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1978~2008年),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而且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与其他经济大国相比,有着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经济特征,这种经济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国的“两大”国情。所谓中国“两大”国情是指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年)后的中国成为全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及国有资产的部分退出,但是从1978年至2008年,国有资产仍然实现了约38倍的增长;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同时,政府鼓励并支持发展非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从1978年至1998年间的国有经济比重曾一度下降较快,但是,到2008年年底,国有经济的综合比重仍在68%以上。对于“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情,由于统计口径差异,存在很大分歧,需要强调两点:其一,非国有经济占比重较大的主要是两个领域,一是轻工业制造业,约占比79%,二是日常生活服务业,包括餐饮、酒店、娱乐、健身、零售等,约占比92%;其二,国有经济在五大领域占有绝对高的比例,一是石油、石化、煤炭、电信、电网、发电、钢铁、造船、航天、军工等,二是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三是城市公用事业如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垃圾焚烧、污水处理、公交、地铁等,四是银行、保险、证券及报纸杂志出版、电影、电视广播等,五是文教及卫生医疗等,国有资本在这些领域占比90%以上。国有资本控制的领域,不仅企业资产规模大、产值大,而且影响力大。如果不考虑政府对绝大多数资源的集中控制及国有企业的垄断,“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中国“两大”国情,标志着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有企业有了更大的成长及发展。
在由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及金融性国有资产所构成的庞大国有资产体系中,经营性国有资产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从目前各类国有资产的现状看,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价值效应最高,其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最大。与此相适应,承载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最重要载体——央企(隶属中央政府本级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国内、国际最赚钱的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及国企尤其央企,越来越被社会公众所关注,也越来越被全世界所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全世界不仅关注中国经营性国有资产及国企尤其央企的赚钱效应,更关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国企尤其央企的真正公平竞争。因此,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国有企业的继续发展,面临着如何解决诸多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及经济社会问题。
第一,国资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从中国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的专业设置及学位点设置看,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对应的学位点几乎是空白。但是,中国却是全世界“国有资产数额最大”、“国有经济比重最大”的国家,中国庞大的国有资产运营严重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可以说,在各类专业人才构成中,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缺口最大。正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日趋严重,与此相适应,许多政府官员越来越多地控制国有资产。中国的大学及高等教育,在模仿西方国家专业设置及学位点设置的同时,也应多少关注一下中国国情,考虑围绕国有资产管理设置一些相关专业及学位点。当然,国有资产管理强调政策性及操作性,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完全依赖大学。可以考虑,政学研结合,政府、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在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中,细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更重要,要想方设法培养一些国资与土地、国资与金融、国资与证券、国资与财务、国资与财政、国资与资源开发、国资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的细分专业人才。细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强调专业素养,也强调政策素养。只有不断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才能逐渐弱化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实现国有资产的专业化管理,真正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水平。
第二,国有资产的专业化管理及国资管理机构继续改革问题
与中国任何领域的管理必须设行政机构一样,国有资产管理也不例外。就中央政府本级的国资管理机构而言,虽然形式上没有列入政府序列,但是,仍然被定为“正部级特设机构”,其与中央政府本级的其他正部级行政机构相比,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国资管理机构的设立方式及职能定位,决定了经营性国有资产仍是实行行政化管理。被确定为“正部级特设机构”的中央本级经营性国资管理机构,仍是对央企实行行政管理。但是,一部分央企行政级别也是“正部级”的现实及一部分央企一把手由国务院或党中央直接任命的特征,决定了一部分央企要与国资管理机构博弈甚至“较劲”。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国资管理机构也希望并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专业化管理,但是,行政级别同样是“正部级”的一部分央企并不一定支持并接受专业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是国资管理机构,还是一部分央企,都愿意而且更习惯行政化管理。对国资管理机构而言,行政管理更直接更方便,对一部分央企而言,其行政级别与国资管理机构相同,对于来自相同行政级别的国资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可以有选择地接受,有利于自己的就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就拖延甚至拒绝,即使央企拖延及拒绝,同样是“正部级”的国资管理机构也无可奈何。在目前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已大得惊人的条件下,各种力量都赞同并支持国有资产的专业化管理,但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专业化管理,必须推进对国资管理机构的改革。无论国资管理机构如何改革,其行政级别必须取消,只有取消其行政级别,才能推动国有资产管理走向专业化,促使国资管理机构用市场化手段管控国有企业。
第三,国有经济及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问题
无论国有经济及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发展及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多大,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都是地位平等、权利平等的。国有经济不应该有特殊性,由此决定了其信息必须公开透明。虽然国有经济的信息已经在定期公布,但是,国有经济信息的细节尤其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仍存在很多问题。国有经济的发展与国有资产数额的增长,必须与民生及社会公众的认知结合起来。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内涵中,应包括如何让社会公众尤其普通民众直接感受到国有资产增值、国有企业盈利对其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及作用。只有让社会公众直接感受到国资、国企对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社会公众才能理解并支持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发展,否则,就会滋生社会公众对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发展的心理抗衡。社会公众对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发展认知及感受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公众能够及时并准确获知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信息。这意味着,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继续提高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国资管理机构定期如按季度、按年度向社会公布运营管理信息,在条件成熟时,应公布定期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二是国资管理机构必须要求并监督下属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定期进行信息披露,在条件成熟时,可参照上市公司的方式定期披露季度、半年度、年度财务报表;三是国资管理机构必须建立社会公众质疑或评价的回应机制,就媒体和社会公众对国资运营管理中、国企及国有控股公司经营中的疑虑及问题进行及时的回应。
第四,国有经济及国有企业的社会民生效应不断提高问题
国有资产全民所有及国有资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立法,决定了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的社会性。因此,国有资产管理及增值、国有企业经营及收益应能够充分发挥社会民生效应。在网络化时代及信息公开透明的大趋势下,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企业经营对民生的改善不应仅仅是宣传或口号,要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让社会公众能够直接感受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能够直接感受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利润增长对个人或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当然,中国人口众多且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消除,让社会公众直接感受到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的社会民生效应,可能会被认为是为难政府及国资管理机构。如果无法让社会公众直接感受到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的社会民生效应,国资管理机构可以考虑用数据分析及评价指标使用的方式加以替代。国资管理机构应推动并支持第三方的独立评价机构,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经营的各种数据,定期分析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经营对提高民生水平的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尤其是要对国有资产收益、国有企业利润的使用和分配进行定量评价。第三方的独立评价机构通过数据分析及定量分析所形成的报告,不是提供给国资管理机构,而是向社会公众公布。这种数据分析及定量评价的报告在初始阶段可能存在很多缺陷及纰漏,但是,在社会公众的要求及批评下会不断完善。由第三方来评价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的社会民生效应,不仅可以强化社会公众对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企业经营的监督,而且可以推动并促使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经营更关注民生并重视民生水平的提高。
第五,国有企业垄断及特殊利益集团独占的弱化及打破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确定了“政资分离、政企分离”的政策方向,其目标是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或许是改革的轮回,也或许是改革的停滞,在中国经过了三十年改革(1978~2008年)后,国有企业垄断不仅没有被打破,反而变得更强更大。当然,当今的国有企业垄断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垄断,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着根本性差别。“大”或者“超大”条件下的垄断,是当今国有企业垄断的典型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国有企业大集团战略,或许初衷是“大而强”即“做大做强的官方语言”,而实际实现的是“大而垄断”。当然,并不是所有做大的国有企业都能够垄断,能够形成垄断的主要是一些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资源性国企和特殊行业的国企,不能形成垄断的国企通过与行政力量捆绑而发展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特殊利益集团的力量并不亚于垄断,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支持及干预而独占市场份额或控制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国有企业垄断及特殊利益集团独占的直接结果,就是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以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增长,在全世界最赚钱的企业榜单中,中国国有企业上榜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在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的现象下,掩盖的是非国有企业发展及增长空间极度收缩、市场竞争秩序极度扭曲的本质。在目前国有企业通过垄断或独占完成国内经济版图划分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管理必须着眼于国有企业垄断及特殊利益集团独占的弱化及打破。在某种意义上,国有企业垄断及特殊利益集团的现状与过去多年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国有资产管理不能片面强调并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不能盲目要求国有企业做“大”或做“超级大”,国有资产管理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发展支持与扶植的高度,引导国有企业公平竞争并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必须以国有企业公平竞争为条件,以国有资产促进民生并提高民生、以国有资本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评价指标。在某种意义上,只有明确国有资产管理及其改革的政策导向,才能弱化并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及特殊利益集团独占。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及国有企业尤其央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改革的继续及深化。无论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继续及深化,还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继续及深化,都要触及到各个方面的体制。因此,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应在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通过改革建立全新的更适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持民生水平不断提高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让全体社会公众充分分享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国有企业利润增长的收益。
文宗瑜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