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明敏
他,从“草根”走来,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儒雅与温和;他,做贴牌起家,却不屑一味地“为他人作嫁衣裳”,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品牌;他,把一家负债累累的工厂发展成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他,就是浙江广博集团董事长王利平。
思维的不断创新
从铝合金塑钢到彩印,再从彩印转到文具行业,接着又从文具转战到纳米材料、数码相机等领域,短短数年间,广博集团通过自主创新,成功搭上了“高新快车”。可以说,广博的变局是宁波众多民营企业新飞跃的一个缩影。
广博集团新飞跃的支点在哪里?王利平一语道出:“无论是做大传统产业,还是做精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神一下子变得精神起来,并娓娓道出了广博多年来的创新历程,让记者感受到这样一个讯息:广博的今天离不开广博人不断创新的思维。
1992年,而立之年的王利平接过负债80多万元的那个铝合金门窗厂时,就大胆地抛弃了它先前的旧业务,转做彩印包装。1994年,时任鄞县彩印包装厂厂长的王利平再一次展示了他的与众不同。那一年,看到了文具行业市场潜力的他,毅然放弃经营业绩不俗的彩印包装业,转产文具。这些开创性的举动不仅成就了文具知名品牌的诞生,还为今天广博的创新发展树下了榜样。
但王利平的创新思维并不只有这些,从为别人贴牌加工到自主品牌走出国门,他的每一步都能让人读出他对创新的追求。1995年,为了争取更多的外贸订单,王利平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一个文具产品展览会,眼前的一切让他陷入了沉思。王利平在这场展览会上发现:自家公司生产的相册被贴上了别的品牌后,售价比原来加工生产的价格足足高了300%以上。“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开始反思企业的发展道路。”眼前的事实让他感觉到了为外商定牌加工始终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道,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回国后,王利平马上着手注册了“广博”这一象征着“广阔+博大”概念的品牌,并陆续在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成功,开始实施了广博品牌作为国内文具行业的领军者的全球化发展,成功地实现了从依附型向价值型的转化。不过在创造自主品牌的同时,王利平又做出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保留小部分车间继续做贴牌产业。对此,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欧美国家的人们更喜欢自己国家的品牌,我们为世界上的500强企业做配套,也是企业成长中一个学习的过程。”
迄今,在王利平的带领下,广博集团已设立了11个外贸业务部门,辐射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在香港、迪拜和洛杉矶建立了三家子公司,建立起了一个全球营销平台,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美国、欧洲等64个国家和地区。
技术的不断创新
从传统文具产业到纳米材料、数码相机和智能化家居等高新技术产业,这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广博一贯坚持的科技创新之路。用王利平的话说:“科技是广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2001年,广博与加拿大方面合资组建了纳米公司,开始涉足纳米科技领域,主要研发生产纳米镍粉和纳米铜粉,这是应用于电子信息产业新一代微电子元件上的基础材料。这条国内第一条高水平超细纳米镍粉生产线的点火成功,为广博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后,广博集团又陆续研发出了纳米铜、纳米化合物等高新产品,一经推出,就成为国际主要大型电子电器制造商的“新宠”,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为国家“十五”新材料重点项目。目前,广博集团已拥有10条纳米材料生产流水线,可实现年产300多吨,成功占有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的90%。
2003后,广博又嗅到了市场上的“数码风”,并开始大刀阔斧地进军数码电子行业,启动了数码相机、电子相框等新型科技产品的生产。2004年底,广博集团积极联系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教授,通过技术合作、远程教育等方式,成功组建了拥有高新技术人才的“广博数码电子研究院”,最终摆脱了核心技术和部件依赖于进口的制约。近几年,广博更是积极攻克了500-800万像素的光学镜头,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上的空白。据王利平介绍,目前广博公司光数码相机一款产品就已拥有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5项自主设计专利,并创立了10条国内一流的数码相机生产线,年生产规模可达300万台。
在王利平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广博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来形容广博人带给他的喜悦:广博集团于2003年8月成功研发出了一整套具有优越性能的蜡纸机,而主导这一市面价值至少在百万元以上的设备的技术人员仅仅只有4个人,从绘图纸到制造完成也仅用了2个月时间。说到这里,王利平感慨道:“作为一家发展型的民营企业,我们就必须谋求科技创新,走在转型的前列,否则必然被市场所淘汰。”
文化的不断创新
在王利平眼中,创新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除了思维要新、技术要新,文化也得不断创新。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认识,广博集团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尊重并选择当地的文化习性和风土人情,引进先进的制造文化,结合“中国制造”的本身优势,创造出了呈现不同民族特征的文化品牌。为了适应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的需求,就必须设计不同材料、不同规格、不同文化特性的产品。王利平介绍说,仅相册这一品种,广博就设计了2750多种规格。这种“零距离”的文化行销理念,使得广博品牌迅速取得了各地人群的青睐,迅速打开了海外市场。
在广博的发展过程中,王利平还提出了“和谐广博”的理念,指出“和谐广博”应该是“品牌+科技+文化+感动”而产生的综合体。长期以来,广博除了致力于满足世界各地客户不同的文化需求,还一直致力于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王利平在解读广博企业文化时,把“创新、学习、诚信、使命”作为其文化主旨的核心要素。他认为,企业变化的根本在于人的变化,而知识的更新就是促进现代人变化的基本动力。一个人不学习,终将被时代淘汰,而一个企业不组织学习,不仅留不住人才还会毁掉许多人才。本着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的求知态度,广博集团在定义“广博文化”时,要求全体广博人对内“广开言路”、对外“广交朋友”,将学习与工作有效结合。
除了重视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广博集团还将“爱心文化”作为企业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上不遗余力。广博集团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由党员干部带头,对民工子弟学校捐助学习用品,在福建贫困山村捐助资金和学习用品,在贵州贫困山区成立了“广博希望小学”,并捐助十余万元的助学金和学习用品,还在一些着名院校设立“广博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完成学业……这一切都为广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真实动人的文化元素。
创新无处不在,文化无处不在,广博对科技创新、思维创新的不断追求是企业一路发展的重要基础,王利平以他广阔的创新理念和博大的开拓胸怀开创了广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广博17年跌宕的创新之路呈现给我们的不光是新一代宁波企业发展的缩影,或许更可以为广大的新甬商带来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