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教程
7731700000045

第45章 常规管理——公共关系的基础性工作(8)

[经典阅读]戴维斯模型

美国学者戴维斯就企业为何以及如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企业的社会责任来源于它的社会权力。由于企业对诸如少数民族平等就业和环境保护等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社会就必然要求企业运用这种影响力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2.企业应该是一个双向开放的系统,即开放地接受社会的信息,也要让社会公开地了解它的经营。为了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企业和社会之间必须保持连续、诚实和公开的信息沟通。

3.企业的每项活动、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考虑社会成本和效益。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决策不能只建立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收益之上,而且要考虑决策对社会的长期和短期的影响。

4.与每一活动、产品和服务相联系的社会成本应该最终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社会不能希望企业完全用自己的资金、人力去从事那些只对社会有利的事情。

5.企业作为法人,应该和其他自然人一样参与解决一些超出自己正常范围之外的社会问题。因为整个社会条件的改善和进步,最终会给社会每一位成员(包括作为法人的企业)带来好处。

关于CSP

CSP,即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20世纪70年代初,在社会议题管理领域,特别在企业应当承担何种社会责任的讨论中,两派观点针锋相对。一方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密尔顿·费里德曼,他代表了经济学的传统观点,即认为企业的唯一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而另一方,在沿袭霍华德·博文于1953年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所提出的“企业应该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后,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接受这种超出经济责任外的社会责任意识。但究竟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涵和范围是什么,以及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仍存在众多观点,一些研究者开始试图用不同的概念来说明,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经济伦理、社会回应和议题管理等概念开始出现,但这些不同的概念或观点仅仅反映了企业社会议题管理或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某个层面,部分学者认为,需要通过发展出一个模型框架来整合上述观点,以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实施和评价这些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理论及其模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CSP模型的产生:卡罗尔的CSP模型

卡罗尔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社会绩效理论的倡导者,他从九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中,总结出一个三个维度的CSP模型。

1.卡罗尔模型的第一个维度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别

按照卡罗尔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由裁量的期望。”卡罗尔并没有排斥费里德曼的观点,他认为,作为经济组织,经济责任是企业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并不是企业唯一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赋予并支持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利,但同时社会也制定了企业所应该遵循的法律和法规,并且期望企业在法律要求的框架内实现经济目标,因此,企业肩负必要的法律责任;虽然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中都隐含着伦理规范,但公众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有时超出了法律要求的范围,尤其在70年代后,对企业伦理经营行为的期望,使人们认识到企业伦理责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社会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是否承担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完全由个人或企业的自由判断和选择,这是一类完全自愿的行为,例如慈善捐赠、为吸毒者提供住房或为工作的母亲提供日托中心等,卡罗尔将此称为企业的自由裁量责任。四种责任的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并不是随意的,经济责任处于基础并占很大比例,其他三种责任依次排序、比例递减,它们的关系也可以用金字塔形说明,卡罗尔正是用此来说明了各种不同责任对企业而言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承担责任时考虑的优先次序。同时,卡罗尔的阐述尤其强调,四种责任彼此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固定的,彼此间可能相互转化,而且任何一个行为中可能同时包含着几种责任。

2.卡罗尔模型的第二个维度是企业涉及的社会议题

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类别后,卡罗尔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与这四种责任相联系的、企业所必须或可能面临的各种主要社会议题。虽然每个行业所面临的社会议题可能不同(如银行就不如制造商那么关心环境或污染问题),而且不同时期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议题也是变化的(如70年代对产品安全、就业歧视等的强调在50年代是少见的),但总体上,在管理实践中,一些社会议题总是企业管理者最需要考虑的。卡罗尔认为,企业最需要重视哪些社会议题取决于:

①社会需要与企业需要的吻合程度;

②社会需要的重要程度;

③高层管理人员的兴趣;

④社会行动的公共关系价值;

⑤政府的压力。

卡罗尔列举了70年代末企业所面临的普遍社会议题,包括,消费者主义、环境、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和股东等,卡罗尔在此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具体而实际的思路。

3.卡罗尔模型的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社会回应的策略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和界定以及提出企业所可能面临的社会议题后,卡罗尔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对社会责任和社会议题如何回应的价值观、模式或战略。费里德里克认为,企业回应是指“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卡罗尔认为,单纯以企业社会回应来代替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够的,因为,有回应的企业并不必然是个有责任的企业,所以,他将回应作为企业社会绩效模型中的一个层面。企业的社会回应可以有不同战略和模式,卡罗尔的模型中采用了威尔逊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回应可以划分为:反应性的、防御性的、适应性的和主动回应的四种模式,这反映了企业对待社会议题可能选择的从消极到积极的回应态度和策略。

作为第一个较为全面的CSP模型,卡罗尔模型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扩展,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回应和回应行动的综合。尽管卡罗尔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企业社会绩效,但其最大贡献是将以往人们所争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系统化,提出了企业必须承担的、从经济到自由判断的四种不同责任,并将企业在处理企业与社会关系时所应考虑的、以前是分离甚至对立的社会责任、社会有效回应和社会议题观点进行综合,模型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广义看法、责任/议题/回应之间相互作用的三维空间概念、所蕴含的原则/过程/政策的方法为分析企业与社会关系议题研究引入新视野、构建了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框架。但卡罗尔虽然提供了一个三维的空间模型,指出了企业社会绩效的多重相互联系的维度,但这个模型是静态的,更多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议题或回应过程的描述,而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问题。

CSP模型的发展:沃提克和哥奇兰的模型

沿着卡罗尔模型的思路,力图在CSP模型中综合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观点,沃提克和哥奇兰提出,企业社会绩效是“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和解决社会议题政策之间根本的相互关系”。沃提克模型的第一维度是具有哲学倾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虽然沃提克赞同卡罗尔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形的界定和分类,即企业包含了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自由判断的责任,但他们认为,用“原则”来表述可以更好地说明企业承担各种责任的动机或基本价值。此外,他们还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经济组织(企业)如同政府一样也具有社会契约,即隐含着社会赋予的一套权利和义务;二是企业是社会中的道德代理人,即具有在决策中使用道德规则的能力,不仅具有控制企业行为,也有控制政治结构和规则的能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是为了履行社会契约、承担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与卡罗尔模型的第一维度相比,这个模型从哲学的层次上,更好地说明了企业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内在原因。

哲学倾向制度倾向组织倾向

沃提克的CSP模型,进一步综合了卡罗尔模型中提出的责任、回应和社会议题的三个维度,用原则、过程和政策的框架进行了重新构建,并且详细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有效回应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模型的层次性、整体性和连续性,摆脱了对社会责任纯粹概念上的讨论,赋予更实用的管理意义。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模型加入了动态的过程概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企业社会绩效中所包含的“绩效”,即对企业实施社会绩效管理后可能产生结果的预测及其如何评估,在这个模型中却被忽略了,因此,这个模型还不是完整的。

CSP模型的修正:伍德的模型

在对CSP概念和模型演变进行回顾时,伍德认为上述两种模型反映了学者们对企业和社会关系进行思考的发展,但仍不足于全面反映企业社会绩效的内涵。首先,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更应该关注的是行动和结果,而不是仅仅将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概念进行整合;其次,社会回应应该是一系列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过程;第三,社会议题的政策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可能的结果,如果政策没有存在的话,不会由此可以说没有社会绩效存在,因此,以是否制定政策来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反映是不合适的,因为企业社会绩效可以有肯定的和否定的结果。考虑到这些问题,伍德模型包含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回应过程和企业行为结果的三个层面。

伍德对CSP模型的修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责任原则在制度、组织和个人层次的阐述,区分了长期以来对社会责任的争论,并强调了原则对人类和组织行为的推动;

二是对特定回应过程的区别——环境扫描、利益相关者管理和议题管理,表明了企业参与外部环境是通过何种渠道来实行;

三是将社会影响、政策和计划作为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结果的综合,使CSP更具有实践评估的可能;

四是在CSP模式三个层面的联系加强了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它提供给管理学的研究者更有用的框架或模板来组织对企业社会绩效的研究和理论。但伍德模型的明显不足在于,它仅仅提出了对企业社会绩效管理结果进行评估的概念,而没有进一步提出如何评估的方法或工具。

迈克尔·波特谈企业社会责任

如今,在政府、媒体和社会活动人士的压力下,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了各企业领导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但是,许多企业的所谓社会责任活动,仅仅是在做一些表面文章。事实上,我们很少看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存在系统性,更不用说有一个战略性框架了。

波特指出,其实,没有一个企业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它们必须选取和自己的业务有交叉的社会问题来解决。而选取标准的关键不是看某项事业是否崇高,而是看能否有机会创造出共享价值——既有益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

波特提议把影响企业的社会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对社会有重要意义,但是既不受企业运营的明显影响,也不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力。第二类是价值链主导型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会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显着影响。第三类是竞争环境主导型社会问题,这些存在于企业外部运营环境中的问题会对企业竞争驱动力造成巨大影响。

而企业社会责任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应型的,另一类是战略型的。

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仅指企业做好自己的本分。而战略型社会责任,则是寻找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它包括价值链上的创新(如丰田推出油电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和竞争环境的投资。另外,企业还应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主张中考虑社会利益,使社会影响成为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战略性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对社会施以最大的积极影响,同时收获最丰厚的商业利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要避免做出危害社会的事,也不应该只包括向当地慈善机构捐款、为救灾工作出力,或者救济社会贫困人口。诚然,这些贡献都非常有价值,但企业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运营活动和竞争环境的社会因素这两者间找到共享价值,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社会声誉管理

良好的声誉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它能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买方市场的出现,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同质性越来越大,产品本身之外的差异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声誉这种独特资源的作用必然进一步凸显出来;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声誉对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但是,企业声誉的培育、积累非常不易,而损毁却很容易。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而言,加强企业声誉管理,使企业声誉得到有效的培育、积累和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