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流浙大(百年求是)
7746500000014

第14章 铁骨铮铮 中华之魂——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

着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

浙江嵊州人。早年留学美国,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教授毕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稳定物价、控制人口等重大问题献计献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科学、人口科学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论着有《经济学概论》、《通货新论》、《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马寅初全集》等。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世纪80年代的一个马年马月马时,在浙江嵊县一个以酿酒为业的小作坊主家里诞生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他就是后来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排行老五的马寅初聪明伶俐,父亲想让他子承父业。然而,儿时就颇有主见的马寅初一心只想读书。在父亲的老友张江声的帮助下,17岁的马寅初到了上海,就读北洋大学,从此竟开始了他的辉煌人生。

后来,马寅初又去了美国留学,1914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任教并担任行政管理工作。他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与陈云同志有着深厚的友谊;他是忧国忧民的经济学家,敢于和蒋介石面对面干,曾因为抨击中国国民党的经济政策而被关进集中营;他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学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着一整套的教育思想;他是一位人口学家,提出以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

寥寥百字,恍如过眼烟云,很难重现马寅初一生的辉煌。让我们用短短的数千字,回顾马寅初与浙大、与杭州的深厚情感及其对高等教育的特殊贡献吧。

欢欣鼓舞 浙大来了好校长

1949年8月26日,浙江大学师生员工几千人集合到图书馆前的子三广场,热烈欢迎马寅初校长前来学校就职。早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之前,马寅初与浙大就已有很长时间的交往,曾多次在浙大讲学,与浙大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马寅初回到杭州以后受到了浙江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这使得马寅初思潮汹涌,感慨万千。几年前,他趁抗战胜利回到家乡时,就希望在杭州的某所大学里任教,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百般阻挠。今天,新生的人民政府不仅让他重新回到讲台上,而且任命他为浙江最大的一所高校——浙江大学的校长。

他虽然从不爱慕虚荣,也不追求显赫官位,然而,今天他面临的是另外一种荣誉,是社会对他所追求的、社会对于他艰苦奋斗的一生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是人们对于这位满腔热血、人格高尚的民主人士的赞誉、理解和支持。

8月26日这一天,天气特别晴朗,高远的蓝天像醇香浓郁的酒,纯净而透明,没有一丝纤尘。鲜艳的红绿标语贴在洁白的墙壁上:“欢迎马校长!”“建设新浙大!”这些朴素的标语表达了浙大师生共同的心愿。下午两点,马寅初在时任浙江省军管委员会主任谭震林的陪同下来到浙江大学。陪同他一起来的还有我国着名数学家苏步青和力学家钱令希等。

在欢迎会上,谭震林首先发言。他向浙江大学师生推荐马寅初,大力赞扬了他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敢怒敢言、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勤奋治学、热心教育事业的美德。他最后兴奋地说:“我给你们推荐来一位好校长、好师长。我希望浙大师生在马校长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建设一个崭新的浙大!”马寅初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十分激动地说:“过去,在国民党统治下,我想到浙江大学担任一个普通教授的权利都没有。1947和1948年,竺可桢校长亲自到舍下来过几次,让我来浙大任教,然而都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无理阻挠。

当时,做个教授尚且如此之难,何曾敢想做校长!今天由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斗,打败了帝国主义,铲除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我才能够受到如此的隆遇,由谭震林主任亲自推荐我来浙大就职……”苏步青教授代表浙大全体师生员工致欢迎词:“马校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向。今后,我们在马校长的领导下,一定能够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培养出能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专门人才来!”学生代表也致辞:“今天我们在子三广场热烈欢迎德高望重的马校长,大家的心情都很兴奋。我们浙大是素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我们身边就出现过全国闻名的学生运动首领于子三烈士。

我们一定要继承烈士的遗志,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发扬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马校长的领导下把新浙大建设好,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于是,浙大师生在马校长的带领下建设着新浙大。

民主治校 建设新浙大

提倡民主治校、民主办校是马寅初高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发扬民主,坚持民主办学。在浙大的日子里,他力倡民主决策,要求“人人提方案,个个想办法”,群策群力,为办好浙大出谋献计,并首倡通过召开全校代表大会形式,讨论落实各项提案。

在马寅初的倡议下,浙江大学召开了师生员工代表大会,大家提出了900多条提案和建议。马寅初领着大家对这些提案和建议一件件地讨论研究,一件件地进行落实。谭震林同志听到后很高兴,高度评价马寅初所做的工作。

他说:“这是一个新创造,它对于浙大本身的健全和浙大本身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谭震林同志还建议浙大以后要把这种师生员工代表大会制度化,每年都召开一次。

马寅初还一直强调师生团结,互相学习,民主管理。他经常深入到师生中去,看望教授,去学生食堂、宿舍,倾听意见,发现问题,并在交流中统一认识,解决问题。这种民主的治校风格正是一流大学所需要的。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一流大学的管理不是靠“管”,而主要靠“理”,通过引导、鼓励,凝聚人心,营造一种振奋人心的环境,促使师生员工自觉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1949年9月,马寅初收到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发来的电报,邀请他北上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筹商建设新中国的大计方针。马寅初此次北行,参加了政协会议,共同参与讨论新中国的建设,见证了伟大新中国的诞生。

党和国家给予马寅初很高的职位,让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但是,马老心中最挂念的还是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几千名青年学生。因此,北京的事务一结束,他便在10月30号深夜由北京动身返回杭州。一到杭州,他不顾旅途劳累,于当天晚上7点,即召集全校师生员工,报告北京开国大典的盛况。

马寅初把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和参加政协会议的感受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要会议、基本精神,用生动质朴的语言,给大家做了详详细细的传达。

其对新生共和国的期许,对培育新中国有用高等人才的殷切希望,溢于言表。

马寅初的社会职务很多,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时刻不忘记自己对浙江大学所肩负的责任。他不仅操劳校务,还亲自走上教学第一线,给学生们讲课。有一次,他给学生们讲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财政经济政策,一讲就是3个多小时,中间连休息都忘记了,真让人不敢相信他是一位年近70的老人。马寅初常说:“学校里最重要的就是读书上课,凡是有条件的人都应该到教学第一线去给学生们上课,并力求把课讲好。在社会上的诸种罪恶中,误人子弟是最大的罪过。”

1951年初,马寅初要回到北大担任校长的消息不胫而走,4月中旬,马寅初就接到了去北京大学的调令。浙江大学的广大师生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向北京发去了电报,一再要求让马寅初继续留在浙大主持工作。很快,北京方面发来了回电,详细说明了马寅初另有任用的重要原因。大家这才怀着万分难舍的惜别之情,排起长队将马老送出学校的大门,有些人甚至跟着一直到了火车站。浙大就这样送走了马寅初。

马寅初虽然在浙大担任校长仅有一年零八个月,但他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他的民主作风和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精神都留给浙大人深刻的印象,也为浙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最爱杭州的青山绿水

马寅初在杭州,最喜爱的运动是在工作之余登山爬岭,在登攀运动中锻炼自己的筋骨。而山水秀丽的杭州又是他从事此项运动最理想的天然场所。天竺山、灵峰山、将军山、五云山、南高峰、北高峰、月桂峰、美人峰、白鹤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马寅初的影响下,浙大许多领导和师生员工,也都养成了随他一起登山郊游的爱好。浙大党委书记刘丹曾以诗咏怀:“当年偕上北高峰,极目尽望气势雄。是非自有真理在,共寿人间百岁翁。”

爬山是马寅初的爱好,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早在耶鲁求学时,他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攀爬学校附近的两座山。马寅初非常喜欢那种“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境界,始终坚持把“会当凌绝顶”作为每次爬山的目标,不爬则已,爬则必登顶。抗战期间,马寅初在重庆教书,一度住在歌乐山的山腰,居所与学校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崎岖山路。很多人选择雇用山民抬轿往返,而马寅初却自始至终坚持步行。转任北大校长后,马寅初先是住在东总布胡同,每天攀登景山;西迁到海淀之后,马寅初开始在燕南园的寓所居住,改爬燕园西面的万寿山,一次不够就再爬一次,最多时甚至达到“四上四下”。

在杭州时,马寅初常去九溪十八涧,他爱那里清幽的山水。抗战前,他在那里的一个山间草棚里,结识了一个卖藕粉和清茶的老汉。马寅初每次从山上下来,总要到那里呆上一会,与老汉聊聊天再回家。逢到此时,两位老者便一边饮茶,一边谈天论地,说古道今。

勤于锻炼、作息合理、心胸宽广,再加上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使得马寅初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身体状态。曾经有一次,他去协和医院检查身体,医生做完检查后钦佩地说:“您身体的各项指标都非常正常,都70岁的人了,还同30岁的人一样健康。您一定能活到100岁!”马寅初对自己的身体也很自信,他常说:“从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是人生七十多来兮”,“若无他故,我必活百年”。

光耀后世 对高等教育的独特见解

马寅初不仅是着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还是着名的教育家。他的高等教育思想虽不是他平生的主要学术贡献,但对我国现今的教育发展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他试图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初衷,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更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光芒。

对于如何治学,马寅初这样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治学经验:“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良:一个是营养不良,一个是消化不良。所谓营养不良,指的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这样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所谓消化不良,指的是对于书本知识,对于古人、今人或者某个学术权威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独立的思考,知识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浅尝即止。有这两种毛病,都是不能做好学问的。”马寅初能以系统、全面的眼光看到各学科间的联系;能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倡导吸收中西方文化并改革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考虑教学方法的改进,因人制宜地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能够以动态的、发展的思路,注重发挥教师的团队力量。

马寅初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学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有着一整套的教育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向大众化,注重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今天,马寅初对高等教育中这些问题的独到见解,仍然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他所提出的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他注重培育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符合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他又提出要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这表明他同时注重受教育者对国家和社会的服务功能,符合科学主义的教育理念。马寅初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样的教育目的观,着实体现了他的远见和卓识。

目前,我国正进入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然而,伴随这一令人欣喜的现象,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景不无忧虑。马寅初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对推进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但是可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师资培训等环节着眼,做到不以数量换质量,而以质量提升数量,真正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理念——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爱国爱民,奋斗不息,坚持真理,伟岸风骨是马寅初一生的写照。面对威逼利诱,恐吓绑架,马寅初坦然面对,敢怒敢言,大胆地揭露国民党“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的事实;身陷囹圄,依然积极抵抗,在压迫势力面前不低头。他就像在风沙侵蚀中昂首挺胸的白杨,不屈不挠,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更是民族的脊梁。诗人北岛在《回答》中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马寅初的身影并没有因为磨难而弯曲,他用站立的姿势镌写了一篇高尚者的墓志铭。周总理在1957年说过:“马寅初这个人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这是对马寅初人格的最准确评价。

马寅初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他可歌可泣的一生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无限敬仰之情、缅怀之意和佩服之心。他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始终激励着后人。“室迩人遥,往哲仪形宛在;山高水远,先生风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