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7851700000001

第1章 老少都要有“赤子之心”

赤子,出生的婴儿。如韩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也指纯洁善良如初生的婴儿,如《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是心中无杂念,现在更需要老少都要有赤子之心。

要了解赤子之心,首先要了解赤子。

“赤子”一词,源于《书经·康诰》中载:“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意思是说,你对人民好像保护婴儿一样,那么人民就都能平乐安康了。这里的“赤子”是指婴儿,为什么呢?因为刚出生的婴儿就是赤色,所以称为“赤子”。如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较早记载“赤子”的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老子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段话里的“朘(zuī)”是男孩的生殖器。“嗄(shà)”是声音嘶哑。意思是说: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样,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鹰隼不搏击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是两只小拳头却能握得紧紧的;他虽然不懂得男女交合的事情,但是他的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都是因为他精气充沛的缘故。整天号哭嗓子却不会嘶哑,这都是因为他和气醇厚的缘故。

另《汉书·贾谊传》记载:“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意思是说,太子从婴儿的时候开始,就接受道德礼仪。此之“赤子”也是婴儿之意,如颜师古注:“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发,其色赤。”

古人对“赤子”还有另一种解释,清朝李慈铭所撰《越缦堂读书记·槎庵小乘》上载:“尺字古通用赤……赤子者谓始生小儿仅长一尺也。”意思是说,刚出生的婴儿仅一尺长,故称“赤子”。如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提到:“赤,俗借为尺。”及“尺,古书亦借赤为之。”

那么,为什么古代称人民为“赤子”呢?

赤,本意为火的颜色,即红色。甲骨文的赤,从大(人)从火,即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如《书经·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又《素问·风论》:“其色赤。”注:“赤者,心色也。”

后来,“赤子”逐渐被作为人民、百姓的代称。

在《汉书·循吏传·龚遂传》上载:“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大意是说,渤海的人民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又不体恤,所以才使陛下的百姓不自量力的兴兵作乱。

这是记载汉朝著名循吏龚遂,被宣帝任命为渤海郡太守,当时渤海多盗贼,他鼓励人民致力农桑,人民都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后郡中富裕,境内大治。原文中的“赤子”,就是比喻人民。

胡铨《上高宗封事》:“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这里的“赤子”也指人民。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为抵御边界戎狄等族的侵扰,唐太宗亲自带领各卫、将士在显德殿庭院训练他们熟习射箭技术。

唐太宗每日率领数百人在宫殿庭院内,教他们射箭,并亲自测试,射中箭靶多者,就赏赐弓、刀、布帛。群臣担心他的安全,就劝谏他应该避开这种场合。

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这是说:真正的君王视四海如同一家,大唐疆域之内,都是朕的忠实子民,我有什么害怕的呢!

我们常用的“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有的是纯真、忠诚。如杜甫《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潮白。”

可见,用“赤子”代称人民、百姓,历史上主要是指上位者对人民要像爱护婴儿般的给予保护,而人民也要如同赤子般善良、纯真、忠诚地报效国家。

一个人不论活到多大岁数,仍然需要怀有赤子之心。那就是对人民、对国家要忠诚,像婴儿一样没有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