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徒生自传:活出自己的童话
7781200000037

第37章 永不放弃(2)

在《巴黎评论》上,玛米埃尔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是关于我的作品《一个诗人的生活》。我的一些诗作被马丁翻译成为法文版本,还写了一篇赞颂我作品的诗作发表在《巴黎评论》上。自此,我的名声就被传播到了巴黎的文学界。能受到巴黎文学界的热烈欢迎让我受宠若惊。每次去维克多·雨果家登门拜访,都会得很好的接待。我为此感到十分幸运与荣幸,因为在欧伦施莱格的《回忆录》里他写到他到巴黎都没见到过雨果。维克多·雨果邀请我去法兰西剧院观赏他的新作《承包指挥官》,这是一部悲剧作品。这部戏遭到观众的一片骂声,还有人编导了讽刺这部剧的模仿滑稽剧,在一些规模不大的剧院里上演。他的妻子是典型的法国女性,有着能迷倒异国人的独特魅力,十分美丽动人。玛米埃尔把我写的一首短诗《致维克多·雨果的妻子》翻译成为法文,她那时候应该只是把我当作一名单纯的诗人。

致维克多·雨果的妻子

从丹麦到法国只需要几天的行程。这里有大片的山毛榉,金色的麦浪涌动着。这里拥有美丽的海岸线和托瓦尔森,驱逐了的第谷·布拉赫。它就像北方王国里的里拉琴一般,我的母语是丹麦语,而这里是我的故乡。天国里有我的缪斯,我的灵感常常从她那里获得。维克多·雨果是个伟大的人,我尊敬他,崇拜他。这首诗歌,就是我献给您的花束。您的丈夫是伟大的,您是他青春的爱人,让他从这束花束和您的唇间,知道他在北方是多么受人敬仰。从他的诗歌里,我熟悉了缪斯的言辞和眼波,他的诗歌就像我的缪斯一般。

我的到来受到安切罗特夫妇的热烈欢迎,我在他们那儿遇到了路易斯·布兰卡等很多来自法国的艺术家与作家,与此同时,还遇到了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名人。瑞尔斯特德是来自德国的作家,同时也是批评家,马丁内斯·德·拉·罗萨则是来自西班牙。在我还不认识马丁内斯·德·拉·罗萨的时候,就和他聊得很投机,他优雅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向安切罗特夫人询问这位绅士是谁,她惊讶于她忘记为我们引荐了。她先告诉我:“他是马丁内斯·德·拉·罗萨,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安切罗特夫人把我俩拉到一起相互做介绍。不一会儿,马丁内斯·德·拉·罗萨向老雅尔迪伯爵表示了问候,并向到场的所有来宾表示弗里德里克六世对西班牙人是如何的友好。那时他请教国王,应该站在国内政治阵营的哪一队里。最终,他支持的队伍没能成功,国王还邀请他来丹麦。所有人的话题都转移到了丹麦,他是参加了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加冕典礼的年轻外交官。我们都觉得丹麦人的本性不坏,但是却有着独特的性格。我们在谈论弗里德斯克斯堡和在城堡里举办的声势浩大的晚宴时,讨论得神采奕奕。他说,四周环水的哥特式旧城堡坐落在茂密的橡树林里,教堂里也是高贵华丽,政府高官们的衣服都是丝绸质地,不是金色就是白色,头戴别着羽毛的帽子,天鹅绒礼服长长地拖着,只能把长袍搭在胳膊上才能不影响行走。他幽默地说,这是他亲眼所见的,开始以为是丹麦人的风俗习惯,我说这情景确实是加冕典礼时能看到的场面。

我觉得,不管是在日常行为还是在生活起居方面,诗人拉马丁都像法国人中的王子。我的法语很糟糕,为此我向他表示歉意,他却以典型的法国式礼貌向我表示他为自己不能正确理解北欧的语言而感到自责。据他所知,很多振奋人心的文学作品出自丹麦文学界,那里是具有孕育诗作的富饶土地,以致远古的金号角比比皆是。他听我讲解了关于“特尔哈塔运河”的情况,还说他非常想途经丹麦去斯德哥尔摩。他让我感到非常吃惊的是,他作为一个法国人,对丹麦民族和地理知识相当地了解。他的妻子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性格坚强,让人觉得值得信赖。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到忠诚智慧的光芒。拉马丁在我离开巴黎之前还为我写了一首诗。

即使已过正午,快活的大仲马还会赖在床上,每次去拜访他,都是如此。纸、笔、墨都放在床头,他的新戏正在创作中。一天我去拜访他,看到他正在床上进行创作。他招呼我稍等片刻,说缪斯正赋予他灵感,一会儿就好。他在写的同时,嘴里还不停地大声念着。我坐了一会儿,他从床上一跃而起,大喊:“万岁!第三幕完成了!”他和他妻子并不住在一块儿,他住在香榭丽舍大街的王子饭店,妻子住在佛罗伦萨,接过他父亲文学衣钵的儿子小仲马在他的住所中居住。大仲马说:“真实的我过的就是快乐单身汉的生活。”

他在一个晚上带我去了好几家剧院,看到了舞台之外的情景。我们在皇家宫殿和德亚泽特、阿纳斯聊了一会儿,牵着手从五彩斑斓的林荫大道走向圣马丁剧院。大仲马问我:“他们一身的短装打扮是要上去吗?”幕布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幕幕就像是《一千零一夜》里面的故事一样。后台挤满了人:跳芭蕾舞的、表演合奏的姑娘、操作舞台的机械师。我被大仲马领着在人海中穿梭。沿着林荫道回去的路上,一个年轻人叫住了我们。他虽然年轻,但表现出很沉稳的样子。大仲马将他介绍给我:“他是我在十八岁时所生的儿子,他现在也年满十八了,但不像我当年那样有了儿子。”这就是后来在文坛名声大噪的小仲马。

大仲马还将女演员拉歇尔介绍给我认识。我没有欣赏过拉歇尔的演出,大仲马问我是不是需要去拜访她。那时,我很想欣赏一次她的演出。法兰西剧院在一晚安排了她主演的《费德尔》,我在大仲马的带领下来到后台。他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我带到舞台的侧厅,但是这里不像其他剧院一样,他让我稍作等待,一会儿才回过头来带我去见今晚的舞剧皇后。这个房间是用屏风隔出来的。只摆着几张凳子和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食物、饮料,都是提供给演员恢复体力的。年轻的拉歇尓就坐在桌边。一位法国作家曾经说过,拉歇尓是一个可以把莱辛和高乃依的大块大理石演绎成栩栩如生的雕像的人。她面容姣好,体态轻盈,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不管是在她的家中,还是这里,我都觉得她像画中人那样忧郁和深沉。她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悲伤的刚刚流下泪水的年轻姑娘,思绪还沉浸在过往中不可自拔。她和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她的声音中透出男子般的深沉。她和大仲马不停地说着,全然忽略了我的存在。直到大仲马向她为我引荐时,她转过身来,似乎才意识到我的存在。

大仲马是这样为她介绍我的:“他非常崇拜你,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诗人。刚刚我们在上楼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从没有想到过,他会在法国见到那位说着一口流利优美法语的美丽女士,他觉得自己内心激动不已。”她听完,客气地回应了几句。我也因此鼓起勇气与他们一同交流起来。我自己亲眼见过,也听别人说过很多世上的奇闻异事,但是却没见过拉歇尓这样的。我将新作品出版所得到的稿费全部换了来巴黎看一次她演出的机会,主要就是为了看她。但是请原谅我的法语说得并不好。她微笑着对我说:“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法国女士听到你刚刚那富有骑士风情的话语,都会夸你法语非常棒。”我告诉她,她在斯堪的纳维亚极负盛名。“如果以后我有机会去圣彼德斯堡,一定要去你们哥本哈根,你要做我的保护人,可不能推辞,因为我在那里除了你不认识其他人。不过我们还得多熟悉了解彼此,因为你说你是为了我才来到巴黎,那我们应该经常聚聚,我邀请你来我家里做客,我们家每周四都会招待很多朋友,你不用感到拘束。”说完她伸出手向我们表示邀请,亲切地对着我们点了点头,接着就在离我们不远的舞台上出现了。瞬间,她的表情呈现出和刚才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回到悲剧女神的角色里,身边传来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欢呼声。

我不太习惯法国式的悲剧表演,或许与我是斯堪的纳维亚人有关系吧。但在拉歇尓表演中浑然天成,让我们觉得其他人都只是在效仿她。法兰西的悲剧女神非她莫属,其他人不过是世俗的凡人。看过拉歇尓的表演之后,让我们觉得悲剧的表演就应该像她这样。现实、真理都在她的表演中展现,只不过与众所周知的北欧方式有所差异。

她家装潢得高贵奢华,虽然在整体布局上有一点不那么自然,但总的来说还是很高档的。蓝绿相间色调的外间里摆放着几尊中等大小法国作家的雕像,整个外间光线非常柔和。具备沙龙功能的客厅里,深红色是桌布、窗帘、书柜的主色调。她有一尊非常出名的钢质雕像,是一位英国人为她刻制的。她身上的黑色衣服就像是雕刻上去的一样。来参加沙龙聚会的大多是艺术家们、学者们,大家都表现得非常绅士,据说其中还有些人是有爵位的。仆人们热情地接待着客人,为客人们送上茶点,当然在这样华美的别墅里,连仆人们的衣着都是华丽不已的。这并不是典型的法式接待,更像是德国式的接待方式。我问拉歇尓是否能用德语交流,她立马用德语答道:“阅读不存在问题,洛林可是我的出生地,我这儿还有不少德文书呢。”说着指向一处。我顺着看去,是格里尔帕策的《萨福》。我们继续用法语聊天。我看过她扮演席勒作品《玛丽·斯图尔特》里的那位苏格兰皇后玛丽,将帝王的威仪、震慑力演绎得生动不已,令我十分难忘。她在与伊丽莎白一同出场的那幕里表现出了更加强大、威严。

“伊丽莎白”的名字从她口中说出的时候,她表现出了一种非常蔑视的表情,这种蔑视的表情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比任何形容词形容的效果更为强烈。她在最后一幕的表现让我着实惊叹不已,所表现的状态是那样的真实与平静,如同真正的北欧、德国艺术家那样。可是法国人却非常反感这样的表演。她告诉我:“我觉得一个人在最伤心欲绝,马上就要与朋友们永别的时候,是不应该咆哮如狂风暴雨一般。在我看来,这样的表达才是真正地表达出了那份情感,虽然法国人不太喜欢这样的表演。”那些精装的书籍整齐地摆放在华丽的玻璃书柜里,在沙龙里成为重要的装饰品。一幅描绘伦敦剧院内景的画挂在墙上,画中是她正站在舞台前面接受观众向她抛献的鲜花和花环。一个小巧精致的书柜放在这幅画的下面,里面放满了歌德、席勒、卡尔德龙、莎士比亚等艺术家的各类上等诗作。她向我了解了很多德国与丹麦的问题,也问到了两个地方的艺术与剧院。面带笑意的脸上仍有着一丝不可抹去的严肃,频频向我点头,示意我继续说。我的法语不够流利,经常为了找能准确表达意思的词汇而不得不停顿。“没关系,慢慢来,你的法语虽然并不是很好,但是很多比你法语流利的人,他们所聊的事物却并不能引起我太大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你说的内容我都能够理解,同时你也因此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们最后一次告别的时候她为我在纪念册上写下临别赠语。

法国人阿尔弗雷德·德·维尼集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三者名号于一身。他迷人的个性感染着我。他的妻子是一位英国女士,两人身上将各自民族的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凭借自身的学界地位与优厚的收入能自由出入贵族沙龙。我在巴黎的最后一天晚上快12点的时候,和他一起爬了无数个台阶,来到我位于瓦卢瓦饭店顶楼的房间。他用他所有的作品作为分别纪念品赠予我。我从他的眼神中读出了真诚的友谊,他深情的话语让我潸然泪下。

法国雕塑家大卫的性情非常自然率性,经常与他相聚总让我想起托瓦尔森和比森。虽然我们开始真正了解彼此是在我离开巴黎前的最后几天,两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想在大纪念章上刻上我的胸像,问我是不是能在巴黎多停留几日。我对他说:“你并不了解我诗人的一面,也无法确定我能否对得起这份荣誉。”他拍着我的肩膀,面带笑容地望着我说:“我还未读你的书,已读了你本人,说你是诗人再合适不过。”

我是在博卡尔梅伯爵夫人家中见到巴尔扎克的。我第一次在一位老夫人脸上看到那种深情的表情,并为之吸引。博卡尔梅伯爵夫人活力四射。另外一点引起我关注的是,在罗浮宫里有她的肖像。大家都围在伯爵夫人身边,她一一为大家做介绍。没想到《奴隶》的作者雷博夫人也在其中,我告诉她我的作品《摩拉托》里就借用了她《奴隶》里的故事,并且在演出时获得了成功。她听后非常感兴趣。从那时开始,她就像我的一位特别的女性守护者。在晚上我们交流自己的写作体会时,她不时地纠正我错误的法语发音,他叫我重复练习发音有偏差的地方。她充满了母爱,如母亲般慈祥,她天赋异禀,有极强的洞察力。

刚刚提到过我在博卡尔梅伯爵夫人家中遇到了巴尔扎克,他风度翩翩,衣着考究,行为优雅,唇红齿白,是十足的绅士。在这个圈子里,他话不是很多,但却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一位女诗人把我和巴尔扎克都领到沙发上坐在一块儿。她在我俩之间,想通过表示自己微不足道,来维护自己的地位。我扭过头在她身后看到了巴尔扎克一脸嘲讽的表情,脸上的表情还带有一点夸张的感觉,我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