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弟子规》里的家教智慧
7819900000043

第43章 智慧42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弟子规》曰:勿厌故,勿喜新。

《弟子规》说,不要厌弃以前的故人旧友,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结交新朋友的时候不冷落老朋友,才能拥有真正的朋友,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子。可是,现实中很多孩子,交朋友就像小熊掰棒子。

张晓灵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爽朗的性格使得她和谁都能谈到一起去。带回家里的朋友连妈妈都有点目不暇接。

那天,张晓灵又带一个陌生女孩回家,两个人嘻嘻呵呵玩了一阵后,张晓灵送走了那个女孩。妈妈问张晓灵:“这个女孩也是你的同班同学吗?”张晓灵说:“不是,这是别的班的同学,刚刚认识,很谈得来!”妈妈问:“怎么没见以前经常来咱家玩的那几个小女孩呀?”张晓灵说:“我都和她们玩过了,也没什么好玩的!

我现在有新朋友了!”妈妈疑惑:“这么说,你和以前比较要好的那几个小女孩就不怎么一起玩了呀?”张晓灵说:“对呀,有新朋友在一起玩,还找她们干吗?”

妈妈叹息,如果这个孩子以这种方式交朋友,等到长大后有没有好朋友还难说呢。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见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长留。

以心相许心灵相通,让我们永远是朋友。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多少新朋友,变成老朋友。天高地也厚,山高水长流。愿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

小孩子在交往中,不仅可以享受玩耍的快乐,还会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感,甚至会结交到受益终身的良师益友。可是,如果孩子只会结交朋友,不能巩固友谊,孩子的成长之路虽然不会感觉孤单,但是到了成年之后,也许不会成就一份真正的友谊。

着名教育家齐克·罗宾把孩子的交友过程分为4个互相重叠的阶段,如果家长根据这几个阶段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帮助孩子分辨、建立、巩固友谊,你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拥有很多的知心朋友。

1.结交住得最近的朋友

3~7岁的孩子处于交友的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居住较近的小伙伴。这时的孩子寻找朋友就是为了有用:和自己一起玩耍、做游戏,对方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把自己好吃的分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等。

父母应多带孩子到小区或者附近的公共场所,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同龄人的活动当中。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在一起的愉快场面不但能增进彼此的思念,还会为日后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础。当孩子上学以后,就会更愿意和同龄伙伴相处。但是,作为父母也不要忘记了提示孩子记住那些住得较近的小伙伴。

这一时期恰逢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反抗期”,孩子会表现出“蛮不讲理”,这正是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发展的大好时机。所以,当孩子与小朋友有分歧的可能的时候,家长不要一马当先地抢上去解决,而应默默观察孩子怎么处理。

2.给孩子自我选择朋友的自由

4~9岁的孩子处于交友的自我满足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更多地由需要决定。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个人,经常一起玩耍。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朋友和别人玩耍而生气。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提示孩子,每个人都不仅仅有一个朋友。

遇到孩子发牢骚、对小伙伴抱怨这种情况时,父母千万不能火上浇油,不要顺着孩子指责他的小伙伴多么差劲,不要对孩子的伙伴评头论足。孩子自己生气一般不会影响友谊,如果家长加入了,就可能促使孩子把朋友定性为坏孩子。为了让孩子感到舒服一些,可以附和一下孩子的感受。

孩子倾诉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倾听。如果是孩子的错误,家长就要等孩子心情平静下来后指出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使其减少对朋友的怨气,促使孩子改变自己,和朋友友好相处。

3.鼓励孩子深入交往

6~12岁的孩子处于交友的互惠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交友的特点是互惠和平等。他们已经能够了解某个朋友的脾气,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考虑双方的观点,很在乎平等和尊重。一旦觉得自己被人愚弄或者吃了亏,就会很委屈。这个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多付出才能收获友谊,要相互理解,不要斤斤计较。

在互惠阶段,友谊局限于一对、小团体或小派别,而且一般多为同性关系。这个阶段,孩子之间会有冲突、有分和、有误会,不管孩子发生什么,父母都要支持孩子,支持孩子交朋友,绝不指责孩子的行为。

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容忍,宽容地处理交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摩擦和冲突。

4.巩固住情投意合的朋友

9~12岁的孩子处于交友的亲密阶段。孩子们在这一阶段能够保持相当亲密的朋友关系。他们更喜欢集体生活,在思想和行为上比较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思考力和判断力,他们对朋友的表面行为不再注意,转而关心其内在素质。一些孩子,在这个阶段可能会找到“一生的好朋友”。许多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视为所有亲密友情的基础阶段,认为这时候如果不能找到亲密的朋友,可能一生都难以找到好朋友。

为了帮助孩子找到影响一生的朋友,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但是绝不可以剥夺孩子的意志,强行命令或者禁止孩子交哪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