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7681400000077

第77章 弥足珍贵的岁月

马国章

离开朔县师范二十四年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占据了我的每一天,但在我个人成长的历程中,在师范工作的日子质朴唯美,弥足珍贵,很难忘记。校园里有春天绽开的杏花,四季有朗朗的读书声,同事之间有互敬互爱的真情。每当工作闲暇之时,我都会想起我在师范工作的时时刻刻。

我是1983年9月从雁北师范专科学校(现山西大同大学)毕业分配到朔县师范工作的。当时,学校坐落在朔城区新安庄村,借用有50多年建筑史的天主教堂办学,远离闹市,环境优雅,学校的喧闹和教堂的幽静形成了师范特有的风格。当时,朔县师范承担着六个县小学师资的培养任务,学生来自于各县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受过师范教育的小学教师,学生年龄从16岁到30岁。教职工60多人,教学科目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心理学、音乐、美术、体育等。

当时,教育人才严重短缺,教师中除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外,还有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在教职工中我是年龄较小、学历不高的教师之一。初到学校,旁听老教师授课,自己很觉得不以为然,从小学起,给我授过课的老师不少,教学方法各异,我总认为自己站在讲台上也会声情并茂,讲好每一个课时的。但事实恰好相反,在我上第一节课时,面对着50个学生,心情紧张,语言枯涩,50分钟的内容用35分钟就讲完,心里的尴尬可想而知。在连续几天的工作中,我越来越失去了自信,语速过快,高音教学,连续两节课后就会感觉到精疲力竭。听到同事们讲课时的抑扬顿挫,面对学生们求知的热情,我充满了自责和不安,何时我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呢?

是大家给了我热情的帮助,化学和生物组的几位老教师带我旁听他们的讲课,指导我如何用气和发音,共同探讨备课方法和讲课技巧,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我终于能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把枯燥的化学讲得生动起来。看到大家满意而赞许的目光,我体会到了工作给我带来的快乐,改掉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和谦虚谨慎的作风逐渐培养了起来,这给我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那时学校的业余活动很少。早晨和晚上学生都在教室上自习,辅导学生自习成为我消磨时间的主要方法。当时,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我国各个行业发展刚刚起步,科学和技术是整个社会最为迫切的需求,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由于自己学历不高,经常无法回答大家提出的诸如水珠为什么是圆的、不锈钢为什么耐腐蚀等问题,也有给学生讲皓矾NaSO4.7H2O念“皓”(hao)为“gao”而被学生纠正的时候。为了能正确地回答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上课之前,我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防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从《十万个为什么》到大学化学专业课程,从实验到理论,学习了许多与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学相长,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对科学热爱而敬畏,养成了自己严谨而求是的作风,给我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帮助。在大家的带动下,学校学风良好,师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甚至每个人都有一个“远大”的追求。后来,不少同学师范毕业后继续深造,在核工业、化工、材料、环境保护、社会科学等不同行业从事着研究开发工作,且各有成就,大家都说得益于当时良好的学习风气。

1983年12月,地区教育局一行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一位领导谈到考察欧洲学校的感想。他说,在欧洲,大学教师必须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必须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初级中学教师必须具有学士本科毕业学历,小学教育必须具有师范专科学历。当时,我国学位制度颁布不久,本科学历学生很少。我和大家一样,听了很不服气:朔县师范本科毕业的教师这么少,没有我们这些低学历教师,明天不就关门了。

也正是这样一次会议,在不服气之后给了我继续深造的动力。社会在进步,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尽管自己毕业于专科,但年轻就是资本,为什么不能从头学起呢?从此,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自认为很高的计划,考取研究生。

当时,研究生招生起步不久,研究生考试要求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加上自己师范专科时所学的内容浅、科目少,看了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感觉差距很大,只好从高等数学、英语和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工原理、分析化学等涉及化学和材料的课程从头学起。由于当时我国高校教学采用自编讲义,出版的专业书籍很少。图书馆找到一本有关化学专业的书籍后,我几乎把它抄了下来。科学是一座圣洁的殿堂,一旦走了进去,那是一片美好的世界。在保证教学工作的时间外,我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之中。为了利用师范清净的学习环境,学校放假后,我申请留在学校护校。空寂的校园,师生很少,寒假期间呼呼的北风、暑假期间滚滚的热浪,都置之身外。这也培养了我耐住寂寞的自学习惯。在连续三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先后考取了298分、335分、389分的理想成绩。由于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实验能力要求严格,而自己为专科学历,考分高,但实验能力较差,在1987年才被成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现四川大学)录取。

在这一过程中,除专业知识外,我收获最大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每年有较高的考分,但由于学历不符合要求和实验能力较差而不能入学,犹豫过,也彷徨过。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至今我都记得他们用“功到自然成、辛苦不负有心人”名言的勉励。从事科研工作以来,每一个项目都要付出百倍的艰辛,但无论多难,我都能锲而不舍,不达目标不罢休,这都得益于当时的师范工作时的磨炼,“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啊。

在大学林立的今天,评价体系急功近利,科研和教学的浮躁成为很难去除的恶习。但朔县师范优良的传统和良好学风至今都使我难以忘怀。当时师范实验条件很差,为了给学生上实验课,化学组的同事们用烧瓶自制蒸馏水。每年全校举办歌咏比赛时,乐器短缺,音乐组的老师们用手风琴为大家配乐。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教学课程重复了几年,备课仍然一丝不苟。他们用严谨的治学风格、无私奉献的情怀和高尚的品德培养和影响着在师范工作和学习过的每一个人。建校以来,从师范走出的成千上万的学子们,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科研和产业部门的科技精英,还是政府部门的领导,他们都能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敬岗爱业成为了在朔县师范工作或学习过所有人的共同品格。今天,每当大家忆及在师范工作或学习的日子,都是那么的怀念,因为她培育了我们成长。

2006年,受校长尚连山同志的邀请,我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朔州师范。当年的朔县师范已迁到了朔州市,并已成为了一所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专科院校。但学校继承了多年来朔县师范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已拥有了一支能力很强的教师梯队和团队,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当年的年轻同事们已成长为各个岗位的骨干,他们的勤奋和敬业使我肃然起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师范。厚德而载物,有这样一支队伍,有这样一种精神,有这样一个传统,师范的明天会更美好。我也感到惭愧和不安,当年为了取得较高的学历而考取了研究生,也就离开了师范走上了科技工作这条路子,看到师范的发展和壮大,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作她发展的义务工。

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很有些怀旧的感觉。多年来,我总忍不住地想,如果没有师范的那段经历,不会有我以后良好的表达能力,也不会有我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有点成绩或许会沾沾自喜,遇到困难或许会知难而退。因为在我焦虑和喜悦的时候,我都会看到当年同学们那求知若渴的眼睛,想起同事们的安慰和告诫,使我能理智地面对困难,面对成绩,面对人生。

作者简介:马国章,男,1963年2月生。博士,教授级高工,山西省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山西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333人才,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0年9月—1983年8月雁北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83年9月—1987年8月朔县师范任化学教师,1987年9月—1989年12月成都科技大学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1月—1999年7月山西省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1999年8月—2000年11月加拿大Winnipeg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12月至今,山西省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总工程师、所长等职(2007年—2010年,在太原理工大学在职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一项,山西省科技奉献一等奖4次,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