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头白发熠熠生辉,两眼睿智,头脑清醒,神采奕奕,满脸挂满夕阳的红晕,但始终曲不离口,诗不离手。我很喜欢他的代表作《参观黄帝陵港澳回归纪念碑有感》这首诗,虽然通俗,却很耐读:“啤林肃穆绕陵前,港澳人归谒祖先。源溯炎黄皆共脉,根连台陆本同天……”通过碑林、谒祖、源溯、共脉、根连这样场景的描绘,构成“由来一统心俱切,不许分离势必然”的信念执着,很有诗意。只有对诗词艺术有相当功底,只有对两岸情景有相当心得的人,才能写出来。这首诗,表现出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强烈情感,也展现出陈老师写诗的才气。
我首次请教陈老师,是在我出版散文集《野芹菜》的时候,其中第六辑《文朱吟草》近体诗词部分请他把脉,我觉得自己写的诗格律拿不准,然而,他热情有加,全神贯注,看了我全部诗稿后,肯定了我诗作思路清晰、意境颇佳的一面,直率地指出存在的毛病,总是那么谦和地提出修改意见。记得有首《山海争雄》,他鼓励道:“此诗较大气,有个性。”我不知道老师对于我是出于勉励还是鞭策,这样慈爱有加,但也许这就是我有生以来习作近体诗的催化剂,在以后写作的过程中,他强调“诗要有味,意味、情味、兴味、韵味,不可缺一”的教诲,时时激励着我。于是,我对诗创作萌生了灵感,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趣。
前两年,师娘刚刚过逝,我觉得陈老师很苍老,又忧伤,神情显得十分黯然。有一天,我拜访他,十分敬重地喊他一声“陈老师好”,他抬眼一望,顿时来了精神。我们先前虽有接触过,但真正走在一起,坐下来深入探讨古典诗词,还是第一回。他当时虽然心情沉重,但还是经常不离书桌,给同人、给朋友、给古典诗词爱好者“义诊”。他没有外出散步的习惯,最高兴的时候是有人来看望他,带来古诗、楹联之类“古董”请教他,只有这个时候,他的话才渐渐多起来,显得尤为健谈,而且话匣子一开,不管是什么主题,一谈就谈到了诗,自然而祥和,这就引起我莫大的兴趣。他引古鉴今,旁征侧引,平平仄仄,听得你入理入神,久而久之,我把他的评点当成一种文学享受,他呕心沥血的指教,萦绕在我古典诗词铅字的每一空间。此时我觉得他房间用过的圆珠笔、工具书、木交椅……似乎全都显示了乐观开朗老者的顽强、慈爱和执着。
再与陈老师课堂会面时,我已经是老年大学一位学员。我突然发现,手执教鞭的陈老师,已经把我当成一个诗友。他的课堂教学,造诣颇深,功底雄厚,每上一堂课,他都采取一种立竿见影的现场示范教学解剖法,旨在抛砖引玉,吊起学员文思的胃口,见仁见智,举一反三,循循善诱,使人豁然开朗,产生诗词别有洞天之感。他对我喜爱古典诗词殷殷关注,态度超然。十分理解我近体诗创作、积极参与组织县作协文学活动的兴趣。他一直鼓励我要写好诗,首先要学会做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友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要和谐,自我心态要和谐,才能写出格律和谐的精品,其次要掌握知平仄、懂格律、明粘对、会押韵、工对仗等技巧。人们心目中的老师大都严厉有加而慈爱不足,然而,我跟陈老师相处,认为他不是那种严厉得令人生畏的人,而是一个具有浓浓的温馨和厚重学养的师长。陈老师成了我忘年交,给了我一次又一次鼓舞,陈老师德高望重,除了学员作业外,一些社会名人贤士,时不时登门讨教,陈老师镇静自如地解惑释疑,废寝忘餐,庖丁解牛似的,把一篇篇诗稿,剖析得入木三分,圈圈、点点、改改、画画,还留下一串串中肯、真诚、鼓励、温馨的评语,令人折服,人们称赞他是“把现实文化与古典文化完美结合”的良师。我们当学生的只能用无尽感激之情,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去报效真爱的深重。“仍将宗旨挂心头,愿与诗朋续唱酬”,陈老师,您德者寿,和谐就是福!
陈老师是青芝诗社的顾问,对诗社的工作十分支持,有求必应。古人说,仁者寿。陈老师长期坚持“衣裳简朴古风存”,吃平常饭菜,住祖上老宅。就是这么一个90高龄的俭朴老人,但他听到诗社召开年会暨“仁寿”一唱折技诗征文颁奖仪式的消息,连声鼓励这场会要开隆重些,并主动捐款1万元,解决诗社经费短缺之急。
那一天,县青芝诗社社长打来电话,告诉陈妫绍先生仙逝的消息,我懵了。陈妫绍先生走了,对我县的文学艺术界来说,简直是一大损失。重温《退闲吟草》遗作,先生似乎音容宛在,不难看出他对诗词素材剥茧抽丝般的凝练,和挚爱创作之良苦用心。
人生易老天难老。谨草拟一首近体诗表示对先生的怀念:春雨霏霏叹落红,凤城痛失一诗翁。早年革命凌云志,晚岁骚坛执教功。国粹传薪倾热血,“退闲吟草”唱诗风。先生驾鹤西天去,德艺长留记忆中。
2012年11月11日
孤灯课读忆当年
时隔半个世纪,在我的印象中,煤油灯是一盏昏黄的灯,孤孤单单的灯,可谓“孤灯”。前天,在整理故居时,突然发现久违的孤灯,似乎余温未消,我捡起端详了许久,孤灯蒙着岁月灰尘,那久别重逢的神情,勾起了沧桑记忆。
我庆幸自己曾经在寒夜、暑天,拥有一个3平方米的,既有简陋床铺,又有古旧书桌,还有一盏孤灯的房间生活过。当然,房间简陋,戏称陋室,陋室虽小,我感觉倒宽容。因为一字一星星,一书一经纬,一盏明灯引路,引燃了红尘的无限温情,方寸之间,“码”出书香,也辽阔如天地。
粗糙、孤寂、疲惫是孤灯的形象。从少年进入古稀之年,多少年来,我认识了形形色色的灯具,而我不能不惊诧,似乎没有什么灯比我当年的孤灯更任劳任怨了。我白天生产队劳动,晚上徜徉陋室,孤灯一亮,翻阅、扫描杂七杂八的书报,也就撞响了心灵深处的音符。
我记不清孤灯伴我走过了多少风雨岁月。依着一盏灯在黑夜中搜寻,孤灯内心是火热的,我分享了孤灯输送的光明,和寒夜里生命力释放出的温度。
在阴又窄的陋室中,灯下啃书,面对微弱灯光具象的亲密情结,是难以言表的滋味,读书笔记,就是我农耕时代最美好的享受。有人对我废寝忘食看书持异议,但我自学依然一如既往,孤灯知己,相濡以沫,在漫长的长夜表现它的能耐与执着。那跳动的辉光,一直以来,是让我思考和反省、积累学识和开启心智的机缘。
孤灯带有孤独零仃的苦寂。它的灯座是我亲手用黄泥拌稻草捏的,灯腹是用完墨水的墨水瓶的化身,灯管是洋铁皮揉圆的,灯芯是草纸搓就的,滴滴煤油点明了孤灯放光输热的意愿,那放射出来的点点光亮,就像萤火虫一样,可以照亮我身边要读的文字。“梅花香自苦寒来”啦!
每每夜幕降临,我养成一个习惯,晚餐后,就本能地进入陋室,火柴一擦,孤灯一点,眼前一亮,我知道咬文嚼字很辛苦,但就只有那种“苦行僧”,才能把我带入甜蜜的书乡。同时,孤灯不仅以直面当下的勇气展现了格物致知的风貌,更以充满关切的目光注视着容易被人忽视的文字,超然脱俗。孤灯始终保持着自己内心充沛的情感,希冀屋主人在苦读中寻找内心的安宁,排除非常年代的痛苦与无奈。
孤灯朴实大方,这个周身带着萤火微光的清丽的灯,那般勤勉,那般深刻。“玉山之禾,瑶池之桃”,有灯伴读,心愿足矣。心里疙瘩,像“解剖麻雀”,茅塞顿开。作为一介平民,仅仅是普通的晚自习而已,日积月累,我根本没想到这个小小的邂逅会改变我的一切。
孤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我与孤灯交往中所能做的最好最愉快的事情,不过于读书识字。读罢寇准“孤灯课读苦含辛”的诗句,觉得有内涵、有趣味,遂将诗句抄录纸张上,默记头脑中,以此过目成诵,启迪感悟,增强自信和力量。
书,有百般读法,孤灯夜读,读明白书里书外的宁静,读出一种真情淡泊的趣味。如此这般,夜间我守在灯旁,边读边思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够在松涛喃喃低吟中悄然入眠,是何等欢愉。月夜,灯光与月光交融,品读“一片冰心在玉壶”,极尽风雅,妙不可言。灯下读书像蜜蜂酿蜜一般,曾经给我们聚来无限的快乐、力量以及勇气。催化我用新眼光来认识现实,不仅让我免受冷落之苦,而且还激励我知难而进,发展自我,坚定自我。
农耕岁月,差不多一大半时间与孤灯相处。用一种超乎寻常的夜读目光,掂量孤灯的分量和光明的轻重……灯下默读,也许只是一本残缺的书页、一封未发出的简信、一份零碎的报纸。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字里行间,有一点书话的音响,有一点随笔的韵致,有一点咀嚼的艰涩,有一点感染的趣味。
孤灯课读,赋予我精气神,想听到稻子的拔节声,我们读到的是它的冷静和隽永;孤灯课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读到的是黄裳的博洽和汪洋恣肆,是因为古人和今人的心灵相通。读到“留此丹心照汗青”,不仅领略文天祥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更读到了作者深切的思想和人品。幽寂之极,亦殊悠闲,陋室极静,而情感颇深。
室外刚刚落下头场雪,寒气袭人,我不愿窝里藏,而是一进入陋室,便情不自禁地把桌面上的旧书瞅上两眼,心里就有了说不出来的愉快和甜蜜。多少年后,我只身走进考场,那些难以忘怀的书中情节,一桩桩、一件件,清晰地呈现眼前,终于圆了梦寐以求的梦。
2007年6月16日
阮籍《咏怀》诗丹照古今
2010年12月4日,我从福州赴河南开封尉氏县,参加了开封市政协副主席翟中州主持的纪念阮籍诞辰1800周年暨首次世界阮姓文化论坛大会,并参加阮籍塑像揭碑仪式,瞻仰了阮籍故里“啸台”及陵墓,增添了新知感。尉氏不仅是阮籍五言诗文学创作的发祥地,而且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宝。
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继承了我国“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体例作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开拓,且卓有建树,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文学进程中,魏晋南北朝以五七言古体诗的兴盛为标志。此前四言诗、骚体诗、杂言诗各领风骚,而五言诗句式则力薄式微。我们知道,汉代诗歌的代表样式是五言诗尤以阮籍的五言诗独树一帜,最为人所推崇。他以卓尔不群的才华,改革四言诗和骚体诗旧诗体例,冲破传统臼套,给时人新颖感,于是效仿者日众,形成一种群体性的风格。他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咏怀》82首诗上。
《咏怀》言简意赅,诗情含蕴,忧愤难耐。如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作者通过“薄帷”、“明月”、“孤鸿”、“忧思”的描写,“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揭露了魏国内部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政治的黑暗和恐怖。曲折为文,凄清悲冷的气氛,借以发泄对历史社会的忧愤。阮籍自怜,是无与言说的传神写照,表现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慎独的正始诗风。
《咏怀》题旨明了,政见入诗,情真意切,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阮籍的一生是在矛盾和苦闷中挣扎的一生。他本有心志,也试图文经武纬,达则济天下,然而,时势不合,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崇奉老庄哲学,政治上则持明哲保身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7人为友,常聚于竹林之下饮酒吟诗,声言时政,世称竹林七贤“正始之音”的代表。如《咏怀》39首:“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鸿鹄抱负和政治不得志的沉重思想包袱,以及慷慨昂扬气节。发端于诗,寄寓情怀,形成了他独有的诗言志特点。
《咏怀》组诗结构,艺术技巧,宽松自如。首创我国五言古诗的体例。阮籍大胆探索,创造了极为精致的五言诗范本,对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束缚,采用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艺术上,他的诗多用人文化的借古喻今,托意神仙,引经据典等比兴、象征,寄托寓意的手法来抒情咏怀。给人一种“情不定发,兴寄无端,又意态朦胧”的艺术感受,形成了“旨趣遥深,高古清奇”的艺术风格。如《咏怀》43首:“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坩实,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郭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使得在政治态势严峻形势下,生成了一种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咏怀》是魏晋易代之际政治现实挤压结果的物化,是诗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阮籍在抒发“忧生伤世之痛,悲天悯人之哀和超尘脱俗之想”的同时,还表现了思辨、苦闷、忧患的矛盾心理与情感,为我国诗史留下格调高雅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