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学会了幽默,全世界都会欢迎你
78414800000003

第3章 顶级幽默修炼术,把谈笑风生变成一种习惯

每次听到别人侃侃而谈,你是不是特别羡慕呢?因为笨嘴拙舌的你只能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至于你说了什么,根本就没有人在意。渐渐地,你也想“咸鱼翻身”,来一个漂亮的“逆袭”,这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顶级幽默修炼术!

1.幽默的“婴儿期”——从说笑话开始

有的人天生具有幽默感,他们每次开口说话,都会将快乐和欢笑带给周围的人。这种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是他人心目中的“乐天派”“开心果”,自然也会被他人所喜爱。但有的人的幽默感就稍差一些,他们似乎整日里不苟言笑。自己都不露出笑脸,又怎么会给他人带去欢乐呢?这类人走到哪里都会较为孤僻,身边没有什么朋友。

如果那些孤僻冷漠之人能够改变自己的风格,尝试着学会风趣幽默,必然会打破自己现有的交友范围,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不过,大谈理论、坐而论道总是最为简单容易的,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有的人在尝试幽默的过程中,由于采取了不科学或是不适合自己的方法,不仅没有达到幽默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弄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

其实,学习幽默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每个性格孤僻或是说话刻板的人都会尝到幽默带来的快乐果实。一般来讲,在学习幽默的初期,或者叫“婴儿期”,应该从学会讲笑话开始。那些在荧屏上把他人逗得哈哈大笑的喜剧大师,他们的幽默天赋并不全都是与生俱来的,有很多幽默大师、喜剧明星都是经过后天训练才获得成功的,他们同样是从练习说笑话开始的。

在练习说笑话的时候,有几项原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如不能落入恶俗的圈子、笑话中要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等。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几个经典笑话,希望大家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能够找到学会幽默的黄金钥匙。

笑话一则:

小明考试回家,妈妈问他:“考得怎么样啊?宝贝。”

小明回答说:“妈妈,我只有一道题错了!”

妈妈问:“什么题呢?”

小明说:“问三乘七等于几?”

妈妈问:“你写的等于几?”

小明说:“这道题我是真不会,所以我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一个二十。”

笑话二则:

我在晚上吃夜宵时喝了点儿酒,回家的时候被交警查酒驾。我被拦下后问交警:“受伤了用酒精消毒,算不算酒驾?”

交警很肯定地跟我说:“这不算酒驾。”还关心地问我:“你伤哪儿了?”

我看了他一眼,小声地回道:“伤心。”

笑话三则:

妈妈给4岁的女儿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完之后,妈妈问女儿:“宝贝,如果你和小朋友玩,你的小朋友掉进缸里了,你该怎么办呢?”

女儿想了想,淡定地说道:“去找司马光啊!”

笑话四则:

一天,小美和她男友开车出去兜风。车快没油了,刚好旁边有个加油站,开过去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把她男友的帽子刮跑了。小美的男友对她说:“我去捡帽子,你帮我加油。”

男友刚跑开不远,就听到小美在他后面大喊:“加油!加油!”

笑话五则:

有一天,老师带一群小朋友到山上摘水果,她宣布说:“小朋友,摘完水果后,我们统一一起洗,洗完可以一起吃。”

所有小朋友都跑去摘水果了。集合时间一到,所有小朋友都集合了。老师问:“小华,你采到什么?”

小华说:“我在洗苹果,因为我采到苹果。”

老师问:“小美你呢?”

小美说:“我在洗番茄,因为我采到番茄。”

老师问:“小朋友都很棒哦!那阿明你呢?”

阿明说:“我在洗布鞋,因为我踩到大便。”

笑话六则:

老师在课堂上对小明提问,小明站起来却一声不吭。

老师:“小明?”

老师:“小明?”

老师:“小明!你怎么回事啊?你到底知不知道答案啊?好歹吱一声啊!”

小明:“吱……”

2.言简意赅的话语,最易产生幽默感

刚刚提到了讲笑话是练习幽默的基本功,所以很多朋友便据此将幽默和笑话混为一谈,他们认为会讲笑话的人一定就是擅长幽默的人,这种说法未必站得住脚。我们权且这样来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只会讲笑话的人,未必懂得如何去幽默;而懂得幽默的人通常都善于讲笑话。

幽默是依照不同情境而产生的,具有主动性;笑话则只能被动地去适应某个情境。有时候,幽默不需要长篇大论,甚至有时不需要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同样可以表达出幽默;笑话则不同,它有长有短,且依赖于语言表达。

现实生活中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有一些朋友往往无法把握笑话和幽默之间的尺度,通常用赘余的语言来表达幽默,这样不但不会产生幽默感,还会令他人产生厌烦的情绪。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小张在食堂排队买早饭,售卖油条、豆浆的窗口排出了长长的队伍。小张低头一边查看手机一边跟随着队伍慢慢前行。十几分钟后,终于要轮到小张买油条了。他前面的一位同事在买完油条后,猛一回身和身后正在摆弄手机的小张撞了一个满怀,手里的油条在小张的外套上蹭上了一片油渍,这件刚刚购买不久的外套顿时变得污秽不堪。这位同事满脸愧疚,打算替小张擦拭干净,但手里的油条又无处可放,一时之间显得非常尴尬,连声向小张道歉。

小张低头看了看身上的油渍,又看了看同事那尴尬的表情,微微一笑说道:“没关系,这几天我正打算洗一洗这件衣服呢,今天终于有借口了。不过你却吃亏了,刚买的油条让我的衣服先吃了一口。”说完,小张和同事相视一笑。

类似这种尴尬的情况我们几乎每天都可能遇到,有的人选择了不依不饶,和对方大吵大闹,要求给予物质赔偿;有的人虽然没有如此极端,但也只是板着面孔说上一句:“没事,没事。”让对方的处境更显尴尬。小张这种幽默处理方式是最为完美的,他不仅化解了两个人的尴尬局面,也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平易近人的和善印象。由此看来,幽默的力量还是非常大的。不过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幽默只有通过言简意赅的言语来表达,才具有极强的幽默感。

我们来设想另外一个和上述小张的例子相同的场景:一个人的衣服同样是被他人不小心弄上了污渍,这个人本来打算幽默一下,但话语却啰里啰唆、冗繁赘余,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

“只是蹭上一片污渍已经很幸运了,如果你手里端的是一碗热汤,我岂不是就要变成热狗或落汤鸡了!哈哈。那个样子肯定特别惨吧。如果你手里拿的是一把匕首,那我就更倒霉了,所以啊,我觉得现在只是蹭上了一些油渍,已经很幸运了。倒是你的油条惨了一点,它把我的衣服弄脏了,相信这油条也不能吃了,我看你还是再买一些吧。”

如果在小张遇到的这种情境下,有一段这样的长篇大论,相信每个人都会头疼不已,没能听到最后就转身跑掉了。虽然这段话依然表达了幽默的色彩,但却过于冗长,极大地削减了其自有的幽默感。上面这段话已经不属于幽默的范畴,应该把它归入普通笑话的行列了。

讲笑话和制造幽默在如此对比之下,优劣立判。只有用最为简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传达给对方一种轻松愉悦的信息,才属于高明的幽默。我们在制造幽默的时候,应力求语言的简短有效,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让误会加深,让尴尬加剧。

3.反其道而行,正话偏偏要反说

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一种,我们习惯将它称为“说反话”。只要运用和本意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话语,来表达原定的意思,具有讽刺、否定和嘲弄的话,都可以称之为“反语”。下面来看几则运用反语的生活例子。

在学校,教师面对迟到的学生,往往会如此应对:“我觉得你明天只要再迟到5分钟,就不会遭到批评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上课了。”

教师本意为不希望学生迟到,但如果直白地表述,学生只会当作一种例行批评,受到的教育和自我批评力度相对较小。但如此运用反语,收到的效果要比直白表述强得多。

在外喝醉酒的丈夫满身酒气地回到了家里,躺在床上难受地滚来滚去。怒气冲冲的妻子强压怒火,说道:“下次再多喝一些,喝得烂醉如泥、昏睡过去以后,就不用这么难受了。”

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妻子的本意肯定不希望丈夫“再多喝一些”。一个喝酒难受,一个怒不可遏,如果此时妻子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有可能会引发一场“战斗”,这样正话反说的策略,反而会令丈夫倍感羞愧。

世界闻名的大文豪萧伯纳正在家中写作的时候,有一位当红女明星登门拜访。寒暄了几句后,这位满身珠光宝气的女明星说道:“萧伯纳先生,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希望能够嫁给你。我想我们一定会非常般配。你想象一下,以后我们的孩子拥有你的智商和我的外表,这将是多么美好啊。”

萧伯纳努了努嘴,将手摊开说道:“如果我们的孩子拥有我的外表和你的智商,那简直就是糟糕透顶了。”

萧伯纳面对女明星的追求,巧妙地使用了反语来加以婉拒,得到了比直接拒绝更佳的效果。

由此可见,反语具有嘲弄、讽刺的作用,能够增强我们语言的战斗力。上课时,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现在看来,上课睡觉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因为这样的话,喜欢说话的你就无法影响其他同学了。”这里的“无害”“有益”就是老师运用的反语,来强调老师希望学生上课不要睡觉的要求。另外,运用反语可以鲜明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还可以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说话或文章的幽默感。

反语虽然有很多优势,但使用反语的时候应该注意几项原则,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第一忌滥用

反语因为含有讽刺的味道,所以要注意立场,分清对象。对待自己人要避免立场和态度不明确,有意见可提出来商量,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滥用讽刺性反语。如果不分情况、不分对象地滥用反语,不仅达不到幽默的效果,还会引来他人的不满和攻击。

第二忌含糊

运用反语必须注意鲜明性,要避免含糊,要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反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我们使用的反语令别人听不懂,甚至产生了误解,那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准确、恰当地使用反语,才能令我们的幽默被他人所接受。

有一位办公室职员,早上到公司后就开始忙碌,一直到了上午10点多钟才有时间吃早饭。他拿出面包刚吃了一口,就被刚刚进门的同事发现了,这位同事笑着说:“哎哟,我说你这午饭吃得太早了吧!”

这位同事想要表达“早饭吃得太晚”这层意思,但是他选择了正话反说,在此等情境之下,明确的幽默色彩尽显无遗。

4.幽默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无招胜有招

幽默的最高境界为“无招胜有招”。在练习幽默的初期,我们似乎不能做到随心所欲,甚至在最佳情境已经过去了,才找到最适合此情此景的幽默素材。“以不变应万变”,这本是一种道家哲学,它指事物时常变化,我们办事要注意观察其变化,处变不惊。随着我们制造幽默的次数不断增加,使用幽默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最终无论身处何种情境,幽默素材、幽默语言都能够招之即来,真正做到“无招胜有招”,不再刻意地去寻找幽默情境,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下面来看一下世界闻名的萧伯纳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有一天,一位女作家前往萧伯纳的家拜访他,但不巧的是萧伯纳不在家。这位女作家性情急躁,但又对萧伯纳非常仰慕,于是留下了一张字条,上面写道:萧伯纳先生,我对您仰慕已久。今日拜访,您不在家。我决定这周四下午4点到6点之间再来拜访,请您在家中等候。

萧伯纳回家后看到这张字条后,便将它给那位女作家邮寄了回去,并在后面加上了一句话:萧伯纳先生也是如此。

前来拜访他人本应怀有一颗虔诚谦虚之心,而这位女作家却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若是换作他人,必然会心中不快,然后将字条丢在一旁置之不理。而萧伯纳没有这样做,他在字条后留下了一句话,巧妙地制造了一个幽默,并将这些话语原封不动地送还给了女作家。不知道这位女作家看到萧伯纳的话语会作何种反应。

另有一次,美国纽约市的妇女行动委员会发起了一次拍卖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世界和平,为联合国捐助款项。他们决定举行一次著名作家签名的书籍拍卖活动。他们同样邀请了萧伯纳,希望这位世界著名作家将自己出版的作品签名拍卖。萧伯纳再三考虑后,写信拒绝了妇女行动委员会的邀请,他的理由是:现在的委员会还不具备举行如此大型活动的能力,因为这项活动实在是太艰巨了。

而这个妇女委员会的做法甚是有趣,他们不顾萧伯纳的反对,将这封回信和其他作家的签名书籍同时拍卖。结果令人咋舌,一般作家的签名书籍每本最多拍卖到了70美元,而萧伯纳这封回信却以170美元的高价被人买走。萧伯纳得到这个消息,摇着头笑道:“早知如此,我应该多写几封信。”

对该项活动承办者持有否定态度的萧伯纳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回信能够拍卖出170美元的高价。这种情况是自己所无法左右的,因此萧伯纳只能以幽默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将“以不变应万变”“无招胜有招”的理论用于制造幽默之中,往往需要拥有极深的文化修养及内涵,掌控外物变化的能力,拥有随机应变的机智。这些正是幽默大师的基本素质。

5.做一个幽默的“小偷”,以偷换概念增强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讲到一个经典的病句现象——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语文学习中,它经常被用到人与人的争辩或具体事件的操作之中,来达到驳倒、击败对方的目的。

细细探究会发现,偷换概念是一个歪曲对手言论的逻辑谬误。犯下这个谬误的人会把对方的言论重新塑造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立场,然后再对这立场加以攻击。但事实上,这只是误导人的谬误,因为对方真正的论据并没有被推翻。

三国时期诸葛亮游说东吴,其目的是“联吴抗曹”。而当时东吴谋士都趋向于投降曹操,他们在同诸葛亮进行争辩的时候,一位谋士提出了这样一种论点:“刘备被曹操击败,刘备胆怯,因此要联合东吴,如此胆小之人怎能成就大事。”

诸葛亮反驳道:“我家主公同曹操苦战多日,终因兵少将寡而失败,这是无奈之事;东吴兵精粮足,还没有同曹操交战就主动投降。若谈到胆怯,究竟是我家主公胆怯还是东吴精英胆怯呢?”诸葛亮的一番话,令东吴谋士哑口无言。

在这里,东吴谋士的攻击对象是刘备,论点为“胆怯”,而诸葛亮在依旧抓住论点“胆怯”的同时,巧妙地将对象由“刘备”偷换成了“东吴精英”,将对手彻底驳倒。中国古代的“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浑水摸鱼”等,都包含了偷换概念的意思。

如果将这种经典智慧运用到制造幽默中,同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来看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

爸爸将正在外面玩耍的两个孩子抓了回来,对妻子说:“我不认为孩子们应该在外面乱跑,他们应该在屋子里学习。”

妻子回答道:“我觉得也对。我们应该把孩子们关起来,不让他们走出屋子,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

在这里妻子将丈夫提出的“在屋子里学习”,偷换为“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通过制造这样的幽默方式来表达自己支持孩子出去玩儿的想法。

小明骄傲地对小王说:“我比你长得高。”

小王撇了撇嘴说:“你再高还能比姚明高吗?”

小明本来是拿自己和小王比的,但小王却将“自己”偷换为“姚明”,向小明传达了一个“大家都比姚明个子矮,姚明才是真正高的人”这样一个信息。

偷换概念需要以反应迅速、机智灵活为保障,因此很多世界名人都非常喜欢这种制造幽默的方式,大文豪歌德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日,歌德正在散步,迎面走来一个对他极为不友好的人。这个人故意挡在歌德面前,而且还用挑衅的口吻说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歌德一笑,回答道:“我和你恰恰相反。”说完便闪在了一边。

那个挡路的人本来想将歌德比作傻子,没想到歌德却偷换概念,将“傻子”的帽子回扣在他身上。不仅幽默效果尽显无遗,还有力地还击了对手。

总结一下“偷换概念”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以曲解的方式来解读对方言论,再将之后的理论推翻,当作推翻了对方的理论。

(2)在对方言论中,找到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并利用该文字的歧义进行反击。

(3)找到一些和对手相同立场的人,并将这些有相同立场的人驳倒,进而挫败对手。

(4)杜撰虚拟一个在各方面,尤其在行为、理念方面遭受到批评的人,找到这个虚构之人和我们的对手之间的相同点,然后进行攻击。

6.幽默大师都懂得如何“夸夸其谈”

如果我们将那些名满天下的幽默大师的姓名排列在一起的话,会惊奇地发现“幽默大师”只是他们众多称谓中的一个罢了。人们更习惯把他们称为作家、戏曲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演说家等。这些幽默大师不仅文思如泉涌,而且妙语连珠,如萧伯纳、歌德、马克·吐温、周恩来等。

为什么最懂得幽默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健谈之人呢?首先他们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中国有句古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自身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自然能够在需要发言的时候派上用场。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即便满脑袋都是发言的念头,也不会有令人欣赏的谈吐,只不过徒增一些“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罢了。

由此看来,那些不懂得如何制造幽默的人不是缺少制造幽默的手段,而是缺少制造幽默的文化底蕴。只有将自己变为一个“健谈”之人,才能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幽默的问题。所谓“健谈”,就是指善于谈话,滔滔不绝,经久不倦。我们可以将善于谈话理解为善于交流。交流,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因为人生在世总需要同人交往,这对于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十分重要。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方法,希望能够对那些不善言谈的人有所帮助,让他们变得像幽默大师那样健谈、善于表达。

大方表达、勇于表达

人们为什么怯于表达?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意见别人难以接受,担心表达后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其目的还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人一旦产生了私心就会变得难以和别人融洽相处,即便表达得头头是道,往往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方很难接受。所以,我们一定要勇于表达,大方地表达。在表达的时候,内心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语气,心平气和地去表达,抱着平等、平和交流的心态,一定能够感染对方。

不断丰富自己

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会阻碍顺利表达、交谈,这个道理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所以那些不善表达和交流的朋友,一定要多学习,多读书看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一个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的人是无法感知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变化无穷的。

在提高自我文化修养的同时,还应该多接触社会生活,多进行人际交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才能积累丰富的谈资,才能在交谈的时候令众人为我而倾听。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中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

自信者最美丽

建立自信的一刻,已经成功一半了。《曹刿论战》中提到:夫战,勇气也。交谈如同打仗,心态和意愿是第一位的。当你建立自信、增强胆识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世间的事务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复杂和困难。

健谈者善于倾听

健谈并不代表自己完全占据交谈的主动,并不代表不容许他人发言。健谈的人更善于倾听。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意图,自己接下来的表达才能有的放矢。有的人总强调自己如何健谈和善于表达,结果滔滔不绝讲了一大堆,人家也不乐意接受。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接纳他人,并及时与他人沟通,这样的表达才会达到好的效果。

当你成为健谈的人后,自然拥有制造幽默的基本条件,假以时日,必定会在幽默这个平台上有所成就。

7.一语双关,注意“话中有话”

一语双关,又称“双关”,这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具体来讲,双关其实是由两个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单位词组成。第一个词的意思停留在字面,是大家显而易见的;第二个词的意思则蕴含在深层次中,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双关的使用者所表达的意思重点为第二层,两层意思在表面上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体性”,实则不相干或毫不相干,利用这种反差来表达一种诙谐幽默之感。一般来讲,双关具有不同程度的幽默感,至于幽默感的强弱,则是由两个双关词的反差程度来决定的。反差越大,幽默感越强;如果两个双关词的反差较小,甚至不会达到幽默的效果。

创作幽默感较强的双关语,需要作者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将本身不相干的语言素材临时组合成“一体性”的表意形式,又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表意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肆虐中国,国民政府也从南京迁到了“陪都”重庆。日寇的飞机对重庆展开了轮番轰炸,山城百姓苦不堪言。只要防空警报一拉响,士农工商三教九流都得马上丢下手里的活计,钻进防空洞。当时正在重庆的陈寅恪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内心感慨万千,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见机而作

下联:入土为安

陈寅恪先生利用双关的写法,将“入土为安”引申为“躲避轰炸”,不仅非常有意思,而且道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无奈。

1945年8月14日,日本迫于国际局势,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各地一片欢腾。不久,某报副刊面向读者出联征对,其出句是:“中国捷克日本。”见报后,有很多尝试的人。经评委反复筛选,最终获得一等奖的对句是:“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双关式对联,也得到了读者的一致赞赏。

就在我国古代,同样有很多双关幽默的例子。大家熟知的纪晓岚与和珅之间,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两个人同朝做官,纪晓岚官为侍郎,和珅官为尚书。有一天,两个人在一起谈论事情,和珅突然指着一条狗问道:“是狼(侍郎)是狗?”这种双关很明显是将纪晓岚比作狗。

但纪晓岚毫不示弱,马上还击:“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这则故事让我们这些后人看后,不禁捧腹大笑。

只要善用双关之语,你的幽默就会锦上添花。

8.文字修辞水平决定幽默的水准

单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讲,如何评价一篇文章是不是好文章,它的文字水平是不是高深呢?当然要从文章的语言入手,一篇辞藻华美、生动形象的文章必定符合好文章的判定要求。如果将问题再深入一点——如何才能做到语言华美、生动呢?有没有立竿见影的好办法呢?

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拿到校园中,去咨询一下那些正在专心苦读的学生,立时就会得到明确的答案。想要令语言变得华美生动,从提高文字的修辞水平入手是最有效果的。所谓文字修辞,就是写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可以分为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寄寓、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

如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能够灵活地运用以上各种修辞方法,创作一篇优美的文章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下面来鉴赏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将叶子比喻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将广场比作海洋,纪念碑比作山冈,画面感极强,具有实足的感染力。“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三个相同句式的句子排放在一起,形成排比句式,气势恢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名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蜀道的艰难。

由此可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不仅需要自身的文化内涵积累,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表达技巧。制造幽默亦是如此,我们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妨将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运用其中。

著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心不在焉的毛病是很闻名的。这天,马克·吐温乘坐火车去旅行,途中列车员例行查票,但当列车员走到马克·吐温面前向他要车票的时候,马克·吐温翻遍了衣袋都没有找到。幸好这个列车员认出了这位世界闻名的大作家,便安慰马克·吐温说:“马克·吐温先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您实在找不到,也不碍事。”

谁知道马克·吐温摇了摇头说:“唉!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这个该死的车票,不然我就变成无头的苍蝇了!”

列车员不解地问:“为什么呢?”

马克·吐温回答说:“如果找不到车票的话,我怎么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呢!”

马克·吐温运用了比喻修辞的手法,将自己比作无头苍蝇,让人看后忍俊不禁。

另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法国旅行,他乘火车去某个城市。那天下午他非常累了,十分想睡觉,于是请求列车员在列车到达城市时把他叫醒。但他首先解释说,他是个睡觉睡得很死的人,“当你把我叫醒时也许我会大声抗议,但你不要理会,就把我当作是个稻草人,横竖把我推下车去就行了。”

交代完毕后,马克·吐温安心地去睡觉了。一觉醒来,正值半夜时分,火车已经驶过了他要去的城市。他马上意识到是列车员忘记在路过的时候叫他下车了。他非常生气,找到列车员,跟他嚷了起来:“我有生以来还没生过这么大气呢!我现在就像火山爆发一样!”

列车员却心平气和地望着他,说:“很可惜,您这座火山的威力一点儿也不强大。因为您发的火与刚才列车到站时被我推下火车的那位美国人相比,还没有他的一半大呢。”

马克·吐温把自己的怒气比作火山爆发,不过很可惜的是他这座火山并没有让列车员感到害怕,读后令人莞尔一笑。

9.制造“连环计”,让对方掉入你的幽默“陷阱”

幽默不仅有令人发笑、消除尴尬的作用,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还能够产生挖苦、讽刺的效果。有时候我们打算对某个人进行讽刺,但又不能用较为直白的话直接表达,这个时候就可以将“幽默”当作自己的武器。因为幽默能令人发笑,而人在发笑的时候是戒备心理最差的时候,以幽默的方式,来掩盖我们的意图,就会使对方一步一步地走进我们的语言“陷阱”中。

马克·吐温先生在参加一次酒会的时候接受一些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他对现在美国国会有什么看法或意见的时候,马克·吐温说道:“坦诚地讲,在现今的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崽子。”记者将他的话发表在了刊物上。刊物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国会的议员们要求马克·吐温收回自己的话语,并且登报道歉,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在重重压力之下,马克·吐温在报纸上发表了这样一张启示:前段时间,我在酒会上说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崽子。没想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经过再三考虑,也认为这句话非常不妥当,也是不符合事实的。特登报声明,我把我的话修改一下: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崽子。

马克·吐温在酒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之所以引起了议员们的反对,是因为马克·吐温的话令他们不舒服。“有些人是狗崽子”,每个议员肯定都会想:我在不在马克·吐温所说的“有些人”之中呢?所以他们一直要求马克·吐温道歉,没想到的是,马克·吐温将这句话改为“有些人不是狗崽子”,既推翻了自己先前的话,又能继续表述自己对美国议员的不满,更为重要的是,这句修改过的话令议员们无可奈何,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马克·吐温给他们预备的“陷阱”中。

另有一次,马克·吐温向自己的邻居借读一本书,邻居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不过却告诉马克·吐温一条规则——“在我家借走的书必须在我家里阅读”。马克·吐温照办了。

一周后,这位邻居来到马克·吐温家,向他借割草机。马克·吐温笑着回答说:“没问题,不过我也制订了一条规矩。在我家借走的割草机必须在我家草地上使用。”

风趣幽默的马克·吐温,这次给自己的邻居挖了一个“陷阱”。上次他来到邻居家借书,虽然必须在邻居家阅读,但总是可以读书的;这次邻居来借割草机,马克·吐温却规定只能在自己的草地上使用,很显然,邻居只能在马克·吐温家里帮助他割草了。

还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参加一次文化论坛讨论。有一位牧师在讲台上进行了数小时的演讲和说教,下面的听众已经昏昏欲睡了,马克·吐温更是觉得讨厌之极。于是他一推桌子站了起来,说道:“牧师先生,你的讲演真是太美妙了。不过我要陈述一件事实,那就是你所讲演的内容我曾经在一本书中见到过,而且你说的每个字都在上面。”

这位牧师听后十分不悦,撇着嘴说道:“马克·吐温先生,我所演讲的内容绝非抄袭,我以我的人格保证!”

马克·吐温继续不依不饶,说:“可我的确在一本书中见到过你所讲的每一个字,请大家相信我,一字不差。”

“马克·吐温先生,你把那本书借给我看一下,如果我的演讲词是抄袭的,我就永远不再从事牧师工作。”牧师发怒地说道。

几天后,这位牧师接到了马克·吐温邮寄来的一本书,那是一本字典!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牧师着着实实地掉进了马克·吐温的“陷阱”中。马克·吐温向他陈述了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字典中的。这位牧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以为马克·吐温指责他抄袭,当他接到马克·吐温寄来的字典时,一定会目瞪口呆,后悔自己用牧师身份来做保证。

由此可见,给别人设下“陷阱”的高级模式就是以诙谐幽默来代替情绪激昂的指责,避免了其中的懊恼,但同样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