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六十四卦故事
7823700000042

第42章 损第四十一

山泽损艮上兑下

伊塔:这一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土多水少,下卦为兑为泽为土少水多。

胡图:上下两卦正好是相反的呢,想起了“泰”卦。

伊塔:嗯,卦形上也只是差了两爻,下卦加个阳爻,上卦减个阳爻,“损”就变成“泰”了。

胡图:“损”是损失减少的意思,倒是和“泰”完全不一样。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胡图:“簋”以前学过了,是古时用来装食物的盒子。

伊塔:嗯。从上下卦的关系来看,“损”的运行方向是自下而上的。有损失的时候要有信心,自然能够吉祥没有灾难,有利于下一步的行动。祭祀的时候,只要时间适当,只用两盒祭品就足够了。这就像减损刚和增加柔都要看条件一样,都是随着时间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伊塔:“已”是停止,“遄”是迅速。停下自己手头的事赶去支援,虽然没有灾祸,但要斟酌自己的力量,量力而行。

胡图:什么事这么急,要赶去增援啊?

伊塔: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啦。这第一爻阳爻阳位得正,和它相应的“六四”阴柔不足,所以要去增援。但是“初九”位于全卦的最下方,本身阳刚不足,所以只能量力而行。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伊塔:这第二爻阳爻阴位不正,但好在是位于下卦的中位,所以守住中位还是有利的,出去征讨的话就不行了。

胡图:那就是使用保守策略了。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胡图:“三人行则损一人?”我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

伊塔:呃,说的是不同的角度。这第三爻阴爻阳位不正,处在下卦的最上方,正是减掉的“泰”卦“九三”阳爻。原本的三个阳爻减了一个,就是“三人行损一人”,而上面的一个阴爻降下来和阳爻配对,就是“一人行得其友”。

胡图:啊,原来又是对卦象的比喻啊。

伊塔:可道理也是有的。三个人一起出行,就会失去一人;一个人独自出行,就会遇到朋友同行。最后结果都是剩下两个人同行,是不是有点寓意呢?

六四:损其疾,使揣有喜,无咎。

胡图:减弱了自己的病情,使之迅速好转起来。为什么呢?

伊塔:前面的“初九”不是说过了吗?由于“初九”的支援,所以“六四”才能转危为安啊。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伊塔:古时候用贝壳做货币,两个或五个贝壳为一朋,“十朋之龟”就是值十个朋的乌龟。也许有点贵,但买下来吧,是吉利的。

胡图:买那么贵的乌龟干吗?养着做宠物还是煮了吃掉?

伊塔:都不是。在易经以前有一种更古老的占卜方法,也就是在乌龟壳上钻几个孔,然后放火上烧了观察裂纹。那些“甲骨文”就是占卜完后把结果刻在乌龟壳上记录的文字。所以买贵的乌龟是为了准确的占卜啊。

胡图:唉,真是麻烦,还是“掐指一算”最省力啊。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伊塔:这第六爻阳爻阴位不正,所以不能随意行动,这样才不会有什么灾祸,有利于下一步行动,使人臣服。

胡图:和“六二”很像呢,只是一个是凶,一个是吉。

小故事

兵不厌诈,以胜敌为要,虞诩以增灶来迷惑羌人,极尽巧妙;进攻会让自己受损,守住阵地也是胜利,司马懿靠“守”赢了诸葛亮。

虞诩增灶退敌

虞诩是东汉武平人,字升卿。安帝在位的时候,太后就认为虞诩很有将帅之才,任命他为武都太守,守卫西北边疆。当时羌人带了几千兵马侵犯武都,分别在陈仓、峭谷等地阻断虞诩上任的道路。虞诩就先停驻不进,宣布要上书朝廷请求派兵支援,等援军一到就挥军进发。

羌人听说朝廷要来援军后,分兵抄掠邻近各县,想先捞一把后再流窜。而虞诩等羌人兵力一分散,连忙日夜急驰,一天之中急行了一百多里。他又下令让士兵在做饭的时候每人造两个灶,而且把灶的数量每天增加一倍。有人问道:“孙膑是以减灶诱庞涓,现在我们增灶又是为什么呢?”

虞诩答道:“孙膑那是示弱欺敌,可现在敌众我寡,只能避免交战。行军迟缓的话就容易被追上,这个增灶之计就是要让敌人起疑心,不敢来追。所以我们现在是在示强欺敌,灵活变通嘛。”羌人果然怕打不过而不敢进逼,只远远跟着。

到了武都之后,虞诩的兵力不满三千,而羌兵却有一万多人。羌兵看能捞到便宜,发起了急攻。虞诩下令让士兵改用强弩,而且是那种二十支强弩共射一人,所以每射必有杀伤。羌人大惊之下只好撤退。虞诩一鼓作气,带兵出城追击,斩获甚多。

第二天,虞诩动员起所有士兵,让他们从东门出去,再从北门回来,但进出的时候换穿不同的服装,而且还来回走了好几趟。羌人看来看去不知道虞诩在城里到底有多少兵力,内部就产生疑虑而松动了。虞诩预料到羌人必然会退兵,就事先派了五百名壮兵在附近埋伏,等羌人一路奔逃到这里的时候乘势掩袭。果然大破羌兵,斩获甚多。于是羌人溃散,往南逃到四川去了。

战后,虞诩观测地形地势,建造了一百八十处堡垒,并且招还流散的民众,赈济贫户,武都郡因此而安定了下来。

司马懿取胜五丈原

公元二三四年,志在统一中原、复兴汉室的诸葛亮率领大军进行北伐。这次诸葛亮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率十万大军出斜谷,扎营于渭水旁的南原。魏明帝非常担忧,增派了征蜀护军秦朗率步骑两万人,归司马懿节度指挥对付诸葛亮。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为垒,还派将军周当屯阳遂,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与蜀军对峙于积石。诸葛亮大军受阻,不能前进,只得退到五丈原扎营。

司马懿心里很清楚,虽然诸葛亮准备了三年,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十万大军的军需补给是十分困难的。蜀国倾其国力进行伐魏战争,也很难经受起旷日持久的消耗。因此诸葛亮还会像上次那样急于决战。于是,他严令部属坚守营寨,不许出战。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对“持重”战略认识得更加清楚,他要以逸待劳,拖垮蜀军。

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屯田养兵准备进行长期的战争。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毫无动静。无可奈何的诸葛亮还采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衣饰,意在羞辱司马懿像个小女人一样胆小。魏军将士们知道主帅受辱,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战。可司马懿却冷冷一笑,故作震怒道:“等我奏请圣上,不日与蜀军决战!”魏军将士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魏明帝看完司马懿的奏章,心领神会,断然拒绝出战,并派大臣辛毗为军师,手持符节,前往魏营加以压制。此后每逢蜀军前来挑战,司马懿便假意要出战,辛毗便手持符节立于军门加以阻止。双方对峙了百余日后,诸葛亮因操劳过度,忧烦至极,终于累死在了五丈原。蜀军一时没有了主心骨,只好先退兵,北伐中原再度失败。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以守为攻,成功地阻止了蜀军的进攻。从表面上看,司马懿是非常被动的,但实质上却是非常高明的。他知道诸葛亮治军有方,打硬仗很有优势,但是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非常困难,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于是,他抓住蜀军这一致命的弱点,坚守不战,用时间慢慢地将蜀军拖垮。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对此也无可奈何,含恨而逝。由于阻击蜀军有功,司马懿被提升为太尉,成了主管曹魏全国军事的最高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