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典
7839000000003

第3章 婚典(3)

〔浪漫型婚典〕

浪漫的婚典是追求一种美妙的感觉,具体的内容往往是因人而异,但浪漫的婚典也有一定的模式,它体现在把婚礼的费用,用在烘托酒宴的氛围上。而不是大吃大喝,既具有传统婚礼的庄重,又让人感到轻松,既具有形式美,而又不能太复杂。规模可大可小,让人感到婚礼既隆重而又不大动干戈,花费太多。它常常表现为化用或套用,传统的以及西式的婚典形式,而又对这些形式,进行巧妙的“剪接”。比方说,在婚礼程序上,第一幕的安排给人感到这是一个传统的婚礼,第二幕就变成了现代的做到既热闹又富有变化,让人感到惊异,比如说,设制这样一种婚典程序:

(一)在父母家里拜天地

(二)到自己的新居接待朋友

(三)新娘、新郎租一辆小车重游一遍“恋爱的足迹”

(四)在豪华的酒店安排新婚第一夜

(五)第二天,“失踪”,根据经济情况安排一个三日游五日游,或是民族风情游,或是出境风光游。把钱花在鲜花、车票、一流的酒店,花在两人的身上,而不是宴请亲友或讲排场,摆阔上。

另外就是用钱不要平均“用力”,而是讲究重点,突出氛围和情调,比如让一排又一排的腊烛照亮一个小型精制的晚宴,或是点燃新婚之夜,或是“闹”中取静,在新婚的那一日,安排一个只有新娘新郎的俩人小斟,在一个较高档的酒店,旁边还有人伴奏,而不是把所有的亲朋都“浩”去,生猛一餐。

浪漫的婚典有模式又没有模式,关系在于“策划”,用有限的钱,做平时看起来不可能或不敢做的小事,又要有品味,不俗。

〔筹备工作〕

(一)发布订婚启事

(二)发出订婚柬帖

(三)发布结婚启事

(四)发出结婚柬贴

(五)发出证婚人请帖

(六)发出致介绍人的请帖

(七)发出致招待人的请帖

〔婚礼文化〕

(一)贺幛

礼幛是用红绸布题字为庆贺之礼,是从匾额演变而来,因匾额笨重而价贵,遂改用“幛”来代替。幛语用字简短,有一个字,如结婚用“”字,或“百年好合”,礼幛多用大幅红色绸缎,剪贴金字,有用纸的立轴,通称“礼轴”,也有外装玻璃镜框者,通称“礼屏”,礼幛、礼轴、礼屏多是直写的,至于用横写的,就称为“额”,也称为“礼额”。而幛额用木制的称为匾,匾都是横写,所以也称“匾额”。应注意,幛语多为送礼用的辞句,含有吉利,无论庆贺、颂赞、志念,所选幛语以妥贴为宜,绝不可用贬谪的辞句。如:

①结婚贺幛

三星在户,凤凰于飞,天缘巧合,心心相印

玉树琼枝,百年佳偶,爱河永浴,鸿安相庄

②续弦贺幛

朱弦欣续,其新孔喜,画屏再展,宝镜重圆

③嫁女贺幛

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妙选东床,跨凤乘龙

(二)贺联

①贺新婚通用联

东风入户

喜气盈门

月明金屋

香喷玉屏

良辰美景

赏心悦事

凤凰鸣矣

琴瑟友之

百年般好合

五世卜其昌

旭日辉仁里

祥云拜德门

良夜良辰良缘

佳男佳女佳偶

一对鸳鸯成好梦

五便鸾凤换新声

②贺春日新婚联

云拥妆台和风正暖

花临宝扇旭日初长

花月新妆宜学柳

芸窗好友早栽兰

花烛辉联元夜月

凤箫吹彻玉堂春

一对璧人来彩笔题成鹦鹉赋

几番花信至春风吹引凤凰箫

③贺夏日新婚联

才子凌云诗咏雪

榴花映日剑摇风

玉楼冰簟鸳鸯枕

宝钿香娥悲翠裙

合欢花灿双辉烛

竞艳榴开百子图

栀子结同心喜向帘前唤鹦鹉

莲花开并蒂笑看池畔窗鸳鸯

④贺秋日新婚联

云开月镜辉玉佩

香护纱窗艳锦袍

丹桂香飘云路近

玉箫声绕镜台高

秋色平分佳节夜

月华常照美人妆

银烛高烧月避新妆应怯冷

绛纱好护风摇雅佩不知寒

⑤贺冬日新婚联

凤管久谐箫史配

梅花已点寿阳妆

好句联吟初夜月

卺杯醉饮小阳春

评花赋就梅妆额

咏絮诗成雪满阶

梅花隔岁开早夸才子凌云笔

柳絮因风起曾记佳人咏雪诗

⑥月序新婚贺联

正月

已睹春云笼彩鬓

还窥夜月映金莲

风暖丹椒青鸾起舞

日融翠柏彩凤来翔

二月

一对璧人开吉席

二分春色到华堂

鸟弄芳园传巧韵

花明丽月映娇姿

三月

十里好花迎淑女

一庭芳草看宜男

桃丽三春璇闺日暖

景开百世金谷花娇

四月

才逢芍药开花日

正是扌票梅迨吉期

新妇羹汤樱厨初试

美人香草兰佩乍贻

五月

云开兰叶香风起

火灿榴花暖意融

采莲君子新求偶

雪藕佳人旧有才

六月

已向蓝田收白璧

还于绣幕引红绳

雪藕凋冰两情蜜月

鼓琴被一曲薰风

七月

九华灯映销金帐

七孔针穿彩缕丝

才子佳人世间两美

牛郎织女天上双星

八月

丹桂香从蟾窟取

环声向洛滨来

喜溢华堂地天交泰

香飘桂苑人月双圆

九月

堂上瑟琴看并幕

无边鸿雁听和鸣

酿熟黄华节逢重九

眉分碧月样画初三

十月

云抱玉林芝草茁

香飘金屋篆烟清

锦里枫丹芳联奕叶

华堂藻丽瑞霭琼英

十一月

宫线新添同命缕

绣帏初放合欢花

麟趾呈祥一阳初复

螽斯衍庆五世其昌

十二月

合欢共醉黄封酒

度岁新添翠袖人

婚筵留客情弥重

腊鼓催人酒始酣

⑦续娶贺联

大地却欣春又到

人间更喜月重圆

〔纪念周年纪念〕

第一年——纸婚

第二年——棉婚

第三年——皮革婚

第四年——绢婚

第五年——木婚

第六年——铁婚

第七年——羊毛婚

第八年——铜婚

第九年——陶器婚

第十年——锡婚

第十一年——钢婚

第十二年——丝或麻布婚

第十三年——吕丝纱婚

第十四年——象牙婚

第十五年——水晶婚

第二十年——瓷器婚

第二十五年——银婚

第三十年——珍珠婚

第三十五年——悲翠婚

第四十年——红宝石婚

第四十五年——蓝宝石婚

第五十年——金婚

第六十年——祖母绿婚

第六十五年——钻石婚

第七十年——白金婚

结婚60—70周年纪念,我国统称福禄寿婚。

六、民族风情婚典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人常说:“不会跳舞的,算什么边城少年?不会唱歌的,算什么维吾尔族姑娘?”在维吾尔族居住区,情歌就像吐鲁蕃的葡萄那样多,就像哈密瓜那样甜,就像库车梨那样香。优美动听,浓郁芬芳的情歌是维吾尔族男女青年倾吐爱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如果,一对青年男女在劳动、学习或工作中,朝夕相处,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们就会唱起情歌,试探对方的心意,如:

假如我是一只夜莺,我愿日夜为你唱歌。

假如我是一条鲤鱼,我情愿投入你的网罗。

假如我是一只燕子,我愿在你的檐下做窝。

在姻婚自主的今天,有情人都会成为眷属。当恋爱成熟之后,一对情侣便各自向父母说明。

父母听说自己的儿女有了恋人,一般都会欢天喜地地表示同意,而且,前后张罗着,为儿女的完婚作准备。

(婚礼)

维吾尔族婚礼,一般说来都比较简朴,但又极为隆重。维吾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歌声和翩翩的舞蹈使婚礼显得异常热烈。结婚前一天,新郎和新娘就在各自家中,与客人们歌舞相庆。结婚这天,新郎穿着崭新的新装,头戴小花帽,脚蹬黑皮靴、由伴郎和亲友们陪伴着,打着手鼓、吹着唢呐、弹着都塔尔、或乘车、或骑马,高高兴兴前往女家举行婚礼。

婚礼举行前,新娘要改装。维吾尔族姑娘辫子最多,未婚少女一般都梳十几根发辫。有的甚至梳三四十根发辫,以此显示处女的美。结婚之后,则留两根大辫,辫梢散开,过去新娘穿宽袖连衣裙、现在多穿西式上装和裙子,更加显得妩媚多姿。

新娘着装时,女家将男方赠送的礼品逐件让人们看视,亲友们送来的礼物也要一一展览,同时,还要大声宣布送礼人的姓名。

接着,能歌善舞的人们伴随着手鼓的节奏。翩翩起舞,祝福歌也同时飞出了喉咙。歌罢舞毕,男女客人分左右两厢站定。头戴面纱的新娘和新郎各由一群男女拥戴着,走了出来。阿訇开始询问新郎新娘是否同意结合。他先问新郎:“你愿意娶某某为妻吗?”接着又问新娘:

“你愿意嫁给某某为妻吗?”按伊斯兰教规定,阿訇最多询问三次,如果三次都不回答,那么婚约便算无效,即使用点头或其他动作表示同意也不行。非得说出“愿意”一语,并且还得让周围的人听得见才行。接着,阿訇诵《古兰经》有关章节。为一对新人祈祷,祈求安拉降福,勉励新婚夫妇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祝福一对新人白头偕老。末了,阿訇端起一个盛有盐水的碗,里面泡有两块馕,让新郎新娘各吃一块。尽管,两块经盐水浸泡后的馕咸得发苦,但是,新郎新娘必须要吃下去,以此表示今后两人将同甘苦、共患难。

新娘就要离开娘家了,难免掉下几滴悲喜交加的泪,有的新娘还会唱起离别歌,以如泣如诉的歌声来诉说不忍离开年迈的父母和可爱的家乡的心情。这时,乡亲们和好友们就会唱起劝嫁歌。

结婚仪式举行完毕,新郎去拜见女方宾客。女家的男宾客把亲朋送来的衣料和锦缎横七竖八地拴在新郎的身上、头上、把新郎打扮得真正变成了金枝玉叶般的花郎。这时,新娘还在和女眷们唠叨不休,恋恋不舍。门外,迎亲的男女青年们却等得不耐烦了,一起再三高呼:“请新娘快起程吧!”然后,打起手鼓、摇起沙巴依,吹起唢呐,弹起都塔尔、唱起歌、跳起舞,催促新娘登程。这种催嫁习俗,为维吾尔族婚礼增加了独特的欢乐气氛。

在鼓乐声中,头蒙红色面纱的新娘被迎亲的小伙子们用地毯抬了起来,身拴锦缎的新郎在头前引路,人们围着“毯轿”欢笑奔跑。若是新郎骑马来接亲。毯轿抬到骏马旁,新郎新娘同骑一匹马回归,若是用汽车来接亲,干脆用毯轿把新娘抬到汽车里。之后,小伙们吹打弹拨着乐器前引,边走边舞。送亲客和女宾们压阵、前呼后拥着一对新人缓缓起程。

按照传统习俗。娘家村子里的少男少女可以扯起腰带、彩绸或者大绳,随意在路上拦路设卡,阻挡迎亲队伍顺利地把新娘接回男家。这时,新郎得把右手放在胸前。频频施礼,不断求情,给孩子们散发喜糖或送些小礼物。而且,迎亲的青年男女还要就地表演一番歌舞。这样才能被允许通过。道道“路卡”,表示了娘家人对出嫁姑娘的眷恋不舍之情,也顺便试验了一下新郎爱情的诚意。

新郎家门前,早已点起了一堆火。新娘到来时,要从火堆上跳过,然后进入男家门。以此表示,为了崇高的爱情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送亲客进门时,男方客人要往他们身上撒面粉。

双方客人互相祝福,小伙子们则唱起喜歌,跳起舞蹈,欢迎新人进门。

然后,男女双方的亲友依次入席,坐在地毯和毡子上,吃着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馕和手抓肉。喜宴后,继续唱歌跳舞。直至深夜。当晚,一对新人同房,度过甜蜜的新婚之夜。

第二天,为新娘举行“揭盖头”仪式。人们围坐在庭院中,女方客人在左,男方客人在右,新郎新娘座位下放几块大鹅卵石、几块盐巴和一把扫帚。据说,鹅卵石表示爱情坚如磐石、盐巴象征夫妇永远生活在一起。扫帚则意味着扫除疾病。健康长寿。新郎手拿一支筷子,轻轻地挑下红色头巾,露出新娘含羞的美丽面容。这时,众人欢呼祝福,又唱歌,又跳舞,新娘新郎也被拉入舞圈。

婚后三四天,或六七天,女家再来把新郎新娘接回欢宴一次。岳母赠“袷袢”给女婿。至此,维吾尔族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藏族〕

情歌,是藏族男女青年表达纯真爱情的最优美语言。藏族男女青年选择配偶的标准一般来说是讲究仪表,注重才能,不重家境和聘礼。一个理想的未婚妻的标准莫过于漂亮和能操持家务。如果姑娘打酥油、织毯子、挤牛奶的技术并不高明,绝不可能首先得到小伙们的追求。

对于姑娘来说,一个理想的未婚夫、主要条件是要有健壮的身体。骁勇异常的气魄,谦逊谨慎的品德,刻苦耐劳的气质和高超的生产技能。

恋爱自由使藏族男女青年的婚姻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如果恋爱成熟,男女双方感情融洽,愿意结为终生伴侣,小伙与姑娘便会私定终身。

姑娘出嫁,是藏族地区最普遍的婚姻形式。一对钟情男女同意结为终身伴侣以后,就各自向父母表明心迹,取得父母的同意。然后由男方请一位善于辞令而又德高望众的老年人作为媒人,带上一条洁白的哈达以及一点酒和少许钱,前往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联姻,便将礼物收下,同时还赠一条哈达。

(订婚·婚礼)

女方父母同意亲事之后,少则一月,多则半载,便要举行订婚仪式。藏族订婚仪式极为简单。媒人带着小伙身上经常佩戴的一件东西,来到姑娘家中与姑娘身上佩戴的一件东西互换之后,便算结束了订婚手续。订婚之后,男女双方父母共同商讨给什么样的聘礼。便择定吉日完婚。

吉日这天,新郎盛装打扮。邀约知已好友数人作为陪郎,骑着一色骏马、翱着枪枝,威威武武前去迎亲。来到岳父家中,女家请亲属奉陪、备盛宴款待,席间,新娘开始打扮。

自然,新娘是怀着一种结束天真烂漫的姑娘时代离别严父慈母,去与心上人一起生活的,既留恋又向往的矛盾心情打扮着自己。按照婚礼传统,从东方破晓到迎亲队伍到来,新娘应该一直哭唱诉说衷情的抒情长歌《娥妮》。迎亲队伍到来后。新娘更应抽抽泣泣哭个不停。这时,女方请来的歌手唱起了哭嫁歌,其中唱道:

从母羊奶头下隔掉羊羔,母羊自然要伤心凄惨;

从妈妈的膝下娶走女儿,妈妈怎会不心痛肠断;

可是世事古往今来都一般,大了的女儿总要到别人门前……

藏家姑娘坐阁,由女眷搀扶,拜过父母后,手握崭新的筷子十双,每向外走几步,便向后丢一双。有的地方把最后一双别入新人马鞍,象征男女两家兴旺,不愁吃穿。新娘一上马,便伏在马鞍上用左手袖口捂着嘴,呜呜咽咽在哭起来。送嫁女眷簇拥在新娘左右,哭唱送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