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7851700000028

第28章 敬仰的人被称为“泰斗”

通常对于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众人景仰的人,会用“泰斗”称颂他们。如文学泰斗、武术泰斗、学术泰斗、中医泰斗、音乐泰斗等等,那么为什么要用“泰斗”来形容呢?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

泰山,在山东省东部泰安市境内,古称东岳,是中国五岳名山之首,又名岱宗、岱山、岱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等名胜古迹。古代帝王常到泰山祭祀天地,如《诗经·鲁颂·□宫》:“泰山岩岩,鲁邦其詹。”这里的“岩岩”是高峻的样子。“詹”是至的意思。这句是泰山多高达,鲁国疆域广。再如《论语·八佾》:“季世旅于泰山。”“旅”是祭祀。

“岳”是高峻的大山。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传说是群神所居,历代帝王多往祭祀。唐玄宗、宋真宗曾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尊五岳为神。

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相传上古时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自秦至清,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皇帝共有12位,其中有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恒、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等。特别是清乾隆皇帝先后10次祭祀泰山。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示。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北斗,即北斗七星,由七颗星排列而成,形如水杓(sháo),属于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也是大熊星座中最明亮的七颗星。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所以古代人敬仰泰山,并以北斗七星作为指引前进的标志和人们学习的榜样,这样就把所敬仰的人、要学习的人称为“泰山”、“北斗”,简称“泰斗”。

那么,它的出处在哪里呢?

根据《新唐书·韩愈传赞》上记载:“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原来,泰山、北斗的由来和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有关。

韩愈,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刻苦为学,为人宽宏通达,能通六经及百家之学,文章自成一家。韩愈善写古文,反对骈体文,主张文以载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由于韩愈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死后他的文章被人们广为流传。因此,人们为了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与敬仰,就把他比作泰山;同时也把韩愈比喻成老师,能够指引学习的方向,就如北斗七星一样,这样又把韩愈比喻为北斗,二者综合在一起就成了“泰山北斗”,简称“泰斗”。

后来,“泰斗”就被引申用来比喻在某一方面表现杰出,为大众所崇仰、学习的人物。如,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毕德显、曾呈奎等等一大批科技泰斗。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们的爱国精神,为国家奉献毕生心血的决心和意志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