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明了电话,即时受用的便是他自己,在身体疼痛时可以尽快地叫人前来帮忙减少痛苦,接下来便是建立电话公司,财富滚滚而来;与此同时,电话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多少方便,给人类的生活、命运又带来了多少的改变。由此可见,知识的力量源源不断,不绝如江河,留存永远,且无远弗至,简直可以给此后全人类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改变,并改变其中大部分人的命运。
我们再看看另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古希腊时,一个商人在大街上看到泰勒斯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像个乞丐,挖苦说:“泰勒斯,人们都说你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哲学家,可是你的知识能给你带来什么呢?是金子还是面包?你现在这样寒酸,足以证明知识那玩艺只能给你带来贫穷!”泰勒斯反驳说:“我不许你利用我的贫穷来贬低知识的作用,咱们走着瞧,我会用事实来教训你的。”凭借着丰富的数学、天文学和农业知识,他断定第二年橄榄会大丰收,于是他用低价提前租下了附近所有的橄榄榨油器。第二年,橄榄果然大丰收,他于是高价出租榨油器,发了大财。那位挖苦泰勒斯的商人也不得不挤在租用榨油器的人群中,泰勒斯一见到他,便说:“高贵的富翁,看到了吧!这些榨油器都是我用知识弄到手的。如果我想发财,只要略施小计就可随手得到……但是我追求的并不是这几个钱,我需要的是知识,知识才是无价之宝,是最伟大的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带给人与命运抗争的力量。不单是一般的健康人,就是身患残疾,也能接受知识的洗礼,受惠于知识的力量,凭知识获得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海伦·凯勒,幼小时就因一场高烧而成了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然而,她的一生并不曾就此湮没。她后来成了一个举世敬仰且广受赞誉的作家和教育家。在马克·吐温的眼里,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其中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她。能够使海伦在地狱与天堂之间飞翔的,不是神的力量,除了毅力,应当只有知识的精灵了。她是这样在黑暗中一步步走向光明的。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还在19个月时,就被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导致失明、失聪,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后来,家庭教师安妮·莎利文小姐教会她写字、指语、铅笔手写体方块字。16岁之前,她已经学会阅读盲文,并且有足够的书写和说话能力,后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1955年,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妇女。除英语外,她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她一生共出版专著14部。一个世纪以来,《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海伦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1959年,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海伦于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岁。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国际海伦·凯勒”组织,旨在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争,如今这所机构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帮助的最大组织之一。
从安妮·莎利文老师那儿,海伦学会了认知世界的方法,把握世界的知识。知识的明灯照亮了海伦的内心,带她走出了黑暗。在当今世界,知识是改变人生命运最强大有效的力量,求知的欲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欲望。
知识改变每一个人的命运,这其中不只是那些大家、名人,当然也包括我们每一位身边的人,更包括我们自己。不管你生下来是在城市,还是在山村,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一个人都要上学读书,就因为知识是人生的最有重量的资本。
世间原本不公。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不在财富的差异,而在知识的差异上。财富的悬殊差异,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会产生太多的影响,但知识上的悬殊差异,却有如两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交流隔阂之深,即便亲如两姐妹,怕也有如陌路。由此可见,知识在人一生中的分量。修建自己的码头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天赋很高的人,却终生都处在极平庸的职位上,没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尽管他们的资质很好,但是他们没能去好好地培养和发展,他们不求进步,在工作中,他们所惟一看到的就是薪水。因此,他们前途黯淡,毫无希望。
知识就是力量。无论薪水多么微薄,你如果能时时注意去读一些书籍,去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知识,这必将对于你的事业有很大的助益。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愈多,才识便愈高,生活就愈充实。
有一个年轻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个老船员,他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后来,他不但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够加盟,开出的薪水待遇好得惊人。
人生就是这样有趣。人生的道路,看起来好像很曲折,但事实并非如此,做人如果能够做到抛弃浮躁,安定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学习知识,锤炼自己,建立自己博深的知识库,让自己的智慧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当今这个时代,就不怕没有人发现,不需担心怀才不遇。与其四处找船坐,不如自己修一座码头,到时候何愁没有船来船往。与其到处尝试瞎闯,不如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利用自己在学识才能上的优势,站得高看得远,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业目标而奋斗。你所建立的知识库越大越深,你的智慧就越能得到发挥,你的能量也就越加深厚,就如修建的码头质量越高,吞吐量越大,到你这里停靠的船只就会越来越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知识是自己立身的最有分量的资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为自己修建一座高质量码头。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积聚越多,能量越大,只需善加使用,就能转化为无限的财富。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致在他的座位下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宋朝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在他房中,柜里装书,桌上堆书、床上铺书、他睡觉枕的还是书。他给后人留下了9000多首诗,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
当然,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相对个人来说,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时地去汲取知识,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形成适合自己发挥的知识库。知识工程的理论,认为经由采集、塑形、组合及精炼的过程,可以形成可用的知识。以创意写作与文章工程为例,从信息收集、加工组合到文体润饰,可以交互形成有创意性的文章,因此知识形成具有可学习性。
如此,不管我们现在处境如何,如果能时时注意去读一些书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时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知识,这必将对于我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助益。马登在《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中这样写道:一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随时随地都注意磨练自己的工作能力,任何事情都想比别人做得更好。对于一切接触到的事物,他都细心地观察、研究,对重要的东西务必弄得一清二楚。他也随时随地把握机会来学习,珍惜与自己前途有关的一切学习机会,对他来说,积累知识比积累金钱更要紧。他随时随地注意学习做事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技巧,有些极小的事情,也认为有学好的必要,对于任何做事的方法都仔细揣摩、探求其中的诀窍。如果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学会了,他所获得的内在财富要比有限的薪水高出无数倍。
如果你真有上进的志向,真的渴望造就自己、决心充实自己,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无论什么人都可能增加你的知识和经验。假如你有志于出版业,那么一名普通的印刷工会帮助你了解书籍装帧的知识;假如你热衷于机械发明,那么一名修理工的经验也会对你有所启发。
我们常听到别人抱怨薪水太低、运气不好、怀才不遇,却不知道其实处身于一所可以求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大校园里。今后一切可能的成功,都要看他们今日学习的态度和效率。无论目前职位多么低微,汲取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将对你的事业大有裨益。
有这么一类人:在商店里工作多年,只会按顾客的要求拿东西,对商业一窍不通。他只是在挣钱糊口,不思考,不关心商品的特点和顾客的需求,如果他不被淘汰的话,只能当一辈子售货员。
而有一些商店里的学徒和公司里的小职员,尽管薪水微薄,但他们工作却很刻苦,尤其可贵的是,他们能乘着空闲的时候,如晚上和周末时间,到补习学校里去读书,或是自己买了书来自修,以增进他们的知识,为了他们日后的工作晋升或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那些精明强干、善于思考的年轻人,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一个行业的秘密,时机一旦成熟,就能独当一面。
一个刚跨人社会的年轻人随着自己地位的逐步升迁,一定有很多学习的机会,假如他能抓住这些机会,成功就是早晚的事。能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知识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更加广博、深刻,使自己的胸襟更加开阔,也更能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强不息、随时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卓越超群的标志,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征兆。
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要随时随地注意本行业的门道,而且一定要研究得十分透彻。在这一方面,千万不能疏忽大意、不求甚解。有些事情看来微不足道,但也要仔细观察,有些事情虽然有很多困难,但也要努力去探究清楚。如能做到这一点,他就能清除事业发展道路中的一切障碍。一个年轻人在一个律师事务所任职三年,尽管没有获得晋升,但他在这三年中,把律师事务所的门道都摸清了,还拿到了一个业余法律进修学院的毕业证书。这一切都是为了开办他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而其他不少律师事务所的人,按从业时间来说,他们的资格够老的了,但他们仍然担任着平庸的职务,赚着低微的薪金。
两相比较,前者意志坚定、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并能利用业余时间深造,他将获得成功;后者恰恰相反,不管他们是否满足于现状,他们这样庸庸碌碌地混日子,将永无出头之日。
许多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想在顷刻之间成就丰功伟绩,这当然做不到。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渐变的,只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一步一步地增进知识,才能有助于一个人最后达到成功。
即使在商业领域也如此。那些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比那些庸庸碌碌、不学无术的人,成功的机会更大。
有人认为,过了宝贵的青年时期,就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到了晚年,更不能学到什么东西了。可是事实恰恰相反,许多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的人,最后的收获是惊人的。哈佛大学前任校长艾略特说:“养成每天用十分钟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二十年后,思想上将大有改进。”
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间,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是个大学校。遇见的人、接触到的事与所得的经验,都是这所学校最好的学习资料。只要能敞开耳目,那么,在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汲取到知识。然后,在空闲时间里,把吸收来的学识反复思考、咀嚼,就可以将那些零碎的知识整合成更精湛、更有意义的学问。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辍学回家务工期间,仍然抓紧业余时间自学。他把家里有限的藏书读完后,又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看,其中有《约翰·班扬集》、柏顿的历史文集、古希腊学者普鲁塔克的名著《希腊罗马名人传》、笛福的《计划论》、科顿·马德的《为善论》等。
在印刷所当学徒时,他通宵达旦地阅读文学、历史、哲学著作,这些书,是在书店当学徒的朋友借给他的,是新书,他必须尽快读完、干干净净地还给人家。他也买了一些书,买书的钱,是从饭钱里省下来的,为此,他成了一个素食者,常常以饼干、面包、葡萄干、果馅饼和清水充饥。他自学了数学和四门外语,勤奋地练习写作。结果,这个仅有两年小学学历的人,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六七所院校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当然,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时光还是在青少年时代。在学校里自不必说,做学生的一般都会自觉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里着重强调在家庭里的学习。家庭是一个人最初成长的温馨摇篮,也是一个人年少时度过大量光阴的地方。这里同时还有着人一生最幸福美妙的回忆。所以家庭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学习与学校不相上下的重要场所。所以奥里森·马登提倡把家变成图书馆,他在《改变千万人生的一堂课》中最后写道:“父母和孩子都应该约定每晚留出一定时间来阅读和自修。最适当的时间是晚饭结束后。这时,全家人各就各位,或写字、或阅读、或研究、或做其他知识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