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7681400000119

第119章 铸就一个好的心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王策

经过对现实生活的多年观察,发现有少数人由于自身心态方面的原因,有些事处理得不太妥当,人际关系上存在一些不融洽,心情不那么舒畅,活得也比较累。为此,推荐几条处世格言,也就是调整心态的思路,与大家共勉。

一、“聪明的人改变自己,糊涂的人埋怨别人”。这是《古今贤文》里的一句名言。类似的名言还有。比如一位文学家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说改变自己,并不否认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人类的一大豪言壮语,但要看改造的愿望是否可行。风雨雷电,春夏秋冬,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只能适应。有人曾经设想让南极北极四季如春,科学家论证此设想不可行,一是人类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二是如果设想成为现实,地球上海平面将陡涨数米,给人类带来的是巨大的自然灾害和长远的生态灾难,因此靠近南北极的人群如不能迁居则只能想办法适应寒冷。在人类社会,法律、法规、制度是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来修改或替代,人们只能适应、遵守,而不能改变,更不能否定。比如我们学校学生管理、教师考核的一整套制度,有些地方可能不尽科学、合理,但只要拿不出充分的理由否定它,也拿不出公认的更加科学合理的修改方案或替代方案,就必须执行。如果有谁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处于不利位置,最正确的思路是冷静地思考一下,同样的客观环境,为什么别人比我强,自己在哪些地方不适应。唯有找到自己的不适应之处,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才是改变不利状况的最佳选择。

埋怨制度,埋怨别人,是心态浮躁的表现,是思想方法不成熟的表现。如果抱怨成了习惯,成天叨叨咕咕,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会成为人人讨厌的人,于人不利,于己不利。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生活对人们的不公平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该让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点积极的心态去努力争取。把别人用来抱怨的时间用在做事上,就会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二、“宽容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这是作家白全珍的一句话。苗连顺老师在演讲中说:“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我很欣赏这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称之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一切。人在一生中,什么样的事都可能遇到,正如俗语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所处的人,难免会有缺点,有人会做错事,有人会有意无意伤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同事朋友间难免有缺点,有错误,不听话。对于有宽容心的人来说,这都是正常的,不必计较,大家平心静气地相互对待和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忍让,仍然不失和谐。对于缺乏宽容心的人来说,必须闹个天翻地覆,争个你高我低,而且往往在双方都有过错的情况下,只计较对方不检讨自己。这样做,最终结果是伤害自己。当一个人受到伤害时(当然不包括已触犯刑律的根本性伤害),如果舍得吃亏,他的人格形象就会得到提升,他在周围人群中的威信就会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大家都愿意与之多打交道,处人办事的路子越来越宽,从这个意义上讲,吃的是眼前小亏,得到是长远的大便宜。常有这样的事:当受到他人在言语上有意无意地伤害时,有的人暴跳如雷,纠缠不休,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别人见了唯恐躲闪不及。而有的人把这种伤害看成玩笑,一笑了之,或回敬一句善意的玩笑,气氛立刻融洽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应该苛求他人完美,更不应该刻薄地对待他人的缺点、过错。苛求他人完美,不仅不现实,而且会极大地影响与周围许多人的和谐。种种分析表明,大智者若愚。宽容不仅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学养的深浅、智商的高低。让我们都学会宽容吧。宽容需要忍耐,需要以德报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宽容需要忘却,忘却昨日的是非,忘却先前受过的指责、谩骂和侮辱,以前的伤疤不要动辄去揭,时间是最好的止痛剂;宽容需要谅解,记仇记恨是心灵上的恶性肿瘤,诚心宽容才是大家风范。

当然宽容要有度,宽容不是纵容,不是放纵。必要的批评教育必须坚持,但必须是善意的,讲求方法、艺术和效果的,激化矛盾的方法不可取。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词典里讲,君子是指人格高尚的人;坦荡荡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阔;小人是指人格卑鄙的人;戚戚常同悲悲连用,即悲悲戚戚,这里主要指忧虑、担心、忐忑不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完整地解释,就是:君子胸襟开阔,心地纯洁,因而坦坦荡荡;小人蝇营狗苟,患得患失,因而经常悲悲戚戚。平心而论,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君子,也不是彻头彻尾的小人,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但,有人确实离“坦荡荡”更近一点,有人却离“常戚戚”更近一点。人说,太阳光大,宰相肚大,父母恩大,小人气大。“气”是“常戚戚”的孪生兄弟。有这样的人,得到的永无满足,占不到便宜就感到吃了大亏,失去则如天塌地陷。这种人很要强,又很自卑,常常算计怎样才能强过别人,又常常生气己不如人。这种人往往伴有妒忌,人不如他时幸灾乐祸,人比他强时则犹如自己失去了什么,恨不得把别人扳下来才甘心。这种人往往为了一些鸡毛蒜皮计较不休,占不到便宜不歇心,最起码得让对方失去点什么,他们在同事中几乎没有朋友。这种人心里负担太重,长期生活在心情沉重、感情压抑之中,活得太累,实在是人生的悲哀。

人常说知足者常乐。“常戚戚”的根源是贪欲太重,贪名、贪利、甚至贪口角上的便宜,心态上缺乏一个“憨”字。知足,是治疗“常戚戚”的最好药方。知足,就不会患得患失,自寻烦恼;知足,就会在单位看到关怀,在同事中看到友谊,对学生看到希望,处处看到光明,而不是一片灰暗;知足,就会从纵向比较中看到自己比过去强,在横向比较中看到自己比别人强,而不会常常生气己不如人;知足,就会为他人的成功和进步而高兴,而不会妒忌,更不会对不如他的人幸灾乐祸。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长乐,都能超脱一点,活得坦坦荡荡,轻轻松松,愉愉快快,潇潇洒洒。

四、人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之心,其实是良心的一种体现。不知感恩,就是没有良心。

感恩之心最起码的层次是孝敬父母,包括孝敬公婆、岳父母。父母亲一把屎一把尿,费尽心血把我们养大,一切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对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尽管有的父母缺点很多,有的父母非常贫穷,没有给儿女置下房子、票子,无钱给儿子娶妻,但必须承认,99%以上的父母对子女是无私奉献的。但有的人对父母讲索取太多,讲孝敬太少,不仅在物质上、金钱上舍不得孝敬父母,甚至连一句感恩的话也舍不得说。统计分析表明,不孝敬父母的人,对其他个人和集体,特别是对国家和工作单位,一般来讲都是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可以这样说,不孝敬父母的人,多是忘恩负义之徒。

感恩之心的第二个层级,是对师长、朋友、同事、单位乃至党和国家知恩图报。细算起来,我们每个人从党、国家、单位、师长、朋友、同事那里得到的好处数不胜数。但对有的人来说,你对他多好都是应该的,从未心存感激,若有一次不满意就要忌恨。“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对这一类现象最形象的描述。论其心态,是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只知索取,没有回报意识。论其思想方法,则是不能全面、辩证、理智地认识和思考人际关系。这种人往往容易成为最不讲理、最难相处之人,许多人不屑于与之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可能成为孤家寡人。改变这种窘迫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调整心态,学会感恩,牢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感恩,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以德报怨。这一命题适应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时候还能化敌为友。齐桓公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挨过政敌管仲一箭,几乎要命,可以说仇恨不共戴天,然而桓公即位后,宽恕并重用了管仲,深受感动的管仲鞠躬尽瘁,协助桓公实现了富国强兵。韩信掌兵权后,没有杀掉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使这个人感激涕零,甘愿终身为他效劳。诸葛亮七擒七放叛乱头子孟获,终于使桀骜不驯的孟获心悦诚服,效忠蜀汉。在现代,最典型的是在西安事变时,共产党不计前嫌,力主放蒋介石一条生路,换来了国共联合抗日。在现实社会中,普通人以德报怨促成和谐的例子也数不胜数。以德报怨,要有高境界的思维方式。一位文学家说得好:“学会感恩吧,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自立。”有了这种境界的感恩之心,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往往会演绎出冤冤相报世代为仇的历史悲剧。有人认为以德报怨是愚昧、懦弱,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处世哲学,是某些人无法理解的大智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铸就一个好的心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人人和谐相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和谐上下级关系,构建和谐处室、和谐班级、和谐学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是作者在2007年3月10日全体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王策,1953年7月生,朔州市朔城区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2年12月参军,曾任报道员、排长、团组织干事、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师组织科副科长等职。1988年转业,先后任朔城区委组织部组织科长,朔州市委组织部组织员、研究室主任、部务委员,2000年任山西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党委书记至今。30多年来,发表论文、调查报告、纪实报道40多篇。其中论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考察的科学性研究》获山西省委组织部调研成果一等奖。曾参加山西省委组织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管理系统工程研究》等课题研究,分别获中央组织部调研成果优秀奖、全省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一等奖,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