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教程
7731700000020

第20章 公共关系的原理应用(3)

2月13日,《云南信息报》首先报道了玩游戏撞墙致死的“躲猫猫”事件,经网络转载以后,立刻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关注。

为了应对网络上汹涌而至的舆情,消解网民们的质疑,云南省委宣传部史无前例地启动了“网民调查”程序,希望通过草根网民的介入,重塑公信力。

云南网发布《关于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与调查“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的公告》,公告迅速被转载。由于网民的踊跃参与,原定4人的名额,最终扩大到了10人。“躲猫猫”事件最具开创意义的,似乎是网民开始参与对官方结论的公开调查。据说这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首次。

调查团最终软弱无力的报告,以及同时警方通报的情况,让舆论再次质疑这不过是场秀,甚至调查组成员不过是政府找来的托儿。调查团成员在网络舆论的口径里,迅速从草根英雄沦落到“政府走狗”的地步,逐个地遭到了人肉搜索。

2月25日,案件移交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主办、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督办,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前往云南指导调查,进一步的侦查工作全面展开。

2月27日,调查结果正式公布:李荞明系牢头狱霸以玩游戏为名,殴打致死。

“躲猫猫”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公权力信任危机,包括司法公信力危机,这种危机因为网络的渲染而扩散变大。

由此可见,新媒体凭借规模化、组织性强的特点,能快速形成舆论压力,从而干预事件的发展方向和进程。特别是以门户网站、网络社区为代表的新媒体反应迅速,并和传统媒体及时互动,在事件发展的“关节点”上形成了强大的民意和舆论潮,成为干预事件发展的“催化剂”。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强大的网络舆论潮正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空间的表现形式。由于网络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相互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受众心理的改变,网络传播在宏观层面上对大众传播中存在的“沉默螺旋”现象有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可见,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自由化带来话语权的平等和舆论的多元化,有利于聚合、强化代表民意的、体现公平公正的主流舆论,由此形成“沉默的螺旋”现象,从而更好地守护网络媒体的责任。

(二)公关要积极面对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危机公关速度往往可以赶超事件传播的速度。传统的危机公关方式在此时也可以发挥最大化的作用,通过和媒体以及有关组织的沟通,尽量把危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而在Web2.0时代,交流权从未如此平等与顺畅,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流途径使消费者在权威的危机公关新闻发布会举行之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并且对事件本身有了自己的看法。

而网络危机公关正在试图对舆论的兴起给予控制。第一个技术手段就是通过减少网上相关信息的信息量,来达到控制危机扩大的可能性。而割断搜索引擎是通常的手段。

除了要搞定知名的搜索引擎运营商,另一种手段就是通过公关门户网站,也可以导致搜索引擎无法搜索到一些网页,从而达到减少某些网页被大众看到的目的。比如2008年9月19日,某品牌被国家质检总局曝出含有三聚氰胺。但在两个主要门户网站上关于此消息的新闻中,该品牌的两个字被加入空格。

另一种就是被称作SEO的网络营销手段,才是更隐蔽的网络危机公关技巧。

通过割断搜索引擎来抑制螺旋上升,从某种角度上讲,是被动防御的办法。危机仍然可能因为其庞大的侵略性导致螺旋升级直至失去控制。这需要一种主动出击的网络公关模式。比如制造自己需要的声音。

但以上的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相反,操作不当反而会出现公关危机。公共关系的基础是诚实、尊重、互惠、诚信,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不逃避、不推卸,认真负责才是危机公关的核心所在,从诚信出发,对消费者负责,才是取信于人的态度,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应该建立一套网络实时监控系统,有效地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将监测的范围从传统媒体到门户网站并向下级网页中论坛、热点博客延伸,从中发现可能发生危机的关键信息,及时警示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给予重视。

而且公关传播考虑的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现代人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消费者至上理念,如果危机公关采用一种强势的宣传姿态去表达,会很容易激发人们的反感;反而放下架子,真诚沟通,会使人们产生对组织或品牌的好感。

四、议程设置理论

美国政治学家科恩1963年对报纸作用说过一句话:“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首先提出了这个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程”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说,媒体对某个事件关注得越多,该事件在公众心目中越重要。这个理论与以往的效果理论相比,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研究的不仅仅是媒体对受众产生了多大的作用,而是研究媒体的报道力度与受众关注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它们是成正比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组织通过公关形式引导舆论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即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或直接对接媒体,其核心都是遵循议程设置的思路。而到了网络时代,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网民开始自己设置议程。网络议程设置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网络议程设置的范围可分为两种:网络空间的议程设置以及社会范围的议程设置。网民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在网络虚拟空间引起众多网友的点击、参与和讨论,参与讨论者超过一定人数,便形成网络空间的热门话题,实现了网络议程设置。

而随着网民数量的日趋庞大,网络日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受众的争夺以及新闻来源日趋依赖网络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报道网络中网友高度关注的话题和事件,通过报道与评论和网友互动,形成不少新的社会议题。

同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议程还可以相互转化,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信息时代触角发生了延伸,除了社会公众,还为网络设置议题。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使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延伸到互联网上。对于未来的公关活动而言,一定要注意这一趋势,把议程设置工作有效地做到网络上去。

五、媒介即信息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1964年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他写道:“虽然技术的效果并未在意见和观念的层次上发挥作用,但却逐渐地且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麦克卢汉说,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而大众传播的内容是无关紧要的。麦克卢汉是这么解释的:“媒介的内容就像破门而入的盗贼携带的一块多汁的肉,它的目的是分散看门狗的注意力。”换言之,媒介的重要效果来自于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内容。

可以说,每一次媒体的革新都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的转变。而在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络、手机多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远远大于负载于这些平台上的信息。比如在Web1.0时代,信息只是更多地被浏览,而现在信息则成为促进舆论形成,推动普通个体参与秩序重建的关键由头。这对公共关系而言,无论是理念的挑战,还是手段的更新,都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

六、把关人理论

1947年,社会心理学家卢因(Lewin)在《群体生活的管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妇决定购买食物及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认为信息沿着包含着“门”的某些管道传播,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以“把关人”的意见作为依据。在《人际关系》的论文中,首创了把关(gatekeeping)一词。在《群体生活的管道》中,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管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管道或继续在管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地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在网络背景下危机频发的关键在于“把关人”角色的转变。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必须通过筛选后才能传播,企业危机公关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媒体。而网络世界比真实世界更加平等,不存在组织-媒体-受众这一线性关系,网络环境下媒体的地位变得模糊,搜索引擎和错落复杂的博客世界使得这种格局更加复杂。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全民性,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过滤难度极大。

通常,新闻的“把关人”不但包括媒体、主管部门以及某些政治人物,还包括一些公关人员和意欲影响大众媒介内容的利益集团,普通个人作为“把关人”的出现,表明传统媒介作为“把关人”的地位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动摇,普通个人不再仅仅作为一个信息的接收者而出现,同时也是信息的传递者,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影响着信息的内容和流量。普通个人这一角色的获得不依靠权威、不依靠传统媒体,而仅仅依靠网络这一工具,而它的实现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和制度基础之上。

不能说个人“把关人”将会取代传统的“把关人”,个人“把关人”要形成现实性的社会影响,实现某些期求的利益目标,还必须借助传统媒介的介入,因为毕竟传统媒介的高度组织化、职业化是任何个人都无法代替的。但是个人“把关人”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他们也在试图影响着社会,影响着媒介行业。

因此,传统媒体以及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不能无视网络中个人“把关人”的存在,媒体应该利用自己在传统当中积聚起来的巨大影响,积极地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把关”,发挥个人“把关人”的优势,克服其弊端。一方面媒体将因此而更加亲近社会、亲近大众;另一方面,分散的大众通过传统媒体以及网络中的新闻服务得以有效聚合,形成舆论的合力,以此与社会中不同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无论从哪方面讲,新闻媒体重视网络个人“把关人”的作用,对媒体本身以及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网络传媒的出现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带来了震撼性的冲击,“把关人”理论也必须在新的传播环境中根据网络的特点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在新的形势下,变障碍为动力,使网络时代的大众传播走向良性的发展。

七、长尾理论

“长尾”(The Long Tail)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在2004年10月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从统计学中一个形状类似“恐龙长尾”的分布特征的口语化表述演化而来。此观点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亚马逊(Amazon)有超过一半的销售量都来自于在它排行榜上位于13万名开外的图书;而在线音乐零售商Rhapsody排行榜1万名以外的曲目下载数量甚至超过了在排行榜前1万名的曲目。亚马逊的成功在于他几乎搜集接近100%的书籍书目,大多数网络书店能做到90%,而亚马逊提供了别人无法提供的接近无限的选择。Rhapsody位于排行榜前20万的每个曲目每个月都至少会点播一次,只要Rhapsody在它的歌曲库中增加了曲子,就会有听众点播这些新歌曲。尽管每个月只有几个人点播,而且还分布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互联网使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的渠道成本趋于零,促使了人们对尾巴部分的开发,以前不能够实现的尾巴部分的潜力,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转化成实际的东西。“超女现象”、“博客”的流行等都能找到“长尾”理论的缩影,策划者通过互联网、电视将个性化放大,形成一股潮流,从而达到了其商业目的。

而在网络信息传播中,“长尾”效应也越发明显——信息传播的权利、舆论批评的权利开始从机构向个人过渡,网络使个体张力无限扩大,传统媒体作用逐渐降低,非正规网络信息正成为企业危机出现的最主要来源,“长尾”逐渐进入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