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7681400000122

第122章 朔州师范旧事

孙莱芙

1948年冬天,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雁北教育界知名人士王缮受命筹办晋西北雁北中学,校址占用朔县米昔马庄天主教堂。从这年冬天到1949年11月,将近一年时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干部南下,全面大反攻,人民共和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王缮在一无人,二无钱,三无教材和器械,四无办学环境的前提下,拖着一条伤残的腿,骑着一匹枣红马。没明没夜,跑上跑下,四处奔波,请来五名教师,配备了10几名干部。没有后勤人员,他就让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擦洗桌椅,打扫教室,清理宿舍,糊窗户,泥炉灶。1949年3月15日,雁北中学正式开学,到这年11月,雁北中学改名为察哈尔朔县师范,王缮被任命为首任校长。

王缮

王缮是右玉县麻潢头村人,其祖父由平鲁西井村迁至此村,两村相距仅有八里。王缮在村中读私塾期间,遇到一位好先生,名叫赵藩,是清末秀才。这种机会不用说在旧中国的偏僻乡村,即便是放在我们目前的城市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奢侈的。

老秀才精通古文,长于书法,王缮自幼好学聪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生的感悟力,因此深得老师的赏识。他的文章经常受到表扬,书法经常被张贴在墙上展示。尔后他轻轻松松地考上了山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并且成为这个学校多年来众口称赞的一位文笔流畅、字迹秀美,深受老师喜爱、同学钦佩的好学生。

1919年,王缮从大同师范毕业后,先后受聘于平鲁县国民师范学校、平鲁县高级小学。据他的学生回忆,他有迟睡早起的习惯。晚上备课到夜深,清晨即起,朗读背诵古文。他对《古文观止》里面的许多文章,如《曹刿论战》、《滕王阁序》、《醉翁亭记》、《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师说》等,不仅能够抑扬顿挫地背诵,而且连文章的注解也能一字不拉地背诵下来。

这样一位语文教师,学识渊博,记忆超群,授课生动形象,并且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长此以往,便在这个县的民众当中具有了崇高的威望。不久,他就先后担任了平鲁县国民师范主任,第一高小校长。1937年5月,牺盟总会派遣屈健、康庄到平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王缮安排他们到高小任教,帮助他们发展牺盟会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平鲁县参加牺盟会的成员就达到3000多名,仅第一高小和女高小的学生,参加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就有100多名。知识分子,社会贤达的号召力竟至于此!

王缮曾是一名国民党党员,据他的堂弟王彩彰回忆,他曾经积极宣传三民主义,希望国民党能够救国救民。但是腐败堕落,民不聊生的现实使他心灰意冷。他断然采取远离政界,不与权贵合作的消极抵抗态度,为此被开除出党。

知识分子,尤其是旧知识分子往往表现在想得多,说得多,做起来就一筹莫展。王缮不是这样,1942年6月,由于他在谋求民族解放事业当中的积极努力,他被选为右玉县参议员,同年10月又被聘选为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抗战胜利后,他担任了晋绥边区雁门行署民教处副处长,致力于即将诞生的新政权的教育事业。1946年3月,晋绥边区第五中学在左云成立,他任副校长。9月,该校并入贺龙中学二部,他任二部副主任。

1949年11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之际,朔县师范诞生了。她和我们饱经苦难的祖国一样,家徒四壁,千疮百孔,王缮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任校长的,这年他47岁。他凭着旧社会从事教育的经验和在新解放区的办学经历,在教育行政丝毫不配套,办学没有任何章程,甚至连教材都不具备的情况下,骑着枣红马四处奔波,找领导,请教师,要干部,筹集办学经费。

那时候教师奇缺,要配备一名语文、数学教师相当不易,再要找个俄语教师,英语教师,简直就办不到。开学的时候,教师只有五名,只能勉强开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课程,课本是从老解放区的旧课本中择编油印的。

1951年他被调回雁北专署担任民政科科长,以后担任教育科科长,直至文教局局长,领导全区的文化教育工作。

1955年底,全区小学有2993所,在校生175730人。教职工5526人,是建国初的23倍多。1952年创办了右玉、阳高、山阴、广灵等七所初级中学。1955年和1956年新建了怀仁中学、平鲁一中、朔县一中,结束了雁北没有中学的历史。

当然,这些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作为一名建国初期的文教局长,在当时找一个完全小学毕业生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把基本具备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成小学教师,把旧社会过来的各类知识分子利用起来,再把大中城市大多数是旧时代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说服动员到偏远荒凉的雁北,使小学、中学教育走上正常的轨道,没有王缮这样的旧知识分子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是办不到的。

那时候的人

倪福廷曾是朔县师范九班的学生,1958年他从这里毕业后又考入了山西省教育学院。1960年8月,他被分配到浑源师范任教。他到学校不久,父母双双病故了,家里留下十几岁的弟弟,五六岁的妹妹。谁来拉扯他们成人,谁来给他们做饭,谁来给他们缝缝补补,谁来给他们人世的亲情?

怎样照料年幼的弟妹?唯一的办法是自己调回山阴,但是自己在人世上最大的靠山只有父母,如今他们也没了。求天它不搭理,求地它不回应。自己刚刚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求谁好呢,谁来同情和帮助自己呢?穷人萎缩,孤儿寒心,想来想去,他决定扔掉工作,回山阴老家抚养弟妹。但是在家里待了一天,倪福廷就后悔了,他想到父母为自己读书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受了多大的苦;他想到自己读书这么多年,风来雨去,有多艰难。好不容易熬出来了,怎么说扔就把工作扔了呢?回去吧,又不是住店,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好办了。再说即便人家还要,弟妹留在家里总有一天不是饿死就是讨吃要饭,咋办呢?

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他想到他在师范时的校长杨克林,他现在不是雁北地区的文教部长么,这事情他应该管得了么。

半夜里他坐上到大同的火车,下了车,从火车站步行走到雁北地委,问了好多人,终于打听到杨克林的家。进了门,杨克林和老伴杨滋泉正准备上班,倪福廷说:“我是您师范的学生,我没和您说过话。”接着他把父母双亡,弟妹年幼无人照顾,自己不得已扔掉工作跑回山阴的事告诉了当年的校长。最后说:“我现在后悔了,想回去怕人家不要,真的要我,我的弟弟妹妹就得饿死。万般无奈,只好求校长您帮帮忙,救救我,救救我的弟弟妹妹!”

听完他的话,杨克林冷冷地说:“胡来,瞎闹,你这娃啥也省不得!”接着他安顿老伴说:“家里不是还有肉吗?中午咱们吃饺子!”杨滋泉马上就拿出肉放在菜板上,把刀递给倪福廷说:“上午你哪儿也别去,在家好好给我剁饺馅,小心别把手剁了!”

中午下班后,杨克林和老伴边包饺子边对倪福廷说:“你回家吧,到山阴教育局报一下到,在那里安心工作,手续已经给你办好了。你父母死得早,弟弟妹妹只能靠你了,不能让他们饿着冻着,还得叫他们念好书,记住了吗?”

那时候的老师

1952年的冬天和以往的冬天一样寒冷,这天九班的班主任李琇老师把学生申守业叫进他的办公室,他上下打量着申守业的穿着,问道:“你学习挺好,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但是同学们都说你不讲个人卫生,你看你这身衣服脏成这样,将来当了老师,怎么能够教育学生呢?有钱没钱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今天是星期天,去吧,把你的衣服洗一洗!”

申守业站在那里老半天不动,后来他嗫嚅着说:“老师,我不能洗!”

李老师问:“是茶炉房没水吗,还是懒得不想洗?哦,我明白了你是在家靠你妈妈洗衣服洗惯了,但是人不能总靠大人,你得学会自理。”

见老师实在不明白,申守业只好告诉他说:“老师,不是我不想洗,是我家里穷,只有这一身衣服,要是洗了,没个替换上的。”

李老师低下头,猛地站起来,走到他跟前,摸着他的裤子。初冬天气,他还穿着单裤。这条单裤是母亲用自己纺织的白笨布做的,用煮蓝染过。他的上身,外面穿一件白笨布做的褂子,里面是一件土红色的旧毛衣,贴肉穿着,里面长满虱子,还是出嫁的姐姐因为他考上了朔县师范,从自己身上脱下了,赠给他的。

申守业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带着他们姐弟二人来到继父家,第二年又有了一个弟弟。五口之家没有牛犋,继父春秋两季给别人掌犁耕地,才能换来人家的牛犋耕种;缠脚的母亲每年春天都要过沟爬坡,一篓一篓地往地里背粪。全家的穿衣用度都得靠母亲喂的那几只母鸡。因为穷,他到离他们村二里的水头高小读书,没钱住宿,每天上下午跑两个来回,不管多大的风雪;因为穷,他的作业本两面写,五分钱一个蘸笔尖,磨秃了就用小刀削削继续用;因为穷,他到朔县师范上学,从山阴的东庄村一直步走到朔县的米昔马庄,一天走100多里,那时他还是一个14岁的孩子。

李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神情黯然,很长时间没说话,后来他叹了口气,说:“好了,今天你来得好,先回去吧!”

第二天早饭后,班干部谷彦拿着一条灰蓝色的洋布棉裤跑进宿舍,对申守业说:“李老师给你借了一条棉裤,快穿上吧!”谷彦告诉申守业,李老师有个侄儿叫李国栋,在师七班,昨晚李老师动员他先把他的棉裤借给你,他有一条绒裤,这几天不冷。李老师还交给谷彦一个任务,让他帮助申守业洗洗衣服。

谷彦打回水,让他把衣服脱了,拿出自己带来的衣服给他换上,然后给他洗衣服,哗哗的洗下好几盆黑水。他俩又抬回一桶滚烫的开水,把那件土红色的毛衣按进盆里,为的是烫死里面的虱子。

过了很多天,申守业的继父给他送来一条棉裤,仍旧是白笨布做的,继父对他说:“咱家没钱,棉袄没做上,这几天你妈正在东抓西借给你张罗哩!”申守业听了,泪水不由夺眶而出,他告诉继父不要过分伤脸求亲戚告朋友了,“我不冷,成天在教室宿舍,您和我妈对付着大冬天不要在野地做营生!”

归还了李老师借来的棉裤后,有一天,李老师在班上宣布,学校给申守业同学提供了特等补助,这笔钱将给他做一条新棉裤,买一支新钢笔。棉裤很快就做好了,海潮蓝的布料,絮着厚厚的新棉花;钢笔能吸进墨水,吸一次能用好几天。

申守业说,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关心和学校的救助,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度过1952年的冬天。这件棉袄温暖了我的身体,也温暖了我的心灵。这种温暖直到现在,使我每每想起母校,心中就有无限的感激。

朔县师范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基本上是靠旧知识分子来传道授业的,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因为能在旧社会读得起书,从而就有了历史问题。如李琇老师就是这样,受到了组织处理,处理到什么程度,我就不清楚了。

中师二班的语文教师宫养清,宁武人,在肃反时跳水自尽;数学教师张国琛,阳高人,反右时跳水自尽。后继语文教师周礼璇,朔县利民人,1956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以学识渊博,授课生动形象而深受学生爱戴,后调到朔县一中。但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却因为所谓的历史问题被赶回利民,批斗挨打,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含恨离开了人世。

朔县师范,以及雁北13县,甚至遍布中华的土地上,有多少这样的好老师死去了呢?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幕,天为之落泪,地为之颤抖。

作者简介:孙莱芙,山西右玉县人,男,1964年12月29日出生,1985年毕业于雁北师专,散文作家。1991年《继父》获山西首届散文大赛一等奖,著作有大型历史散文《典藏朔州——百年民生》、《典藏右玉》。2004年——2006年在朔师讲学,并创办校报《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