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率
7752600000004

第4章 兰草飘香 (1)

老迂

朱剑锋

那年我19岁,上了个高四,还是考黄了。娘说:“回来吧,咱供不起了。”我就真个儿回来,回了村儿。老迂来找我,说:“跟我去干吧,管饭。”爹说:“去吧,反正这半年光景给你找不到活儿干,你去吧。”

老迂是咱村小学校长,说是校长,也就他一个人。他好像转过正,但也就那么三四百块钱儿。说实话,跟他去“办教育”,我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县城多好啊,在那儿摆个摊儿卖盒饭都比这强。但一来盛情难却,二来父命难违,去就去吧,只当是过把老师瘾。

去了才知道,这不是人干的事儿。乡里的孩子比电视上城里的“小祖宗”们更难对付,更能折腾人。比如说李小胜,这娃娃看上去跟他爹一样老实巴交,可他上课非得把他们家狗带来。乡下人不怕狗,这狗它也不怕人。你说上个课吧,问下面“知道了吗?”娃娃们不吭声,它倒“汪汪”地回你两声,还头摇尾巴晃,你说气人不气人。老迂也真够风度,微微一笑,说:“你们哪,还不如人家大黄。”然后在一片笑声中继续讲课。

老迂喜欢文学,爱给孩子们念文章。据我在一边观察,老迂从没一口气念过一句完整的话,往往念着念着就被打断。比如他念“大海啊大——”另一个“海”字还没念出来,一个小姑娘羞答答站起来,“三叔,海是什么样儿的呀?”(村儿小,村里人基本上都是亲戚,所以孩子们上课不叫老师,叫“三叔”、“二舅”什么的,听老迂说,按辈分排,这下面还有几个得叫我“侄儿”。)突然被打断,老迂也不烦。慢慢给孩子们讲。老迂爱海,常给孩子们讲海,也常跟我念叨着想去趟海边儿。

我常问孩子们“老迂好吗?”下面喊“好”的,也有喊“不好”的,我想当这儿的老师真不容易。村里人都不宽裕,上个学,免不了油盐酱醋茶的扯心,老迂要去他们家收钱,孩子们自然觉着老师不好了。我随便逮着一个一问,却得到了“二伯常嫌肚子疼”这样让我半懂不懂的理由。

接下来的日子是水一样的平淡。我陪着孜孜不倦的老迂辛苦地教着这帮娃儿。打先是老迂在前面讲,我在后面学经验,偶尔也带带孩子上活动课;后来我也上上讲台,老迂在后面监督审核;到最后,我也正儿八经地上起了课,老迂一个月发我一百块钱工资。而那群娃娃,包括那几个刚开始吞吞吐吐叫我“侄子”的,也一律叫我“老师”了。然而我,尽管明白老迂的苦心,也见得着孩子们水汪汪的眼睛,却依然惦记着县城里的小摊儿。

有一回,老迂叫到我,要我去镇上接个人。我去了,是个记者,说是省里下来的,镇长还专门为他配了辆吉普。这人一路上跟我夸了不少,夸老迂,夸我,也夸他自己。村长在村口等着,见记者来了,忙上来握手。老迂在后面跟着,只是笑。一路笑过去,一直笑到了学校,给老记泡茶也在笑——也不知老迂从哪儿摸出的茶叶,捻了些在杯子里——想了会儿,又捻了一些,才恭恭敬敬地端了上来。老迂向记者同志反映了不少情况,先开始笑着讲,再后来哭着讲,最后只是捉住人家的手,拍了又拍。老记当天晚上就走了,没来得及拿老迂煮的鸡蛋。老迂特高兴,也挺遗憾怎么就没把鸡蛋带上。一个星期后,老迂收到了记者给他寄来的照片,乐呵呵地拿给我看。我一看,说:“老迁你怎么瘦了?”的确,照片上老迂比他身后的土房子教室还要苍老和虚弱,而眼前的他,比照片上更加干瘦了。再后来,报纸上登了,但土教舍前的人变成了镇长,文章也是那记者写的,反映某某镇领导关心教育,教员感激涕零。老迂看了,半天没吭出声来。

我也找老迂谈过几回,劝他别干了,跟我一起去县城摆摊儿。他说他放不下这些孩子,反倒还苦苦劝我留下。我说:“孩子们在这儿能学些啥?他们上了小学上初中,就停了,回家种地,你在这儿没命地干,谁在乎?”老迂不说话,红着眼圈看我,看得人心里发毛。

眼看着半年将尽,有一天,老迂突然叫我帮他代一周课,他想去海边儿玩一趟。我欣然答应。他嘱咐了我许多,要我带好孩子们。我笑他怎么跟立遗嘱似的,他笑着给了我一拳,不重。

起初我还挺担心老迂金蝉脱壳一走了之把娃娃们留给我,但不到一周他就回来了,给我讲海的故事,讲他在海边看见一个小男孩捡被潮卷上岸的小鱼儿,把它们一条条丢进海里。

后来我明白孩子们说的肚子疼是指什么了,也知道没去海边成了老迂一生最后的遗憾——他走到半路就回来了。他说他怕自己撑不了那么久,他说他要把孩子们亲手托给我。他说我有文化,人又吃得苦,他信得过。他还道歉说那个海的故事是编的,的确,那是一个美丽而又真实的谎言。

老迂像海一样不留余地不容置疑地把我卷上了沙滩,留给我一地活蹦乱跳的小鱼儿。而他,则躲在冥冥之中注视着我。那么我,或许就成了一种生命的延续?

再后来,我上完课常蹲在教室门槛上看孩子们一窝蜂地跑到坪上玩闹,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我喊了一声“上课——”,他们又一窝蜂地游回来,周围都是鱼,像在海里。这些鱼儿快乐着也在乎着,的确,小鱼儿在乎,也就够了。

解读

这是一部关于执著的乐章,其中掺杂着些许无奈与苍凉。

破旧不堪的土房,满脸沧桑的师者,活蹦乱跳的孩子——这就是一幅乡村小学的图景。被称作“老迂”的乡村教师便因着他的“迂”,从这幅画面中突现了出来。大家心里都相当明白,当乡村教师是无多少报酬可言的事儿,如果有人还执著于这一“行当”,那便真的算作“迂”了。

自古以来,就相当流行这么一种观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为一定的利益所驱使,去为各种事情奔忙,如果利益这条纽带断裂,便会失去奋斗的动力。基于此,对于那种完全放弃个人利益而为他人利益奔忙者,就常常显得突兀异常,难于被人理解。因此,在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有的人选择了无私奉献,这是人格的升华,涅槃后的新生!

“奉献”是件说起来极为高尚,做起来却需要呕心沥血,有时甚至不为人们所理解的事。看了记者的歪曲报道,老迂“半天没吭出声来”,令人顿感心酸与无奈。

其实,整篇文章读下来,感觉作者就像跟你在唠家常似的,“我”回忆着过去,一点一滴,相当自然、真切,所描绘的仅是过去的一些片段,而在这些片段中,老迂的形象却鲜明地浮现出来。因为老迂的“迂”渗透在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虽然只是一些片段往事,他那令人敬重的“迂”也能尽致展现。换句话说,作者在选取典型事例时注重了事件的真实性、生活性,因贴近生活而显得真实且深入人心,独具活力,自然,文章也就显得流畅,无“作”文之感,从而产生一种摄入力,将读者“吸”入文章中一同感悟着老迂的“迂”,行文风格如此成熟,足见作者的写作功力。

茫茫宇宙中,个体的生命何其渺小,宛若一颗流星一晃而过。而老迂般的人其生命却在执著中绽放.因执著而获得升华。

好心的陌生人

[美国〕奥尔加·西加诺娃

那天早晨在火车站,寒风冻得我脸疼。半睡半醒之中,我盯着远处,等待火车带我到城里上课。太阳升起来了,世界很安静;行人很少,各自孤零零地坐着,看着冒着热气的咖啡。

远处传来的火车声惊醒了我。我把手伸进口袋,麻木的手指搜索着我那20美元车票钱。火车开过来的时候,我开始焦躁不安,口袋是空的,我又疯狂地翻腾我的书包。我双手抱着脑袋,绝望了。我坐在冰冷的板凳上,除非钱从天而降,否则我就得在这儿呆上8个小时。我觉得自己好蠢。

“怎么了?”一个粗糙的声音问道。一个个子不高的老人站在我的跟前。

“噢,没事,挺好的。”我嘟嚷着,想掩饰我的绝望。

“你忘记带钱了吗,孩子?”他问道。

“哦,是的,可能是吧。我真是太笨了,现在只好呆在这了。我要错过我的数学课了,火车就要开了。”

“别着急。给你。”他说,“拿着这个。”

那个人拿出20美元钞票。我抬起头来,很惊讶。人们通常不会该么做。人们只关心自己的问题.很少停下来考虑别人的问题,尤其是一个陌生的孩子。但他站在那里,一个老人,站在火车站中,给我钱。

“谢谢,但我不能要。”

“我不管你能不能要,你只管拿上钱,不然你就误车了。”

“那好吧……,,

“没什么,快去吧!”那个人说,把我推向前去,我买了一张往返车票,想把找回来的零钱给他。

“拿着吧。你需要零花钱。”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千万个想法充满心头,但我只是静静地站着。

“非常感谢你——这真让我惊讶。非常感谢你。我真的很感谢。”我结结巴巴地说。他站在入口的台阶上。

整个旅途我都沉默着。我用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我被征服了。那个人用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改变了一切。

一个星期以后,我又来到车站,多带了20美元,万一要是见到他呢。他在那儿。我不敢确定就是那个人,但知觉拉着我向他走去。他看见我来了,我看见他眼里噙着泪花。我羞怯地笑了笑。

“对不起,先生。”我说,“我相信我欠你钱。”我把钱递给他。那个人张大嘴巴说他不需要还钱,但我阻止了他。“不,我一定要还,先生,你拿着,”我把钱塞到他手里,“我会过意不去的。”他冲我微笑着。

“只要记住帮助那些跟你一样处境的人就行了。祝你愉快,孩子。”他说。

我也笑了,点点头。我永远也忘不了他的好意。那天有种东西发生了作用,那就是信任。

于卉芹 李忠军译

解读

一个发生在火车站的平凡的故事,如果我们进行换位思考,我们定会瞬间感到股股暖流使得心灵震颤不已。

故事情节相当简单,“我”弄丢了车票钱,在“我”绝望时,一个陌生老人帮助了“我”,仅此而已罢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事是发生在美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就像小作者说的,“人们只关心自己的问题,很少停下来考虑别人的问题”,因此,小作者受到陌生老人的帮助时倍感吃惊。

其实,文章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发疏远了。无疑,这是文明畸形发展的一种悲哀。人们忙于追名逐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减少,交流的缺乏导致彼此之间的冷漠,不信任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人性中的私心使人们往往在利益面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然后才是他人,因此,要做到以己之心为他人设身处地,无疑是对自己的极大挑战。而文中这位陌生老人不仅是为旁人着想,而且还付诸实际行动,甚至不计回报地向需要帮助者施以金钱的援助,这又是他人格的另一高尚之处——慷慨豪爽。卜伽丘(意大利)曾说过:“要知道慷慨豪爽照亮了一切美德,正像太阳替天空增光一样。”在有能力帮助他人的情况下,慷慨解囊,是为人品的高尚;若有能力帮助却不施以援手,这就不只是“吝音”二字所能概括的了,这体现出的是其品行的低劣,灵魂的麻木!

一份信任、一份真诚的关爱会让受助者感动良久,小作者“我”甚至因此“用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这带给人的是多么大的震撼啊!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去给予那些处于困难中的人一些关爱呢?信任他人、关爱他人,我想,这于人于己都是一件乐事吧。

赤兔之死

蒋晰捷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唯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