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艺美学论
7726500000089

第89章 文艺美学解释与当代思想论争(17)

传统的西方美学与之不同,它更强调审美与认识,审美与意志,审美与神学之间的关联,因而,审美理论中蕴含着科学主义精神和宗教主义精神,虽然也有伦理主义倾向,但其主导精神是强调“审美对人的解放作用”。至于现当代经院主义美学价值形态,虽然有不少人标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但是,由于他们背离了马克思美学的基本精神,实质上,是反马克思美学的。马克思美学和文艺学在20世纪独成一派,与西方美学和东方美学价值形态相对抗,成为“第三大美学价值形态”;正是由于马克思美学的独创性,同时,还由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治力量的推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确定为美学思想的中心任务,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它与东方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构成多元话语系统。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美学之所以独成一派,主要是因为马克思美学自身所具有的极大独创性。马克思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上,站在社会学立场上,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对美和艺术问题的讨论,确实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使美学这门超越性的、心灵性的、精神性的科学,成为人类生活现实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哲学和实践哲学,这种美学所具有的现实性意义,怎么估价都不会太过。

一些权威的马克思主义者,过分强调马克思美学的正统性,这就导致一些关于马克思的美学阐释常被认作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仿佛马克思主义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种情况,在西方也时有发生,例如,卢卡契曾被看作反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法国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常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攻击。我国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一些人认为,只有“我的阐释”是合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新的解释,便视作反马克思主义的。异化问题、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就是典型事例,这种理论的保守性,必然导致解释的单一性,而解释的停滞必然导致思想的重复和封闭。

当代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争,实质上,是正统与非正统之争,没有必要把马克思美学看作神圣不变的思想价值体系。马克思美学不是宗教神学,只有在中世纪,才会发生攻击神学被送上绞架的专制性悲剧。对于马克思理论,特别是美学思想的发展,需要多方理解和阐释,这样,必然使马克思主义美学呈现为自由开放的系统。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必然要容纳诸多学派,与不同的思想形成对话,因为我始终以为,马克思美学有其他美学思想所无法取代的独创性和社会价值,而且,马克思美学所具有的革命性是划时代的,超越了所有的纯粹美学理论价值形态的思想价值。因此,我不主张把马克思美学的哲学形态仅仅理解成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美学,也不主张只讨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确定性的论断。马克思美学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在全世界形成一股新思潮,它所具有的力量极其巨大。马克思美学在当初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叛逆性被许多人视为洪水猛兽,在20世纪的教条主义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竟然成了价值形态僵化的保守哲学,这的确是真正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美学必须得到发展,虽然苏联美学界和中国以及东欧美学界曾经铁板一块,确立了马克思美学价值形态的神圣不可动摇地位,但事实证明,现在都有所改变。即,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进行新的阐释,得到“现代性言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存在主义的美学、精神分析学,还有语言哲学,包括东方美学已开始形成多元对话,同时,它还与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共同形成了文化思潮,马克思美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展示出新的魅力。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离不开马克思,同时,也离不开恩格斯的深刻探索,它也离不开列宁、卢卡契、毛泽东、阿尔多诺、阿尔都塞、萨特、哈贝马斯、卢那察尔斯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等的不懈探索,从而形成多元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念和理论思潮。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相当引人注目的美学现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是历史过程,也是现实过程,它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文化思潮的推进。如今,富有开放性、综合性、多元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价值形态正在形成,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创性发展道路。

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并不等于马克思美学的定型。许多论者在研究马克思美学时带着先天的成见,仿佛马克思美学就是一本“圣经”,是不可随意解释的。任何思想一旦不开放解释的通道,必然会窒息死亡。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不断地融入新的内容,必须不断地面对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形成文化批判,从而真正建构起人类生命本体论意义的自由美学和实践美学。马克思美学价值形态的独创性理论,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它是问题的开端,并不等于问题的终结。因此,应该容忍关于马克思美学的不同阐释,从而形成交流语境,不能简单地以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大帽子来阻碍和否定关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

过去,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有很深的经验教训。事实上,那些被否定被批判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却真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反,那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却并未留下任何富于启示的东西,这在俄苏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独创性,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那么,这种独创性的思想就可能在封闭的观念系统中窒息死亡。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有其开端,而不会有终结,它是开放性的历史文化生成过程,作为富有创造性的美学思想价值形态,它是不断面向未来的。正是从这种观念出发,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行程,这一行程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中展开,从而产生了世界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为了科学地解释这一思潮,我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不同语言学派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存在不同学派的,这种学派的形成,与经济、政治、文化、语言等紧密相关,根据这几个基本特征,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分成德语学派、俄语学派、汉语学派、法语学派和英语学派。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德语学派”很有特点。马克思的美学和文艺学思想著作,主要是用德语写成,译成其他语种则是此后的事,因此,德语学派的理论较有特色。梅林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权威,但他的思想在20世纪后期影响并不大。可以说,马克思美学在德国诞生之后,一开始并没有找到出色的阐释者和思想继承者,所以,在德国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天才的马克思主义审美理论家出现,直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兴起,才极大地推动了德语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理论研究。霍克海姆、阿尔多诺、哈贝马斯和本雅明等,是强有力的中坚人物,他们提供的许多思想,就是对马克思美学的推进和发展。弗洛姆和马尔库塞也是较有力的鼓吹者,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

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他们具体联系德国现代实际,突出了交往性,主体间性、否定性和机械复制性等内涵,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性内容,他们从异化、物化、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出发,抵制后现代主义思潮。他们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调和起来,强调新感性,主张把单向度的人改造成和谐审美的自由人,达成感性的审美的解放。在德语学派中,卢卡契是杰出的思想者。卢卡契对马克思美学的最大发展,正是在于他对审美反映理论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卢卡契的三大卷美学著作《审美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强有力的创造性阐释。卢卡契从模仿、巫术、文化、思维等多维度,揭示审美意识形态形成的特征。卢卡契的本体论哲学和历史阶级意识论,尤其是对物化和扬弃物化的研究,直接启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诸多现代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俄语学派”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列宁、斯大林、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卡冈、斯托洛维奇和巴赫金,不仅把马克思美学和政治问题结合在一起,而且还揭示了它与认识论、文化学、精神心理学、历史学、符号学、价值哲学之间的复杂关联。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不仅把美当作认识,更重要的是,“把美当作价值”,而且是在社会实践和艺术交往中展开这种价值,其革命性意义不容低估,但俄语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定型和凝固化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也因此显得极为迫切。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过程中,“汉语学派”的形成,直接得益于俄语学派。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瞿秋白、鲁迅、冯雪峰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学派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毛泽东、蔡仪和周扬在文学与政治、文学反映与现实主义等一些关键问题,做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独创性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汉语学派的发展受俄语学派影响太大,因而,汉语学派并未诞生像卢卡契、卢那察尔斯基、卡冈式的美学家,因此,这可以进一步说明,在当代中国,提倡马克思美学的多元化是何等重要。严格说来,汉语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以翻译为重心,只有毛泽东把马克思哲学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一方面继续翻译马克思与恩格斯全集中新出的德文著作,另一方面则大力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学说,在推进马克思美学现代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提出的是,李泽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解释,例如,“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等解释,显示了汉语学派的重要贡献。法语学派,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国是诞生革命性理论的地方,法国的哲学几乎大都以政治叛逆性姿态出现,尤其是现当代法国哲学几乎是石破天惊的新思维方式与真正的思想革命。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发展极为独特,在法国,不少思想家对马克思理论充满热情,但较少有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他们大都选择与马克思进行对话的立场,从而在某些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理论,又在某些问题上否定了马克思理论。例如,萨特、列斐伏尔、阿尔都塞、福科、拉康、德里达,都与马克思美学有一定的关联,但他们从本位文化立场和本位话语立场出发,在思想探索上过于强调文化性和现代性精神,恰恰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切关怀,因而,他们的理论极具主体意识并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景观。

除此之外,马克思美学在斯拉夫语国家、意大利语和日本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英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英语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引人注目。考德威尔、伊格尔顿、詹姆逊,是现时代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变革者。他们的思想立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立场,将马克思美学、哲学和文化学理论与现时代的人类精神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不少有创造性的美学思想。因此,从全球文化交流的眼光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学派,是影响十分强大的理论学派。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反虚无主义的美学,是反抗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它既是社会批判理论,也是文化批判理论,因为马克思美学始终从现实问题出发,守卫着现实主义批判原则。马克思主义美学会获得新的发展,因为真正的美学就在于这种批判地继承,而不是以宗教的虔敬和神圣不可动摇的姿态去守护理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价值形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它的生命力必然是强大的,现代西方的各种美学理论不可能真正取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我们来说,马克思美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中国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力之下,马克思主义美学必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主导性思想资源。应该说,立足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重温马克思的一段话:“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是,这决不排斥每一个人也成为独创的画家的可能性。”“在共产主义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是以表明人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这说明,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作为专家的艺术家和诗人将被全能的人完全取代,这样的人,既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又是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家。

我们只要不是对马克思美学采取经学的诠释态度,而是采取开放的解释学态度,那么,未来中国的美学思想有可能在多元并存中显示出自身的独特个性。让思想论争敞开,美学必将在论争中获得生机与活力,这正是通往美学真理的根本动力。文艺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特别离不开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新的理解,因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当代论争,直接促进了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以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文艺美学的三大发展基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的本质,就一定能开创文艺美学思想的崭新话语途径,为当代中国思想和美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