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澳大利亚的模式
澳大利亚的休闲渔业是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兴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了一系列专项经济研究。如今,澳大利亚的休闲渔业管理法规比较完善,执法相当严格,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很强,海洋自然资源的保护很到位。
1.注重协调发展
澳大利亚的休闲渔业规划都是通过州渔业管理部门进行海岸带资源管理和规划的,确定休闲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指导原则,解决休闲渔业与商业渔业、休闲渔业与海洋环境保护的问题。把发展休闲渔业和野生渔业资源管理和区域性海洋养殖以及海洋保护区战略的制定相结合,统一进行规划和部署。
2.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工明确
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海洋管理立法、对州政府的执法进行监督与协调、确定国家级海洋自然资源保护区、对特定野生鱼类资源和一些洄游鱼类资源进行管理保护、对渔业资源实行严格的限额捕捞和总量控制制度、对3海里以外海域和专属经济区进行管理。
3.海洋法制建设比较完善
澳大利亚渔业立法始于29世纪69年代,到99年代初,已基本建立起海洋法律体系。在休闲渔业方面,澳大利亚对可用于休闲渔业的渔区、渔期、钓具、品种、规格、数量等各个细节,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4.加强宣传与实施
澳大利亚休闲渔业的场所很多,执法人员并不多,但普法效果很好。休闲渔业的管理人员每年都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制作宣传手册,并进行普法教育。因此,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和海洋保护意识非常强,对联邦和州政府发布施行的海洋法律法规都很明白,执行也很自觉。
三、我国的休闲渔业发展
中国的休闲渔业始于29世纪99年代初,广东、福建和浙江等沿海省份先行。
现阶段,休闲渔业旅游在国内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于休闲渔业的研究,也始于20世纪99年代初,研究者多为渔业经济专家。
(一)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动因
1.外部基础扎实
第一,可供开发的资源丰富。我国既是内陆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池塘、江河、湖泊、水库、岛屿和港湾面积广阔,适合垂钓和观赏的水产品种资源丰富。无论是淡水鱼类还是海洋鱼类,可开发的潜力巨大。
第二,气候适宜。我国幅员辽阔,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仅适于休闲的季节较长,而且适宜养殖许多观赏鱼类,尤其适宜引进和出口多种观赏鱼。
第三,中国目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人们也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并有较为充裕的休闲时间。
第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休闲娱乐、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008年1月1日新的休假制度正式实施,长假时间缩短、传统节假日增多,促发短途休闲旅游热,为发展休闲渔业奠定了充足的客源。
2.内在需求潜力大
第一,渔业功能的演变具备扎实基础。
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解决了在短缺经济时代普遍存在的城乡“吃鱼难”问题,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渔农民收入,提高出口创汇,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渔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渔业功能的演变也具备了越来越扎实的物质基础。渔业正由生物生产向生命系统生产转变,向追求社会文化生产综合价值目标提升。
第二,结构调整依然是渔业发展的主线。
“十一五”时期,渔业发展能力增强,渔业产业素质提升,渔业经济增长空间扩大,影响渔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实际困难的矛盾;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和增长成本上升的矛盾;增强产业竞争力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能力与奠定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矛盾;把握渔业发展规律与执政能力建设的矛盾等。坚持用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大力扶持休闲渔业发展是一种现实性的、战略性的选择。发展休闲渔业对渔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对增强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全面提高渔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对实现渔业现代化目标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
第三,创新渔业经济增长方式。
休闲渔业强调生产、生态、生活的协调发展,不仅增加经济收入,丰富生活,而且还能推动区域环境整治,美化生活空间,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客观上对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促进作用。休闲渔业较好地实现了生态渔业与渔业工程技术的结合,体现出可持续渔业与渔业现代化的联系,将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有机结合在渔业生产系统之中,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第四,剩余渔业生产力急需盘活。
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国近海洋捕捞“零增长”战略的实施,导致渔船、渔机等生产资料闲置,渔业从业人员过剩。减船转产后,剩余的渔业生产力急需盘活。
休闲渔业开发的内容丰富,相关联的产业多,且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为渔农民提供大量的转产和再就业空间。休闲渔业在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缓解渔业生产及渔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矛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渔业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1.各地休闲渔业的发展各具特色,区域优势已基本形成
我国各地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沿海地区结合捕捞、渔民减船转产转业和保护渔业资源的需要,利用民间资金雄厚、生活水平较高的优势,发展具有海湾城市型特色的休闲渔业。
内陆地区则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利用原有发达的城郊水产养殖基础条件,将池塘山野风情和农家庭院特有的淳朴映衬到城郊休闲渔业中。
大中城市休闲渔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迎合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到郊外休闲娱乐的需求,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建立集郊游、垂钓、鱼鲜品尝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光临和参与。如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周边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休闲渔业区(带)。其他大中城市郊区的池塘垂钓业也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发展,成为当今城郊渔业一道新的风景线。
2.休闲渔业内容丰富,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休闲渔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运动形态,主要指以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体验形态,让游客直接参与渔业生产活动,如采集贝壳等;食鱼形态,表现为旅游购买、品尝海鲜等方式;游览形态,指游玩、观赏渔业劳作的观光形式;教育文化形态,主要是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
国内一些休闲渔业研究专家将现代休闲渔业分类为:生产经营型,指一些渔场以渔业生产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休闲垂钓型,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观光疗养型,指一些公园、山区及沿海地区结合周围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度假、避暑;展示教育型,指一些水族馆以展示海洋鱼类为主,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博览馆。
2004年12月,在浙江省休闲渔业之乡舟山市举行的休闲渔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休闲渔业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比较有代表性。
3.休闲渔业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休闲渔业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从政策、资金投入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扶持,促使休闲渔业向产业化、综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如2003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与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浙江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意见(试行)》,积极培育休闲渔业的发展,带领各地以建设“效益渔业、精品旅游”为目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结合海洋经济开发和旅游发展总体布局规划、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城市旅游景点开发和农村城镇化改造,引导各级和社会投入,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休闲渔业景点,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省休闲渔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4年浙江省又投入资金近19亿元,初步建成休闲渔业基地199余家。杭州滨江区白马湖渔场等29家单位还被命名为首批“浙江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2004年11月,舟山市6家休闲渔业基地又通过了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旅游局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浙江省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这标志着我国休闲渔业正向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制约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沿岸、沿海渔村渔区来讲,充分利用近海、沿岸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海上垂钓、海上观光、参观购物和品尝海鲜等休闲活动,既可以改造海洋环境和渔村、渔港的环境,也可以为当前转产转业渔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渔区经济建设,增加渔民的经济收入。然而,由于我国休闲渔业刚刚起步,对于如何发展休闲渔业,建立规范的休闲旅游市场机制尚未完善。虽然,沿海一些地区休闲渔业已经有所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在诸多方面,例如渔业船舶检验与准入制度、执业人员及其相关人员的培训、游客人身安全保障等方面均没有统一的条款和规章制度,市场管理比较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