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流浙大(百年求是)
7746500000056

第56章 严谨求实 卓越追求——我国雷达技术的先驱者张直中

张直中(1917-)

雷达工程专家。浙江海宁人。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1945年至1947年在英国进修。电子工业部第十四部研究所总工程师。1953年月日持试制中国第一部中程警戒雷达。1957年提出养活地杂波强度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研制成中国第一部微波动目标显示雷达。1961年开展单脉冲体制的研究,并于1964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单脉冲试验雷达,为研制导弹、卫星无线电测量设备奠定了基础。主持色散延时线和脉冲压缩电路的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雷达。70年代,领导研究单脉冲多卜勒体制。80年代开展多卜勒波束锐化、定点照射、逆合成孔径雷达多项技术的研究。着有《雷达信号的选择与处理》、《微波成像术》等着作。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言谈和蔼可亲,笑容慈祥而宽厚,与一般老人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当你走近他时,你会发现他平凡外表下的不平凡的精神和功绩。他,就是张直中院士,我国雷达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电子学会理事长、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总工程师。

立志报国 献身国防

张直中,1917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的一个书香之家。他父亲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律师,收入较丰,母亲在婚前是小学教师,可谓是小康之家。张直中生长在上海,1924年进入上海尚公小学读书,1930年起在上海私立东吴大学附中和私立光华大学附中读初、高中。在此期间他先后随家人住过英租界、法租界、日租界,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受洋人欺凌的凄惨情景。每次路过龙华公司,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在他稚嫩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的中国青年,他感到非常气愤。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受洋人欺压,是因为中国工业落后,国力不强盛,如果中国的工业发达了,国力强盛起来了,洋人们就不致如此歧视中国人了,从而萌发了要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而献身的思想。1936年,他中学毕业考大学时没有遵照他父亲要他报考法律的意愿,而是选择工程技术专业,考入了浙江大学电机系。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和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他在大学学习的第二年,即1937年,爆发了抗日战争,随着学校的内迁,他在辗转跋涉的途中和此后学习的期间里,饱尝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践踏与狂轰滥炸之苦,也激起了日后一定要参加国防建设,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愿望。

1940年大学毕业时,为了能够加入抗日队伍,在无线电行业里贡献自己的专长,他辗转来到了当时属重庆国民政府联勤总部管辖的重庆电信修造厂。

当时这家工厂只搞一些无线电收发报机的维修工作。由于旧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作为新兴工业之一的电子工业更是微乎其微。那时,电子元器件大部分从国外进口,工厂实际上只搞些组装的工作,虽然如此,也多多少少为当时的部队提供了一些通信用的收发报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作为工程师的张直中在这些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才能颇受人们的赏识。

1945年2月,张直中作为中国的访问学者到了英国伦敦,在莱赛斯特(Leicester)大学和通信兵学院学习雷达和超高频技术。在英国,他参观考察了警戒雷达、探照灯雷达和炮瞄雷达的设计和它们的技术性能,成为我国接触雷达技术最早的技术人员之一。1946年3月,他再次到了英国E·M·I·(Electrical Musical Industry,电子和电声公司)无线电制造厂学习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的制造技术。在英国的两年时间,使他大开了眼界,学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知识。当时,他本可在当地谋个职位,但强烈的报国之心促使他放弃了这样的机会。1948年秋至1949年底,他兼任重庆大学副教授,为电信专业四年级学生讲授“无线电原理”和“无线电测量”两门课程。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前夕,南京国民政府通信署副署长邀他一起飞台湾,他没有同意。虽然他当时对共产党不太了解,但对国民党的腐败是看得清楚的。他认为,共产党能战胜国民党,总有其优点,所以才能得人心;共产党建设富强的新中国,必然要发展科学技术和工业,这样,他也可以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选择更坚定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1951年1月,他被调到南京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开始施展他在英国学到的雷达技术。当时的南京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是全国惟一从事雷达修配的单位。他在这个单位(即后来的机械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从修配雷达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到仿制苏式雷达,再到自行设计和研制为我国尖端产品配套的新型雷达,历经四十余年。他在这四十余年中,埋头苦干,悉心钻研,为把我国的雷达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跟踪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56年初,张直中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并由总理办公室直接领导研究和撰写的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长远(十二年)规划的拟订工作,并参与了拟制其中的中国雷达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成果斐然 功勋卓着

1953年,张直中受命主持仿制苏式П‐3型雷达。当时技术环境很差,没有图纸资料,只有一部缺天线的样机。他负责雷达系统论证及天线馈线设计,经过他和其他同志的努力,试制成功了第一部国产的中程警戒雷达,从此开始了我国自行设计和生产雷达的历史。

从我国进入自行设计雷达开始,张直中就抱着要跟踪国际上雷达先进水平的信心与决心。他悉心研究国外雷达的新技术、新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采用新体制新技术的实施方案。

1957年,当时任国营七二〇厂副总工程师的张直中,接受了主持研制低空警戒雷达(方案论证)的任务。他认为应采用一种在我国尚属首次涉猎的动目标显示雷达体制,并提出了应先解决减少地杂波强度的两个课题:一是低打地能量的余割平方天线,二是地杂波对消的技术。根据他指出的方向,展开了技术攻关,经过努力取得了成果,终于研制成了我国第一部微波动目标显示雷达。1958年,十四所受命研制我国第一部大型超远程跟踪雷达。作为技术负责人,张直中科学地分析了国外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国内电子工业的技术基础,并于1964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部四馈源和差单脉冲试验雷达,它证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单脉冲测角精度确实显着优于圆锥扫描。这个高技术成果还为十四所以后研制“导弹、卫星无线电测控系统”中的单脉冲精密测量雷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0年代,在讨论贯彻毛主席关于“有矛必有盾”的战略防御思想体系时,张直中提出我国的战略预警系统应该采用国际上新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相控阵预警雷达,认为我国已具有自行研制新型的相控阵雷达的可能性。他的这项方向性的技术建议被十四所领导采纳,并进行了天线振子单元、数字式移相器、功率分配器、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等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以及32个单元的接收相控阵天线的扫描实验,为实战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由张直中主持前期方向性研究的110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和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可探测外空目标,对我国发射中程和远程导弹、人造卫星、同步卫星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研制成功,缩短了我国在雷达技术研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受到国际上的关注。1979年和1983年,以我国自行研制的110超远程跟踪雷达和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为主的探测设备,准确地跟踪了美国“天空实验”和苏联1402号核动力卫星,为我国准确地预报上述两颗失控卫星坠落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数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80年4月,张直中率领我国雷达代表团应邀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雷达会议。这是我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的雷达会议。当他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容地作题为“中国雷达技术研究发展概况”的报告时,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很大兴趣。许多国际上驰名的雷达专家都认为中国当时已掌握的雷达技术比他们预料的要高深,纷纷表示愿和中国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张直中,不仅打开了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雷达技术交流的窗口,还让国际上的雷达专家对中国同行刮目相看。1983年,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会鉴于张直中在发展雷达技术上的卓着成绩,依票选结果授予其为学会会士称号,1988年又授予荣誉会员称号。1993年,中国雷达学会设立最高奖——申仲义奖,张直中成为首位获奖者。

张老在其坎坷的人生道路中,克服政治上的、科研上的重重难关,他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和谦逊做人的优秀品格成为我们新一代科技人的榜样。

人虽迟暮 余热生辉

1988年,张直中已71岁,但他雄心不减,又开展了对成像雷达的研究,选择了逆合成孔雷达(ISAR)这一难度极大但性能优良的课题。这是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任务之一。张直中指导两位博士生着重进行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如何对快速运动的复杂目标进行运动补偿;另一个是经运动补偿后如何获得目标的高分辨力的二维图像。到1990年上半年,在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和转台成像实验等方面均已取得初步成果。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张直中被选为首批院士之一。

张直中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勤于探索,热心培养新生力量,在学术上从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密切注视国外高新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国际上雷达新技术发展的动向,用自己的努力使我国在雷达技术上跟踪并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他在发展我国的动目标显示雷达、单脉冲精密跟踪雷达、相控阵预警雷达等方面是工程倡导人;在发展我国的脉冲压缩雷达技术,脉冲多卜勒雷达技术、微波成像雷达技术方面是学术带头人。他为发展我国雷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严谨求实,卓越追求”是张直中在他六十多年中从事科学工作的体会,而“活到老,学到老”则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中的张老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主动将国家发给他的各类津贴全部用来资助北京、西北地区及苏北老区的贫困学生,他和爱人娄世英女士还向泗洪县梅花中学多次捐款,资助特困学生。无神论的张老也是南京市最早提出志愿捐献遗体的人员之一,最近他还希望将来把自己的角膜无偿捐献出去,移植给病人,不要任何回报。

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对青年一代的拳拳爱心,如高山流水,永润人们的心田,母校更不会忘记他。2006年4月2日,浙大党委副书记王玉芝代表浙江大学专程赴南京参加江苏浙大校友会为张直中老学长九十寿辰举行的隆重庆典活动,带去母校和广大校友的深深祝福,并祝张老健康长寿,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