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7740200000053

第53章 论徐渭——汤显祖同时代的作家论之一(1)

徐渭(1521-1593)认为自己的成就中,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当时就已经受人重视的戏曲创作,他自己不加评论。历代名家在文学艺术的领域中涉猎之广也许只有唐代王维和他相近。王维的音乐和徐渭的戏曲各为对方所缺。另外,徐渭的军事才能在所有的文人中十分少见。相隔八个世纪的两位作家前后相比,容易使人产生错觉,甚或引入歧途,但是粗看一下各人的不同轮廓,而不机械地评长品短,未始不可以给人以启发。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特别爱好王维的人认为他的艺术成就仅次于李白杜甫。如果将他排列在唐代杰出诗人前十名内外,可能得到多数人的首肯。明代不以诗歌见称,而诗人和作品却又多如烟海。即使如袁宏道那样盛赞徐渭的诗,也无法给他排一个名次。徐渭2700多首诗,如果选出其中一部分。使它们的数量同王维的作品相当,暂且置历史条件于不论,那他不一定会相形见绌。徐渭的散文略加编选,肯定比王维的不多几篇传世之作更受人注意。王维的绘画流传到现在的可说凤毛麟角。徐渭的作品则在国内外博物馆有不少收藏。两人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影响都很大,由于时代相差太远,还以不作比较为宜。

他们文学艺术的成就虽然不同,都不愧为当代的英杰,他们赖以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却有天渊之别。袁宏道评论他说:“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畸)也哉。”徐渭为自己编写年表称为《畸谱》,《庄子·大宗师》说:“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就他而论,畸于人,同社会格格不入,这是事实,至于“侔于天”,顺乎自然,同自然合一的道家思想可以使他依据《庄子·逍遥游》给自己取一个雅号天池,却远不到浑忘物我的程度。他的历经坎坷与苦难的一生难以在文人中找到另一样本。

他的父亲官至夔州府同知,当他出生三个月后就去世。生母是他父亲续娶妻子的丫环。可能丫环和她的主母都出生于云南苗族,她们对内地风习始终难以适应。嫡母寡居,只有他同她相依为命,她对他非常宠爱,却把他的生母另外嫁人。

徐渭入赘于潘家,岳父对他很好。岳母却是妻子的继母。妻子14岁成亲,19岁病故。徐谓结婚四次,只有这一次婚姻时间虽短,却使他在五十年后回想起来仍是一往情深。他的两位异母兄长比他大20岁以上,死后无嗣,徐渭照理可以继承他们的遗产,但却因为已经入赘潘家而诉讼失利。这时他由于妻子早死而变得无家可归。封建的不合理的嫡庶、陪嫁和入赘等陈规陋习交错在一起,使得他的家庭生活充满不幸。

徐渭的文才早在童年就受到地方官和浙江提学使的赏识,他在20岁时考中生员,通称秀才。他为总督胡宗宪起草的奏章博得皇帝的赏识。

古文家茅坤看了他未署名的文章,断言世上只有唐顺之才有这样的手笔。

他却从20岁考到41岁,一连八次都失利,简直同《牡丹亭》中不学无术的老学究陈最良不相上下。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徐渭有志于保卫乡土,奋不顾身地深入到敌人营垒,窥探敌情,多次提出相应的作战计划,由此,得到胡宗宪的赏识,成为他保卫东南的得力帮手。可见徐渭的作用并不限于起草文书。胡宗宪身为总督,势倾一时,他嘱托考官给以照顾,由于偶然的差错而未能如愿。人们认为这是他时乖命蹇所致。我倒认为胡宗宪未必愿意让他中举,中举中进士之后,难免远走高飞,不会屈居幕府之下。

这是他不想看到的事。

徐渭四次结婚,第二、三次都持续不到一年就不欢而散。第四次,怀疑妻子不贞,亲手将她杀死。这时他46岁。这是一出错综复杂的悲剧。

杀妻前四年,他的恩主胡宗宪被捕,不久死于狱中。胡宗宪因严嵩失势而受牵连。徐渭则担忧因胡宗宪而受牵连。受胡宗宪宠信是他不幸的开始。人人都知道胡宗宪为他娶妻买屋,对他关怀备至,却很少想到还有另外一面。有一次,徐渭病重告假,在家疗养,胡宗宪差人到他家索取命他起草的奏疏。徐渭回信说:“其人亲见渭蓬跣不支,亲友入视,送迎之礼全废。渭有此阻滞,自信不欺。”另一封回信说:“今者使人入门突然,见渭仍旧蓬跣,并非饰诈。”如果不是胡宗宪怀疑他托病离职,他就用不着一再为自己辩白。后一封信还说:“伏蒙明公差人赍赐手札俸金考卷诗序,渭仅对使人四叩首如数只领讫。”可见陶望龄、袁宏道的两篇《徐文长传》所说,徐渭受胡宗宪“宠礼独甚”(陶),“是时(胡)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袁),不是形容过分,就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正如同两篇传记都强调他孤介绝俗,陶传说他“深恶诸富贵人,自郡守丞以下求与见者,皆不得也”,袁传说:“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文集中保存的大量作品可以看出,府县的地方官几乎没有谁没有得到他的题赠。只有两方面合起来方是完整的事实:如果他不同官府,高如总督,低如地方官,略作周旋,适当来往,像他那样一无依托的穷秀才是不可能在文坛有所活动的。这是真实徐渭的真实悲剧。

徐渭在总督府做幕僚,最痛苦的是他的内心。严嵩、赵文华都是罪大恶极的权奸,然而胡宗宪必须取得他们的支持才能平定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胡宗宪在浙东进军倭寇巢穴柯梅,久战不克,受到御史弹劾,未受处分。徐渭代撰的谢严嵩启说:“且凡人有疾痛痒疴。必求免于天地父母,然天地能覆载之,而不能起于颠挤,父母欲保全之,而未必如斯委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七八指斥说:“虽身居幕府,指纵由人,然使申谢朝廷,更作何语。”这一点倒难不倒徐渭。他的《代被论得温旨谢表》说:“咸谓好生有若乾坤,未必加倍于再覆,知子莫如父母,不能疑于三至之言。”我们可以认为启和表都写得近于肉麻。对此,徐渭本人并不缺乏自知之明。他在《幕抄小序》和《抄小集自序》中曾一再为自己表白。他说韩愈为宰相作《贺白黾表》则近谀,他替自己写的《谏迎佛骨表》却刚正不阿。徐渭的同乡人沈郺因上章弹劾严嵩而被流放,最后被借故杀害。徐渭曾在诗文中多次对他表示同情和愤慨,然而他不得不用同一支生花妙笔为严嵩歌功颂德。为此而引起的内心矛盾应是他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严嵩罢官,胡宗宪被捕,内阁大臣李春芳有意罗致他为幕僚,叫门生送来六十两银子作为聘金,徐渭却因李春芳同胡宗宪有嫌隙而拒绝应聘。

李春芳造作流言,说他是胡党以作威胁。中间人可能说定由李春芳出资让徐渭进入北京国子监,以便再一次参加秋试。后来,允诺没有兑现,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徐渭拒绝为他撰写献媚皇上的青词,并退还聘金,回到杭州。此时胡宗宪即将再次被捕受审,而内阁大臣徐阶、李春芳都是他恩主的对头,他自己刚得罪李春芳。这些情况使他感到栗栗危惧,这是他精神分裂症剧烈发作的导因。他事先准备棺木,写下自己的墓志铭,然后将三寸长的铁钉刺入耳中,击碎阴囊,多次自杀而不遂。自杀不遂的第二年,他怀疑继妻不贞,亲手将她杀死,他被革去生员名籍,被捕下狱,六年后经有势力的友人多方营救而获释,从此时发时止的精神病和别的疾病纠缠他达二十年之久,直到他去世。

他的老师王畿(表兄)和季本的王阳明学说以及《参同契》《首楞严经》《素问》《葬书》以及三教其他经典对他的影响都不能同他的悲惨经历相提并论。苦难和不幸在他身上留下巨创,但他有坚强的毅力,如同遭受雷击的大树,在焦黑的枝干之间重又布满葱郁的浓阴。这就是他的诗、画、戏曲和书法的创作。

袁宏道《徐文长传》以一个奇字概括他的文学艺术创作。如果说奇是每一个作家、画家个人风格表现的自然结果,如同树上没有两片叶子全然相同,而徐渭则不然。他力求表现自己,而无意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他曾一再表达他的观点。《肖甫诗序》说:“迨于后世,则有诗人矣,乞诗之目多至不可胜应,而诗之格亦多至不可胜品,然其于诗,类皆本无是情,而设情以为之。夫设情以为之者,其趋在于干诗之名。干诗之名,其势必至于袭诗之格而剿其华词。审如是,则诗之实亡矣,是之谓有诗人而无诗。”上述观点他又在《叶子肃诗序》中重申:“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诗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他对正统后七子的反激。由于他地位低微,同他们没有来往,他的批评都以旁敲侧击出之。他在赞叹赵孟鋿画马时,突然以太仆卿王世贞所刻的八骏图“形如蝘蜓”作为对照(《九马圉人图》),他的《廿八日雪》诗笔锋一转,想到李攀龙《戏为绝谢茂秦书》而表示强烈愤慨:“昨见帙中大可诧,古人绝交宁不罢。谢榛既与为友朋,何事诗中显相骂?乃知朱毂华裙子,鱼肉布衣无顾忌。即令此辈忤谢榛,谢榛敢骂此辈未?”使他“回首世事发指冠”的是同自己身份相似的人受到达官贵人的欺凌,但首先由于对李攀龙在文学上的反感。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徐渭那么反对模拟,为什么他的《渔乐图》诗又公开地模拟汤显祖的《芳树》诗?别人可能认为他前后矛盾难以解释,实际上则另有一番道理。他反对艺术有一个程式,反对临帖那样亦步亦趋地模拟。他不会以汤显祖或任何名家作为他的榜样,但只要气味相投,那就可以不拘形迹了。汤显祖比他年轻29岁,这不是模拟,而是对素昧平生的一个后辈的鼓励。

徐渭有意同传统的技法、构思、欣赏习惯背道而驰。他的与世格格不入的逆反心态,首先表现在他的为人,然后在他的创作。他在思想上离经叛道,却不及他在艺术手法上对传统的多方突破更引人注目。他不是思想家,而是诗人和画家。他的奇崛风格的特征就在于此。

全篇或整幅,奔放飞动,力透纸背,而具体笔触可能流于粗鄙和生涩,这是雅与俗的怪诞结合。他的某些书法和绘画如同他本人一样不修边幅,有的却又精美绝伦。他既有不堪入目的描写,如《至日趁曝洗脚行》中的某些笔触,同时也有使学士名流自叹勿如的典雅奏章。他常以意想不到的形容、修饰的词句或意象同被形容、被修饰者联在一起,读者在最初的突兀感过去之后不得不赞赏它的贴切。如《祭张太仆文》以张天复发动的援救他出狱的努力比之于春秋时齐桓公联合诸侯对小国的庇护,又以张天复至死不及见到他获释比之于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阿母但办好齿牙,百岁筵前嚼甘蔗”(《赋得百岁萱花为某母寿》),这是他对邻家老母的衷心祝颂,而“请看小李继家声,好驴不入驴行队”(《沈生行》)则是他对故人忠臣之子的勉励,而用词俗俚都在诗中少见。

《雪中骑驴访某道人于观,追忆曩日栖霞之约》:“栖霞有约不得行,辜负千峰老鸦颈”,老鸦浑身漆黑,只有颈上一圈白毛(白颈乌原是东晋名僧支道林的典故,见《世说新语》)。排律《数年来南雪甚于北》结尾说:“万事岂俱埋得尽,有时终露髑髅冤。”古今中外不会有第二位诗人描写这样的雪景。他的《四张歌》以张果、张良、张苍同他为之祝寿的张子锡并列而成文,把四个人物贯穿在一起的不止是他们都姓张,而是他发现并指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气质或个性。

《九马圉人图》和《四张歌》为他独特的章法提供例证。然而这一切却又主要不在于形式或词句上的标新立异,而在于率意表现他自己,唯有人奇而后诗奇。这一点他在《书草玄堂稿后》说得最为透彻:始女子之来嫁于婿家也,朱之粉之,倩之颦之,步不敢越裾,语不敢见齿,不如是则以为非女子之态也。迨数十年,长子孙而近妪姥,于是黜朱粉,罢倩颦,横步之所加,莫非问耕织于奴婢;横口之所语,莫非呼鸡豕于圈槽。甚至龋齿而笑,蓬首而搔,盖回视向之所谓态者,真赧然以为妆缀取怜,矫真饰伪之物。而娣姒者犹望其宛宛婴婴也,不亦可叹也哉。渭之学为诗也,矜于昔而颓且放于今也,颇有类于是,其为娣姒哂也多矣。

持有这样的诗论,当然不屑以别人为榜样,或在模拟中讨生活。他的老师王畿批评他有一首律诗颈联不工整,他在复信中举出杜甫的《野人送朱樱》诗为证。他指出“彼以字眼绳者,所得盖少矣,有意而不能发矣。”反对诗必盛唐,不是他对盛唐诗评价不高,或他对唐贤三昧知之不深。这一点不宜误会。

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特色既然如上所述,各种诗体中自然以七言古诗最使他得心应手。五言不及七言具有驰骋自如的广阔空间,而律诗则又限制太严,宜于工整见长,而不利于奔放纵恣。徐渭集中有几首七言古诗,全篇八句,其中也有对仗,很接近律诗,但他不愿意遵守约束,将它们写成律诗。这一点最足以表明他艺术创作的个性和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