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想者的思考
7753000000032

第32章 人类的反思 (2)

(1〕托尔斯泰简略摘引了1908年5月10日《俄罗斯导报》及5月11日《罗斯报》刊登的消息。

(2〕处决二十名农民的消息,后来报上有了更正。我只能为这个错误感到高兴,我高兴比一个消息报道的少绞死八人,也高兴这个可怕的数字迫使我在这篇文章中表示早已折磨着我的那种感情。我之所以仅仅以十二这个数字代替二十这个数字,这里所讲的其余一切都不作更改是因为我所讲的不单单是被处决的十二人,而是最近一个时期成千被杀和被绞死的人。——列·托尔斯泰注。

(3〕指1908年5月10日至13日国家杜马关于芬兰的辩论。

(4〕符·索洛维约夫,十九世纪末叶俄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神学家、政论家和诗人。

解读

道德的沦丧、信仰的缺失是最为可怕的,这远远胜过眼睛所能看见的罪行与伤害。托尔斯泰的文章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地方正是集中在这一点上,他的眼光关注着全人类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博大的爱与深沉的悲悯。这是一篇具有政论性质的散文,揭露了沙俄统治者的人性灭绝及其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文章以一场屠杀无辜农民的血腥事件开篇,然后直接指向其背后的罪恶,宗教的虚伪,人性的扭曲,反动统治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荼毒与摧残,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深刻的思考。

血淋淋的事件一再地发生在“直到最近法律上并无死刑的俄国”,然后“把像干草堆上的火灾那样飞快蔓延的俄国各阶层人民的堕落传播开去”。托尔斯泰沉痛地指出,“不论事件本身多么可怕,它们所造成的道德的、精神的、看不见的祸害更加可怕得无法相比”,因为罪恶会像病毒一样疯狂繁殖,而精神上的恶是难以根除的。最后作者进行了“人人相爱”的呼唤,希望以“仁爱精神”来实现人类的和谐与进步,“停止吧,——这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个人,不是为人们,不是为了人们不再责备你们,而是为自己的灵魂,为不管怎样摧残都活在你们心中的上帝”。全文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始终贯穿着作者捍卫民族精神、医治人心伤痛、拯救灵魂的主题思想,显示出一种崇高的悲怆性。

全文多采用第一人称形式,但在声讨罪行与邪恶时,则用第二人称形式增加语气的尖锐,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爱憎。其中对杀戮事件的描写力透纸背、如在眼前,但作者远非就事论事,而重点是在进行人类的反思和对罪责的道德审判。善与恶、罪与罚都将摆在灵魂的审判席上,这是作者坚信的一点,也是他精神力量的支柱。

话题

1.在判处死刑的时候,手里拿着十字架的人讲了一些关于上帝与基督的话.这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反讽。你认为作者在这里的深意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一个人可以夺走另一个人的灵魂”是更加令人气愤的?为什么说“看不见的祸害更加可怕得无法相比”?

3.从“人”的基本立场出发,“爱”在宗教意义上是自由与博大的,而不是强迫与局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是怎样理解“爱”、“兽”、“罪”等内容的?

相关资料索引

1.《外国散文名篇选读》,周红兴,作家出版社,19862.

http://www.*****.com/?book/wai/no/t/test3.

www.shuku.net:8080/novels/tuoersitai/tuoersitai.html(亦凡公益图书馆)

马拉美

1842-1898 三去国象征派诗人,对象征主义诗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四岁丧母,十五岁时又失去妹妹,从而形成了孤僻忧郁的性格。中学毕业后,做过职员和教师,后一直担任英文教师。1862年开始发表诗作,1876年写出他的重要诗作《牧神的午后》。他认为诗歌仅仅是产生感触、共鸣或者遐想,因而在创作中重文宇的音乐美而轻文宇本身的意义传达,追求诗歌“纯粹的美”。

自从玛丽亚离开我到另外一个星宿中去——哪一个星宿,猎户星,牵牛星,或者是你吗,绿色的太白星?我时常有寂寞之感。我孤独地和我的猫度过了多少漫长的岁月啊!我说“孤独地”,意思是没有物质的存在物;我的猫是一个神秘的伴侣,一个精灵。因此,我可以说,我孤独地和我的猫,和一个拉丁衰亡时代的最后作家,度过了许多漫长的岁月。

自从这个白色的生物没有了以后,很奇怪而特别地,我所喜爱的一切都可以概括在“衰落”这个字里。所以,就一年来说,我喜爱的季节是夏天最后几个憔悴的日子,正当秋季开始以前。就一日来说,我挑选了出门散步的时间是太阳落山之前,当黄铜色的光照在灰色的墙上,紫铜色的光照在玻璃窗上的时候。同样,在文学上,我的精神所从而寻求悲哀的娱乐的,也将是罗马末期的那些苦闷的诗歌,只要是那些还没有透露出野蛮民族已走近来使它返老还童的征兆,也还没有牙牙学语,在开始第一篇基督教散文的幼稚的拉丁文作品。

我一边读着这样的诗歌(它的色泽,对于我是比青年的肌肉更有魅力),一边把一只手抚摸着这个纯洁的动物的皮毛。这时,在我窗下,低沉而哀怨地响起了一架手风琴。手风琴在白杨树下漫长的人行道上响起,这些白杨树的叶子,自从丧烛伴着玛丽亚最后一次经过之后,即使在夏天,我也觉得它们萎黄了。有些乐器是很悲哀的,不错,钢琴闪烁发光,小提琴给残破的灵魂照明,但是手风琴,却使我在朦胧的回忆中,耽于绝望的梦想。现在,它正在悠扬地奏起一支愉快的俗曲,一支能使乡下人心里决乐起来的陈旧熟腻的调子,它的繁音促节却引得我悠然人梦,并且使我下泪,像一曲浪漫的民谣一样,你这是从哪里来的魔力啊?我慢慢地领受着它,我不敢丢一个铜子到窗外去,唯恐一动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乐器不是在为自己歌唱。

施蛰存 译

解读

象征主义的作品具有晦涩、难解的特点,这一方面限制了读者对它的接受,但另一面又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对《秋》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看作是复杂的情感生活表现,也可以看成是生命哲理与精神伤痛的象征。本文具有明显的梦幻色彩,其中有形象、情景、意象,但是没有明确的理念。“我”究竟象征着什么,这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至少不应仅仅理解为作者。人类都以“我”自称,并且在意识里以此作为最日常的定位,“我怎样怎样”以及在思考时是“我思考,我怎样思考”等,因此文中的“孤独”、“衰落”等等也就无不具有广泛而深沉的意蕴。

“玛丽亚离开我到另一个星宿中去”,我心中的对爱与纯洁的信仰也就离开了,即是说信仰与爱情这两个人类的主题在现实中破灭了,因而“我所喜爱的一切都可以概括在‘衰落’这个字里”(“衰落”为一个单词)。在文学上,“寻求悲哀的娱乐的,也将是罗马末期的那些苦闷的诗歌”,这即指人类初期文明的质朴、真实,从而用来反衬现实的丑恶。人不能回到过去,当对现实与未来失却希望的时候,就对过去充满了更为美好的回忆与向往,这在19世纪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接下来,在手风琴声中,“我”悠然入梦并且下泪,但是诗人担心“这个乐器不是在为自己歌唱”而不敢丢一个铜子到窗外,因为那的确是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梦。窗外是一个乞讨的人,向谁乞讨呢,乞讨什么呢?窗内却只是一个孤独的、“耽于绝望的梦想”的人,这之间蕴含着异常尖锐的冲突意义。可见“秋”并不是自然之秋,而是心灵之秋,是人类精神的衰落。它象征的是对过去的眷恋、对现实的绝望,是整个时代的苦闷,从而揭示了人类文明遭到的摧残与扼杀,所以在梦幻之中有一双眼睛在审视着。

话题

1.为什么“我”喜爱的一切都可以概括在“衰落”之中?“衰落”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

2.“我不敢丢一个铜子到窗外去”,这里诗人真正担心的是什么?

3.你怎样理解“孤独”、“衰落”、“绝望”等词在象征主义文学中的人文意义?

相关资料索引

1. 1890年2月27日,在巴黎的贝尔斯?莫里索特沙龙,马拉美向听众演讲,演讲的内容是关于刚去世的诗人德埃尔-阿当其人其作。“一位习惯于做梦的人来此谈论另一位习惯于做梦的人,并且他已死去。”他这样开始演讲。听众的前排坐着埃德加?德加。(德加是崇拜马拉美的人,他为马拉美和雷诺阿摄的相片成了百年祭辰巴黎德奥西博物馆最精美的展品)。演讲几分钟后,德加猛地站起身离去,双手抱头哭道:“我听不懂,我听不懂。”研究马拉美的论文大抵是从谈其作品的难懂开始的。罗森说他的评论也不例外。年轻的普鲁斯特曾攻击现代诗风的艰涩。1896年,马拉美在文章《文学里的神秘》中猛烈回击道:“面对攻击,我愿反驳说我同时代的人不懂得怎样阅读。”

2. http: //www.gmdaily.com.cn/1_blqs/1999/19990707

3.《外国散文欣赏》,傅德氓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威廉·费尔普斯1842-1898 美国作家。

六个著名的字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除《圣经》以外,全世界一切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六个字。哈姆雷特在喃喃自语中说出的这几个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负盛名,因为哈姆雷特的话不仅是他内心的独白,而且表达了所有善于思考的人们的思想。是生存还是毁灭?是生活得丰富、充实而热切还是生活得单调、平庸而贫乏呢?有一次,一位哲学家问自己是否是活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偶尔向自己提出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我在思考,所以我还活着。”

然而,我所见过的关于生存的最好定义却是出于另一位哲学家的笔下。他写道:“生存就是存在于和外界的联系之中。”

如果这个定义正确无误,那么,一个人的联系越广泛,他的生命力就越旺盛。生活得充实,即意味着不断增加联系的广度和强度。幸而我们生来就能倾心于日常工作;但是,除了从事自己固定的工作以外,我们到底还有多少生气呢?假若你的兴趣只限于你的固定工作,那么你的生命也仅仅局限于此。就其他事物而论—诗歌、散文、音乐、绘画、体育、无私的友谊、政治、国际事务——在这一切方面,你已经失去了活力。

相反地,每当你产生了一种新的兴趣(甚至取得了新的成就),你的生命力也就随之增强。任何对五花八门的事物都具有广博兴趣的人不会总是郁郁不乐的。丧失了兴趣的人才是真正的悲观主义者。

培根说过:“一个人每逢失去一个朋友,就等于经历了一次死亡;而取得新的联系,结识新的朋友,却使我们获得新的生命。”对于有生命的物体是千真万确的道理,对于人的思想几乎同样如此。因为思想也具有生命;思想之所在,生命之所系,如果你的思想局限于你的工作,局限于你的物质福利,局限于你居住的那个城镇的小天地,那么,你过的就是一种狭隘而拘束的生活。反之,如果你关心在中国发生的情况,你就如同生活在中国;如果你对一本优秀小说中的人物感兴趣,你就是和那些饶有风趣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如果你全神贯注地倾听优美的音乐,那你就会超脱现实环境,而生活在一个充满激情和幻想的世界之中。

生存还是毁灭?——是热烈而充实地生活或者仅仅是生存而已?——这取决于我们自己。让我们扩大和加强我们的联系吧。我们既然活着,就要生活得更有意义。

倪大听 译

解读

本文由哈姆雷特喃喃自语的六个最著名的字展开论说,阐发“生存就是存在于和外界的联系之中”的哲理,启迪读者扩大与加强同外界的联系,热烈而充实地生活。见解精辟,值得细细品读。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莎士比亚(1564-1661)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想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一篇好议论文总是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六个著名的字》便是一个范例。此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