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前文明探秘总集
7839500000046

第46章 各国历史之谜(6)

三曰“工党压力说”。众所周知,战时英国联合内阁中,在对印政策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工党内部出现一股势头,需要丘吉尔改弦更张,放弃僵硬政策,缓和矛盾,争取印度参战,特别是克里普斯,力主改善英印紧张关系。丘吉尔害怕内阁分裂,慑于工党压力,才作出上述决定的。

四曰“印度呼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三天,即1939年9月3日,林利思戈总督未同印度各党派磋商,擅自宣布印度参战。他的这一决定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反英反战斗争高涨,尼赫鲁要求先独立,后合作(战时);丘吉尔则坚持先合作,后独立(战后自治)。至于印度自由派一些人士,例如,萨普鲁等人也联名上书,向丘吉尔本人直接呼吁,要求英国采取实际行动,以缓和日趋尖锐的英印矛盾。对此呼吁,丘吉尔不能无动于衷。

1942年3月23日,克里普斯一行携带由他本人参与草拟的《宣言方案》飞抵新德里。第三天开始同国大党领导人举行会谈。这一方案的内容包含两大部分,共五条,第一至第四条,基本上是有关战后印度的未来地位(通称“长远计划”),第五条是有关印度在战时合作的问题(通称“近期计划”)。根据前四条内容,战后印度将建立一个联邦,起草宪法。第五条是有关大战期间的临时安排,主要涉及国防问题及其负责人人选事宜。整个方案没有一条讲到给予印度独立。十分明显,方案向印度提供的只是一个空洞的许诺,并且不准备立即付诸实现。无怪乎,甘地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家濒于破产银行的一张远期支票”,无法兑现。所以,国大党领导人很快拒绝这个方案。后经约翰逊上校的斡旋,双方就国防问题进行了商谈,终因丘吉尔坚持顽固的立场,会谈宣告破裂。主要是在国防和成立责任政府问题上,由于英国缺乏诚意而未能最终达成协议。

1942年4月13日,克里普斯两手空空地离印回国。那么,会谈失败的责任该由谁来负责呢?西方和印度学者和史家各执一辞。

不言而喻,英国一些当权者站在殖民主义立场上,把失败的责任推在印度身上。当时担任印度事务大臣的多艾默里说,克里普斯不远千里飞往印度会谈,以求达成协议,可是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却不肯向前走动一步来使彼此接近。克里普斯本人则想方设法为自己洗刷责任。他把失败责任推在甘地身上,因为是甘地打电话给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建议拒绝这个方案的。战后出任首相的工党领袖艾德礼则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印度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

然而,也有的学者认为,克里普斯赴印使命的失败,是同罗斯福总统屈服于丘吉尔的压力有关。特别是同罗斯福的特使霍浦金斯带给丘吉尔的口信有关。因为前者告诉后者,约翰逊上校并非罗斯福派去调处印度问题的代表。这一口信,丘吉尔听后正中下怀。所以,后来他以委婉但多少带有警告的口气,告诫罗斯福不要介入印度事务,以免处于尴尬地位。罗斯福接受劝告,最后不得不作出印度问题“不关我事”的表态。

当然,国大党领导人和印度史学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的看法是,会谈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英国内阁中,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和林利思戈总督顽固地坚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立场。克里普斯赴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安抚人心,稳住印度局势,以增强南亚的防务力量;二是安抚盟国,主要是为了安抚罗斯福,以此表明并非不打算解决印度问题。正如尼赫鲁所说,真正的问题是,英国不想把它所掌握的权力移交给国民政府。不仅如此,在国大党领导人看来,《克里普斯方案》不是填平了印度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的鸿沟,而是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分歧,英国正好利用这一矛盾,拖延印度独立。

剖腹杀人案之谜

100多年前,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桩可怖的系列剖腹杀人案。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有六名妓女相继被杀,死后被开膛剖肚,惨不忍睹。

第一个被杀的妓女叫马莎.特纳,35岁,是个老气横秋、穷困潦倒的妓女。1888年8月7日凌晨,她的尸体在一幢楼房的梯道上被发现。尸体咽喉有伤痕9处,胸口17处,腹部13处,计39处,凶手杀人之狠毒是十分罕见的。由于死者出身下贱,此案不了了之。

第二个受害者叫玛丽.安.尼科尔斯,42岁,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以卖淫为生。8月31日,有人在人行道上发现了她的尸体。她的喉管被切断,腹部被切开,五脏流在体外。这一次,《泰晤士报》报道了此案,称这个不知名的凶手为“白教堂杀手”。

白教堂位于伦敦东城,是全市最贫困的地区。两个妓女被杀都发生在白教堂区。9月8日,在白教堂区的一座公寓里,警察发现了第三个死者,死者名安妮.查普曼,47岁。安妮死得更惨,她的头被凶手割下,腹部被大开膛,凶手挖走了她的卵巢和一只肾。此案震惊了英伦三岛,市民谈虎色变。三起血案发生在半径约200米的范围内,伦敦警察厅干什么去了?

当警方毫无目标地搜索可疑对象时,凶手给伦敦一家通讯社寄了一张明信片,信中叙述了三起血案的细节,表明了他对妓女的仇恨,同时声明还要继续杀人。信末署名“剖腹狂杰克”。一时间,整个英国为之震动,“剖腹狂杰克”的名字甚至远播海外。

“剖腹狂杰克”继续在作案。9月29日,一个名叫伊丽莎白.斯特赖德,年已45岁的妓女被杀,成为第四个受害者。死者只是气管被割断,脸上有几道刀痕。案发后才一个小时,又一个妓女被杀。死者叫凯瑟琳.埃多斯,她的腹腔被剖开,肝脏置于脑袋的一侧,肠子则缠在脖子上,一只肾被凶手取走。

两处作案的现场均在警察巡视的范围以内,“剖腹狂杰克”是如何得手的?警察为何连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发现?四面八方的呼声要求伦敦警察厅厅长辞职。

面对着野兽般的“剖腹狂杰克”的挑战,警察厅一筹莫展。

10月16日,凶手给伦敦治安部门寄了一个邮包,里面竟是凶手吃剩下来的半只肾。

11月10日,一个颇有姿色的年仅25的妓女玛丽.简.凯利在她的卧室被杀,成为凶手的第六个刀下鬼。玛丽的整个身躯被肢解,耳朵、鼻子被割掉,肠子被钉在墙上。凶手按对称形将死者的心、肾脏、乳房陈列在桌上。

警察厅威风扫地,舆论界则差不多要爆炸了。警察厅长、内政大臣相继引咎辞职,白金汉宫三次向首相索尔兹伯里勋爵下诏书,命令缉拿凶手归案。

几十个警察化装成女人在街上游荡,诱捕凶手。上百名警察日夜在白教堂区巡逻。可是到了1889年新年伊始,警察厅末作任何解释,就把白教堂区的警察统统撤走了。据警察厅透露,“剖腹狂杰克”已自杀身亡,其真实姓名尚不能披露。

白教堂区的市民在揣揣不安中度过了1889年的第一个月,“剖腹狂杰克”再也没有露面。大家相信,他真的死了。可是,这个“剖腹狂”究竟是谁?他为什么专杀妓女?

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于1889年在《明星日报》上说:“剖腹狂杰克是个属于无党派人士范畴的社会改革家”。作家以此挪揄由于杰克的疯狂而引起白金汉宫对伦敦下层社会的注视。至于杰克的真相,作家并不清楚。

“剖腹狂杰克”闻名于世,法国出版的六卷奉的《罗伯特大辞典》依据伦敦发生的系列杀人案特意收列了“剖腹狂”这一个词。为了探究“剖腹狂”的庐山真面目,许多人乐此不疲。

1928年,记者伦纳德.马特兹所著《剖腹狂杰克之谜》一书出版。书中说,凶手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外科大夫斯坦利。斯坦利的儿子因为与妓女玛丽鬼混而染上梅毒,两年后一命呜呼。斯坦利发誓要为儿子报仇,向玛丽的同伙打听她的行踪,为避留下活口碍事,斯坦利将她们一一杀掉,直到11月10日肢解玛丽,解了心头之恨。但是据知情人说,玛丽尸检证明,她没有梅毒。这一说可靠吗?

1938年,威廉.斯特里沃特撰写了《剖腹狂杰克之谜新解》他说杰克是一个助产婆,她因私自堕胎被一名妓女告发,她出狱后地使用骇人的手段向所有卖淫女子施加报复。

1959年,唐纳德.麦加.考密克出版了《剖腹狂杰克的真面目》一书,他说凶手是俄国的一个医生,名亚历山大.彼达琴柯。生性残忍,嗜血成性,俄国特意把他解押到伦敦释放,让他为害英国。这一说有点荒诞无稽,因为从“剖腹狂”写的信看,他是个英国人。

1970年,《犯罪学专家》杂志刊载一文,称“剖腹狂杰克”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克拉伦斯公爵。他因患梅毒而沦为疯子,因疯而杀人。

1976年,斯蒂芬.奈特著《剖腹狂杰克之谜最终答案》一书,此书如是说:克拉伦斯公爵与一俊俏的模特儿相爱,秘密成婚并生一女。女儿出生后托付给玛丽抚养,后来玛丽沦落风尘,她向她的女伴透露了这一丑闻并图谋以此要挟王室。维多利亚女王为了维护王室声誉,下令将玛丽及其女伴一一除掉。

凶手是谁?众说纷云。其实,有关剖腹杀人系列案的全部案卷保管完好,存放在伦敦警察厅的保密室里。按照英国法律,到规定的年限后,案卷方可公开。此案卷到1992年期满,届时我们能否从案卷中揭开杀人狂的真相吗?

据1965年出版的《恐怖之秋》和《剖腹狂杰克》两书透露,案卷中记载的凶手真名叫蒙塔吉.约翰.德鲁伊特,30岁,典型的英国人,出身于医生世家,本人是律师,居住在距白教堂区不远的英纳寺院,1888年12月3日失踪,12月31日在泰晤士河发现其尸体。但是,蒙塔吉.约翰.德鲁伊特为什么要残杀妓女呢?警察厅为什么对凶手的真名秘而不宣呢?这一切,书中没有作出回答。

革命党成立之谜

在20世纪初的俄国,小资产阶级人数众多,犹如汪洋大海。那时最大的小资产阶级政党是社会革命党,它在俄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对俄国社会革命党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俄国社会革命党成立于何时的问题上,学术界各执一说,迄无定论。主要说法有:

一曰“1901年成立说”。在原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7卷中写道,俄国社会革命党成立于1901年。祖波克主编的《第二国际史》第2卷中认为俄国社会革命党产生于1901年末期。《苏联百科词典》(第3版)和杰拉尔德.豪厄特的《世界历史词典》中都认为俄国社会革命党成立于1901年。

二曰“1902年成立说”。在前苏联学术界,持这种说法的首推波克罗夫斯基的《俄国历史概要》(下册)。此外,在波斯别洛夫主编的《苏联共产党历史》(第1卷)中,在约夫楚克著的《普列汉诺夫传》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说法。甚至在奥热戈夫主编的《俄语词典》中也说俄国社会革命党是在1902年组成的。我国学术界大都沿袭此说。例如,在我国学者编著的《世界历史词典》、《世界政党词典》、《大俄汉词典》及作为部分高等院校教材用的《世界近代史》中都能找到这种说法。甚至在我国出版的列宁著作中译本的注释中也认为俄国社会革命党是1902年初成立的。

三曰“1901—1902年成立说”。《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和《苏联百科手册》中认为俄国社会革命党是1901年底至1902年初成立的。

近年来,前苏联学术界对俄国社会革命党的研究深入了一步。在1984年出版的《俄国非无产阶级政党》一书中,对俄国社会革命党的渊源及其组织的建立过程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考察。这本书实际上也以为俄国社会革命党在组织上是1901—1902年建立的。据这本书中说,在19世纪60年代产生的俄国小资产阶级政治流派——民粹派中,从最初起就存在革命的一翼和自由主义的一翼。在60-70年代,革命民粹派的影响占优势。在1879年成立的“民意党”组织活动时期,革命民粹派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革命民粹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对于民意党人却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80-90年代的反动时期,没有提出同专制制度作斗争问题的自由主义的一翼成为民粹派中占统治地位的一翼。90年代中期,在民粹派中开始看到重新审查自己的学说使之适合于新的历史条件的倾向。结果形成了新民粹主义,这种新民粹主义是重温欧洲流行的机会主义的老民粹主义。

到90年代中期,革命民粹派经历了思想和组织危机。主要从事出版活动的侨民组织伦敦的“自由俄罗斯报刊基金会”(1891—1901年)、巴黎的“老民意党人小组”(1893—1901年)和“农业社会主义同盟”(1900年)以遗产的主要保存者的姿态而出现了。民粹派侨民的更年轻的一代倾向于90年代初在伯尔尼出现的俄国社会革命党人同盟。不久,社会革命党人这个术语便成了革命民粹派的公认的符号,它代替了过去的“民意党人”这个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