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7681400000042

第42章 我的朔师生涯

王志强

3月1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71年3月1日,我到朔县师范工作,今年整整40年了。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岁月的风霜也将我由一个19岁生龙活虎的毛头小伙雕塑成59岁两鬓斑白的年近花甲老者。参加工作之前我还在朔师附小读书两年。62年的朔师历史,有42年我有幸置身其中,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朔师是我终生难忘的学习地方,是我平生唯一的工作单位,是我一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这里给了我学习的机会,给了我工作的岗位,给了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往事并未如烟,同事永驻心间。即将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的我,想起在朔师的那些往事,好像回到了从前;谈起朔师的那些同事,常有说不完的言语。

一、朔师附小读高小

1963年,11岁我离开我的故乡朔县一半村,到米昔马庄朔师附小读小学五、六年级。那时的朔师附小管理有方、质量上乘,在雁北地区也是一流的,是孩子们求学向往的殿堂。不少离附小四五十里地的村民也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孩子来上学,朔县城里的一些干部也要将孩子送到附小。进师范附小读书要经过严格考试,考试前附小还组织来报考的学生强化训练一个月。记得我报考那年,强化班的班主任是王桂新老师。7月,我顺利通过考试,高兴地进入朔师附小学习,编入17班。

我们班开始是郑淑芳老师任班主任,任有恒老师任副班主任,后来任老师担任了正班主任。班主任郑老师代我们班语文课。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郑老师给我们上《一袋干粮》一课的情景。《一袋干粮》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郑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动情之处泪流满面;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眼里也闪着泪花。附小校园不大,干干净净。师生们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每到星期六晚上和师范的师生一块看电影或者看晚会。1965年6月,我依依不舍地从朔师附小毕业。那时附小只有小学班,附小改名附校,招收初中班和高中班是后来的事了。

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培养我们健康成长的师长们均已退休,有的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郭忠盛校长、王桂新老师、郑淑芳老师、任有恒老师、赵涵秀老师、马海成老师、董福老师、李毓德老师、张博文老师、邵裕仁老师、邱德新老师、黄嵩山老师、边桂莲老师、徐桂香老师、何永高老师、马林栋老师、张有山老师、林喜俊老师、杨润老师……

二、从烧茶炉做起

1971年春天,还处于“文革”中的朔师首次招收新生,同时学校出于工作需要招了8名合同工来做炊事员等工作,有我、段润伍、罗凡、李财、赵锦秀、蔡录、许汉金、李生有等。19岁的我重回朔师,成了一名工人,那时学校的负责人是白卿汉,后勤负责人是白玉珠。一年后转为国家正式工。学校的革委会主任、总支部书记是刘甦明,杨培森、白卿汉任总支部副书记,后勤处负责人是赵涵秀老师。

学校安排我烧茶炉,供应全校师生的生活用水。烧茶炉之余,我们年轻人一起还在刘剑英老师和焦文山主任的带领下用石磨为大小灶推豆腐。现在我看到师生们非常方便地使用自来水,按电热壶开关后,几分钟就能喝上开水,心中颇多感慨。当年用水不容易,用开水更不容易。我先把水从几米深的井里用辘轳摇上来送上高处的水池内,再通过水管流进锅炉和蓄水池,然后才不停地用煤烧开水、温水,工作量特别大。尤其是星期日师生洗衣服使用水多,一天过后,一米八的大小伙子浑身疼痛,像散了架一样。那时,冬季学生宿舍按量供给炭块取暖。为了防止学生将茶炉房的炭块顺手牵羊拿回宿舍,我必须将供给烧茶炉的炭移到房里。每学期一次清除锅炉内水垢的活儿特别费事,要钻进锅炉内才能作业,幸亏我个子高而且当年身体瘦。学校的刘佐洲老师看到我工作太辛苦,试着安装了水泵抽水。用水泵减轻了劳动强度,但由于井水浅、常停电,又带来新的烦恼。事物总是不断进步的。后来,学校建起了水塔,供水当然方便了,但那时我已不干茶炉工了。

1974年,我到学生灶当炊事员两三个月。之后,由于做事肯动脑子,为人诚实稳重,不参与任何派系活动,领导安排我到教工灶做饭。我们尽力将饭菜做得可口些,还学会了用自制电器蒸玉米窝窝,人们管它叫“电蒸窝窝”,香喷喷的,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那时雁北地区的领导像高葆珍、杨奉皋、胡晓琴来校检查工作,也常在教工灶吃饭。炊事员中数我年轻也还算是精干,校领导让我为客人端饭上菜。1976年,学校让我担任小灶管理员,当时校党委书记是贾世英,总务主任是柴锦。1980年,我到学生灶当了保管,协助领导完成了份饭制向卖饭制的改革。

那时工作是苦是累,但我心情愉快。闲暇时,常到图书馆看书,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也真诚向老师们请教,坚持不懈琢磨,长了不少本事。我常为师生排演文艺节目搬道具,那时的道具笨重,多是用木头制作的。耳濡目染,我学会了拉二胡。我因个子高,身体好,参加了校篮球队,还到朔县城里和有名的一一五地质队的篮球队较量。跟左立文老师学会了照相、洗相,跟周忠仁老师学会了手工安装半导体收音机,做变压器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供同事们半导器收音机和电池充电使用。

三、当会计不容易

1981年底,经总务处柴锦主任和会计王占全的推荐,我到财务室工作,先干出纳两年,后一直任会计至今。会计工作要求会计能为领导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会计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要有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守秘密、清正廉洁、精打细算、持家理财的作风,要有查条文、翻文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的习惯。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只得从头学起,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经过自己努力学习、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于1987年评、聘上了会计师。

我当会计30年,期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办公工具不断更新,会计工作量也在不断加大,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学生由原来的一千多人增至现在的五六千人,教职工由一百多人增至四百多人,学校年度经费由不足百万增至三四千万。从1998年开始财务室还负责收取学生的学费。会计工作原来完全用手工完成,从拨算盘到记账目,现在基本用计算机操作,不懂电脑根本就不能当会计。

我从事会计工作历经六届校领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服务师生。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时通宵达旦难以入眠,有的日子沉醉于密密麻麻的数字里头昏眼花。为了做好会计工作,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使用386机DOS系统,自学电脑,现在已能娴熟用计算机工作。一分辛苦一分收获,我校会计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也得到业内认可。去年尚连山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任命我为总务处副处长。

40年弹指一挥间,朔师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是一代代朔师人艰辛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晶。今天我看到崭新的学校、一流的设施打心眼里高兴。朔师也是我们全家永恒的牵挂。我的妻子李润青、儿子王鹏举、女儿王瑛瑛都在朔师工作,两个儿媳都是朔师毕业生,我的兄妹五人和三个孩子全是朔师附小(校)的学生。我衷心希望后来的朔师人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好本职工作。我真诚祝愿朔师这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燃得更旺,照得更远。

作者简介:王志强,男,朔城区一半村人,1952年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会计师。1963—1965年在朔师附小读书,1971年至今一直在朔师工作,历任茶炉工、炊事员、伙食管理员、出纳、会计、总务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