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7851700000174

第174章 古代笞刑只打臀

针灸和笞(chī,古代刑罚之一,用竹板或荆条打犯人脊背或臀部)刑是两个毫不相关的概念,针灸指为人治病,苔刑指鞭打犯人。但是这两者之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从而把两者联系起来。

针灸,历史悠久。针是治病或缝纫用的工具。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后汉书·赵壹传》:“针石运乎手爪,”李善注:“古者以砭石为针。”

“灸”,中医的一种疗法,点燃艾柱或艾卷,烧灼穴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太阳明脉。”

中医在使用针刺时往往与灸同时使用,所以一般称针灸。针灸和笞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妨看一点历史记载。

旧时,在公堂上被判“重打五十大板”时,犯人都是被打臀部,而不是打手、脚、胸或背部,除了因为臀部肉比较多外,那又是为什么呢?

在《新唐书·刑法志》上载:“太宗尝览《明堂针灸图》,见人之五藏皆近背,针灸失所,则其害致死,叹曰:‘夫棰者,五刑之轻;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轻之刑而或致死?’遂诏罪人无得鞭背。”

唐朝在中国医学史上是辉煌的,除承袭南北朝既有的医学遗产,并以南北朝、隋朝所设之官方医疗系统为基础,整合了中国的医学。此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医学家和重要的医药著作相继推出,也揭开了中国医学史的新页。医药著作主要是《新修本草》。

唐朝最杰出的医学家是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他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书中首列妇女、幼儿疾病,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甄权的故事就和针灸、笞刑有联系了。

甄权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医学家,善于针灸。公元621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河南,派李袭誉出任潞州的地方官。当时朝廷聘请一些医生为征士,甄权就是李袭誉随行的征士之一。

有一天,甄权把他精心绘制完成的《明堂人形图》,拿给李袭誉看,可惜李袭誉不懂针灸,也就不当一回事。一次,鲁州刺史深受风患之苦,手无法拉弓,遍寻名医无人能治。后来找到甄权为他看诊,甄权便在刺史的肩隅穴扎针,一针扎下立即能拉弓射箭了。深州刺史突患病,脖子肿大且喉管闭塞,三日水米无法下咽,甄权在其右手次指之端扎针,气息即通,隔天饮食正常。甄权诸如此类治病的例子很多,这使他的《明堂人形图》声名大噪,也让李袭誉对针灸的神效印象深刻。

贞观初年时,李袭誉官拜少府监。一天,李袭誉向唐太宗详述《明堂人形图》之妙,于是,太宗命他主持修订,将甄权的《明堂人形图》加以校订、充实,且经甄权审定。公元630年,官方修订图文并茂的《明堂针灸图》终于完成,并呈献给太宗御览。

唐太宗很仔细看了《明堂针灸图》,发现人体的胸、背部是五脏经脉穴道集中之处,而臀部穴位则较少。唐太宗由此联想到,刑法中,在隋唐时有五刑,分为死、流、徒、杖、笞,其中笞刑是最轻的,是以竹板或小荆条抽打背部或臀部,自十下至五十下,分为五等。笞刑虽最轻却隐藏危机,鞭背有可能将犯人误打致伤残或死亡。因此,唐太宗为避免打死罪犯,就下令衙门中只可打臀部,不可以打胸、背部。自此之后,公堂之上责打犯人都只棒打臀部了。

看过这个事情有两点特别要注意:一是打屁股,这是家长教训孩子常打的地方,这是不对的,现代科学研究,这容易造成孩子下肢发育不好,所以对孩子那里也不能打。二是对待嫌疑犯或称犯罪嫌疑人不能动刑,这样能大幅度降低刑讯逼供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就是对判了刑的犯人也不能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