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性医学小百科
7791200000011

第11章 生病

一、概论

性病是主要通过已感染的性伴侣或配偶与未感染者之间的性接触而传播的疾病,或与性有关的疾病,统称为性病,目前称为性传播性疾病。

1.经性途径传播的病原体分类 主要分为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和体表寄生虫。

2.性病与H1V感染的关系 目前研究结果证明:性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关系密切,性病是HIV病毒传播的一个协同因素,如生殖器疱疹、淋病、梅毒等是促进HIV传播的危险因素,因此性病的防治对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3.目前医务人员对于性病控制的目标及防治措施(1)性病控制的目标:①阻断性接触感染的传播;②防止疾病的发展及其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③降低HIV感染的危险。(2)医务人员采取对性病控制的防治措施:①进行健康宣讲教育和咨询;②对于发病人群进行体格检查;③必要时做实验室检查;④对于患者明确诊断,给予积极的治疗;并嘱病人全程治疗,合理用药。⑤对患者的性伴侣进一步检查及治疗;⑥随访,防止复发。

二、软下疳

1.概述软下疳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一种急性局限性疾病,能够自身接种,本病特征是以1个或多个生殖器疼痛性溃疡,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病变。本病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的。

中医属于“杨梅疮”范畴。

2.流行情况

(1)流行病学:软下疳是世界性分布的性传播疾病,多见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有报道,认为软下疳可能是生殖器溃疡主要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软下疳发病明显增多,多与贫困和嫖娟有关。

在我国,建国初期软下疳较为常见,发病率仅次于梅毒和淋病,故称软下疳为“第三性病”。20世纪80年代性病在我国再度流行以来,软下疳在我国各地如广西、广东、四川、上海、黑龙江等地均有报道且逐年增加,据全国性病控制中心统计,1991~1996年我国软下疳病人平均年增长率为55.88%。本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约为9:1,可能女性为亚临床感染。

(2)传染途径:多发生在不洁性接触后I~5天,平均为3天,最长可达10天。

在性接触过程中杜克雷嗜血杆菌可以从微小的表皮破损处进入,使局部皮肤和组织引起感染,此时,经淋巴管引流到腹股沟淋巴结。

3.病原体 软下疳的病原体为杜克雷嗜血杆菌,呈革兰阴性杆菌。该菌需氧或兼性厌氧。

4.临床表现

(1)潜伏期:本病潜伏期较短,一般在性交后2~5天,少数在3~10天发病,大多数病人无前驱症状。

(2)好发部位:男性:多见于包皮内外表面、包皮系带、冠状沟、阴茎体和龟头处,常伴包皮水肿。

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前庭、阴蒂、宫颈和肛周,少数发生的部位有手指、乳房、口内和大腿等处。

(3)皮损特点:开始出现红色斑疹、斑丘疹、丘疹或小结节,很快经由水疱或者直接形成脓疱,继而产生深浅不一的溃疡。溃疡常多发,亦可单发,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0.1~1厘米,或者更大些,边缘不规则,可呈锯齿状,壁陡峭,质软,基底凸凹不平,表面有浅黄色脓性分泌物覆盖,易出血,周围有炎性红晕,愈后有瘢痕。常为多个(2~5个),呈卫星状分布。

罕见的几种软下疳(即不典型软下疳):

①一过性软下疳:外阴部的软下疳损害在数天内消失,2~3周后腹股沟处发展成典型的炎疹性“横痃”。

②崩蚀性软下疳:开始为小溃疡,损害迅速发展成广泛的组织坏死,使外阴破坏,波及大腿和腹部。

③匐行性软下疳:多个浅溃疡损害,可相互融合或自体接种,形成浅而窄长的溃疡,愈后形成不规则的瘢痕。

④毛囊性软下疳:发生于生殖器周围及阴毛处,初起像毛囊炎,不久形成小溃疡。

⑤丘疹性软下疳:初起为小溃疡,以后隆起,特别围绕在其边缘的损害,很像二期梅毒的扁平湿疣。

⑥巨大软下疳:开始为小溃疡,但迅速扩展侵犯较大的范围,可达耻骨上区域和大腿部。

⑦矮小软下疳:损害较小,像生殖器疱疹所致的糜烂,但有刀切样出血性边缘。

⑧混合性软下疳:初起为软下疳,以后又感染梅毒螺旋体而发生硬下疳,可检出两种病原体和兼具两病的临床特征。

(4)腹股沟淋巴结炎:腹股沟淋巴结炎是软下疳另一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大约在原发损害出现后数日到3周发生,约50%~60%的患者可出现,常为单侧,又称为软下疳横痃,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表面皮肤发红,有波动感。红肿的淋巴结最后破溃,流出脓液,形成溃疡和窦道,其创面外翻成唇状,可发生厌氧菌和需氧菌的继发感染,不会发生全身性播散。

(5)并发症:①包皮炎和嵌顿包茎:包皮炎症、水肿、反复发作后,使包皮口缩小,并与龟头粘连,不能翻转,成嵌顿包茎。②尿道瘘和尿道狭窄:溃疡侵犯尿道后,产生瘘管,导致排尿疼痛,形成瘢痕,愈后使尿道狭窄。③淋巴管炎和象皮病:男性急性期包皮龟头的软下疳,病原体沿淋巴管上行,引起阴茎淋巴管炎,呈条状红肿,继而为炎性结节或溃疡,呈串珠状。由于淋巴管或淋巴结炎,淋巴液长期回流受阻,形成阴囊或阴唇象皮病。④继发感染:软下疳的溃汤性损害可继发感染,合并其他疾病,如梅毒、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或HIV感染。

(6)自觉疹状:自觉疼痛,感觉明显。

5.实验室检查

(1)直接涂片:从溃疡基底部或横痃中取标本,用10×100倍油镜检查可见革兰染色阴性短杆菌为阳性。涂片检测的阳性率不太高,仅为50%,可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从腹股沟横痃处抽取脓液作检查阳性率较高。

(2)分离培养:杜克雷嗜血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很弱,取得标本后应尽快接种培养,培养的敏感性约80%。

从溃疡或横痃处取标本,直接涂于培养基上,观察48~72小时后看结果,可见到透明或半透明如针尖大小或直径2毫米的菌落。培养的细菌涂片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平行排列成“鱼群状”。应对生长的菌落作生化反应鉴定。

(3)抗原检测:①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检测杜克雷嗜血杆菌,敏感性较高。②用DNA探针鉴定杜克雷嗜血杆菌,敏感性特异性都很高。

聚合酶链反应(PCR),敏感性特异性均高,可用于确诊。

6.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非婚性交史或配偶感染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痛性溃疡,合并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病变。潜伏期较短。

(3)涂片显微镜下可见革兰阴性短杆菌,排列成鱼群状。(4)培养见典型菌落,符合生化鉴定。

(5)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阴性和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

7.鉴别诊断

(1)硬下疳:潜伏期,2~3周较长。溃疡浅或浅糜烂,多为单个,硬而不痛,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及梅毒血清学试验可为阳性,确诊为梅毒。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外阴部有一过性的溃疡,继之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溃破,形成窦道,流出脓液。

(3)生殖器疱疹:初起为红斑,很快形成水疱,群集多发,破溃后成糜烂,继之结痂愈合。

8.治疗

(1)全身性治疗

①中医治疗:根据患者有不洁性房事,见于阴部破溃,流水,疼痛不已。证属:湿毒下注,发于皮肤,治则:清热解毒,健脾除湿。方药:除湿胃芩汤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苍术6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元参10克,板蓝根15克,生枳壳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鲜皮15克,白茅根15克。

②西医治疗:原则:及时、足量、规则用药。可在下列药物中选择1种治疗。阿奇霉素1克,1次顿服。

头孢曲松:250毫克,1次肌内注射。

红霉素:500毫克,口服,每日4次,共服7天。

环丙沙星:500毫克,口服,每日2次,共3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小于18岁者禁用)。

壮观霉素:2.0克,1次肌内注射。

(2)局部治疗

①未破溃的丘疹或结节:外用鱼石脂或抗生素软膏。中药可外用化毒散膏。

②已破溃形成溃疡皮损: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或用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冲洗后,外用红霉素软膏或达维邦软膏,中药可用马齿苋煎水外洗后,用祛湿散、化毒散及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敷。

③淋巴结脓肿:可局部针刺吸出脓液,注入抗生素溶液冲洗,也可切开引流。

9.治愈标准

(1)临床上生殖器溃疡处疼痛及脓液消失,溃疡愈合,有新生上皮组织,肿大的淋巴结消退。

(2)在原溃疡处每周作1次细菌培养,3次均未检查到杜克雷嗜血杆菌,即可判愈。

(3)软下疳如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正常。晚期损害严重者,即使治愈也会留下瘢痕。

10.预防

(1)加强健康宣传教育,避免性乱接触。

(2)如果与患者在发病前10天内有性接触者或接触过患病配偶,均应接受诊治。

(3)软下疳不能获得终身免疫,故需规范性行为,避免再次感染。

三、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1.概述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是由沙眼衣原体L,L,L。血清型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又称腹股沟淋巴肉芽肿、第四性病。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房事不洁,而致二阴疮疡溃烂。

2.流行情况

(1)流行病学:本病在非洲、南美、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等地区流行,发病率为2%~6%。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及亚洲和南美大部分地区散发。在我国1991年以后,部分地区有散发病例,1999年有报道本病发病率占当年性病发病率的0.04%。(2)传染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播,偶由接触患者分泌物传染。L型沙眼衣原体感染人体后,主要侵犯皮肤和淋巴组织,累及深层机体组织,引起较严重的全身病变。

3.病原体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的 L,L2, L3三种血清型,其中以L。血清型最为常见。

4.临床表现

(1)潜伏期:在接触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病原体后3~30天发病,平均10天。

(2)好发部位:单侧或双侧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明显的或仅为一过性的生殖器溃疡。偶发于口唇、舌、手指。

男性:在龟头、冠状沟、包皮内侧、尿道口。女性:在大小阴唇、阴道、子宫颈、后穹窿。(3)皮损特点:常为单发,有时为数个,先是丘疹或小水疱,破后形成小片糜烂,继而形成直径几毫米的浅溃疡。溃疡边缘清楚,呈圆形,较浅,不隆起,基底平,上有少许浆液性分泌物,周围无明显炎性浸润。

①早期初疮:感染上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病原体后,首先是生殖器部位出现初疮。初疮可有4种形式:丘疹、小的疱疹样损害、溃疡或糜烂及非特异性尿道炎。由于初疮症状轻微,往往不被注意,由于女性的解剖特点。发觉初疮者更为罕见。早期初疮,无自觉症状,数天后可自行消退而不留瘢痕。

②中期淋巴结病:初疮出现10~30天后,少数患者4~6个月,进入中期,患者常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炎,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及压痛较剧,称为“第四性病横痃”。有大约15%~20%的患者肿大的淋巴结被腹股沟韧带上下分开,形成中间凹隔,称为“泡槽征”,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数周后,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波动,多发性脓肿溃破,穿孔,形成多数瘘管,似“喷水壶状”,排出黄色浆液或血性脓液。病程缓慢,可长达数年余,瘘管愈合后,留下不规则、瘢痕,轻者淋巴结不破溃,而自行吸收消退。

③晚期生殖器象皮肿和直肠狭窄:本病的发病经过数年或十几年的慢性病程发展,可导致生殖器部位淋巴水肿(象皮肿),亦可发生直肠狭窄。生殖器象皮肿及肛门直肠综合征可继发癌变。

5.实验室检查 主要经过血清学方法、衣原体培养和病理组织学三方面的检查,但由于实验室检查方法存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的缺陷,因此必须结合临床才能确诊。

(1)血清学检查法:①补体结合试验:本实验方法敏感性好,特异性较差,感染4周后可出现阳性结果。补体结合试验滴度有1:64以上对本病有诊断参考意义。②微量免疫荧光试验:本试验敏感性优于补体结合试验,尤其对于直肠炎有诊断意义。滴度在于5:12时,为阳性。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试验敏感性较高,操作方便,已被临床越来越多的采用。

(2)衣原体培养:衣原体培养是诊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最特异的方法。由于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3)组织病理学检查:①早期初疮:为非特异性炎症。②中期淋巴结:淋巴结星状脓肿为其典型的病理损害,虽然是非特异性,但在诊断上有一定参考意义。③晚期:为广泛纤维化及大面积凝固性坏死。

6.诊断要点

(1)有不洁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2)临床特点:

早期:生殖器溃疡或浅糜烂。

中期:腹股沟淋巴结炎或肛门直肠综合征。晚期:出现生殖器象皮肿及直肠狭窄。

(3)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为淋巴结星状脓疡,在发病4周后,血清衣原体补体结合试验滴度1:64以上的阳性结果,组织血清学培养为L,1L。沙眼衣原体。

7.鉴别诊断

(1)梅毒性腹股沟横痃:梅毒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常为单个发生,很少化脓破溃;无痛,基底坚硬的硬下疳,淋巴结和硬下疳可发现梅毒螺旋体。

(2)软下疳:病程短,外生殖器疼痛溃疡,本病横痃疼明显,化脓穿孔时只有1个瘘管,实验室检查可到杜克雷嗜血杆菌。(3)腹股沟肉芽肿:皮肤损害巨大而持久,其中Donovan小体(杜诺万小体),腹股沟淋巴结的变化不显著。

8.治疗 目前可选用阿奇霉素对沙眼衣原体有效或用四环素500毫克,1日4次,共14~28天。

如果淋巴结化脓者,切忌切开排脓,否则不易愈合,可将脓液抽出。

轻度直肠狭窄者可用直肠扩张器扩张,重者需做直肠切除术。

有包皮及阴囊象皮肿者,亦可手术切除。

要注意在手术前后必须完成数月或足够疗程的抗生素治疗。

9.治愈标准 由于本病症状复杂,目前无明确统一标准,只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消失后,继续随访3~6周,甚至8周。

10.预防 对本病患者的性伴侣,如果在患者出现症状前30天内与患者有性接触,则必须进行检查和治疗。

对于可疑患者应及时诊疗,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方案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病人。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卫生水平,避免不沽性接触史,才能真正预防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四、传染性软疣

1-概述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由痘类病毒中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目前归于性传播性皮肤病范畴。中医称本病为“鼠乳”。

2.传播途径 本病有轻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染,还可以自身接种。

3.病原体是传染性软疣病毒而致本病,属痘病毒类。

4.临床表现

(1)潜伏期:约14~15天。

(2)好发部位:好发于躯干、四肢及阴囊部,但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病。

(3)皮损特点及自觉症状:

皮疹为粟粒至黄豆大小的圆形或半球形丘疹,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顶部中央有脐窝状凹陷,“脐窝”中可挤出白色干酪样物质,称为软疣小体。皮疹数目不定,散在或群集分布,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痒感。病程缓慢,可自愈。

5.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可见表皮向下伸入真皮,出(3)皮损特点及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大量黄绿色,泡沫状,自带增多,有臭味,阴道黏膜呈鲜红色,有假膜状的斑点,尿道轻度瘙痒及灼热感,排尿不畅,偶有下腹胀痛。

5.实验室检查 用悬滴法(湿片法)、染色法(姬姆萨染色及巴氏染色法)、培养法均可检测出阴道滴虫。

6.诊断要点根据临床症状,女性阴道自带增多,呈黄绿色泡沫状,男性尿道可见稀薄半透明分泌物,或排尿不适,尿频,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找到阴道滴虫。不难确诊。

7.鉴别诊断本病与真菌性阴道炎鉴别,后者在实验室只能查到真菌,而查不到阴道滴虫。

8.治疗 可用甲硝唑400毫克,每日2次口服,连服5~7天。

局部外用甲硝唑阴道栓剂纳入,每日1次,每次1粒,连续用7天。或外用中草药薰洗:百部、土槿皮、黄柏、马齿苋,煎水后薰洗,每日 1次,连续外用7~14天。

9.治愈标准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连续复查3次,(涂片或培养),分泌物中均找不到阴道滴虫为治愈。

10.预防 对于患者的性伴侣或配偶进行检查及治疗;未治愈患者,禁止性行为;注意消毒患者衣物,患者不得进入公共游泳池。

六、念珠菌性阴道炎

1.概述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念珠菌属的真菌引起的女性阴道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是通过性接触的方式传播的妇科常见病。

2.流行清况

(1)流行病学:目前在许多国家,本病是大多数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全世界有数百万妇女患念珠菌性阴道炎。因此,本病目前无论在性病门诊还是在妇科门诊中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美国本病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病,居第2位。在我国目前尚无详细的调查资料。

(2)传播途径:直接性接触是本病的传播途径,其次是间接接触带有念珠菌的物品,为外源性。内源性传播途径大多由于长期大量服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而机体抵抗力减弱或糖尿病病人,妊娠妇女都可发生本病。

3.病原体本病由念珠菌属,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原发或继发感染。

4.临床表现 阴道黏膜红肿,糜烂、表面有凝乳状白膜,阴道分泌物增多,黏稠,呈白色豆腐渣样或奶酪样,少数病人表现为水样白带或浓性白带。外阴瘙痒剧烈。

5.实验室检查

(1)真菌学直接镜检:可见成群芽胞和假菌丝。

(2)真菌培养:沙氏培养基可见闪光,软而平滑的奶油色菌落。血琼脂培养基可见暗灰色菌落生长,在厌氧条件下,形成厚壁孢子。

6.诊断要点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乳白色豆腐渣样等典型损害,剧烈的外阴瘙痒,实验室真菌检查可找到白色念珠菌的芽胞和假菌丝即可诊断本病。

7.鉴别诊断

(1)阴道滴虫病:本病在实验室检查可见滴虫而查不到白色念珠菌。

(2)细菌性阴道炎:本病在实验室检查查不到白色念珠菌,而且本病的阴道瘙痒不明显。

8.治疗 首先去除一切与本病有关的诱因,如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等,积极治疗与本病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

治疗首先选用外用药如克霉唑阴道栓100毫克,每131颗,塞入阴道,共7天,或制霉菌素阴道栓10万单位,每日1颗,塞人阴道,共用14天。严重者可内服伊曲康唑200毫克,1日2次,共1天。

亦可用中药外洗,如赵炳南老医生经验方:“苍肤洗剂”(苍耳子15克,地肤子15克,土槿皮15克,蛇床子15克,苦参15克,百部15克,枯矾6克。)

9·治愈标准治疗后无临床症状,停药1周后连续每周复查真菌(镜检或培养),3次复查均为阴性者为临床治愈。

10.预防

(1)患者性伴侣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2)患者治疗期间,禁止性接触;

(3)去除诱发本病的各种因素,如停用或更换抗生素,控制糖尿病等。治疗要完整,彻底。

(4)改善卫生条件,消毒患者的衣物。七、阴虱病11概述 阴虱病是由于寄生在阴毛部的阴虱咬皮肤后引起的瘙痒性皮肤病,因为阴虱的活动范围较小,多由于性交传染,故属于性传播疾病,中医称阴虱为八角虫。

2.流行情况

(1)流行病学: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好转,目前本病不多见。故临床上无详细的统计数据。

(2)传播途径通过性接触传播。

3.病原体本病的病原体是寄生在阴部及肛门周围体毛上的阴虱。

4.临床表现 阴虱常贴伏皮面或吸附于阴毛上不动,叮咬皮肤后出现丘疹,血痂,搔抓后出现表皮剥蚀,有时继发湿疹或毛囊炎。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5.实验室检查 显微镜下可查到活动的阴虱虱体及虱卵。

6.诊断要点有明确与患者的性接触史,阴部不同程度的瘙痒,叮咬部位可见血痂及抓痕,实验室检查可查到阴虱。

7.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疥疮鉴别,后者不仅在阴部有皮疹,同时在指缝,腕屈侧,脐周,股内侧也有皮疹,实验室检查可找到疥虫而找不到阴虱。

8.治疗 发现阴虱可将阴毛完全剃去并烧掉或用中药百部煎汤外洗即可。

9.预防避免接触患病的性伴或配偶,将患者的衣物清洗煮沸消毒。

八、腹肌沟肉芽肿

1.概述 腹股沟肉芽肿又称杜诺万病或称性病性肉芽肿,是一种侵犯外生殖器及其附近皮肤黏膜,使其发生进行性无痛性呈匐行状溃疡的慢性进行性性传播疾病。

2.流行情况

(1)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美国在1984年报道曾有小流行,发现20例患者。在我国目前尚无报道。

(2)传染途径:本病确切的传染途径尚未肯定。有学者认为本病有两种可能的传播途径:①通过肛交的直接接触;②通过粪便或粪便微生物污染的阴道而间接接触。

3.病原体本病病原体为肉芽肿性杜诺万菌,又称为肉芽肿荚膜杆菌。它是一种不能活动的多形性革兰(Gram)阴性杆菌。

4.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为2天~3个月。

(2)好发部位:常在外生殖器、腹股沟及肛门周围等处,极少数人可发生在唇、鼻、四肢等非生殖器部位。

(3)皮损特点:初起为坚硬的丘疹或结节,逐渐破溃后形成溃疡,或呈溃疡肉芽肿,边界清楚,表面呈牛肉红色,流出恶臭的浆性脓液,溃疡表面覆盖污灰色的肉芽组织,溃疡可向周围扩大,呈卫星分布。病程长者可出现持久性瘘管,硬化性瘢痕,局部淋巴结不肿大。亦无触痛,由于腹股沟处皮下肉芽肿组织形成而非肿大的淋巴结称为“假性横痃”。

5.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用瑞氏染色及姬姆萨染色可发现组织细胞内外有杜诺万小体,对本病具有诊断意义。组织压片:用姬姆萨、瑞氏或利什曼染色可发现组织细胞中含有杜诺万小体。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检测出肉芽肿荚膜杆菌抗体,具有敏感性与特异性高的特点。

组织培养:可检测到肉芽肿荚膜杆菌。

6.诊断要点

(1)生殖器部位坚硬的丘疹或结节,逐渐形成溃疡和侵蚀性损害并逐渐扩大,皮损无触痛。

(2)腹肌沟部位假性横痃:

(3)实验室检查: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杜诺万小体即可明确诊断。

7.鉴别诊断

(1)梅毒:本病不规则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及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组织病理及涂片中找不到杜诺万小体。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弗里试验呈阳性反应,查不到杜诺万小体。

(3)结核性溃疡:虽然均是溃疡面,尽管部位和形态上有近似之处,但病理改变完全不同,本病可查到结核杆菌,而查不到杜诺万小体。

8.治疗 阿奇霉素500毫克,每日1次,口服,连用3周,或四环素每日2克口服,连用3周,或环丙沙星750毫克,每日2次口服,连用3周,直至皮损痊愈。重者可连续治疗4周。

对瘢痕畸形,形成象皮肿而导致功能障碍的病人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9.治愈标准皮损消退痊愈。

10.预防

(1)进行积极地健康教育宣传,宣传性乱行为导致生殖器溃疡的危害性。

(2)由于本病潜伏期长,必须对患者的性伴侣或配偶进行观察,给予预防性治疗或早发现早治疗。

(3)用消毒剂或肥皂清洗患者的用具,避免与患者性接触,降低性传播的危险。

九、尖锐湿疣

1.概述尖锐湿疣是发生在肛门和外生殖器部位的疣状赘生物,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本病复发率高,具有亚临床感染,某些病毒亚型与癌变相关。

中医称本病为臊疣,认为其发生乃湿热淫毒从外界侵入外阴皮肤黏膜,导致肝经郁热,气血不和,湿热毒邪蕴结而成。

2.流行病学 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有增高趋势,是性传播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近10年来,本病在美国发病人数增加了5倍。1999年,全国报告的发病率为16.73/10万,2000年17.55/t0万,均居性传播疾病的第2位。本病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2000年男女患者之比为1:1.98.

3.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1)病原体:引起尖锐湿疣的病原体是人乳头瘤病毒(HPV)属DNA病毒,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该病毒有近百种抗原型,其中约有1/3与尖锐湿疣有关。

它们中的有些病毒可引起细胞间变,具有致癌性,可诱发宫颈癌、阴茎癌、肛门癌、外阴癌,尤其是与宫颈癌相关。

(2)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为主。尖锐湿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据报告,与尖锐湿疣患者性接触者,70%的人会在3个月内发生本病。②非性接触:在个别情况下,尖锐湿疣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而传染他人,如内裤、浴盆、浴巾、毛巾等。家庭内通过非性接触的密切生活接触而被感染亦可发生。

③母婴传播:孕妇在妊娠期间患尖锐湿疣,可在分娩过程中感染胎儿,发生新生儿喉头乳头状瘤。

4.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女均可发病,男女患者比例大致相等,女性略多于男性,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约为1~8个月,但亦有最长达20个月的报告,平均约3个月。

好发部位:本病主要发生在外生殖器部位,男性冠状沟、包皮内侧、阴茎体、龟头、尿道口,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会阴、阴道壁和宫颈等。生殖器外损害主要见于肛门周围。少数情况下,本病亦可发生于直肠、口腔,偶见于腋窝、乳房下、眼结膜、外耳道、婴儿喉部和脐部。

皮损形态:本病初起为肉红色、灰白色或淡红色粟粒大丘疹,逐渐增大,呈乳头瘤状、菜花状突起,大小不一,表面潮湿,触之容易出血。本病多无不适症状,少数可有轻度刺痒,或性交后出血,感染破溃者可有恶臭。

尖锐湿疣与妊娠:妊娠期感染病毒,皮肤损害生长极快,疣体明显增大,变得较脆,容易出血,甚至影响分娩。新生儿经过产道时如果被感染,可发生喉头乳头状瘤。

5.买验室检查

(1)醋酸白实验:用3%~5%醋酸溶液外涂疣体或病变处皮肤,约2~5分钟后,病变局部稍有膨隆,变白,则为阳性。(2)组织病理:表皮呈乳头瘤状增生,表皮中部出现空泡细胞为HPV感染的标志。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3)分子生物学检测:核酸杂交试验可检测组织标本中的 HPV DNA,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6.诊断要点 根据婚外性接触史,或其他可疑感染史,外生殖器及肛周出现单个或多个乳头状或菜花状湿润、柔软的赘生物,肉红色或灰白色,一般可作出临床诊断。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

7.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扁平湿疣:为二期梅毒的皮肤损害,发生在肛门周围及外生殖器的扁平潮湿的丘疹,表面较光滑,可融合成斑块。刮取表面渗出物,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实验阳性。抗梅毒治疗后扁平湿疣很快消退。

(2)女阴假性湿疣;主要发生在年轻女性的小阴唇内侧和阴道前庭,为粟粒大小的淡红色小突起,多密集存在,表面光滑如鱼卵状,病程长久,长期无明显变化。醋酸白试验阴性。实验室检查不能检出HPV DNA或HPV抗原。

(3)阴茎珍珠状丘疹:成年男性沿龟头冠状沟排列的肉红色或正常皮色的粟粒大小丘疹,一般成年以后发生。一旦出现,则很难自行消退。此症为生理性变异,不属于疾病,因此无需治疗。

(4)外阴部汗管瘤;发生在男女外生殖器部位的扁平丘疹,如针帽大小,正常皮色或淡褐色。多位于大阴唇外侧或阴茎体部皮肤。组织学检查有特异性改变。

(5)皮脂腺异位症:常见于阴茎包皮或龟头、大小阴唇,为密集的黄色小点,有时略凸出皮面,常持久不变。口唇常有类似损害。病理活检可见成熟的皮脂腺小叶组织。

(6)外阴扁平苔藓:可发生在男女外阴部,为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可融合成斑块、无蒂。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特异性改变。

(7)阴茎癌、外阴癌、肛门癌:初始可为单发的暗红色疣状结节,生长迅速。皮损质地较硬,浸润明显,易形成溃疡。确诊依靠组织病理检查。

8.治疗

(1)局部治疗:根据损害不同状况,去除疣体可分别采用外用药的、物理疗法或手术切除。

①外用药物:临床主要使用0.5%鬼毒素或20%~25%足叶草酯。可抑制被HPV感染的表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疣体坏死脱落。孕妇禁用。亦有使用35%~85%三氯醋酸溶液、5一氟尿嘧啶乳膏、中药鸦胆子制剂等。近来有外用咪喹莫持(imiquimod)治疗尖锐湿疣,它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诱导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及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病毒作用。配成2%~5%霜剂外涂,据文献报道地对锐湿疣治愈率达83%。②物理疗法:可采用液氮冷冻、电灼、C0.激光、高频电刀、微波等方法,均能有效地祛除外生疣体。

③手术切除:适用于单发巨大疣,或较大的有蒂疣体组织。(2)全身治疗①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抗HPV的药物,下列药物可以试用。干扰素:每次100万~30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10天为1个疗程。或每周2~3次,用4周为1疗程。亦有使用干扰素进行皮损局部注射者。抗病毒化学药物:目前尚缺乏专门抗HPV的药物。某些抗疱疹病毒的药物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等,亦有一定的作用。

②免疫疗法:某些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剂提高机体免疫力,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尖锐湿疣的发生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此药物对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有一定疗效。常用药物有白细胞介素一2,胸腺肽,卡介苗,卡介苗多糖核酸,左旋咪唑等。

(3)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尖锐湿疣的病机与热、毒、淤、湿、虚等有关。可选择清热解毒燥湿、活血化瘀散结及益气健脾类中药。这些药物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表皮细胞增殖或有直接抗毒作用。临床上可辨证分型施治。肝经湿热型:治以清热化湿解毒,用龙胆草,白花蛇舌革,土茯苓,黄柏,大青叶,银花,野菊花,地肤子,土茯苓,香附等。湿毒瘀阻型:治以化湿解毒,活血通络,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赤白芍,丝瓜络,牛膝,苦参,黄柏,地丁,丹皮,生薏仁,苍术,栀子。气虚湿毒型:治以益气养阴,代湿解毒,用黄芪,黄精,党参,白术,黄柏,甘草,板蓝根,大青叶,牡蛎,当归,银花,薏苡仁。

(4)妊娠尖锐湿疣的治疗:对于较大的疣体,可用手术切除。一般损害可选用液氮冷冻,或外用35%~85‰三氯醋酸。禁用鬼臼毒素、足叶草酯、5一氯尿嘧啶、中药鸦胆子等外用制剂。

9.治愈标准 本病容易复发,患处皮肤黏膜内HPV潜伏感染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因素。由于至今HPV潜伏感染尚缺乏特别准确的检测手段,所以目前尚无统一的治愈标准。本病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多在1~8个月之内,临床上观察,本病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率较高,如果连续8~12个月不复发,则以后复发的机会就很小了。为预防相关癌肿的发生,临床治愈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10.预防避免性乱,及时治疗患者及其性伴侣,消除传染源。患者疣体消失后,如有性生活则必须使用避孕套,且要注意个人卫生用品的专用及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对没有发病的性伴侣要在~定时期内定期随访。

十、梅毒

1.概述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严重影响健康的性传播疾病,它可以导致多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感染早期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晚期可侵犯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

中医称梅毒为“杨梅疮”,“以其肿突红烂,状如杨梅,故尔名之”。(《景岳全书》)体虚气弱之人,与患疳疮者性交,感其毒邪,内侵脏腑骨髓,外达皮表经络,而表现出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

2.流行病学 在解放前,梅毒流行非常猖獗,与结核、麻风一起构成我国3大慢性皮肤传染性疾病。据资料记载,1957年调查基本消灭了梅毒以及其他性传播疾病。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梅毒死灰复燃。根据全国性病控制中心统计,1991年报道梅毒1870例,当年发病率为0.16/10万。此后,梅毒发病每年报道病例数逐渐增多,1992年报告梅毒1997例,发病率0.17/10万;1993年2016例,发病率0.18/10万;1994年4591例,发病率0.39/10万;1995年11336例,发病率0.96/10万。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升高,1996年报道20757例,发病率1.81/10万;1997年33660例,发病率2.78/10万。至2000年,报道病例数已经达到80181例,发病率约为6.5/10万。从1993~2000年,梅毒发病平均年增长率为69.84%。目前,梅毒的发病率在国内占性传播疾病的第4位。

3.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1)病原体:梅毒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TP),是一种小而纤细的密螺旋状微生物,因其透明且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从15世纪开始流行,但在过去和很长时期内,不知其病原体。直至1905年,德国学者Schaudinn和Hoffmann从梅nn从梅毒患者生殖器下疳的分泌物中发现了螺旋体,才确定了梅毒的病原。

梅毒螺旋体为厌氧、寄生性微生物,寄生于人体,繁殖较快,其繁殖分裂周期约为30~33小时,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它有3种具有特征性的运动方式:旋转式、蛇行式,伸缩式。

离开人体后梅毒螺旋体生活力和抵抗力很弱,在体外干燥条件下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剂很易杀死它。肥皂水中或阳光照射它很快死亡,干燥环境1~2小时内死亡,在潮湿的器皿或毛巾上可存活数小时。生活最适宜温度为37℃。在40℃时失去感染力,但可存活3小时;48℃可存活30分钟,100℃立即死亡。对寒冷耐受性强,0.C可存活48小时,一20℃可存活1周,~78℃可存活数年。

(2)传染途径

①性接触:为最主要的传染方式。引起后天梅毒。病人的皮肤黏膜损害表面有大量活的螺旋体,特别是糜烂或溃破的损害。性交时螺旋体通过外生殖器皮肤黏膜轻微擦伤(多为肉眼不能察觉)而局部接种入侵。另如口腔、手指或身体其他部位与早期梅毒患者的生殖器皮损接触,亦可传播梅毒。

②胎传:引起先天梅毒。感染梅毒的孕妇,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发生先天梅毒。据报道,未经治疗的梅毒孕妇,胎传率可高达50%。一般认为胎儿感染在妊娠前4个月以内不发生,感染主要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

③间接感染:包括其他非性接触的传染方式,较少见。引起后天梅毒。接触了有传染性损害病人的日常用品如,浴巾、内衣、浴缸、马桶、剃刀、餐具、烟嘴等。医师检查病人损害、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含有螺旋体的标本。或输入了病人的血,特别是二期梅毒患者,血中存在大量螺旋体。

4.梅毒的发病过程以及分类分期

(1)梅毒的发病过程:梅毒螺旋体经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首先在局部皮肤黏膜下繁殖,约在2~4周后,在局部形成硬下疳,并沿淋巴管进入附近淋巴结,即一期梅毒。然后,螺旋体由硬下疳附近的淋巴结进入血液,播散形成螺旋体血症,即二期梅毒。此时,人体多数组织器官均可受到侵犯,如:皮肤、黏膜、淋巴结、骨关节、眼、脑、骨髓、肝、脾等。由于免疫反应特别是体液免疫的产生,部分螺旋体被杀死,但仍有部分螺旋体隐藏在组织或淋巴系统内,形成慢性感染,并引起细胞免疫为主的反应,这就是三期梅毒。梅毒的三个分期是未经治疗的患者的自然发展过程,由于个体差异及治疗情况的不同,并不是在每个患者都能见到。早期梅毒传染性强,但容易治愈,组织破坏性小;晚期梅毒传染性减弱,但组织破坏性强,且能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病变。

人体对梅毒具有一定免疫力,但不完善。一旦抵抗力降低,隐藏在体内的螺旋体又大量繁殖,使病情反复发作,慢性化。在慢性期,主要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2)梅毒的分类和分期

①后天梅毒(获得性梅毒)一期:硬下疳。

二期:感染后2年以内的梅毒。皮肤梅毒疹、扁平湿疣等。三期:感染的2年以上。三期皮肤黏膜骨关节梅毒、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等。

潜伏期:早期潜伏梅毒,感染后2年以内无症状的梅毒。晚期潜伏梅毒;感染后2年以上无症状的梅毒。

②先天梅毒(胎传梅毒)

早期:出生后2年以内的梅毒。皮疹、扁平湿疣、梅毒性鼻炎、骨软骨炎等。

晚期:出生后2年以上。皮肤结节性梅毒、树胶肿,胡氏三征,鞍鼻、口周放射性瘢痕、马刀胫等。

潜伏:早期潜伏梅毒,出生后2年以内无症状的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出生后2年以上无症状的梅毒。

5.临床表现(1)后天梅毒 ①一期梅毒:经性接触感染后,梅毒螺旋体在感染接种部位的皮肤黏膜繁殖,引起局部硬结、溃疡性损害,称为硬下疳。

潜伏期一般2~4周。绝大多数在外生殖器部位。男性好发于冠状沟、包皮系带附近、阴茎体、龟头,女性好发予大小阴唇、会阴、宫颈。极个别患者可发生于舌部、乳房、口唇。男性同性恋者可发生在肛门、肛管或直肠。

硬下疳特点:初起为甲盖或钱币大小的局部硬结,很快演变为溃疡。通常仅一个,偶可多发。质地有一定硬度,如软骨样。不痛不痒,无自觉症状。溃疡一般不化脓,表面较清洁,但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具有高度传染性。常伴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如经抗梅毒治疗,溃疡愈合较快。不经治疗,下疳亦可在3~4周内消退,一般不留痕迹,偶尔留有轻度萎缩性瘢痕。治疗后淋巴结消退较慢,约需1~2个月。

②二期梅毒: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梅毒螺旋体从局部淋巴结入血,大量繁殖,形成螺旋体血症,在体内大量播散,则形成二期梅毒。发生时间约在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消退后约3~6周。二期梅毒可感染体内多种组织和器官,最常受累的是皮肤、黏膜、骨骼、眼等。部分患者早期可有轻度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疲倦、食欲不振,约持续3~5日。皮肤:主要表现为二期梅毒疹和扁平湿疣。

二期梅毒疹特点:多呈全身播散性发疹,分布对称。疹形多样,常见的有淡红色、棕红色、或暗红色斑疹、丘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损害、脓疱性损害等。掌跖好发,不痒。可伴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不经治疗,皮疹亦可在2~3周后即可暂时消退,但可复发。

扁平湿疣的特点:主要发生在肛门周围和女性外阴。为扁平潮湿丘疹,散在,或融合形成斑块,稍高出皮面,表面潮湿渗出,可形成糜烂,含大量螺旋体,传染性强。

其他组织的二期梅毒损害:累及黏膜可出现梅毒性咽炎,梅毒性口腔和外生殖器黏膜斑。累及毛囊可出现梅毒性脱发。在骨骼可出现骨膜炎及关节炎。二期眼梅毒可发生虹膜炎、虹睫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

二期复发梅毒:由于未经治疗、治疗不足或免疫力较低等原因,可出现二期复发梅毒。在1~2年内,可有数次复发。表现与二期早发梅毒相似,但较轻。

③三期梅毒: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从感染2年后开始,可发生三期梅毒,亦称晚期梅毒。目前已少见。晚期梅毒较早出现的是皮肤黏膜损害,以及骨关节和眼梅毒;而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梅毒出现的较晚。

三期皮肤黏膜梅毒:主要表现为结节性梅毒疹和树胶肿,抗梅毒治疗可使其较快愈合。

结节性梅毒疹:比较表浅,豌豆大小红色暗隆起的浸润性小结节。可自行吸收,亦可破溃形成表浅溃疡。愈后留有瘢痕。树胶肿:是三期梅毒的典型病变。为深达皮下的硬结,初如豌豆大,逐渐增大,软化,破溃,形成潜行性溃疡,流出少量暗红色分泌物,病程长,数月至数年。与结节性梅毒疹比较,树胶肿病变更深在,病程更长,形成溃疡且流出树胶状分泌物。

近关节结节:为肘、膝、髋等大关节附近的皮下结节。不破溃,无疼痛,经抗梅毒治疗后可逐渐消退。

骨关节及眼梅毒:骨关节梅毒以骨膜炎多见,其次为树胶肿。眼梅毒表现为虹膜炎、视网膜炎等,可导致失明。

晚期心血管梅毒:一般发生在感染后10~30年。晚期神经梅毒:一般发生在感染后4~20年。

④潜伏梅毒:梅毒患者无临床症状,但梅毒血清反应阳性,有较强传染性,晚期潜伏梅毒经性接触传染的能力较低,但女性患者妊娠时仍可传给胎儿,并可发生晚期心血管和中枢神经梅毒。

(2)先天梅毒(胎传梅毒):妊娠梅毒娩出健康新生儿的概率不足20%。梅毒螺旋体感染可引起胎盘本身病变可造成流产、早产、死胎。螺旋体亦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使其发生先天梅毒。胎儿感染主要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先天梅毒临床经过与后天梅毒基本相似,但不发生硬下疳。

①早期胎传梅毒:生母为梅毒患者,胎儿出生后2年以内发生的梅毒称为早期先天梅毒。约80%的患儿出生时表现正常,发病多在生后数周或1~2个月内。患儿多为早产儿,瘦弱无力,发育畸形,智力不全,部分器官功能障碍。

皮肤黏膜病变:表现与后天二期梅毒大致相同。有皮肤斑疹、丘疹、水疱大疱性皮疹,其中水疱大疱性损害是其特点。另外较常见的症状为早期先天梅毒的骨病变,表现为骨软骨炎、骨膜炎、骨痛。发病率高,有症状者约10%~20%,X线异常者约50%。

另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②晚期胎传梅毒:出生2年以后发生的先天梅毒,最常发生于7~15岁之间,30岁发后发病者少见。临床表现与后天三期梅毒相似。

活动性损害:与后天晚期梅毒相似,累及皮肤黏膜、骨关节及神经系统等。

标记性损害:为早期先天梅毒遗留的永久性标记,多为先天梅毒所特有。胡氏三征:胡氏齿,恒牙中上门齿上宽下窄,中央有半月形缺损;间质性角膜炎:可导致神力障碍或失明;视经性耳聋:多发生于学龄儿童。另如口周发射性瘢痕,马刀胫,鞍鼻等。

③先天潜伏梅毒:先天梅毒无临床症状,但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病期在2年内的称为早期潜伏梅毒,病期在2年以上的称为晚期潜伏梅毒。

6.实验室检查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适用于早期梅毒,尤其是硬下疳及扁平湿疣。

(2)梅毒血清实验:检测血清中的与梅毒有关的相应抗体。①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②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7.诊断要点梅毒的症状比较复杂,且病分三期,各期均有与其表现相似、容易与之混淆的其他疾病,此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梅毒诊断必须根据接触传染史、病史、临床特征、体检结果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梅毒血清试验在确诊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鉴别诊断 需与一期硬下疳鉴别的疾病有生殖器疱疹、软下疳、固定疳、固定药疹等。需与二期梅毒鉴别的疾病有玫瑰糠疹、银屑病、多形红斑、药疹、花斑癣、肛周和外阴尖锐湿疣、会阴部皮炎等。需与三期梅毒鉴别的疾病有皮肤结核、瘤型麻风、慢性小腿溃疡、转移性皮肤癌瘤等。

9.治疗’

(1)治疗原则:抗梅毒治疗应尽早、规则、足量。对早期梅毒,要求尽快使损害消失,消灭传染性,尽早使血清转阴。对晚期皮肤黏膜、骨关节梅毒,治疗后要求损害消失,功能障碍得到恢复,防止发生心血管及中枢神经梅毒,力争要求(不一定能完全达到)血清转阴。

(2)治疗方案:主要用青霉素治疗。青毒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红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溶解度小,在体内吸收排泄缓慢,血中药浓度稳定,可每日肌内注射1次。苄星青霉素吸收更缓慢,1次肌注240万单位,血中有效深度可维持10天。

各期梅毒如何治疗,药品的选择及疗程的长短,应到有条件的医院去由专科医师指导治疗,不可自行随意用药或找游医乱治。

10.治愈标准

(1)早期梅毒:各组织器官的活动性病变完全消退,功能恢复,梅毒螺旋体检查阴性,血清反应素试验转阴。

(2)晚期梅毒:各受累器官的活动性病变消退,功能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有的可遗留一些后遗症,某些功能可能终生不能恢复。螺旋体检查阴性,血清反应素试验大部分病人转阴,但有些病人不一定能转阴,复治后仍不能转阴者可判为血清固定或血清抵抗。

11.预防积极治疗梅毒患者。切断传染源,患者的性伴侣也要做严密跟踪随访和积极治疗。患病期间禁性生活,注意个人物品的隔离和使用。提倡洁身自爱,杜绝嫖娼卖淫行为。加强婚前和孕期检查,妊娠期间患梅毒者,更应尽早积极治疗,以防发生宫内传染,胎儿出生后亦应严密检查跟踪。

十一、淋病

1.概述淋病通常是指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道的化脓性感染,也包括泌尿生殖系统之外的淋球菌感染,如,眼睛、口咽、直肠、血液等部位。

本病的症状与中医的“淋证”、“白浊”相似。中医认为本病乃由外感湿热毒邪,流注下焦所致,日久可以伤及脾肾,造成脾失运化,肾阴暗耗,或肾阳亏虚,而至不能固涩,白浊下走。

2.流行病学 目前,淋病发病在国内仍居性病的第一位,在2000年报道所有性病中,淋病所占构成比为33.25%。2000年全国性病疫情报道淋病285661例,发病率为22.92/10万,较199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6.22%,但仍为性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在儿童性病中,淋病约占大多数,有报道在885例儿童性病中,淋病占总数的80%左右。

3.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1)病原体:淋病的病原体是淋病双球菌,简称淋球菌,该菌为革兰阴性,呈肾形或蚕豆状,成对排列。

淋球菌在体外较为娇嫩,体外抵抗力弱,一般消毒剂易将淋球菌杀灭,对可溶性银盐尤为敏感,1:4000的硝酸银溶液可在2~7分钟内杀灭淋球菌,1%的石炭酸可在I~3分钟内杀灭淋球菌。淋球菌适宜在潮湿、温度为35~37℃、含2.5%~5%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生长。淋球菌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差,它最怕干燥,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1~2小时即死亡。衣裤、被褥上,可存活18~24小时,但在厚层脓液或湿润的物体上,可存活数天。

(2)传播途径: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大类。

①直接接触:包括异性之间各种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据报道,在淋病患者中,男女1次性交后感染率约为20%~60%。另外,患淋病的孕妇在分娩时,新生儿经过产道感染淋球菌,可发生淋菌性眼炎,也属直接接触。

②间接接触: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女性。通过接触被患者污染的衣裤、被褥、床单、坐便器、浴巾、浴缸等而被感染。

4.淋病的临床分类 淋病的临床分类方法较多,下面介绍按病变部位分类方法。

(1)单纯性淋病:①男性淋病:淋菌性尿道炎;②女性淋病:

淋菌性宫颈炎和尿道炎。

(2)有合并症的淋病:①男性:淋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精囊腺炎,淋菌性附睾炎;②女性:前庭大腺炎,输卵管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3)泌尿生殖器外的淋病:淋菌性眼炎,淋菌性咽炎,淋菌性直肠炎,淋菌性肝周炎,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5.临床表现

(1)单纯性淋病

①男性: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约3~5天,尿道口红肿,大量黄色黏稠的脓性分泌物,或脓血性分泌物,有尿痛或排尿不适。慢性淋菌性尿道炎: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急性期饮酒或性交,过度劳累,身体虚弱,或其他未知的原因,淋球菌可潜伏于尿道深层腺体中而转变为慢性性尿道炎,往往同时有前尿道炎和后尿道炎。症状表现为轻微尿痛或尿道不适、尿道少量分泌物,或在一定情况下复发。患者易合并前列腺炎、精囊腺炎、附睾炎。

②女性:主要侵犯宫颈炎有尿道。淋菌性宫颈炎:宫颈管是淋球菌最易感染之处。表现为多量脓性白带。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有较多脓性分泌物,有宫颈触痛和宫颈举痛。约40%宫颈炎患者同时伴有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表现为尿道脓性分泌物,伴有轻度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然而,在女性患者,症状和体征可以不明显,较长期携带淋球菌而成为潜在传染源。

(2)有合并症的淋病

①男性:淋菌性前列腺炎:尿痛、尿频,会阴胀痛。直肠触诊:前列腺炎肿大、压痛。淋菌性附睾炎:常单侧发病,患侧附睾明显肿大、疼痛、压痛。两侧同时受累时,常造成男性不育。②女性:淋菌性前庭大腺炎及脓肿:比较常见。表现为前庭大腺红肿、压痛,化脓后于开口处流脓。淋菌性输卵管炎:下腹痛、白带多、月经失调、痉挛性腹痛,可造成不孕症。淋菌性盆腔炎性疾病:为淋球菌感染在盆腔组织器官扩散所致的一组疾病,包括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等。

(3)泌尿生殖器外淋病

①淋菌性眼炎:主要见于新生儿。多在出生2~3天后出现。患淋病的母亲经产道感染新生儿。主要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结膜炎,严重者累及角膜,出现角膜穿孔、溃疡。偶可见到成人淋菌性眼炎,为淋球菌局部污染所致。

②淋菌性咽炎:原因为口腔与患者生殖器接触感染。女性多见,症状一般轻微,特征性不强,80%无症状。多为咽喉部的脓性分泌物。

③淋菌性直肠炎:见于男性同性恋或异性直肠性交。表现为肛门痛痒、疼痛、脓性、脓血性分泌物。

④播散性淋球菌感染:淋球菌侵入血流,播散全身。患者多为月经期的妇女。菌血症期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及脓疱性皮疹、脓毒性关节炎及腱鞘炎。

⑤淋菌性肝周炎:常发生于女性淋菌性盆腔炎患者。炎症从盆腔经输卵管播散,引起腹膜炎,在肝脏与腹壁之间形成炎症粘连,从而导致肝周围炎。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压痛,易被误诊为胆囊炎、胸膜炎等。

6.实验室检查 目前,较简便而且实用的检测方法仍为淋球菌涂片和培养。

7.诊断要点患者多有不洁性生活史,或配偶感染史,偶见间接接触感染。潜伏期约2~10天,平均3~5天,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经实验室检查证实淋球菌存在。

8.鉴别诊断(1)男性患者

①非特异性尿道炎:发病常有明显诱因,如过劳、饮酒、性生活过度、局部创伤或机械性刺激等。病原菌多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淋球菌涂片和培养均为阴性。

②非淋菌性尿道炎:指由淋球菌以外的其他性接触传染性病原体引起尿道炎。病原较少见,如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疱疹病毒、包皮杆菌等。潜伏期约1~3周。尿道刺痒、疼痛或烧灼感。尿道分泌物较稀薄,为浆液性或浆液脓性,量较少。尿道口发红。可合并附睾炎和前列腺炎。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呈隐性感染。

(2)女性患者

①非特异性阴道炎:有多种致病诱因,如损伤、异物、腐蚀性药物等。阴道黏膜受病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临床表现有阴道灼热,坠胀感,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浆液性。淋球菌检查阴性。

②衣原体性宫颈炎:黏液性、稀薄脓性白带,子宫颈充血水肿。亦可无症状,呈隐性感染。

③细菌性阴道病:是一种综合征,由于阴道内正常产生 H:O:乳酸杆菌被大量的厌氧菌、阴道加特纳菌或人型支原体所取代而引起。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或有恶臭。

④滴虫性阴道炎:阴道瘙痒,白带增多,灰黄色、质稀薄,可呈泡沫状,并有恶臭,严重者可呈血性白带。

⑤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外阴阴道瘙痒伴灼痛,白带增多,为凝乳状,块状。阴道黏膜充血水肿,有白色豆腐渣样附着物。

9.治疗

(1)一般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禁止性生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饮酒,注意患处局部卫生,可用消毒药水清洗患处。污染的用品如内裤、床单应及时清洗,煮沸消毒。性伴侣均应做淋球菌检查,必要时做预防性治疗。(2)抗生素治疗方案①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直肠炎:头孢曲松250毫克,1次肌注;或壮观霉素2克(宫颈炎4克),1次肌注;或环丙沙星500毫克,1次口服;或氧氟沙星400毫克,1次口服;或头孢噻肟1克,1次肌注。

注意:孕妇不要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四环素类药物。

②淋菌性附睾炎、淋菌性盆腔炎、淋菌性眼炎:用头孢曲松或壮观霉素。连续使用10天。播散性淋球菌感染要用上述药物10天以上,伴心内膜炎者疗程要在4周以上。壮观霉素对淋球菌咽炎疗效较差,一般需选用头孢曲松。

③若考虑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则应在上述方案中加用相应的敏感抗生素。

(3)中药治疗:目前已很少单独使用中药治疗淋病,但对于慢性淋病,配合中药治疗可增强机体对细菌的抵抗力,强调辨证施治,治法以温补培元为根本,投药切记过于苦寒或清利过度。证属湿热下注者,治以清热利湿,解毒通淋,方用八正散加减。证属脾湿下注者,治以健脾升阳,除湿化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证属阴虚湿注者,治以滋阴补肾,化湿祛浊,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证属阳虚湿注者,治以益肾温阳,化湿净浊,方用肾气丸加减。

10.治愈标准 治疗结束后2周内,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淋球菌检查均阴性,尿液常规检查正常。

11.预防

(1)禁止性乱,禁止卖淫、嫖娟,固定1个性伴侣。

(2)淋病病人要尽早彻底治疗,杜绝传染源,防止淋病的传播。

(3)淋病病人要防止家庭内间接接触传播,避免共用浴盆或浴巾等,避免与儿童尤其是女婴同住一床。污染的物品要及时清洗消毒。

(4)30天之内与淋病患者有性接触的性伴侣,均应做淋球菌检查,必要时做预防性治疗。

十二、非淋菌性尿道炎

1.概述非淋菌性尿道炎指由淋球菌以外的其他经性接触传染的病原体引起的尿道炎。临床表现有尿道炎症状,但在尿道分泌物中查不到淋球菌。本病在女性患者不仅有尿道炎,而且更重要的是宫颈炎。本病主要由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引起,因此有学者建议使用衣原体性尿道炎和支原体性尿道炎的病名。

非淋菌性尿道炎与淋病同属中医淋症、白浊的范畴,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湿热下注、肝郁气滞、脾肾亏虚有关。

2.流行病学 本病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本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高,目前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我国自1995年以来的报道例数有较大幅度增加,1999年报道病例182985例,估计发病率为14.78/10万,仅次于淋病和尖锐湿疣,居第3位。2000年全国报道241016例,比1999年增长31.71%,高于其他性病的增长率。估计未来该病的发病率有可能超过淋病。

3.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由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引起,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者约占40%~50%,由解脲支原体引起者约占20%~30%,亦可由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引起。在比较少见的情况下,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疱疹病毒、包皮杆菌等病原体亦可经性接触传染引起尿道炎症。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由性接触传播,也可以经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如通过浴巾、内衣内裤、手等传染。

4.临床表现本病主要见于性活跃期的青年,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约1~3周。男女均可发病,但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1)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表现在尿道刺痒、疼痛或烧灼感。尿道口发红。尿道分泌物较稀薄,为浆液性或浆液脓性,量较少,晨起排尿前可发现尿道口有薄薄的脓性痂膜,称为“糊口”现象。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或无任何症状而呈隐性感染。

合并症: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可合并前列腺炎、附睾炎、精囊炎。

前列腺炎:多表现为慢性前列腺炎,会阴部、小腹部、腰骶部、外生殖器及其附近区域轻度疼痛及酸胀感,排尿不适,尿中可出现丝状透明物或灰白色块状物。

附睾炎:表现为患侧附睾肿大压痛,慢性期附睾尾部可有硬结和精索增粗。可因过度劳累、性生活过度、酗酒等因素再度诱发加重。

精囊腺炎:出现射精疼痛和精液中带血,常与前列腺炎同时存在。

(2)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或)宫颈炎:约80%女性患者呈隐性感染,无任何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及被医生漏诊,因此成为重要传染源。女性患者主要症状为黏液脓性宫颈炎,表现为白带增多,子宫颈充血水肿。部分患者合并有轻微尿道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

合并症:本病在女性可合并盆腔炎性疾病如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表现为白带增多、下腹部坠胀感、疼痛及压痛、腰酸腰痛。反复发作可使输卵管阻塞而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本病亦可致流产、早产、死胎等。本病在女性亦可合并肝脏周围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引起,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压痛。

5.实验室检查 可使用各种方法进行衣原体和支原体检测。

6.诊断要点 本病临床症状典型或明显者,结合婚外性接触史、潜伏期长短、实验室检查,诊断一般不难。然而,由于相当多的病人可无任何症状,所以接触传染史和实验室检查对潜伏感染者非常重要。

7.鉴别诊断

(1)非特异性尿道炎:通常由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引起。一般不是经过性接触传染。

(2)淋病:潜伏期较短,约3~7天,尿道分泌物量多、黏稠,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更明显,病原体检查可见淋球菌。(3)念珠菌性尿道炎:一般伴有外生殖器念珠菌病如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或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尿液中可查出菌丝和孢子。可经性接触传染。

(4)疱疹性尿道炎:个别情况下,生殖器疱疹可合并尿道炎,外生殖器有疱疹皮损。患者尿道分沁物增多,可伴有明显的排尿困难。尿道分泌物中查不出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真菌等其他病原体,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肤损害中和尿中可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可经性接触传染。

(5)滴虫性尿道炎:患者有尿道分泌物,尿道内瘙痒明显,尿沉渣检查有阴道毛滴虫。本病男女均可见,女性患者常合并滴虫性阴道炎。可经性接触传染。

8.治疗

(1)抗生素治疗:目前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选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常用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多西环素100毫克,口服,1日2次,连服7~10天;或阿奇霉素1克,1次顿服,需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或红霉素500毫克,口服,1日4次,连服7天。或乙琥红霉素800毫克,口服,1日4次,连服7天。或氧氟沙星300毫克,口服,1日2次,连服7天,或米诺环素100毫克,口服,1日2次,连服7天。

孕妇禁用强力霉素、米诺环素和喹诺酮类药物。(2)中医中药治疗:可分以下几型论治:

①湿热下注:尿道炎症比较明显,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感或灼热感,尿道口有少许分泌物,或尿后有白色或浑浊分泌物滴出。治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方用八正散加减。篇蓄,石韦,败酱草,薄公英,连翘,车前草,红花,甘草梢,黄柏,赤小豆等。

②气滞血瘀:会阴、小腹、阴囊或尿道内疼痛,或酸胀不适,小便涩痛,尿不净感。治以行气导滞,活血化瘀。药用:丹参,泽兰,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等。

③脾肾亏虚:病程天久,小便淋涩,尿道口常有清稀分泌物,劳累后加重,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治以补肾键脾,利湿化浊。药用:黄芪,党参,熟地黄,枸杞子,柴胡,白术,陈皮,茯苓,升麻,石韦,革薜,车前子等。

9.治愈标准 尿道分泌物及自觉症状均消失,尿沉渣检查无白细胞,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检测结果均阴性。

10.预防 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一旦患病要早期充分治疗,以尽快切断传染源和预防并发症。让性伴侣进行积极的检查和治疗。使用避孕套等隔膜性安全工具。

十三、生殖器疱疹

1.概述 生殖器疱疹是发生于泌尿生殖器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一2)感染引起,少数患者也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一1)引起。它容易反复发作,在女性对妊娠有严重影响,并可引起宫颈癌。本病属于中医热疮、阴疮等范畴,认为主要由于湿热毒邪蕴结于肝胆,下注而生疱疹,日久则热邪伤阴,气阴两亏。

2.流行病学 近年来,生殖器疱疹在中国大陆的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目前生殖器疱疹发病率约占性传播疾病的第5位。1999年哨点监测报道的发病率为1.93/10万,2000年报道的病例数比1999年增加了29.67%。由于有些轻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隐匿,不太容易引起病人注意,再加上无症状携带者的存在,所以实际发病率要更高。确切估计本病的流行情况比较困难。

3.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引起单纯疱疹的病毒称为单纯疱疹病毒(HSV),HSV一1感染主要发生在口唇、鼻咽部皮肤和黏膜,HSV一2感染主要发生在男女外生殖器部位。此病毒耐寒怕热,4℃可存活数周,一70℃可存活数月,但在52℃水中可迅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如肥皂水,1%来苏液等。

本病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传染源为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经摩擦而致轻微破损的生殖器黏膜和皮肤侵入。部分病人感染后,呈无症状病毒携带状态,但可作为传染源经性接触传染给性伴侣。女性较男性易感。

4.临床表现临床上,生殖器疱疹可分为原发性、复发性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类型。

(1)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初次感染HSV第1次发病。潜伏期约3~14天。发病部位为外生殖器,肛门周围,臀部、大腿皮肤。男性好发于包皮冠状沟、阴茎体、龟头、阴囊,女性好发于大小阴唇、会阴、宫颈。起疹前患处可有轻微烧灼感,针刺感或感觉异常,随后出现群集的红色斑及小丘疹,迅速演变成小水疱,2~4天后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浅表性溃疡,自觉疼痛。之后结痂而愈,病程约2~3周。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常肿大压痛。

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原发皮损消退后,皮疹反复发作,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一般较原发性皮疹轻,症状也较轻,病程较短。复发部位多在原处。表现为外生殖器或肛门周围集簇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浅表溃疡,自觉症状较轻。病程约7~10天,复发频率个体差异较大,第1年内约有60%患者复发。大多每年5~8次,以后复发频率逐年有所下降。

(3)孕妇和新生儿生殖器疱疹:妊娠早期生殖器疱疹,可导致流产、死胎、胎儿畸形。HSV一2感染虽然很少发生在子宫内,但当妊娠晚期孕妇产道内存在HSV一2感染时,在分娩过程中,约有40%~60%新生儿遭受感染,出现病毒血症、疱疹性脑炎,严重者可致死亡。母亲患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时,胎儿受染率较高,复发性疱疹时,胎儿受染率常低于10%。足月妊娠孕妇患生殖器疱疹者,建议实行剖宫产,以避免胎儿经阴道分娩时感染。

(4)HSV一2感染与宫颈癌:研究表明,HSV一2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子宫颈常为病毒增殖的场所,HSV一2感染后,经过若干年后可使细胞癌变。感染时间主要发生在20~30岁的青年人,宫颈癌的发生多为40~50岁的中老年人。

(5)男性同性恋生殖器疱疹: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肛门疼痛,肛门分泌物,便秘,里急后重等。一部分患者有肛门周围有水疱或溃疡。

5.实验室检查(1)HSV培养。(2)检测HSV抗原。

(3)检测HSV核酸。(4)细胞学检查。

(5)血清学检测。

6诊断要点根据接触传染史、病史,患者外生殖器部位簇集的小水疱,点状破溃,糜烂、溃疡或结痂,具有复发性,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

7.鉴别诊断

(1)梅毒硬下疳:外生殖器硬结或溃疡,无疼痛等自觉症状,可检出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血清试验阳性。

(2)软下疳:潜伏期约为2~5天。外阴出现疼痛性溃疡,可查出Ducrey嗜血杆菌。

(3)其他:如白塞病、固定性药疹、念珠菌性龟头炎等,根据病史结合试验室检查以区分之。

8.治疗 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足量使用抗病毒药物,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控制进一步传染与复发。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200毫克,1日5次;或伐昔洛韦300毫克,1日2次;或泛昔洛韦250毫克。

原发性:连用7~10天。复发性:连用5天。

频繁复发,1年复发6次以上,为减少复发次数,可用长期连续口服控制疗法,来控制复发。约1/2~3/4患者可完全控制复发。常用药物:阿昔洛韦400毫克,1日2次;或伐昔洛韦300毫克,1日1次;或泛昔洛韦250毫克,1日2次。连续口服4~12个月。

(2)中医中药:本病属肝胆二经湿热下注。日久热灼津伤,气阴两亏。分2型施治:

①湿热下注:外阴出现成群小水疱,破溃后有糜烂渗液,疼痛。心烦纳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治以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车前子,泽泻,川楝子,板蓝根,元胡,生地黄,黄柏,茯苓。外阴疼痛明显者加钩藤,珍珠母;口干渴者加知母。

②气阴两虚: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不愈。伴气短乏力,口渴唇干,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治以益气养阴,祛湿解毒。黄芪,党参,沙参,生地黄,麦冬,生薏苡仁,板蓝根,银花,土茯苓,龙胆草,车前草,白蔹,白薇。

(3)局部处理:保持患处干燥,清洗,防止继发感染。可用0.1 %雷佛奴尔溶液清洗,或外用阿昔洛韦霜。

9.预防皮损期患者应禁止性生活,无皮损时虽不一定完全禁止性生活,但必须使用避孕套。患者应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刺激、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各种感染。避免饮酒和各种刺激性食物。月经期间应注意休息。

十四、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概述本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以至严重缺陷,机体失去对外界感染的抵抗能力,容易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和恶性肿瘤,终因无法治愈而死亡。中医认为,本病乃在脏腑气血虚损的基础上,外感疫邪,疫邪进一步伤及气血,产生淤血、痰饮,终至气血虚极,脏腑衰败。

2.流行病学 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本病,1986年正式命名。目前,估计全球感染人数已达3610万人,死亡人数约300万。亚洲继北美、非洲之后,成为全球HIV感染上升速度最快、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累计发现 HIV感染者22517例,其中880人已经发展成艾滋病,死亡466例,专家估计,由于漏报的情况存在,目前我国的感染者已经超过60万例。吸毒者占70.9%,农村占2/3.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可能超过千万,我国对艾滋病的防治规划要求,至2010年,将HIV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以内。

影响艾滋病流行的因素较多。艾滋病为一慢性疾病,病情轻时也要在社会中生活,实施隔离难度很大,大量的HIV感染者混同于正常人群中,传染源难于管理控制。一些不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如同性恋、吸毒、性生活混乱、娼妓,都大大增加了 HIV的感染机会。人口流动如移民、商业性流动、旅游,使传染源深人世界各地。血液和血液制品管理不善。HIV感染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以及有效的疫苗。

3.病原体 艾滋病的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983年首次分离出来,1986年正式命名。

HIV体外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高压蒸气和煮沸是杀灭病毒的有效手段。56℃30分钟可杀灭病毒,HIV在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但在15~25℃室温中较为稳定,约4~7日后病毒仍可复制。对电离辐射和紫外线的抵抗力较强。一般化学消毒剂可以杀灭HIV,常规用于乙肝病毒的各类化学消毒剂都能杀灭HIV,如次氯酸盐、戊二醛、甲醛等,乙醇、丙酮、石炭酸、漂白粉也能杀灭HIV。但是当HIV与其他体液一起排出体外时,这些体液可能对病毒本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被患者体液污染的器具器械首先需要彻底清洗,然后再进行有效消毒。

4.传播途径 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是HIV主要的传播媒介。目前已确认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3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他接触方式传播 HIV的可能性较小。目前,在我国,静脉注射毒品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约占71.0%,经性传播约占7.0%,经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约占0.8%,母婴传播约0.1%,传播途径不详者约占21%。

(1)性接触传播:通过性行为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染途径,不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性行为,都可传播HIV,肛交、口交传染 HIV的危险性更大。

(2)血源传染:静脉吸毒者共用被HIV污染的注射器,输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骨髓和器官移植,在医疗活动中,医疗器械和用具如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格、不彻底,或服务行业如理发、美容(如文眉、穿耳)、文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或消毒不严密,以及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等,均有传播HIV的危险。

(3)母婴传播:患艾滋病的妇女导致胎儿期和围生期感染。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分娩时通过产道传给新生儿,也可通过哺乳传染婴幼儿。

5.实验室检查

(1)HIV抗体检测。

(2)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3)HIV抗原及核酶的检查。(4)病毒分离。

(5)免疫学检查。

6.临床表现 本病分为3个期:急性HIV感染,无症状 HIV感染,艾滋病期。

(1)急性HIV感染

①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肌痛、关节痛、咽痛、腹泻、全身不适等流感样症状。可有散在性皮疹,主要表现为躯干部的斑疹、斑丘疹或荨麻疹。少数患者出现头痛、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颈、腋、枕部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②实验室检查:抗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一般需2~3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在感染窗口期内抗体阴性。周围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总数起病时下降。以后淋巴细胞总数上升。可见异形淋巴细胞。’(2)无症状HIV感染①临床表现:此期为艾滋病潜伏期,一般为2~15年,但亦可短至数月,长至20年。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部分感染者可出现持续性的全身淋巴结肿大。

②实验室检查:抗HIV抗体阳性。CD4淋巴细胞总数正常,CD4/CD8比值大于1.血清P24抗原阴性。

(3)艾滋病期

①临床表现: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不规则低热,慢性腹泻,体重下降,恶液质。

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寄生虫(卡氏肺囊虫、弓形体、隐孢子虫等)、细菌(结核杆菌等)、真菌(白念珠菌、隐球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等)。

感染部位:肺、中枢神经系统、胃肠等。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口腔念珠功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脑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隐孢子虫引起的慢性腹泻等。恶性肿瘤:以Kaposi肉瘤最为常见,其恶性程度明显高于经典型。亦可发生淋巴瘤。

青年患者出现痴呆。②抗HIV抗体阳性。

7.诊断要点 对于怀疑HIV感染的人,应询问如下一些情况:同性恋或异性恋有多个性伴史,或配偶、性伴抗HIV抗体阳性。静脉吸毒史。输入过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用过受HIV污染的血液制品。与HIV及艾滋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有其他性病病史。有非婚性接触史。可能的医源性感染史。

出现以下症状要怀疑HIV感染: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持续不规则低热1个月以上。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慢性腹泻,每日多于4~5次,3个月内体重下降大于10%以上。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弓形体感染、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等。皮肤黏膜Kaposi肉瘤,淋巴瘤。艾滋病的最后确诊依靠实验室检测。

8.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1)抗HIV治疗:目前已批准生产的抗HIV化学药物有3大类共11种,并强调联合用药。

(2)中医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艾滋病的长处是从辨证施治出发,通过扶正,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来达到祛邪的目的,由此来减轻症状,缓解病情,并可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在感染的各个阶段均可使用中药,在无症状带毒期,可单纯使用中药,在艾滋病期可以中西药物并用。中医可分以下证型论治。①气虚血淤:多见于无症状带毒者或艾滋病早期。患者体质下降,正气不足,易于疲乏,汗出。舌质多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弱或涩。治以益气活血,兼以养阴。当归补血汤加减。

②肺气阴两虚:症见不规则发热,倦怠无力,自汗或盗汗,或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白,脉弱。治以益气养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自或腻,脉虚软无力。治以健脾化湿,益气升阳。补中益气汤加减。

③脾气虚弱:症见持续性或频繁腹泻,稀水样便或大便溏黏清冷,肠鸣泄泻。或伴腹痛发热。神疲乏力,头晕自汗。升脉饮加减。

④瘀血阻络:症见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或皮肤丘疹、结节,皮色正常暗红、紫红,或胁下、腹部积块、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以理气活血,软坚散结。血府逐瘀汤加减。

⑤痰热闭窍:艾滋病晚期,患者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痴呆,抽搐,甚至昏迷。治以清热熄风,涤痰开窍。羚羊勾藤汤加减。(3)其他治疗:要加强治疗各种合并症,主要是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可使用免疫增强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一2,丙种球蛋白等。HIV疫苗正在研究中,由于HIV变异性太大,因此要想产生一种出现广泛交叉反应的高效疫苗相当困难。

9.预防 目前艾滋病病毒疫苗的研制还没有突破性进展,因此改变人们的危险行为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1)预防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传播:提倡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拒绝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禁止卖淫嫖娼。提倡安全性行为,避免在性活动中接触他人的体液,正确使用避孕套能减少感染艾滋病的机会。使用避孕套预防约有10%左右的失败率。

(2)预防HIV经血液传播:坚决唾弃毒品,尤其不要用他人使用过的注射器注射毒品,因为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要保证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安全,但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存在“窗口期”,因此仅靠查供血者的抗HIV抗体并不能完全杜绝输血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不要使用他人用过的剃须刀,在理发店尽量不要用剃刀。不要共用牙刷。医疗器械用品要使用一次性的,必须重复使用的器械要保证已经严格消毒处理。理发、美容、文身、文眉、修脚等用的刀具、针具等都必须严格消毒。(3)以下一些行为要注意小心谨慎,以免发生HIV的意外传染:共用或公用马桶坐圈要格外注意消毒,若被患者的月经血或阴道分泌物污染,在确定已严格消毒前不要使用。在双方皮肤无破损时,握手和拥抱是安全的,然而皮肤有外伤时这类活动则有一定危险。共同进餐虽未发现可以传播艾滋病,但应该提倡分食制。礼节性口唇接触的脸颊干性接吻应该是安全的,但是口对口的湿性接吻、深吻、长吻,尤其是唇、舌、口腔黏膜有破损或溃疡时,有传染HIV的危险性。

(4)下面情况一般不会传染HIV:空气,游泳池,自来水、食物、吸血昆虫如蚊子、跳蚤、虱子等,日常工作和一般生活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