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7764000000020

第20章 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及控制力提高

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求国有经济牢牢把握经济命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在数量减少的同时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通过国有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强化其主导作用的发挥。除此之外,国有经济还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障国家安全和支持民生事业发展的责任,以此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一、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在于其质量而不在于其规模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经济活力的认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之一。要搞活国有经济,必须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国有经济数量减少是一个客观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也同比减弱。数量的减少是为了政府国资管理机构更加科学和高效地管理国有资本,做强和做大关键行业或领域中的国有企业。最终,在收缩国有经济战线的同时,不断提升其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其竞争力水平。

1.国有经济数量的减少将有利于提升其质量及水平

国有经济数量的减少既是绝对的,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绝对性在于国有企业的总量在不断减少,相对性在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降低。数量减少是一个趋势,它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实力的削弱,影响力的减退。事实正好相反,通过数量减少,国有经济更专注地将精力放在质量水平的提升上,通过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其控制力和影响力。

首先,减少国有经济的分布范围,收缩投资战线,有利于国资管理机构实现专业化管理。经济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水平,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全覆盖,要求管理的部门领导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既要熟悉微观的行业技术,又同时要牢牢把握好宏观方向,这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过高。所以,往往结果是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规模庞大,权责不清,政企不分,寻租现象严重,国有经济内部发展良莠不齐。大而全的结果往往是小而弱,国有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在逐步减少国有企业数量和缩小国有经济范围之后,国有经济战线分布于那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他行业领域逐步对非国有资本放开,这样政府内部进行资产管理的机构规模大大缩减,人员素质大大提高,通过少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就可以实现对特定领域国有经济实行科学有效地管理,有利于提升这些领域的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其次,实行抓大放小,放开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企业数量减少,减少了国有经济中低效率资产的数量,保证优质资本的存继。同时,退出的国有资本通过再投资,投资到那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或者进入那些高新科技领域和支柱产业,或是进入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这些都实现了国有经济质量的提升。最后,数量的减少使得国有资本更多地集中到一些大的国有集团中,政府和国资管理机构推动这些大国有集团进行改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明确各方权责利的基础上,帮助集团转换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控制这些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大大提升了国有经济的质量。

2.国有经济运营的重点转向提高其经济效益及质量上来

要盘活国有经济,在国家进行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要求国有资产的运营机构将工作重点转向提升国有经济的效率及质量的工作中来。

首先,要求国有经济进入更有价值的领域,这里的价值表现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要求国有资本投资的领域或项目除了具有盈利性,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效用,如基础设施项目的先行作用,高新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技术先导作用,公共产品的社会福利提升作用等。其次,要提高现有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的回报率。国有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有经济的实力,要提升国有企业的实力,即对现存国有企业进行改制,通过上市、联合、兼并、托管及债务重组方式,优化其资本结构,通过多元化投资主体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对社会资本的监管,减少资本的浪费和使用过程中的抉择失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最后,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辐射作用和凝聚作用,这本身也是判断国有经济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市场经济下,国有经济对很多领域不再拥有数量上的控制力。因此,国有经济必须通过质量的提升带动非国有经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最终实现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通过国有经济整体素质提高进一步强化其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国有经济对整个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必须保持主导地位,这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政权的基础保障。要保证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国有经济的素质,提升国有资本的获利能力。

1.国有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表现为其获利水平不断提升

衡量国有经济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获利水平的高低,即国有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任何一种资本如果其获利水平不高,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一统天下,但是数量的优势并没有掩盖其质量的劣势,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公有制经济的活力,盘活国有经济。通过近3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共十五大之后,国家开始把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作为国有经济调整的重点,把提升国有经济的素质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高国有资本的获利水平,提升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政府集中将国有资本投向需要重点扶持的大国有集团之中,这部分企业和国有集团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大量的技术人才,绝大多数已经完成产业升级,具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国有集团大多完成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实现了法人财产权和企业所有权的分离,完整的委托代理和激励机制保证了管理人员尽心尽力地进行生产经营,实现投资收益。从结果来看,大企业大集团的利税居于行业前列,对于股东的投资回报水平也居于行业前列,国有资本投资回报率大大提高;同时,部分国有资本投向了基础设施、公共产品以及垄断领域等项目,这些领域原来属于不盈利的行业领域,资本使用效率低下,通过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增加投资主体,提高监管水平,最终提高这些行业领域国有资本的效率。

国有资本投资回报水平的提高,使得国有经济的素质大大增强,在面对内外竞争时,不再需要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保护,这对于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家的政权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2.国有经济的主导性表现为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之间相互依存的竞争

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竞争,生产资料的稀缺性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参与者必须进行激烈的竞争,即要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多最好的资源,并高效地使用这些资源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最后通过销售这些产品,实现资本回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通过市场的价格和竞争机制,实现优势劣汰,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其中,不可避免的是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之间激烈的竞争。要正确地理解这种竞争,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下的殊死竞争,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竞争者;相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两类资本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在两者相互依存的竞争中得以实现。

首先,国有资本是国民经济的开路人和奠基者,其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基础设施领域和垄断行业领域等,这些行业领域往往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收益不确定。国有资本的进入弥补了经济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国有资本的投资和经营,将新兴产业和相对薄弱的产业做大做强做成熟,为非国有资本进入做好铺垫。可以说没有国有资本这种“不计成本”的投资行为,非国有资本的投资回报水平会大大降低,其发展生存的空间会大大减小。而对于国有资本而言,这些行为保障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导了非国有经济的经济行为。其次,非国有资本反过来为国有资本的壮大创造了条件。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经济环境下,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较低,投资回报甚至为负。随着大量行业领域对非国有资本开放,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国有资本的资本本性在竞争中被激发出来,国有经济的活力再度焕发。再次,随着国民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繁荣,国有经济不可能覆盖所有领域,其所存在领域的上下游产品,需要由非国有经济提供,这为国有企业甩掉了沉重的辅业包袱。最后,更重要的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股份制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往往位于同一个企业之中,与其说两者是竞争关系,不如说是共同依存的双赢关系。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解决了原有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提高了竞争力,政府同时实现了通过少量的国有资本带动大量非国有资本的目标,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主要表现为其对国家安全的保障及民生事业的支持

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下,国有经济不再是经济的唯一实现形式,不再有数量的绝对优势。但是,正是这种转变要求其在某些领域发挥的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加强,这种加强体现在其对国家安全领域的牢牢把控和对民生事业的大力支持。正是这种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强,保证了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力。

1.国有经济发展要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为前提

从本质上说,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并不仅仅要实现盈利,更应首先保证国家经济安全,这也是其和非国有经济的主要区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转变职能,对经济不再直接干预,而是通过制定政策、弥补市场缺陷或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间接干预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政府的间接管理往往低效和滞后,宏观政策执行不畅,政府的规划无法及时落实,国家经济安全无法保证。因此,需要国有经济帮助政府更好地进行经济管理。国有经济布局于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领域,如金融、造币、国防、核工业、能源资源等,牢牢掌控着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独资或控股形式组建大型国有集团。通过对这些行业领域的掌控,国有经济牢牢把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政府的话语权更强,经济影响力更大,有效地减少了由于非国有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盲目性和短视性而给全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2.国有经济发展要不断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是为了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偏离了这个目标,经济建设就会走上歧途,几代人的努力都将化为乌有。而市场经济追求效率,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国有经济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帮助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国有经济从竞争性行业领域退出后,再投资的领域大多如下:公共产品提供,如供水、供电、公交等;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等;同时,国家出资企业实现的利润将通过国有资本预算纳入政府预算体系中,这部分资金中的一部分用于弥补改革成本,如填充社保基金,解决企业改制中历史遗留问题,投资教育基金等。通过多种方式,国有经济全方位地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使得全民得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在和谐的基础上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