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对所做过的事情从不后悔,即使做错了也不后悔,经常懊悔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会浪费许多时间。所以从时间这个角度来看,任何懊悔都是不必要的。
15.经常研究和学习新的节约时间的技术。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节约时间的技术会不断地被发明出来,对这些新的节约时间的技术绝不能熟视无睹,而应当尽量去掌握它们。
16.每天要早些起床,醒来即起床,这样坚持下去可以节约许多睡眠时间。
17.午饭要简便。如果午饭吃得太多、太饱,下午容易打瞌睡,工作效率会降低,而工作效率的降低,本身就是浪费时间。
18.不要用太多的时间留恋于报刊杂志,看报的最好方法是驻足于报摊,看了大标题即可。
19.不要把过多时间用在电视机前,对电视节目中的大量内容,只看有关的政治方面的新闻就足够了。
20.对自己的习惯要经常进行检查,好的保留,不好的坚决改掉。
21.把表拨快三分钟,以便每天提早开始工作。
22.在衣袋里经常装有10×17厘米的空白卡片,以便随时记下各种有价值的资料,以备使用。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翻阅报刊杂志的时间。
23.每月修正一次生活计划,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
24.每天阅读一次当天的计划表,并确认当天的活动内容,以便使当天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25.把所要完成的工作制成警语放在办公室,以便提醒自己。
26.在每月的计划表中要留出空余时间,以便应付紧急情况。
27.在完成重要的工作项目以后,要进行适当的休息,以求得工作和休息的平衡。
28.对难度较大的工作要智取,不要以力争。
29.经常问自己“若是没有做这项优先事项,会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不会,就干脆不作。
30.要经常地结束那些毫无价值的活动。
31.要经常从较大的计划中的最有利的部分人手,其余的部分可以暂时不做。
32.注意锻炼身体,以便有能力长时间地集中精力于工作上。
33.自己感到马上可以取得成功时,就要加紧去做,不可延误。
34.要养成检查日常工作预定表的习惯,看看是否有意跳过了困难的项目。
35.对于文件制定必须深思熟虑,在这上面不要怕花费时间。
36.在上午精神处于最佳状态这段时间里要独立工作,下午必要时才去参加会议,在上午的时间里,最好是避开会议。
37.对自己的每项工作都要确定出完成的期限,要尽可能在期限内完成它,绝不超过期限。
38.在讨论问题或听讲演时,一定要专心听讲,以免事后再花费时间找人解释。
39.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浪费自己的时间。
40.碰到专业性强的问题时,一定要请专家帮忙,因为你在两三天弄不清楚的问题,专家会在一两小时内甚至几分钟内就能帮你弄清楚。
41.如果担当重要职务,最好有专人分别为你管理信件、电话和处理琐事。这样,不会使信件、电话和一些琐事互相混在一起,造成麻烦。
42.尽量减少对公文的批阅,对那些不重要的和毫无价值的公文完全可以不加理会。
43.一定要坚持每份文件一次就办完的原则。
44.把回复各种问题的答案都写在文件上,有人来问时,把文件送给他看就可以了,从而避免谈话时可能造成的时间过长的问题。
45.每月要计划出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处理一下身边的琐事,如果等到这些琐事积压过多再行处理,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46.在精力相对较差的时间段,安排一些轻松的工作——回电话或整理资料。
47.尽量不在周末去想工作问题,真正使自己放松下来,以便恢复体力和精力。
48.就是在工作时,也应当常常轻松一下。
49.在工作时,尽量少讲话。
50.工作中要寻找最有效的步骤,以推进工作目标的迅速实现。
51.要不断地问自己:“现在我最佳的利用时间之道是什么?”
口才是利器法宝
当今世界,什么最重要?回答是口才、金钱和电脑!——这是美国人乃至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所推崇的口号。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战略武器,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们又把“口才、金钱和电脑”看作是最有力的三大法宝。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电脑”取代了“原子弹”,而“口才”始终独冠“三宝”之首,可见,口才的作用和价值是何等重要。
在中国,说话的能力千百年来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毛遂自荐使楚,口若悬河,迫使楚王歃血为盟;战国时苏秦游说诸侯,身挂六国帅印,促成合纵抗秦联盟;三国时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吴主孙权联刘抗曹,而获赤壁大捷……
到了现代社会,人类生活已经到了不能孤独生存的境地,语言的力量和口才的作用,更是表现得尤为重要。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获得社会认同、上司赏识、下属拥戴、同事喜欢、朋友帮助、恋人亲密的必要条件!
人类社会需要沟通,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语言。
一项工作往往需要众多人合作,多个信息的综合才能完成。语言是最普遍、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沟通方式,表达能力强,信息便能顺利准确地被对方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反之,沟通中断,工作也很难取得成功。
口才是机会。如果善表达,就会比别人多一些成功的机会。无数事实证明,在当今社会,善于表达者才是真正的赢家。
口才是力量的象征。在死亡面前,丘吉尔幽默地说:“我已经准备好去见上帝,可上帝准备了什么来见我呢?”法国革命家丹东就义前大声喊道:“把我的头拿去吧!我的头是值得一看的。”美国小说家欧·亨利临终前则说:“把灯全点上吧,我不想在黑暗中回老家去。”面对死亡,这些智者尚且能保持一份超然、幽默的头脑,这该是多么非凡的气度啊!
在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他的讲话能令人喜悦的能力”。是人才未必有口才,然而,有口才却都必定是人才,而且是优秀的人才和难得的通才。说得更明白点,口才主要不是口上之才,而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和交流能力的体现。一个真正有口才的人,其整体素质较高,其交流能力较强,当然可以称得上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正因为口才具有综合能力的特征,所以说:口才是知识的标志,是事业成功的阶梯。
说话之术,关系到一生的成败。拙嘴笨舌,词不达意,会使人到处碰壁,寸步难行;巧舌如簧,口吐莲花,会使你柳暗花明,左右逢源。好口才是你纵横驰骋的利器法宝。对一个人而言,口才就是魅力,口才就是爱情,口才就是事业。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三寸不烂之舌抵过千军万马,两行伶牙利齿胜似百万雄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诸如孔子、孟子、苏秦、张仪等一大批说客、杰出辩论家,他们凭着巧舌利齿“倾国倾城”,真的演出了一个又一个“一言以兴邦,一言以衰邦”的历史故事。
我们来看看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合东吴抗击曹操百万大军的经典辩辞。当时江东是人才荟萃之所,舌战谈何容易。更糟的是曹操在他未来之前已经写了一封恐吓信给孙权,寥寥数语已经吓得这些“峨冠博带”个个颤抖,很多人想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一心只想投降。孙权也在犹豫,欲降的成分比欲战为多。诸葛亮想以口舌之能扭转乾坤,该有多难!然而诸葛亮终于以他雄辩的才能驳得群儒们“无一言以对”,甚至“满面羞惭”。在众多的问难答辩中,最精彩的主要还是以下两段:
首先,答虞翻时,诸葛亮说:“曹操收袁绍蚁聚之众,劫刘表乌合之兵,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几句话直指要领,戳中了群儒的心病,他们惧怕的百万雄师,居然被孔明说成是“蚁聚”、“乌合之兵”。即使说这不全是真的,却大半也是事实,纵使动不了群儒的心,至少孙权是不能不心动的。可见,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要击中要害,罗罗嗦嗦不得要领只会增加别人的反感,毫无力量可言。
其次,答薛综时,诸葛亮厉声道:“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这一段话在当时听来,真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何况诸葛亮的旗帜就是兴汉讨曹,正好趁此机会把这个大道理搬出来。而且,在吴国国君孙权面前说这样的话,更可奏一箭双雕之效。孔明厉声而谈,理直气壮。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深知孙权对目前的事件未作最后的决定,一定要用话语打动孙权,然后才有办法说出必要话。因而,只要群儒噤若寒蝉,便是露了转机,为实现他的统一战线策略铺平了道路。最后诸葛亮成功了,孙权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
作战要靠士气,辩论也是如此,必须要敢辩,要有充分的自信和勇气,消除胆怯和紧张的心理,在论辩中镇定自若,临场不乱。
在日常辩论时,视线要与对方平齐,如自己个子太矮,可建议坐下来谈;说话时声音要洪亮,既为自己壮胆,也在气势上压倒对方;纠察对方的言行举止,从中找出对方可以挑剔的地方,使自己产生一种绰绰有余的心态;得势时要全力出击,穷追猛打,不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而一旦失势,应反守为攻;采用内心自我对话的方式为自己鼓气:“不到最后一刻,我是不会失败的。”再次,在论辩中出现失言时,要不失常态,作恰当的补救。不能把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失言之事,丧失冷静,弄得手足无措。这时候,可以采取将错就错的办法。
一般地说,在社交场合,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无疑应当老老实实承认,认认真真改正。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也照此办理又会使自己陷入极为难堪的境地或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时,则不妨考虑一下,能否来个将错就错,出奇制胜,从而摆脱窘境。生活中就不乏其例,而且有趣的是,这种“文过饰非”非但不被视为“恶德”,反倒还是善于审时度势,权宜机变的才华显现。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雅席。席间,有几个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下,盛情难却,就满口应允,吩咐笔墨伺候。只见他潇洒地踱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了个“虚”字,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那几个日本浪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发现了纰漏,“手墨”(亲手书写的文字)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耳边低语:“您写的‘墨’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张一瞧,不由得一楞,怎么把“墨”写成“黑”啦?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煞风景?他眉梢一动,计上心来,故意训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边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要的东西,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座喝彩,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悟出味来,越想越没趣,只好悻悻退场了。
要想说服别人,不容易,要想说服自己的上司,更需要强有力的舌功和技巧。
战国时,有一次,魏王对张旄说:“我想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如何?”张旄知道,当面直接反驳魏王是很危险的,于是他回答说:“韩国会准备坐等亡国呢,还是割让土地、联合天下诸侯反攻呢?”魏王说:“韩国一定会割让土地,联合诸侯反攻。”张旄说:“韩国恨魏国,还是恨秦国?”魏王说:“怨恨魏国。”张旄说:“韩国是认为秦国强大呢,还是认为魏国强大呢?”魏王说:“认为秦国强大。”张旄说:“韩国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强大的和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割地依顺它认为不强大并且心有怨恨的国家呢?”魏王说:“韩国会将土地割让给它认为强大并且无怨恨的国家。”张旄说:“攻打韩国的事,大王您应该明白了吧!”魏王最终放弃了攻打韩国的计划。
张旄没有直接了当向魏王指出不应该联合秦国攻打韩国,没有像一般游说那样,先亮出自己观点,然后论证自己观点。他把观点隐藏在最后,甚至到最后也没有直接说出来,但魏王已经心领神会。采取这种设问的游说方法,可以强化论点,使对方心服口服。设问实际上是将一般游说方法倒置的一种方法。先通过互相问答一步步论证、一步步接近论点,最后自然而然地亮出自己观点。这种富有谋略特色的游说方式,我们善加运用,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时辩驳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主要是为了反击责难,口才的作用同样显得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