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7740200000070

第70章 论《西游记》的成书(3)

1985年,我在拙作《再论栀水浒传枛和栀金瓶梅枛不是个人创作——兼及栀平妖传枛、栀西游记枛、栀封神演义枛成书的一个侧面》指出《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相重的赞词中有三首,《封神演义》是原作,因为《西游记》第四十八回的韵语“绣被重裀褥”同正文“衾寒枕冷”不相适应;第十七回的韵语以“临堤绿柳啭黄鹧,傍岸夭桃翻粉蝶”的美景描写黑风山黑风洞不伦不类;第三十六回的赞语“应非佛祖修行处,尽是飞禽走兽场”形容敕赐宝林寺,前后不相照应。另一方面,《封神演义》又有明显蹈袭《西游记》之处。本文认为作品甲影响作品乙,同时作品甲又蹈袭作品乙,这种双向的彼此影响,表明它们两者都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不可能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只有如同歌德和席勒那样在同时同地进行创作,而又友谊深挚,得以在写作过程中随时交流,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特殊情况)。

那么吴承恩同《西游记》的写定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呢?章培恒教授《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指出鲁迅和胡适作出这样结论的唯一依据是天启《淮安府志》卷一九《艺文志》《淮贤文目》的记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 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府志对《西游记》的卷数及书的性质都未加说明。而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却着录“吴承恩《西游记》”,可见它不是小说《西游记》。章文还指出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称二郎神为清源公,和《西游记》不同;吴氏《禹鼎志》说:“胸中之贮者消尽,独此十数事磊块尚存”,章文认为无论此志写作在前在后,都同洋洋大观的《西游记》不合。章文还从《西游记》中的所谓淮安方言提出质疑。本文作者对淮安方言不了解,存而不论。但要补充的是明代文人以《西游》为题的纪游之作并非绝无仅有之事。王世贞为李维桢《大泌山房集》所作的序说,李有《东游》编,《南游》篇,将合为《四游集》。时在万历十四年略前。张瀚的《松窗梦语》有万历二十一年(1593)的自序,时年八十三。该书卷二有《西游记》和南北东游记。《西游记》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他从家乡杭州出发,经安徽、湖广,溯三峡,到成都、长安、太原的纪行之作。吴承恩作为《西游记》的写定者之一至少有待进一步论证才能成立。

《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主角,他的出生地坐实为花果山水帘洞,唐僧的家乡改为海州弘农县,小说第八回吟咏流沙河的韵语“十里遥闻万丈洪”,当由徐州的百步洪脱化而来,第六十六回提到不太出名的盱眙山頵城即苏北盱眙县:可以认为小说同淮海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但联系不等于作者一定是苏北人。苏轼有着名的诗作《百步洪》和《泗州僧伽塔》,但他是四川眉山人。苏北地区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不亚于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

即使小说的写定者之一曾是苏北人,也不一定非吴承恩莫属。

同世德堂本系统相对的《西游记》以《西游真诠》为代表,它以金山寺法明和尚替换同一寺的迁安和尚为标志。

世德堂本删去原第九回,却在第十一回介绍玄奘出生的二十四句韵语中说:“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行海《金山志略》卷二录寺僧空满的诗“志慕海岛金山寺”,可见金山寺称海岛倒是当时有根有据的说法。《西游真诠》第十二回在对应的叙述中删去这二十四句韵语。朱鼎臣本《鼎锲全相唐三藏西游传》第三十七节在对应的叙述中保留这些诗句,却将上引世德堂的这两句改为:“托孤金山有大缘,法明和尚将他养。”

本文曾指出《西游记》原第九回人、事、时、地都错得出奇,简直难以修改,以至非删不可。朱(鼎臣)本既不保留,又不删去,它是试图修改的唯一例外。朱本卷四丁集从第十九节至第二十六节相当于小说原第九回。

它的第二十三节,由南极星君变做金山寺法明和尚,趁刘洪不在时,把婴儿从殷娇那里领走。“小姐就写下血书一纸,书内(此二字衍)父母姓氏、跟脚缘由备细载在书上”。然后,交给法明和尚抚养。这就是所谓“托孤金山大有缘”。但改了“抛江”情节而取名江流,却又产生了新的漏洞。朱本显然在世德堂的祖本之后,它的改写和世德堂本的删削都是不满原第九回而采取的补救措施,方式不同,动机则一。

孙氏《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以日本尊经阁藏《鼎镌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向大明春》所署“教坊掌教司扶摇程万里选,后学庠生冲怀朱鼎臣集”。论定朱是万历间人,朱本《西游释厄传》当是明刊本。

阳致和本《西游记传》出于余象斗编《四游记》。余氏《三国志传》刻于万历二十年(1592),《诗林正宗》刻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游记》当也是明刊本。

阳本第十一节说:“(殷娇)小姐再三哀告,将儿入匣抛江,流至金山寺,大石挡住。僧人听见匣内有声,收来开匣,抱入寺去,迁安和尚养成。

自幼持斋把素,因此号为江流儿,法名唤做玄奘。”这表明阳本属于世德堂系统,同朱本异趋。

朱本和阳本的比较以及它们之间或它们各自和世德堂本、《西游真诠》的关系本来不难弄清。鲁迅、胡适、郑振铎、孙楷第等前辈学者虽然注意到或先后不同时地看到这些版本的全部或部分,他们没有条件进行全面对比,而又确实考察了它们的部分情况,因此他们的结论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缺陷,或虽有所见,而未能全面地自始至终地从容对比,进一步深入,以致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现在的条件无疑是大为改善了,但要把所有不同版本同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仍然不易做到,而前辈学者所作的参差不一的论说只能令人困惑。因此本文试图对这些版本作出新的考察,而不问前人的看法如何。现在先从朱本阳本两个不同系统版本的比较着手。

朱本一(第一节,下同)相当阳本一;朱三=(代“相当”二字,下同)阳二;朱五=阳三;朱七=阳四;朱十=阳五;朱十一=阳六;朱十四=阳七;朱十七=阳八;朱十九至二十六(即玄奘出身“托孤金山大有缘”故事)阳缺;朱二十七=阳九,朱三十一=阳十;朱三十三=阳十一;朱三十七=阳十二;朱四十=阳十三;朱四十二=阳十四;朱四十六=阳十五;朱四十八=阳十六;朱四十九=阳十七;朱五十至六十共十一节,各节依次=阳本十九至二十八各节;阳二十九至三十(乌鸡国故事),朱删;朱六十一=阳三十一,阳三十二(通天河故事),朱删;朱六十二=阳三十三;朱六十三=阳三十五;朱六十四=阳三十七;朱六十五=阳三十八;朱六十六=阳三十九;朱六十七=阳四十。以上各相应的章节只有详略不同,没有情节的差异。尽管详略不同,文字却可以互相对照。特别是朱本五十到六十以及六十三到六十七和阳本相对应的第十八到二十八以及第三十五、三十七到第四十,各节标题相同,起讫一样。除了阳本删去玄奘出身的江流故事,朱本删去通天河故事而在最后一节留下痕迹,二书分明是一个系统。

朱本删去抛江情节,改为“托孤金山大有缘”,和尚名法明,阳本则删去玄奘出身,而在第十一节留下痕迹,和尚名迁安。

朱本第五十一节起首“却说那五十个败残小妖报道”同阳本第十九节起首相同,而阳本又同前面第十八节的“先锋点起五十精壮小怪来迎敌”相呼应,另一方面,朱本第五十节只说“先锋即点小怪出来迎敌”,这仅仅表明朱本在此处或它处节编时的疏忽,并不表明两者祖本不同。

朱本第四十九节以“话分两头,又听下回分解”作结束,下面又接叙乌巢禅师故事而遗漏故事的开头。这个明显的技术上的失误,阳本第十七节完全相同。这是二书同出一个版本系统的铁证。

朱本卷首署名为“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实际上是他据《西游记》祖本一百回本的删节本。被删节的情况是先少后多,正文变得先详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