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想者的思考
7753000000009

第9章 苦难与抗争 (2)

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带有鲜明的特征,绝不是简单的名单罗列。哲学家、诗人、科学家、发明家、民族英雄等等伟大人物的道路都是充满磨难的,而且在他们的贡献之后,往往却是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付出了声誉、自由、生命等等昂贵的代价。但是,更为可贵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并没有屈服,仍然在继续求索下去,肉体的毁灭并没有中断永恒的生命求索!也正因为如此,荆棘路上的成就才显得更为崇高。文章最后,作者写道,“在你光荣的荆棘路上所得到的一切创伤—即使是你自己所造成的—也会痊愈”,表明付出的代价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得到了回报的,个人的存在与不屈也正在这里得到了解释,“仁慈通过一个人普及到大众”。

话题

1.你对“荆棘路”上的“极大的困难”的理解是什么?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怎样的?

2.“真事常常在今生没有结果,只好等到永恒的未来”,这之中包含着怎样的悲剧性情感?

相关资料索引

1.在这一长列的殉道者的队伍里……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的出现,把我们带到了古希腊时代,在雅典的圆形剧场中,这里正在上演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长诗《列王纪》的作者出现在富有东方情调的波斯,棕榈树下满载贵重物品的骆驼队在缓缓前进;法国女英雄冉·达克出现的场景,则是一个烈焰熊熊的柴火堆,这是一个阴森严酷的宗教统治的时代;……《外国散文名篇鉴赏》,陈慧君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2. http: //www. white一collar. net /child/authour

3.《外国名家散文经典》,于文心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版。

巴罗哈

1872-1956 西班牙作家。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曾当过乡村医生、面包商人,从事过新闻工作。为后人留下了八十多部长篇小说和许多短篇小说、诗歌、剧本以及回忆录。他的作品有一部分对资本生义制度有所揭碑.较有影响的是三部曲作品《为生活而斗争》。后来他逐渐转向了无政府主义和想观生义,小说《黑暗的森林》是这种是想的代表。此外,还有长达二十多总的历史小说《一个活动家的回忆录》等。《烧炭人》节选自他的散文《山民牧歌》。

烧炭人

喀拉斯醒过来,就走出了小屋子。顺着紧靠崖边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跑下树林中间的空地去。他要在那里作炭窑的准备。

夜色退去了。苍白的明亮,渐渐的出现在东方的空中。太阳的最初的光线,突然从云间射了出来,像泛在微暗的海中的金丝一样。

山谷上面,仿佛盖着翻风的尸布似的,弥漫着很深的浓雾。

喀拉斯就开手来做工。首先,是拣起那散在地上的锯得正合用的粗树段,圆圆的堆起来,中间留下一个空洞。便将较细的堆在那上面,再上面又放上更细的枝条去。于是一面打着口哨,吹出总是不唱完的曲子的头几句来,一面做工,毫不觉得那充满林中的寂寥和沉默。这之间,太阳已经上升,雾气也消下去了。

在正对面,一个小小的部落,就像沉在哀愁里面似的,悄然的出现在它所属的田地的中央。那前面,是早已发黄了的小麦田,小海一般的起伏着。山顶上面是有刺的金雀枝在山石之间发着芽,恰如登山的家畜。再望过去,就看见群山的折叠,恰如凝固了的海里的波涛,有几个简直好像是波头的泡沫,就这样的变了青石了。但别的许多山,却又像海底的波浪一般,圆圆的,又蓝,又暗。

喀拉斯不停地做着工,唱着曲子。这是他的生活。堆好树段,立刻盖上郎机草和泥,于是点火。这是他的生活。他不知道别样的生活。

做烧炭人已经多年了。自己虽然没有知道得确切,他已经二十岁了。

站在山顶上的铁十字架的影子,一落到他在做工的地方,喀拉斯就放下工作,走到一所小屋去。那处所,是头领的老婆在给烧炭人们吃饭的。

这一天,喀拉斯也像往常一样,顺着小路,走下那小屋所在的洼地里去了。那是有一个门和两个小窗的粗陋的石造的小屋。

“早安。”他一进门,就说。

“啊,喀拉斯么。”里面有人答应了。

他坐在一张桌子旁,等着。一个女人到他面前放下一张盘,将刚刚离火的锅子里的东西,舀在盘里。烧炭人一声不响的就吃起来了。还将玉蜀黍面包的小片,时时抛给那在他脚边擦着鼻子的狗吃。

小屋的主妇看了他一眼,于是对他说道:

“喀拉斯,你知道大家昨天在村子里谈讲的话么?”

“唔?”

“你的表妹,许给了你的毕扇多,住在市上的那姑娘,听说是就要出嫁了哩。”

喀拉斯漠不关心模样,抬起了眼睛,但就又自吃他的东西了。

“可是我还听到了还要坏的事情哩。”一个烧炭人插嘴说。

“什么呀?”

“听说是安敦的儿子和你,都该去当兵了哩。”

喀拉斯不答话。那扫兴的脸却很黯淡了。他离开桌子,在洋铁的提桶里,满装了一桶烧红的火炭,回到自己做工的地方。将红炭抛进窑顶的洞里去。待到看见了慢慢地出来的烟的螺旋线,便去坐在峭壁紧边的地面上。就是许给自己了的女人去嫁了人,他并不觉得悲哀,也不觉得气愤。毫不觉得的。这样的事情,他就是随随便便。使他焦躁,使他的心里充满了阴郁的愤怒的,是那些住在平地上的人们,偏要从山里拉了他出去的这种思想。他并不知道平地的人们,然而却憎恶他们了。他自问道:

“为什么硬要拖我出去呢?他们并不保护我,为什么倒要我出去保护他们呢?”

于是就气闷,恼怒起来,将峭壁紧边的大石踢到下面去。他凝视着那石头落在空中,有时跳起,有时滚落,靠根压断了小树,终于落在绝壁的底里,不见了。

火焰一冲破那用泥和草做成的炭窑的硬壳,喀拉斯就用泥塞住了给火冲开的口子。

就是这模样,经过着始终一样的单调的时间。夜近来了。太阳慢慢的落向通红的云间,晚风开始使树梢摇动。

小屋子里,响亮着赶羊回来的牧人们的带着冷嘲的叫嚣,听去也像是拉长的狂笑。树叶和风的谈天开始了。细细的流水在山石间奔波,仿佛是无人的寺里的风琴似的,紧逼了山的沉默。

白天全去了,从山谷里,升起一团影子来。乌黑的浓烟从炭窑里逃走了。还时时夹着火花的团块。

喀拉斯凝视着展开在他的前面的深渊。而且阴郁地,一声不响地,对着于他有着权力的未知的敌,伸出了拳头;为要表示那憎恶,就一块一块的向着平野,踢下峭壁紧边的很大的石块去。

鲁迅 译

解读

文章语言朴素简练,如同一幅生活图景的素描,表面上显得平淡,但却在平淡之中包含深刻寓意,刻画出了战争对山区人民的影响。20世纪是一个充满斗争和战争的时代,但文章前部分却大写山区生活的宁静,喀拉斯仍然愉快地进行他的烧炭工作,人与人之间是友善的,这里恍然一幅世外桃源图景。文章后部分,波澜渐起,喀拉斯的未婚妻另嫁了他人,这其实与战争也有着一定联系,但对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喀拉斯漠不关心模样”。而征兵要他离开生他养他的山区,使得他心情激荡,“使他的心里焦躁,使他心里充满了阴郁的愤怒”,这也是文章意图的重点所在。喀拉斯踢倒了峭壁旁的大石头,并“对着于他有着权力的未知的敌,伸出了拳头”,这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前后气氛截然不同,通过强烈对比的方法,从而刻画出普通劳动人民在残酷战争面前的愤怒与无奈,以及反抗意识萌芽但还没有明确反抗的状态。全文结构紧密融合,前后互相映衬,在冲突中体现出对立的美感。

所以,文章中写自然景物以及山区生活的宁静只是一个手段,刻画人民生活的苦痛与动荡才是目的,这无疑是对战争的强烈控诉。而且本文具有清新粗犷的特色,寥寥几笔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更见出作者的艺术功底,以及鲁迅先生翻译水平的卓越。鲁迅先生翻译此篇文章,也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他力图唤起国民对封建统治以及当时战乱的反抗。《烧炭人》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一种“伸出拳头”、敢于反抗罪恶的精神象征。

话题

1.本文中“山顶上的铁十字架的影子”是山民们的时间标记.这一形象的设里是否具有象征意义?

2.喀拉斯把石头一块一块踢下悬崖之后,他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怎样才可以避免如此的命运,或者人类对此根本就没有避免的可能,你对此怎样理解?

相关资料索引

1.20世纪的西班牙作家要首推比奥?巴罗哈(Pio Baroja,1872-1956)。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全集共有75卷。他文笔简练明了、流畅自然。书中的人物都是他对生活在他周围的人的仔细观察的结果。他认为小说是一只无所不装的口袋,作者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海明威曾称巴罗哈是他的老师。

2. http: //www.allworldnol.com/ES/yishu/yishu5.htm

3.《外国散文名篇选读》,周红兴主编,作家出版社,1986年。

格奥尔格·勃兰兑斯

1842-1927 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生要作品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亡者文学》、《歌德传》、《波兰印象》、《俄罗斯印象记》等。

人生

(5)黎显留,法国红衣主教,有一个时期任法国首相。 (2)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20级或是第63级,或是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