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智商综合培养方案
7850800000029

第29章 记忆能力

记忆是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过去经验的智力过程,对开发智力有着重要作用,是智力诸因素借以发展的基础。编创符合孩子识记的记忆方法,帮助孩子训练记忆力,并设计一些在理论原则指导下的游戏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是孩子早期智商培养的重要内容。

儿童记忆的含义

记忆就是指人脑对过去所看过、听说过和经历过的事物储存下来。婴幼儿在生活中感知到外界的事物,经过亲身的体验和思考,把有关的经验在脑里保存一段时间,需要时就把这些保存着的经验重新呈现出来,这就是记忆。

记忆的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回忆(也称为重视或再现)三个环节。

识记

识记是识别事物和记住事物,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一步。人的一切记忆都是从识记开始。识记分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随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或刻意地去记住什么事物而是很自然地记住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例如,某次幼儿去看病,医生给他一粒糖吃,第二次他再去看病,很自然便记起上次医生曾给他吃糖的事。

至于有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孩子需要付出努力去记住一些东西,例如,老师要求每个孩子明天带一本故事书来学校,孩子要用心记住老师要他做的事,这便是有意识记。

保持

保持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二步,把识记到的事物在脑子里经过加工,然后储存起来。如果没有保持的内容,就不会有回忆。在保持阶段,记忆的内容会有质和量的变化。质的变化是指个人在获得新的经验后,再改进或补充原来所保持的记忆内容。例如,某个幼儿最初时只看过红苹果,在他脑里所保持的有关资料,便记录苹果是红色的,但其后他见到青苹果和黄苹果,脑里所保持的记忆内容便产生本质上的变化,即记住苹果既有红色,又有青色和黄色。至于记忆内容量的变化,最显著的情形便是遗忘。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记录不能保持或出现错误的回忆。一般来说,一些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或对他没有多大意义的事,都容易被遗忘。抽象的事物也比形象的事物易被遗忘。此外,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学习过多的东西也容易遗忘有关的内容。所以,保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资料储存,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即所储存的资料会不断起着量和质的变化。

回忆

回忆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三步。在保持阶段储存下来的资料,经过刺激物的作用,再重新出现,这便是回忆。回忆也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无意回忆并没有预定的回忆意图,而是不由自主地记起以往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物。例如,某个孩子曾被狗咬过,他以后一见到狗便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以前被狗咬过的情形,心中感到害怕。有意回忆则是有目的地、刻意地去回忆。例如,老师叫孩子在回家途中,留意看看每一辆车是不是都有轮子。孩子依老师的话去做,第二天回校把前一天所看到的向老师忆述。又如,老师叮嘱幼儿带一本图书回校,他回到家里便用心回忆起老师的嘱咐,记起要把一本图书带回学校交给老师。

识记、保持和回忆是记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有识记才有可以保持的内容,有了识记和保持的内容才可以对经历过的事物有所回忆。

记忆能力要靠培养

记忆,是人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或语言的再认和再现。正如当孩子回忆过去的某件事情时,就会惊喜地说:“啊!想起来了。”这是他将自己头脑里早已储存的形象同正在探寻的东西沟通起来的结果。可是,有的孩子却说:“每次考试前,我都记得牢牢的。可是考卷一发下来,看到题目就头疼,怎么也想不起该如何下笔了。”这就是孩子记忆力不同的表现。

幼儿时期记忆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惊人的。幼儿在一年时间内所记住的内容,如果让成人来记,大约需要五十年的时间;大多数人成年后都不如幼儿时期记忆力好。我国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幼年博闻强记,读书几遍后就能随口背诵,5岁就熟读了诗、书、易、礼、乐等五经。有一天,他问老师:“人都说有六经,为什么只让我读其中的五经。”老师回答说:“《春秋》不值得一读。”黄庭坚却不以为然地说:“既然称作经书,怎么能不读呢?”于是,自己找来《春秋》,十日成诵,无一字遗!相传,我国宋代民间曾经推举出100多名“念书童子”。这100多童子名中,4~5岁的有10人,6岁的5人,7~8岁的24人,9~10岁的28人,他们大多能背诵《论语》、《孟子》、《孝经》等十来种书。尤为可贵的是,其中一位10岁的孩子,竟能背诵经、史、子书达17种之多。

人的记忆能力,有其天生的一面,但主要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世界上许多记忆力超常的人,都是经过不断训练的结果,而极少有得天独厚、因遗传而具有特别好记忆力的人。

世界历史上有一个“神童”卡尔·威特,他6岁左右毫不费力地记住了三万多词汇,能讲5种外语。8岁就熟练地掌握了德、法、意、拉丁、英语和希腊语等六种语言,并懂得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解数学题;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学习;不满14岁就发表了数学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23岁被任命为大学法学教授。但卡尔·威特并不是一个天资很好的孩子,其成为“神童”完全是他父亲培养的结果。他的父亲把培养孩子的过程写成一本书《威特的教育》。书中谈到为了训练孩子的记忆力,每到一处新地方参观,回来后就让孩子写信,把看到的一切用“信”告诉家里人……。历史上后来出现过不少“神童”,他们的父母有的就是参考了《威特的教育》后培养出他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