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媳陵寝互倚傍
打开乾隆52年成书的《彰德府志》,在一幅描绘详细的临漳县图上,位于铜雀台正南五公里的灵芝村,清清楚楚地标着一座"魏武帝陵";然而更为令人惊诧的是,在这座"魏武帝陵"之南,紧邻甄后朝阳陵!
甄后,即曹操的儿媳、曹丕的妻子甄文昭。临漳县志图上的魏武帝陵和甄后陵相连一起,总使人感到跷蹊和不解,而这也不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要解开这个疑团,话还得从头说起:
建安九年,曹操领兵攻破了袁绍的府邸--邺城。曹丕仗剑冲入袁府,只见正堂上,一个女人披散着头发,伏在袁绍妻子刘氏的膝盖上啼哭,他觉得奇怪,于是命令刘氏把这个哭泣的女人捧起头来,让他看一看。一看,曹丕惊呆了,这是个楚楚动人的年轻女子,姿色绝伦,即把她带回住处。
曹操虽也倾慕甄氏的美貌,但怎能夺儿子之美呢?甄后嫁给曹丕之后,开始颇为得宠,但曹操一死,曹丕就冷落了她,最后下诏书给她,赐她以毒酒,令她自杀。
这是为什么?甄后与曹操,两人之间是否真有私情?这段历史上的公案,有关文献也只是点到而已,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
《三国志》的注释者裴松之认为,曹丕做皇帝不立甄氏为皇后,并进而杀害她,"事有明审",事情已是十分明白的了。
当然,裴松之只是隐讳地点出曹魏宫廷的内幕,并没有直言;至于那些编撰《彰德府志》的老学究们,则公开认为曹操与甄氏公媳之间有暧昧隐私之事,所以在绘制县图时,把公媳两人的陵墓画在一起了。当然,这个大胆假设,在曹操的真正陵墓还没确认之前,还不能完全排除。
曹操陵在漳河底吗
自从清代起,曹操72疑冢不断被人盗掘,"疑冢"之说也就不攻自破,当时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寝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
其论据为,曹丕废汉称帝之后,曾写过一份诏书,诏书的题名叫《止临淄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
上世纪80年代,财政部副部长江东平先生仍在世。他早在抗战时期曾任太行区磁武县县长之职,对磁武、临漳一带的名胜极为熟悉。
谈及踪迹难觅的曹操陵墓,他曾说道:"曹操墓究竟在何处?史书上说是在漳水边。我在磁县工作时(指抗战时期),只听民众说,这一带到处是曹操坟,即所谓'72疑冢'。现在发掘了几个,都是北齐时的陵墓。
"据推测,曹操墓总的是在漳河、滏阳河之间,曹丕使于禁赴邺谒'高陵',见壁画有被俘乞降状,惭恚而死,可见曹操陵墓离邺城不会太远。现在临漳、磁县还有习文村、讲武城,说是魏武习文、讲武之处,讲武城还有遗迹,也许是可能的......"
"过去漳河河道在丘陵区以下到冀南、豫北平原,经常滚动。据明代修撰的《邯郸县志》(我在40年前看的),漳河到邯郸一分为二。
冀南平原到处是老漳河(即漳河古道)。说曹丕要祭先王,'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似乎是找不到曹操坟。有无可能由于漳河滚动,而把曹冢淹没了?!
因为北齐时,邺都规模宏大,城中还筑有大湖、仙岛、楼阁,供帝王玩乐,以后被淹没。铜雀台也是被漳河冲垮的。河北巨鹿县城地下,就是巨鹿老城,抗战前即曾挖出老城,古建筑及古物很多。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何打破曹操冢疑案,恐怕只有将漳河两岸都发掘了才能打破。'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但也许尽掘古冢千百座,仍然无法找曹尸......"
后经证实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关于疑冢的说法便被确证不是准确的了。
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各种说法都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
关于曹操的陵寝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是个谜,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