月,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一文,严厉批判了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所奉行的“自由、民主”的思想,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学说,制定了“团结、战斗”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由于布尔什维克在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里越来越居于少数,列宁便于1904年夏,率布尔什维克委员退出,并成立了独立的布尔什维克中央机关。1905年1月,它出版了自己的中央机关报《前进报》。

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爆发,列宁于7月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的两种策略》,批判了孟什维克关于民主革命应有资产阶级领导的错误主张,全面阐述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策略路线,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工农联盟和把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11月初,列宁回到彼得堡,号召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人民举行武装起义。由于这次起义的客观条件不成熟,起义被沙皇当局镇压了。为躲避警察追捕,列宁于第二年第三次出国,经芬兰到达日内瓦,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国外侨居生活。在国外,他一边从事著述,指导国内人民的革命活动,一边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同国际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派别进行斗争,特别是与第二国际代表人物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等人的斗争。

1912年1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在布拉格举行了俄国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通过了把孟什维克派开除出党,结束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一个党内在形式上保持统一的局面。布尔什维克从此成了俄国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5月,列宁又亲自创办了《真理报》作为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机关报。列宁给国内党组织的指示通常都是经过《真理报》传出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俄国变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列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响亮口号。他根据对帝国主义的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进而突破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第一次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根据这一新的理论,列宁指示国内的布尔什维克迎接新的革命风暴的来临。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年4月16日,列宁从国外回到了彼得堡,随后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策略方针。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采取武力镇压的政策,迫使列宁改变了“和平过渡”的方针,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5日),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召开了全俄第二次代表大会(11月8日),宣布了由他亲自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担任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之后,他领导人民废除地主和资本家的所有制,镇压被推翻阶级的反抗,回击国外反动势力对俄国革命的干涉,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恢复和重建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1922年底,列宁因为长期的革命斗争,积劳成疾,加上1918年8月30日在莫斯科参加群众大会被刺成重伤,到1922年,病情加重。经过多方医治无效,于1924年1月21日,在莫斯科郊外的哥尔克村病逝,终年54岁。

列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为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奋斗的一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他在同国际国内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他所留下的极为丰富的思想遗产,至今仍是世界人民、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