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探及人类生命深处最神秘的语言,中国文学以抒情诗开其端绪,孔颖达《毛诗注疏》卷首说:“讴歌自当久远,其名曰诗,未知何代”。因此,情是中国抒情文学结构的核心,而情诗则是中国烟波广袤的诗歌中最富心灵洞箫之诉的一脉。
绵久的历史淙流里,文化存在和古典内质已成为超越时空的艺术心理积淀,在现代诗人的情爱体验中得到深层的共鸣,古典情诗的各个艺术形态亦在现代情诗的文本中透溢着潜在的“原型”力量,使之与西方现代诗潮会涌时,总充盈着碧水清潦的古典韶华。中国现代情诗在迁流曼衍中逐步使中西古今诗艺由表及里地潜进融合,经由诗人心灵个性化的丝雨展呈出幽夐深广的精神文化特征,现代言情中的古典底蕴升华了情诗的诗学品格和独具风神,使现代情诗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上具有了“曾是惊鸿照影来”的穿越之美。
一、古今情诗有最连贯的延继
步自泱泱诗国而又受泽西方的中国现代诗人的精神结构中,内质的传统文化的元素格外丰盈。随着西化进深,现代诗人引借西方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创作具有了现代质素。同时,浩瀚的古典渊流亦潜融于现代诗歌的新变行程,影响诗人的情感活动、审美习惯、诗学取向和创作风格,展呈出“古典”对于“现代”的常绿“覆盖”,证明了古典仍为一种极现实的文化力量,润生着现代的民族诗歌,使之特具馥郁的东方神韵。另外,从诗人自身对传统诗歌、诗学的态度看,五四时期高标叛逆的旗帜,而20年代的新月派已理性地向古典寻踪,30年代的现代派对古典的追溯更为深越,这两个诗派清醒地融合了中西诗艺,分别达到创作上的高潮和鼎盛。所以古典诗歌传统在现代诗歌中的承衍,又是隐性和显性、潮落与潮起的动态过程。
因中国现代诗歌最初是直接受西方诗潮冲击而创生,且长期借鉴,学界一直侧重研究西方对现代诗歌的横向影响,而这一单向的审视,无以透彻阐释诗歌本体。所以打通古今文学的研究是当下学界倡导的跨学科的学术视域,但具体实践却有极大的难度。从目前的研究看,文章数量较少,基本上是古今之间的单个诗人、诗派或题材、文化环境的比较。本书着力探究现代诗歌的古典底蕴,但古今诗歌数量汪洋、内容繁杂,倘无恰切的视点,就不易建立系统比较,更难于理清其间承继的脉络。因现代诗人的最佳作品多为情诗,天然流溢着诗人鲜明的诗美风格,凝聚了诗人的学养性灵、诗学实践,而情诗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绵延千年的创作母体,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古今情诗间有最连贯的延继。此外,学界一直忽略了对现代诗歌精华的情诗的关注,亦需有所更正。
因此决定选取现代诗歌最精景倾诉主体魂魄的典型视域——中国现代情诗(以透现作家主观爱情体验为鹄的的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切入探寻,以之作为贯穿全书的论述线索。
二、论述的审视空间及章节安排
近年学界的古今文学探讨,研究视角是单向的,论述中又忽略了西方影响的一面。笔者认为:古今研究不应略过西方的第三维因素。所以确定在传统、西方、现代互动贯通的立体视域里,纵向论析现代情诗数十年中古典承衍的波涌起落,力求展现其动态行程,从中寻绎出新月派、现代派两度创作高潮的经验,以及台湾诗坛对古今融合流脉的继承和发展。回望这惊鸿照影的繁华,对当下寥落的大陆诗坛会有所触动和启示,这也是研究的指归意义。
在章节安排上,按现代情诗发展和古韵体现的实际顺序,各章内容不求平均,字数不求划一,一切依据诗史的客观情形。比如现代派一章容量最多,而40年代战争期间情诗极少,容量就小。
三、史料积累和重新定位
因选题纵连古今,论述兼及西方,需涉及众多诗人、诗作、诗派、诗论,等等,所以准备过程中繁阅大量典籍、史料、文本、传记、诗论、评论和原始报刊。本着尊重事实的原则,对一些诗人的作品和在现代诗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重新评价,如对徐志摩、林徽因、卞之琳、林庚、穆旦等诗人情诗的再度阐析。
四、运用的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运用比较研究(影响比较和平行比较)、考证、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close reading)方式。撰写过程多次采用考证,兼及古典和现代,力求论断言之有据和判语准确,把古典文学研究的考证方法运用到现当代诗歌的研究中,以期澄清一些久已错评的史实。
以上陈述了本书构设原因和思路,简言概之,是为小引。
谨呈文稿,恳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