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想者的思考
7753000000037

第37章 生命:最高赞礼 (3)

这是一篇哲理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散文。它重点在突出思想的重要性,而在人文精神方面,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芦苇”的意义上。两者在本文中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思想的芦苇等同于自然界的禽兽,但是反之,思想也必须存活在芦苇上。当然,芦苇首先就是一种生命象征。从事物的对立方面,看到其存在的相对合理性,进行辩证的思考,这是《思想录》的显著特色。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只要“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生命从一开始就具有悲剧性,它是脆弱的、容易毁灭的,在每一个生命中又都饱含着艰辛、恐惧以及爱与欢乐,饱含着奋斗、不屈的努力以及挫折与失败的泪水。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但是生命与生命之间、人与人之间却又充斥着戕害与杀戮、吞噬与压迫,这就更为增加了生命的不幸,而且这种不幸并不仅仅是从个体的生命而言的。

作者指出, “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句话意味深长,战争、剥夺等等违反人性的邪恶之源也就存在于这里。一个生命总是被扭曲到千方百计地去统治甚至以杀害另一个生命为乐,这是极大的可悲。但是人的生命却又是商贵的,“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我们不能忍受它受人蔑视,或不受别的灵魂尊敬;人的全部幸福就在于这种尊敬”。对“不幸”的理解是与生命的可贵联系在一起的,不幸往往是相对而言的。作者进而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人必须热爱自己的生命和思想,然后才可以推而热爱整个生命的存在和智慧。“让他恨自己吧,让他爱自己吧”,这一辩证意义体现出对生命应有的态度:尊重生命。

话题

1.为什么说“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的可悲”?

2.在文章中“芦苇”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使用这一意象?尊重“芦苇”的意义何在?

3.“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请举出几个例子加以具体说明。

相关资料索引

1.我们也要记得,《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的,而不是供出版的,而且,这里是自己在同自己对话,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 “我……”而是“你……”并常常用破折号隔出不同意见。既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说服自己,自然也就不需要过分讲究词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而集中注意于一种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有时话没说完又想到别处,并经常看到“但是”这样的转折。我们需要在阅读中记住这些,不然,也许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精美的体系而感到失望的。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http://www.*****.com/?personal/hehh/fyzz/rszx/csl.htm(翻译著作一人生哲学)

2.《外国文学经典—文选与解读》,陈建华,安徽文艺出版社。

3.《世界经典散文金榜(上、下)》,贺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惠特曼

1819-1892 美国作家.以诗歌创作为主,代表作品为享誉世界的《草叶集》。散文作品主要有两个集子,一个是社会及文学评论《民生展望》,一个是自传体随笔《典型的日子》。

野蜂

五月是鸟儿结群、歌唱和交配的月份,是蜜蜂的月份,是紫丁香开花的月份(也是我出生的月份)。当我写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刚在日出之后进人了野外,往小河方向走去。阳光、馨香、旋律——蓝色的知更雀、草丛里的鸟群和鸫鸟在我四面八方啼鸣不已,好一片喧哗的天籁,那是从喉咙里唱出来的。近处啄木鸟的啄木声和远处雄鸡的啼鸣,是这片天籁的背景。新鲜的泥土的气息,色彩——远处柔和的浅褐与淡蓝,两天来温暖湿润的天气,给小草染上的新的翠绿。太阳在辽阔晴朗的天空升起,又开始了一天的旅程,多么宏伟壮丽的景象!和煦的阳光流溢着,它沐浴着万物,亲吻着我的面颊。阳光似乎有一点热了。

不久我便听到池塘里的蛙鸣,看到野茱萸的第一朵白花,随着是繁茂的数不尽的金色蒲公英,一大片一大片铺满了四处的地面,还有白色的樱花和梨花。我蹒跚地走过林边,野生的紫罗兰抬起它蓝色的眼睛向我的脚点头致敬。苹果树新绽的花朵泛着玫瑰色的红晕。小麦地闪着碧玉般晶莹的绿光。暗绿色的裸麦。空气里弥漫着温暖的弹性。矮杉木缀满了褐色小七的果实。夏天已经完全苏醒。一大群乌鸦哇哇吵闹,落满枝头。我坐在它们附近,只听得一片震耳的喧哗。

大自然像部队一样排成阵势,在我面前走过。大千世界给了我数不尽的东西,现在还在给我。但是这两天给我最多的还是那些大个儿的蜜蜂,人们叫做“野蜂”的(孩子们叫它们“贱虫子”)。我从农舍往小河走过去(或者说是颠簸过去),我从那一条甫道经过,那雨道两侧是古老的栅栏,栅栏上有很多裂口、缝隙、窟窿,那是嗡嗡飞鸣的毛绒绒的昆虫的最好的住处。成千上万的蜂正在栅栏上下四方飞舞碰撞。当我在路上慢慢走过时,蜂群结成了阵势,陪伴着我。在我清晨、正午和日落时的散步活动中,它们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有时竟以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方式独占了我身边的风光。它们不是几十几百而是成千上万地飞满了甫道。大个儿的蜂,活跃、疾速,带着巨大的永远时起时伏的嗡嗡声(那声音有时竟能汇合成阵阵呼啸)和一种奇妙的冲击力量撞来撞去,迅速地闪动着、彼此追逐着。这小小的东西给了我一种鲜明的新的感受——力、美、生命和运动。它们是否正在交配期呢?否则,这么大的蜂群,这样的紧张和猛烈,又是什么意思?我总以为跟着我的是某一个固定的蜂群,但是仔细观察之后,才发现蜂群在不断迅速地更换着。

我坐在一株巨大的野蜂樱下书写——偶然的云翳和阵阵的清风,调剂着这温暖的天气,使它凉爽可人。我在这儿坐了许久,蜂群的嗡嗡的音乐包围着我。数以百计的蜂在我的身边飞掠着、悬浮着、穿梭着——是些身穿浅黄色外衣的大个儿,胖乎乎的身子闪着光,粗短的脑袋,轻绡一样的翅膀——永远发出它们那宏大浑厚的嗡嗡的吟声(这是否能给我们一点启发?能否以这种嗡嗡声作为背景写出一首叫做蜜蜂交响乐之类的作品来?)。旷野、裸麦地、苹果园,这一切都以我十分渴望的方式滋养着我,令我陶醉。两天来的一切:阳光、微风、气温都那么好,真是尽善尽美。这两天我感到十分舒畅,我觉得身体好得多了,精神也宁静安详(然而一个纪念日快要到了,它曾给我的生命带来最沉重的损失和深切的哀悼[1])。

又一次匆匆写下几句话。又一个完美的日子。上午七至九两个小时被包围在蜂阵和鸟群的音乐之中。在苹果树和附近的一棵杉树下面,有三四只背部褐色的画眉,每一只都在快板急腔地欢欣地歌唱。那声音之美妙,真是我从来没有听见过的。我听了两个小时,忘掉了一切,只朦胧地感到沉醉。我注意到几乎每一种鸟在一年中都有自己特殊的时期。有时不过几天—在那个时期里,它们歌唱得特别动听。现在正是这褐背画眉鸟歌唱得最欢畅的时期,也是蜜蜂声音最动听的时期。它们在这甫道内外飞舞着嗡鸣着。我回家时,又是一大群蜜蜂跟往常一样前呼后拥陪伴着我。

两三个礼拜过去了。在我写下这一段文字时,我正坐在小溪旁的一棵百合树下。这树有七十五英尺高,正在成熟时期,朝气蓬勃,一片鲜亮的翠绿——多么迷人的形体。每一根枝条,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尽善尽美。数以千计的野蜜蜂在这树的上上下下飞翔,在花中寻觅甜蜜的花汁。蜂群宏大连绵的吟声形成了整个世界的基调,也形成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的基调。最后我愿从亨利·A.比尔斯的小诗集中引用一首短诗来结束本文。

我躺在远处的长草丛里,

醉醺醺的蜂儿从我身边飞去。

蜜酿的美酒早已叫它癫狂,

它喝饱了忍冬花美味的糖浆;

喝成了好一个滚圆的大肚,

金色的腰带再也捆束不住。玫瑰的蜜汁加甜豌豆的酒,它灵魂里充满了圣乐悠悠,温暖的夜里它喝了个通宵,夜露沾湿了它细腿上的绒毛。它演出了多少幕可笑的喜剧,世界在睡眠和阴影里交替。花朵的杯中有香甜的仙蜜,它扑过去用焦渴的嘴唇吮吸。光溜溜的花瓣却叫它滑倒,乱纷纷的花芯总叫它跌跤。一跟头它跌进花粉的中心。爬出来滚了身灿烂的黄金。有一回那几条沉重的毛腿,站不住了,只因为磕着个花蕾。它跌进野草丛里躺着嘟哝,柔和的男低音,可怜的野蜂!

孙法理 译

(1) 惠特曼的母亲于1883年5月23日逝世,这里指的就是这个日子。

解读

《野蜂》是一篇抒情散文,也可以说它是一组画,一首赞歌。此文不是一气呵成的,中间过渡句明显显现了这一点。每一次,作者定出一片景物,恰似给出一幅画图。一是野蜂,二是野蜂,三是野蜂,四还是野蜂。这有形的野蜂体现出作者无形的思想。礼赞那强大的“力、美、生命的运动”,是作者创作的主要风格,这也使散文《野蜂》自始至终洋溢着一派生命的欢乐。

野蜂,这宇宙的小精灵,这大自然的生命,通体承受着作者那一腔热血、满怀情思。作者以吟诵蜜蜂的诗篇作结,为蜜蜂唱了一曲赞歌。

话题

将本文结尾的这首小诗改写成散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相关资料索引

1.惠特曼是一个朴素而亲切的人。在他居住的旅馆门口,每当有来人询问,门卫总说“人人都知道沃尔特”。他与陌生来访者见面,总是说:“是我的朋友吧?”分手时则说:“再会,我的朋友!”

2. http://www.yilin.com

3.惠特曼的散文名篇还有《海边幻想》、《我听见美洲在歌唱》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线禹九译《惠特曼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