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9个忠告
7709600000016

第16章 、思维忠告:改变做事的技巧(3)

被病魔纠缠或者身陷绝境时,必须竭力进行积极思维。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解决方法比这更为有力。这种思维是沙漠中的绿洲,只要来到这片绿洲,每一个人都会增强生命力,绝地逢生。

身处危机时我们会感到绝望,这种消极思维方式会使人意志消沉,丧失干劲,就等于自我毁灭。

因此,你一定要相信,人生中每一次经历都具有某种深刻的含义,所以,即使看上去是“负”面的事情,也应该往“积极”的发展方向去设想。

有些经历失败的人,每逢挫折时总是武断地认为“我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废物”,而不去积极开启就在眼前的一扇新的窗子,看不到自己无限的可能性的机会其实就在眼前,结果却错失良机。因而,走向失败的人,其实是丧失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故而人生道路艰难而凄苦。

无论怎么做也未能如愿地进入某一理想学校或公司。即使这样也不必失望。这个时候,正需要进行积极式思考。在竭尽全力拼搏之后却仍旧不能如愿以偿时,应该这样想:“上天告诉我‘你转入另一条发展道路上,一定能取得成功’”。

其实我们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比如说,一个年轻的妈妈想对刚买的婴儿床进行一下改造,使它能够和自己的大床并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省去夜里的担心和麻烦。结果,在她拆除小床的护栏时遇到了麻烦。她想按照床的设计,保留一个可以上下伸缩的护栏,而拆除那个固定的护栏,可是那个固定护栏还起着对床的支撑作用,一拆掉,整个床就散了,这件事只好不了了之,直到有一天,站到床的另一面,这位妈妈才发现,由于小床和大床并在了一起,所以有没有移动护栏都无所谓,而这个护栏因为在设计时并不起支撑作用,拆了以后,小床依然牢固,这个问题就得以解决了。如果她不换一种角度观察事物,她可能总也看不到这一点,而使自己陷入烦恼。

有这样的一段趣话,爱因斯坦对学生说:“有两位工人,修理老旧的烟囱,当他们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身满脸的煤灰,请问他们谁会去洗澡呢?”一位学生说:“当然是那位满身煤灰的工人会去洗澡喽!”爱因斯坦说:“是吗?请你们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满身的煤灰,他觉得从烟囱里爬出了真是肮脏,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就不这么想了。我现在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有一位学生很兴奋地发现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时,觉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脏的。但是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工人跑去洗澡了。”爱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学生,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

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是错的。两个人同时一从那么脏的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会是干净的,另一个会是脏的呢?这就叫做逻辑。”

当一个人的思路受到牵绊时,往往不能十分清楚地找寻到一切问题的根源——逻辑。要想找到逻辑,就要跳出习惯上的桎梏,避开思路上的习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当你思考问题时,不妨也可以“避开大路,潜入小径”,也就是说,躲开那些热门的话题,而把眼光转向那些不被人重视的角落。

把眼光转向其他方向,你就进入了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而在这片处女地上耕耘,或许开始时的收获不够足,但却有无限的发展前途。

比尔·盖茨认为,人生中许多灾难和意外,都是我们意志所种下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而形成的。而决定命运的种子,就是每个人的决定。

学会迅速适应新环境

我们要发展积极心态,树立成功心理,必然要通过积极适应环境,突破环境的局限才能实现。

每当我们面临失败时,我们都要站在调侃自己的立场反观失败的经验,博取众人一笑,这虽是个非常难堪的做法,但却可以使自己再度挺立于众人之中。

西方人很难理解东方人的行为,那就是失败后的自我解嘲。例如,眼看就要冲进公共汽车了,不料车门却哒地一声关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人都会扑哧地笑了起来。或者有人买了好几张奖券,结果一张也没中,却一面说,一面笑了起来。西方人看到这些情景真是难以理解,这也难怪,因为西方人碰到此类情况,必然会顿足捶胸,非常难过。

然而,东方式的自我解嘲,却意味着独特的生活技术。这就是用嘲笑来缓和因失败所造成的失望感。

比尔·盖茨认为,积极适应是最佳的一种适应心态,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论是比较满意还是不满意,都能积极地生活和工作,坚持走自己的路。积极适应还包括改造性适应。所谓改造性适应就是说当一个人处境不利时,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刻苦奋斗,突破环境与条件的局限,有所发展和成就。

实际上,我们要发展积极心态,树立成功心理,必然要通过积极适应环境,突破环境的局限才能实现。

要把动机社会化,就是要把自我实现与奉献社会统一起来,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布鲁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就是这样的。他们热爱与献身既是自己选择的奋斗目标,又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成果。所以,他们总是坚定不移,以苦为乐,把刻苦奋斗看作是自己的精神享受。

比尔·盖茨对员工的要求十分苛刻,他始终认为,只有懦弱无能的人,才一天到晚埋怨没有事情可做。那些自信靠自己的力量必能获得适当位置的人,从不跑到人家面前诉苦,只会自己埋头苦干。

我们个人可以直接控制影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身,我们个人的心态与行为。

比尔·盖茨认为,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正视现实,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必怨天尤人,大惊小怪。

任何社会环境中都有人活得不如意。美国人也不是个个都活得比中国人自在。富翁、高官、名流之中,也有人整天苦恼,甚至自杀。所以,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懂得适应目前的环境。

每个人的周边环境都是长期形成的,不管他的现状如何,他总是你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你提供生活、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至于说它出现的不利因素,可能有一些现实的原因,也可以而且很可能出现在你自己身上,因为同样的环境别人都能顺利生活,你为什么不能?

如果你为了生活不得不呆在一个你很不情愿的工作岗位上,怎么办?如果你也喜欢这份工作,但却遇到一个刁钻古怪的上司或老板,他们刻意为难你,怎么办?面对各种各样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环境,你积极努力去适应,不行;你企图想法改善所处环境,也不行,怎么办?你一定要自己拯救自己,你可以通过换环境的方法来解脱自己,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谋求新的发展。

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行

要学会相信自己,你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新点子,还可以进一步想像并导演各种全新的局面——内容各异的不同状况——而且任何细节都不错过。

比尔·盖茨先生坚信: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者)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常常是欲速则不达,因而,有些胸怀大略的企业经营者,为了实现其目的,以迂为直、以小鱼钓大鱼,这是他的惯用的策略。

在企业经营者前进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在市场竞争中,有些企业经营者由于受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不少人起先没本钱,但他却能先用别人的钱建立信誉,然后买空卖空,大获其利。

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企业经营者欲沿着笔直的路线达到自己认定的目标都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也不存在企业经营者一帆风顺地一步达到辉煌顶点,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先例。经营的道路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欲走捷径,但往往却走入了绝境。所谓捷径,都是在艰苦中探索出来的。这也说明企业经营者,确实需要在市场实战中,采用迂回战术,寻找战机,以迂求直,迂回发展。

当前,美国仍是志愿兵制,在国家机器的宣传工作上,都强调爱国、报国,保护、扞卫自由民主等,以此来证明入伍当兵是件光荣、神圣的事情。又因失业率较高,所以,在美国三军宣传广告上不但指出从军的人立即有工作,有收入,而且表示在今天的现代化部队里,可在报国的同时学到一门专长,为你退伍后谋生做个准备。

此外,美国军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请心理学家巧妙利用定量思维的原理,想好了一番安慰的话,这倒比讲大道理更有用:

“如果是打传统的常规战争的话,不用担心你当了兵就会死。当了兵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留在后方,一个是送到前线。留在后方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送到前线又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受伤,一个是没有受伤。没有受伤不用担心,受伤的话也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轻伤,一个是重伤。轻伤不必担心,重伤的话也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能治好,一个是治不好的,能治好的不必担心,治不好的也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不死,一个是死……也好,因为你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因此,如打的是传统常规战争,照上面说法,死的机会比常人所认为的1/2小得多,最多不到1/16,生还的概率好像还蛮大的。这样一算,减少了许多人的恐惧,征兵工作进展得相当顺利。

以上的事例给我们的启迪是,采用迂回战术,能够改变固有的观念。要学会相信自己,相信你自己其实也有能力刺激内心丰富的创造力。你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新点子,还可以进一步想像并导演各种全新的局面——内容各异的不同状况——而且任何细节都不错过。

你将可以以主观的体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行得通,这就是改革家以迂求直的本领,而且这技巧人人可学、人人可用。

比尔·盖茨先生认为,期望应该具有灵活性,不要把期望凝固化。生活中,期望的不只是一个点,而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这样的好处是一旦遇到难遂人愿的情况时,我们就有思想准备放弃原来的想法,追求新的目标。当然,这不等于“见异思迁。”

梦想之路须勇于探索

成功者有时也可能无意识地妨碍了自己努力,造成失误,但他们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坚持改变,终能再获成功。

比尔·盖茨有个尽人皆知的着名梦想:将来,在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面都有一台个人电脑,而在这些电脑里面运行的则是自己所编写的软件。

当然,这一梦想并非仅仅出于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少年时代的比尔·盖茨在为自己的这一梦想激动的同时,也隐隐看到了在它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这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因为这位西雅图着名律师的儿子从小酷爱阅读的就不是儿童图书,而是法律和商业方面的成人杂志。

正是这一伟大梦想的催生下,微软公司诞生了;也正是在这个公司的推动和影响下,软件业才从无到有,并发展到今天这种蓬勃兴旺的地步。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过许多五彩缤纷的梦想。

绝大多数人却无法把它描绘出来,然后付诸行动。渴望改变是比较模糊不清的想法。而当你把它们转成目标或计划时,它们就更明确了。这是因为当你集中焦点在自己的渴望改变时,你会投入你全部的精力,并努力去完成它们。因此,渴望改变是帮助你走向未来的第一步。

G·P·汤姆森是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J·J·汤姆森的儿子,平时出入家里的人都是父亲的优秀学生,他们的话题总也离不开微观粒子世界。G·P·汤姆森就是在这种热烈的学术气氛总长大的。

由于父亲是着名的物理学教授,他学物理就像和尚念经一样自然,后来又顺理成章进入父亲工作的剑桥大学攻读物理专业。大学毕业后,他立即进入了父亲的研究室。在父亲的指导下,从事物理学研究。

汤姆森受到父亲的爱好的强烈影响,在物理学领域,他对父亲最热衷的与电子有关的实验十分感兴趣。他无论于公于私,都是父亲的忠实追随者。然而,一个“革命性学说”打破了他的忠诚,这就是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提出的着名的“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汤姆森第一次对父亲出于爱的束缚产生了反抗。父亲教导他电子是粒子。他本人在父亲的指导下,用实验证实了父亲为之获诺贝尔奖的“电子是粒子”学说。这个实验是他亲自参与的。然而现在,他怎么也摆脱不了想要验证德布罗意学说的“邪念”。

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我尊敬父亲,按照父亲的指导从事物理研究,父亲得了诺贝尔奖。我如果满足于现状,只能从事亚于父亲的研究,德布罗意的理论还没有实验证明,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如果我能取得实验上的成功,不就可以从事和父亲同等级别的研究了吗?

他第一次背着父亲从事“电子是波”的实验,他成功了。他向父亲出示了自己的成果。父亲说:“我亲爱的孩子,电子是粒子,我正是因为证实了这一点而获诺贝尔奖的。你是我儿子,我信任你,但是我还不能同意你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电子是波’的结论,因为这些数据无法推翻电子是粒子的结论,一定是什么地方错了,你再好好琢磨琢磨。”

他听从父亲的劝告,又从各个角度重新研究,但他再一次确认,用父亲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电子是波”的结论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成功者即使取得巨大成就,仍然继续奋斗。他们有时也可能无意识地妨碍了自己努力,造成失误,但他们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坚持改变,终能再获成功。

G·P·汤姆森由于渴望改变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渴望改变的力量之巨大。

从比尔·盖茨的青少年时代,我们就可以看出,也许他最早所具有的梦想与一般人相差无几,财富、成功、金钱对一般人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但成功者却能将这一梦想与自己事业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梦想有了坚硬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