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3岁决定男孩的一生
7749500000018

第18章 有些话,千万不要对他说(3)

我们的建议:

第一,如果不想毁掉孩子,就不要恐吓他。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何况是孩子呢?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

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用“打人”的方式来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至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第二,千万不要用孩子熟悉的人去恐吓他。

用爸爸去吓他,他会畏惧爸爸;用医生去吓他,将来生病了,他就不会跟医生合作的,甚至看见医生、医院就会大哭;用警察去吓他,即使他迷路了,也不会相信警察的。这个后果,作为家长一定要想到。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

孩子的心里如果有不安的土壤,在家长的连续打击下,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人生的不幸。喜欢如此吓唬孩子的家长,今后可要注意自己的方式了,别再动辄就去“威胁”自己的宝宝。

忌语十三:“你真是头猪!”

危害:羞辱和辱骂性的脏话,对孩子的心理打击很严重,在亲子教育中最不应该出现。

程程的爸妈举办了一场家庭晚宴,宴请了众多的朋友来玩。在酒席上,两岁半的程程跑东跑西,兴奋得就像一只喜欢大场面的小猫。玩着玩着,他就调皮起来,摔坏了两只酒杯和一个装满菜的盘子,把地板都弄脏了。爸爸说了他两句,当着众人的面,小家伙也觉得自己没面子,又伸手把一个酒瓶给弄到了地上。

好好的一场家宴,让儿子给搅乱了,特别是今晚的客人里面有公司的一位经理,对他在公司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爸爸越想越生气,在客人都走了以后,把程程叫过来训斥起来,说到生气处,对儿子说起了脏话:“你呀,真是一头猪!”

程程开始没明白,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说我是猪呢?”

爸爸吼道:“猪就是大笨蛋,你连猪都不如!”

程程这回听懂了,哭着回房间找妈妈了。

没几天,邻居家的叔叔带着一个小弟弟来串门,小弟弟和程程一块玩,不知怎么闹起了矛盾。程程就指着小弟弟的眉头说:“你呀,真是一头猪!”

邻居叔叔顿时脸上不悦,程程的爸爸和妈妈也是目瞪口呆,这才意识到了前两天的冲动是多么不应该。

说孩子是“猪”这类的用词,是很极端的侮辱性语言,对宝宝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因为宝宝的表现不好就羞辱他,除了会让宝宝觉得委屈和伤心之外,还容易让他产生不好的心理影响,觉得自己让爸爸丢了脸,会被人看成不好的宝宝。如果孩子的行为真的不对,或者他是故意在捣蛋,那也只是因为他想吸引大家的注意,而不能就此证明他是个坏孩子,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一些出格行为而大声呵斥甚至进行失控的辱骂。

而且,宝宝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强。你对他说脏话,他很快就能记在心里,明天就能用到别人的身上。因此,不要侮辱宝宝,也不要在宝宝面前说脏话。用文明的方式教育宝宝,也为他创造一个文明的成长环境。

聪明的父母是不会采用最愚蠢的羞辱教育法的。记住,宝宝也是有尊严的,不要去伤害他的自尊心。

忌语十四:“你有完没完?”

危害:厌烦的语气会拉远宝宝与你的亲近感,造成无形的心理隔阂。

3岁左右的男孩都很任性,一天到晚安静不下来,好像有着无穷无尽的精力。作为家长,总会有烦躁的时候,但请注意,万不可把这种情绪赤裸裸地倾倒给孩子。父母的厌烦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尽而怀疑爸妈是不是“不疼我了”。

强强刚刚过了两岁的生日,妈妈说他长大了,告诉他说,长大就要有长大的样子,不能再胡闹,免得被人笑话。不过,妈妈的这番“忠告”可算彻底落了空,宝贝儿子越来越任性了。

一天中午吃饭时,妈妈又唠叨着让他乖乖地坐好,不要边吃边玩,还发出古怪的声音。强强一听,更来劲了,拿起小勺演奏音乐,弄得动静很大,边敲碗,还边看着妈妈。

吃完饭,妈妈让他睡午觉。强强又是不听,拿起画册就装作认真在看的样子,说:“我不困,干吗要去睡觉啊?要睡你去睡!”

妈妈这下生气了,叫道:“这孩子,有完没完啊?烦死了!”

妈妈就觉得,宝宝以前挺乖的,可现在怎么这么拧了?偏要和我对着干!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真恨不得抽他两巴掌。

强强一看妈妈烦他了,这回画册也不看了,扔下书就在沙发上打滚,哭得震耳欲聋,惊天动地。哭完了,强强就回屋睡觉了,这一觉就睡到晚上,直到爸爸回来,发现儿子的眉角还挂着几滴眼泪。

看到了吗,我们的小男子汉,虽然任性,但同时心理也是这么的脆弱!

我们要知道,孩子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两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了。

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有一段较平稳的时期。但到4岁左右,孩子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有时,他们的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这很正常,家长千万不要把“厌恶”的怒火泼向他们,那样会伤害他们的!

忌语十五:“求你了,听话吧!”

危害:请求的语气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心理,不会起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怎样才能让宝宝听自己的话?一万个父母有一万种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和孩子的交流肯定是必须的。有时我们很难说服宝宝,因为这时候的男孩正处于最任性的年龄段,所以有的父母迫不得已采取了妥协顺从的态度,希望自己的“央求”和“软弱”能够得到宝宝的理解。

这种方式大错特错,会纵容宝宝更加来劲地跟父母“对抗”。

小亚军今年3岁半了,是一个非常聪明活泼的宝宝,但就是不听话,总喜欢和大人对着干。比方说,你若告诉他天是蓝的,他准保会说天是白的、黄的、绿的,就是不顺着你说;早上穿衣服,肯定不会穿妈妈找好的那件,妈妈让他穿短袖,他就一定要穿长袖,让他穿蓝色的,他就一定会要穿绿颜色的。总之,一定要和爸妈的想法不同。

还有,吃饭的时候,放在他面前的饭一定不吃,不是嫌稠了,就是嫌稀了。自己吃不饱,还经常可怜巴巴地对妈妈说:“我饿!我要吃东西!”然后就是不停地要零食吃。有一次,妈妈实在受不了他的“折腾”,只能用央求的口气对他说:“我的小宝贝啊,妈妈求求你了,听话吧,哪怕听一次也好呢!”

这样请求似的开导有什么用呢?没用。反而像给小亚军打了一针兴奋剂,更来劲了。睡觉的时候,妈妈要把他脖子里带的小项圈摘下来,他怎么都不肯摘,就要带着它睡觉。妈妈又求开了,小亚军一边摇头,一边得意地说:“妈妈,现在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妈妈的软弱,造就了儿子的强势。一有不顺心的事情,立刻大呼小叫,逼着妈妈认错,服输,长此以往,妈妈成了儿子的“下级”,不管啥事都得顺着他才可以。

跟孩子交流需要耐心,但更需要智慧。父母当然要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但也切莫太过软弱顺从,以至于说出哀求的话。其实,在宝宝来看,这就意味着大人的“投降”,他会有一种胜利者的感觉,更会得寸进尺。

忌语十六:“我说了多少遍了,你没听见吗?”

危害:男孩的听力本来就不如女孩,这种指责会让孩子既受打击又受冤枉。

小磊坐在客厅的一角修理他的遥控小汽车,妈妈做好饭,把菜都端到餐厅,接着就叫小磊过来吃饭。可是喊了好几次,小磊都置若罔闻,埋头摆弄着小车轮,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妈妈皱紧了眉头,吃完了她还有急事要办呢,这孩子真是,怎么就装听不见?她把围裙一扔,大踏步走过去,冲着儿子就喊:“我叫了你这么多遍,难道你没听见了吗?耳朵聋了吗?”

这时,小磊猛然抬起头,怯怯地说:“妈妈,怎么了,我真的没听见。”

妈妈没好气地说:“什么没听见啊,你就是想故意气妈妈,是不是?是不是还记得上次的仇啊,怎么这么小心眼啊,上次妈妈打你两下也是为你好啊!”

她越说越气,可是还没说个尽兴呢,只见小磊咧开嘴,已经惶恐地哭了起来。

妈妈错在她不知道常识,男孩的听力发育不如女孩快,反应也不如女孩敏捷。有时他明明隐隐地听到大人在叫他,在反应上也慢半拍。特别是当他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很难听到第二种声音的。妈妈叫了他好几遍,他都没听见。于是就觉得孩子是故意不听话,想气她,其实是误解了孩子。

所以,家长遇到这类事,一定要首先理解宝宝,知道他的听力不如大人。不要去训斥他,数落他,而是应该靠近孩子,温和地跟他说:“来,宝宝,咱们吃饭吧,填饱了肚子再修小汽车。”最好蹲下身子,看着他的眼睛,握住他的手跟他讲话。有了视觉、触觉和听觉的三重刺激,宝宝一会马上把注意力从小汽车转移到你的身上。

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对孩子大发其火,只会冤枉他,打击他。

很多话是不能对宝宝说的,家长要考虑成人与孩子的身份差异。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对父母又有着天生的心理的畏惧、行为的模仿,一旦不合适的话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育,再想纠正就很难了。

不仅上述列举的话不能说,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一个唱红脸,一个扮白脸”的大棒加萝卜政策也是不合适的。

有人曾就这个问题做过调查,分别在10所幼儿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350名幼儿进行了“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的问答。结果孩子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

“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

“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

“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

“妈妈好。爸爸打我时,妈妈帮我对付爸爸。”

看,孩子对妈妈和爸爸的态度是多么截然相反,正反鲜明!这全是因为父母联合导致的矛盾教育。两个人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不一致,而且一正一反,往往会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地降低,从而无法取得预期的亲子效果。

这是一种有趣的分工现象,爸爸和妈妈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父严母慈。“一严一慈”,“一软一硬”,相互配合,软硬兼施,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时,都是爸爸先打骂,妈妈来庇护。有的家庭是父母严格管理,爷爷奶奶阻拦。

表面上看,这种方式是成功的,因为它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平息了孩子当时的情绪,让孩子“听话”了。但实质上,却无形中将孩子放在了大人的对立面,当成了一个联合对付的对象。

这种教育方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1.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红脸”在家时,他会很老实;换了“白脸”,他会立马为所欲为,一点规矩也没有。长此以往,孩子会变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这是最大的一个危害。

2.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做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混淆是非。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时出现矛盾,母亲这样说,父亲那样说,孩子就无所适从。孩子分不清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3.家庭教育失去了作用。孩子在掌握了“行情”,找到了“规律”之后,一旦犯了错误,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找靠山。夫妻态度不一致,还可使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并且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

4.滋长孩子的逆反心理。唱红脸的过度责罚,会使孩子胆小怕事,甚至会强化他的逆反心理。

5.容易误导孩子。红脸和白脸的分工教育,其实质是对孩子的善良的欺骗。但是年仅3岁的宝宝并不知道这一“内幕”,他的第一感觉就是“爸爸和妈妈不和”。时间久了,他们极容易被误导,从而走上歧路。

6.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达到了17.3%,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的比例9.24%。所以,父母也好,爷爷奶奶也好,对宝宝的教育态度必须步调一致,互相合作,否则很难培养出一个健康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