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7764000000009

第9章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流失或损失

与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相对应的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流失或损失。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是指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本价值的减少,其价值可以减至零甚至为负值。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及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止与尽可能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失。

一、经营亏损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市场经济体制下适者生存,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着企业的生死。随着民营和外资企业日益发展壮大,不断侵蚀着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许多国有企业尚未从政府的保护伞中走出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落后,产品定价不合理,产销不对路,由此产生了经营性亏损,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

1.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企业的经营亏损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国家的工厂,在国家行政指令下生产,国家包揽产品的销售,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但也不用承担经营风险,盈亏都是国家的。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给企业松绑,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等,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没有达到目的,多数国有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依然过强,没有做好适应市场的准备。许多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产销不对路,市场占有率节节下降,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1)产品结构单一,无法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短缺经济(表现为卖方市场的特征),大多数产品供不应求,产品无论数量多少、质量好坏都会有销路,很少有产品积压的现象。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型经济逐步向消费型经济转变,价格主导市场,质量决定出路,买方用手中的钱来“投票”,决定企业的生死,这就要求企业的产品必须符合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满足购买方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相比之下,民营经济更贴近市场,捕捉和处理信息能力更为灵敏,生产经营政策也更加灵活。因此,其产品更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可以说在多元化策略方面,民营企业占有绝对优势;而随着跨国巨头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国际生产商提供的产品在质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满足了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层次。这样,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各自发挥其专长,压缩了国有企业本已狭小的生存空间;而国有企业本身问题重重,多年以来产品单一,对个别“名牌”产品依赖性过强,经营渠道单一,缺乏开发市场的意识和市场营销人才,营销政策的灵活度不高。企业经营出现困境,亏损严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研发投入低下,技术人员大量流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知识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一样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技术转化成为产品的能力,即企业研制开发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在研发领域,邻国日本的这一投入比例更是在世界前列,大量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换来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和市场适应力的增强。反观国内,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低下。表现为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待遇低下,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做多做少一个样”。许多技术人员跳槽去外企或者民营企业,去可以提供高工资高待遇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断削弱。

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质量上看,许多国有企业产品不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而且,国有企业研发水平落后,人才隐性流失现象严重,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大量国有资产在亏损中流失。

2.内部管理水平低下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在一个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中,人员各就其位,通过章程和契约明确各方的权责,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岗位目标实现,最终实现企业的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

国有企业中存在严重的权责不明。政企不分导致了所有者缺位,委托代理链条过长,经营者和员工的物质利益和企业的经营水平关系不紧密,产生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短视现象。首先,经营者的收入和企业经营业绩相关度不高。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大多低于行业平均标准,对其没有合理的激励,也缺乏有效的约束,许多经营者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利用职务之便,使用公司资源为自己谋取利益。“在职消费”以及“58岁现象”或“59岁现象”的出现,极大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其次,国企内部缺乏岗位责任绩效考评。人力资本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之一,没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脱节,员工权责不清,对企业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使用漠不关心,随意搭便车、私拿挪用现象盛行,人为地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再次,国有企业制定的业绩考核激励大多与短期目标挂钩,如年度、季度或承包期内业绩挂钩,而与企业的长期业绩联系不大,这就引发了经营者的短视行为,在任期内大规模投资、过度使用固定设备、减少折旧等,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隐患。在第一阶段承包到期之后,许多原来经营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被掏空,资产流失严重。最后,政企不分带来了企业经营人员和国家干部职位上的重叠,企业经营者更关心仕途的好坏,而不是全心投入企业管理工作中,由此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监督体制不完善增加了企业的监管成本

对于改造后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而言,完整的三会一层制度[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是实现公司法人治理的根本。通过三会一层制度的建立,实现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方面的制衡,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保障出资人的利益。但从国有企业来看,三会一层制度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国有独资公司中不设股东会,仅仅是国有出资机构设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国有控股公司往往是一股独大,股东(大)会的约束作用不强;经理人和董事会、监事会人员兼任现象依旧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硬约束变成了中国特色的软约束;许多国有控股公司还存在着老三会和新三会之间的权力重叠和博弈,使得监管成本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国有资产因此大量流失。

4.盲目的对外担保增添了企业的或有负担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亏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担保过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风险意识不高,往往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压力或个人原因,盲目地利用企业资产为其他企业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进行担保。这些担保行为缺乏尽职调查,没有可行性报告,很多担保给企业带来了巨额连带负担,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一些严重的担保案件还把企业拖入了破产的困境,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

经营亏损往往与一定的制度因素和市场条件有关。国有企业在投资方面的重复建设和投资失误导致国有资产的“天文数字”级的损失,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从国有企业的投资额和产生的效益来看,国有企业并不是缺少资金,而是缺乏懂得使用资金的人。

1.国内投资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损失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需要一个过渡期,计划经济的投资模式对国有企业影响是深远的,决策不民主,“唯上级”、“唯主管部门”马首是瞻。中国特色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长久以来呈现条块分割局面,其中几乎每一条、每一块中都存在着贪大贪多的现象,领导好大喜功,追大求全。主观因素加上体制漏洞,许多国有企业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盲目地扩大规模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国有企业在投资时往往盲目地追求规模大。市场经济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市场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对投资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分析,对市场饱和度进行测试,使企业在市场能够消化的范围内生产,这是企业生存的第一要则。但是,这种可行性分析在国有企业中并不多见。国有企业的投资扩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上级主管部门往往为了政绩,暗示企业进行投资,而企业领导人也从业绩考虑,希望产量越大越好,越大在行业中话语权就越重。这就形成了一些国有企业的恶性投资膨胀,部分行业的产量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最终只能通过价格战亏本销售,社会资源大量损失。从最近几年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行业来看,这种重复性投资行为远远没有杜绝,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2)投资失误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国内投资决策失误造成了巨额国有资产损失。由于缺乏经营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国有企业的“一言堂”、“一把手拍板”的决策体制尚存,国有企业的投资大量出现人为的决策失误。如盲目地引入国外过时的机器设备,造成资金的浪费。这在国企进行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中比比皆是。往往是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资金从国外引进已被淘汰的技术和设备,或者是引入的技术设备在国内没有配套设施无法生产,或是引入的技术设备不符合国内市场需要,导致了一进厂就闲置的情况。

2.境外投资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损失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仅是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更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随着国家“走出国门”大方针的制定,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海外。理论上说,走出国门进行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效益,如提高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利用世界资源,开发世界市场等。但是,许多国有企业走得并不顺利,在境外投资中很多出现了巨额亏损。

(1)不熟悉投资环境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出国投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能够适应目标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就需要企业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资源状况,熟悉被投资地的社会风俗和消费习惯,通过适当的生产和营销措施,打开当地消费市场。一些国有企业往往走得过于仓促,前期调研不足,往往在大量资金投入后才发现投资的项目和生产的产品并不适合当地市场,或者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国有资产的白白浪费,大量的外汇资金因此损失。

(2)选择投资伙伴失误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要在海外市场立足,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投资伙伴。早期一些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失利的原因就是选错了投资伙伴。海外合作方利用中方人员对投资环境的不熟悉,挪用中方资金或是用中方资金弥补其亏损,或是做假账以亏损来转移资金作他用。还有部分合作伙伴将合作项目的盈利挪为己用,让中方承担经营损失。

(3)国际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失利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金融衍生品具有以小博大的特点,其可能让企业在瞬间实现全赢,也可能使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在一夜之间破产关闭。中国国内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缺乏熟悉资本运作的专才,国有企业更是缺乏此类专才,更不要说那些熟悉国际资本市场并可以进行熟练交易的人才。而且,国有企业内部往往缺乏风险预警体制和约束机制,企业领导人拍板决策,不计后果地利用企业资金去投机博弈,结果往往是满盘皆输。仅中航油陈久霖一案就给国家带来了巨额损失。

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企业经营性亏损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也占一定比重,一部分企业是由于资金不足,一部分企业是由于制度不完善,或是由于国内集团母公司监控力度不够等。国有企业在走出去开辟全球市场的过程中,支付了高昂的学费。

三、政策调整及汇率变化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

企业的生存除了决定于其自身竞争力之外,外部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国内的政府宏观政策、国际市场环境及贸易合作国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许多外向型企业的生死。

1.国家政策调整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

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不仅仅需要市场参与主体完善自身制度和约束自身行为,也要求市场逐步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政府出台各项政策进行配合,查漏补缺。政府的政策应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适时调整,许多原来在“宽松”政策下可以存活的企业,一旦面临严格的政策环境,往往无法适应,面临淘汰的结果。

(1)产业政策调整对相关国有企业的影响。经济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新产品的出现和老产品的升级换代决定了在部分企业崛起的同时,另一部分企业必然面临生存危机。产业升级就是一个典型,在中国追赶欧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品升级换代日趋加速,特别是在资源日益紧张的压力下,国家调整产业政策,优先发展高科技、节能环保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资源能源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许多高耗能的国有企业不得不面临转型压力,不改革、不转型就会被淘汰,许多老的重工企业被迫停产、破产就是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变化的结果。

(2)环保政策调整对相关国有企业的影响。中国的改革路线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欧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往往利用监管的漏洞逃避应该承担的外部成本。而国有企业不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国有企业往往首当其冲地承担环保义务,履行社会责任。这种“标兵”角色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同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国有企业支付的成本远远高于竞争对手,竞争力因此大打折扣。

(3)区域经济政策调整对相关国有企业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沿着“东-中-西”的路线推进的,最早崛起的东部经济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而西部部分地区至今依然十分落后。在国家大力发展某些区域之时,往往给予该地区许多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低息银行贷款等。随着国家发展重心的转移,这些优惠政策也会逐步减少或干脆取消,如果企业过分地依赖这些优惠政策,必然在变化时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不及时进行调整,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硬实力,淘汰则是不可避免的。

2.国际市场汇率变化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

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国际市场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可能直接决定企业的盈利状况,其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绝大多数存在对外经济关系的国有企业交易的结算货币是美元、欧元等国际通用货币,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企业在不变的成本条件下,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后实际收入减少,利润空间被挤压,许多原本盈利的企业不得不面临着亏损的可能,致使国有资产损失。

四、寻租行为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寻租行为是指通过非生产性活动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其广泛存在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寻租源于委托代理机制的天然缺陷,由于委托者和代理者在利益上的不一致,委托者缺乏对代理者的有效约束,代理人为了个人利益,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利用拥有的权力和信息优势进行寻租,最终使委托人利益受损。较低的寻租成本(如贿赂或法律制裁)和高额的利益是寻租得以实现的前提,高额的利益减去寻租成本即得到寻租收益,只要寻租收益大于零,寻租活动就不会停止。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较长的委托代理链,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加上管理体制中权责的不明晰,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寻租现象的频发。

1.政府官员设租寻租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

行政资源是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转轨过渡时期。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尚未打破,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备的法律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大部分自然资源的获得权和部分行业的准入权掌握在政府少数官员手中,政府官员通过无意创租、被动创租和主动创租等方式实现巨额租金,每一个审批权、特许权、许可证、配额之下都暗含着官员寻租的可能,企业要获得这些资源或取得这些垄断的地位,必须遵守潜规则,通过经济的或者非经济的、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手段支付租金。往往是多个国有企业为了同一个资源同时展开寻租活动,则结果是支付的租金越高的企业获得审批通过的可能性越大。这个过程中,国有资产以租金的形式由公有财产转变为私有财产白白流失,造成了社会风气的腐化,同时进一步刺激了官员的设租欲望,导致更大程度的寻租活动和更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损失。

2.企业管理者寻租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

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的管理者受托管理企业,按委托代理契约,管理者的目标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利润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出资人带来最大的投资回报。但是,委托代理要实现目标不仅仅需要订立契约,更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的到位和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国有企业缺乏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管理者本身的物质收入关系不大。由于监管的不到位,管理者通过寻租获得的收益相比于事发后可能发生的成本丰厚得多。因此,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管理者寻租现象频发。常见的如通过亲属或熟人设立新的公司,与所在企业进行高价低质的交易,损公肥私;利用公司资源为个人谋取高档生活;中国特有的59岁犯罪,许多管理人员在即将退休的时候,挪用公款或携巨款出逃;特别是在目前转型时期,法律不健全,体制不完善,许多“内部人”趁改制改组和上市融资之际,通过各种途径侵吞国有资产,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