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产业组合技术效率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还对各个地区制造业的技术效率给予了报告,因为它反映了各个地区对要素资源使用的水平。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产业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不仅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其均值的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技术效率基本上保持了一种平稳走势,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从各个年份的变异系数来看,东部内部的产业技术效率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具体来说,在东部地区内部,上海、广东两省市在考察期内一直处于生产前沿之上,这个结果基本上与郑毓盛(2003)等的研究是一致的。其他省份除河北、辽宁和海南外,其产业技术效率水平在各个年份基本上都高于0.8的水平。
相比较而言,在考察期内,中西部地区各个省份的产业技术效率不仅在绝对值上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来说,西部地区的产业技术效率水平最低,在考察期内明显出现了一个下降的走势,而且从变异系数来看,表明在地区内部产业技术效率水平还有扩大的趋势。中部地区的产业技术效率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但地区内部产业技术效率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从时间走势来看,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类似,其产业技术效率在考察期内特别是2002-2003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个结果是与赵伟等(2005)的研究相吻合的。而且如果以0.70作为产业技术效率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即一个省份不增加投入就可以通过改善效率提高产出30%,我们发现在考察期内东部地区除辽宁、河北和海南外,其他省份都高于这一水平。形成反差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所有省份在考察期内都低于甚至是远低于这一水平,存在着严重的技术效率损失问题。由于一个生产决策单位的技术效率水平高低,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组织投入品,或以较节约的方式进行生产,这与生产决策单位自身的生产积极性及外部政策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众所周知,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也是一个善于进行制度创新的区域,区域内市场化水平高,生产决策单位基本上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个地区有着更高的产业技术效率。对于中部地区的产业技术效率高于西部地区的原因,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技术扩散是按照经济梯度进行推移的。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东部地区属于经济的高梯度区域,这个区域的企业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由于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资金流、技术流和贸易流等外部性作用下,使得对技术扩散的吸收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业技术效率水平。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一方面这些地区技术装备本身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则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这些地区的制度创新能力较弱,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上述因素导致了区域内的生产决策单位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也没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和内在激励动力,从而导致了较低的产业技术效率水平,使得既定投入和最大产出出现较大的差距。
对于产业组合的纯技术效率来说,它基本上与产业组合技术效率保持了一致的走势,即1999-2003年先经历了一个逐步下降的过程,到2003年下降到0.7837。自2004年后又开始上升,到2005年这一数值达到0.8145,这说明如果各个地区能消除区域内产业纯技术的非效率问题,在2005年则可以使全国的产出提高17个百分点。通过进一步计算,我们得到了考察期内的产业组合纯技术效率的变异系数为0.0179,这说明1999-2005年产业组合的纯技术效率没有明显的改善。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考察期内所有地区的产业纯技术效率的提高相对缓慢;二是可能部分地区的产业纯技术效率得到了提高,但被另外一些地区产业纯技术效率的下降给抹平了。
下面我们再分别来考察产业组合规模效率和产业组合结构效率。对于产业组合规模效率来说,我们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总体上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其最低值是2002年的0.92,最高值是2003年的0.97,这说明如果消除产业组合的规模非效率,可以使全国的制造业产出提高3%~8%。
对于产业组合结构效率而言,其最低值出现在2001年,为0.89,最高值是2002年的0.94,这说明如果消除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扭曲问题,可以使全国制造业的总产出提高6~11个百分点。从变化轨迹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组合结构效率基本上是在产业组合规模效率的下方运行的,而且在近三年还出现了恶化趋势。这是因为当要素市场出现扭曲时,各个省份不能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在错误的价格信号下进行要素资源配置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趋同。为了对全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扭曲问题作进一步说明,我们使用前文的数据计算了我国地区间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数。
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1999-2005年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结果。可知,在考察期内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系数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说明在考察期内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开始趋于加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部与西部之间制造业的相似系数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到2005年这一数值达到了0.9784,这说明中西部地区间制造业的结构相似程度非常高。而对于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和企业更多地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资源要素,从而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不断优化。而中西部地区间高度相似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地区间要素市场分割较为严重的反映,扭曲的要素市场制约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正如在前文中我们把产业组合规模效率定义为要素市场扭曲导致产业投入量的扭曲,而把产业结构扭曲定义为要素市场扭曲导致的产业投入价格的扭曲,而二者的乘积则作为要素市场扭曲导致的效率损失,记为ρ=TSE×TIE。给出了考察期内ρ的具体数值。我们可以看出,ρ的值在1999-2001年的三年间是下降的,但自2002年开始,这一数值又重新回到了0.87的水平以上。虽然从时间趋势上来看,ρ的值是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但从其变化幅度来看却是很小的,这可以从值为0.013的变异系数上反映出来。由于ρ是用来表示要素市场扭曲导致的效率损失的,所以它的变化幅度很小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即在考察期内,我国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如果把ρ的值表示的效率损失归结为要素市场扭曲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考察期内这一损失在2004年时最低,基本上占到总产出的11%,在2001年时最高,约占到总产出的14%。
第五节结论与启示
本章以1999-2005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制造业为样本,运用DEA方法对要素市场扭曲导致的产业技术效率损失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考察期内,产业组合的技术效率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迹象,存在着不同程度技术效率损失现象。如果消除产业组合的技术非效率,则可以使全国制造业总产出提高近30个百分点。而且从各个地区的产业技术效率来看,东部地区要明显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这种梯度分布说明技术效率不仅取决于地方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还与区域制度环境、对技术扩散的吸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提高区域技术效率水平的有效途径。
要素市场扭曲造成了扭曲的要素比价关系,从而导致了产业结构扭曲和规模效率损失。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消除要素市场扭曲对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则在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可以使全国制造业总产出至少提高11个百分点。另外,研究的结果还显示,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度相比较,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更高。这也是中西部地区要素市场扭曲现象更为严重的一种表现。
技术效率水平是对给定的现有技术是否得以充分运用的测度。在要素市场扭曲的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对产业和技术的选择偏离了比较优势原则,导致了技术效率损失。因此,在政策层面上,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积极构建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使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其内在的价值,是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技术效率的一项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损失.中国工业经济,2005(4).
[3]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经济研究,2000(2).
[4]宋湛.中国要素市场分割对制造业的影响分析.经济与管理,2005(7).
[5]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三版.周洪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12).
[7]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12).
[8]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10).
[9]赵伟,马瑞勇,何元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统计研究,2005(7).
[0]郑京海,刘小玄,A.Bigsten.1980-1994年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技术进步和最佳实践.经济学(季刊),2002(3).
[11]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中国社会科学,2003(1).
[12]朱顺林.中国区际分割的产业效率损失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