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经商智慧全书
7852000000051

第51章 2、借得东风好行舟

在今天,百亿身家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但在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庭中并不突出——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而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

他发现,香港地区最明显的现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50年代末,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房荒,房屋地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而且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地贵楼昂。所以要经营成功,又有一定难度。

李嘉诚认为,在经营房地产的过程中,资金和策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有远见和胆识的企业家,李嘉诚并不缺少策略,但在资金上却有所不足。但他并没有就此在地产业上止步,而是马不停蹄,再创佳绩。当时,香港股市风险很大,李嘉诚又冒着可能破产的风险,先后发行了近2000万股股票,筹集了两亿多元资金,组建了“都市地产”公司,与“新鸿基”“亨隆”等集团公司实行联营,买入港岛湾仔旁美英烟厂旧址,兴建大厦后,迅速脱手又获利亿元。后来,他又与加拿大财团联营兴建高级住宅。

靠着这种借着东风好行船的策略,到1972年,他又拥有35万平方英尺的房屋,每年租金收入为390万港元。他还买下了7块地皮,兴建大楼。他以8500万港元买进占地86.4万平方英尺的北角半山风景区“赛西湖”地面,兴建了10座高达24层的高级住宅,并将其余空地建成娱乐、休闲的度假村。他与新鸿基、亨隆、周大福等集团联合,买下湾仔海边的高士打道英美烟草公司地皮,兴建了伊利莎白大厦和洛克大厦。他与南丰集团联合,买下太古山谷第一号地盘。到1976年底,李嘉诚发行的股票已超过1亿股,共集资3亿多元,先后兴建了几十幢大厦、厂房出售,公司再创利润达5亿多。

1976年10月,大陆的“四人帮”垮台,中国政治再度开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原来迁移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港商,纷纷又返回故乡投资办厂兴商。许多外商也纷纷涌入香港,开办公司、商行、酒楼、宾馆,并以此为跳板,进一步到大陆投资,兴办企业,从而引发了香港房地产的再度暴涨。到80年代末期,地价上涨一二十倍之多!而此时的李嘉诚已拥有房屋1500万平方英尺,与香港政府、英资的置地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时,至1976年,长江公司已发行股票11367.8万股,资产净值达5.3亿港元。截至1987年末,“长江”共发行219755.6240万股,成为香港10大上市公司之一。

回想起来,早期曾有人对李嘉诚大加非议。有人虽然知道李嘉诚是稳健之人,但也未免怀疑他口气太大,甚至是“吹大牛”。他们的理由是,置地公司是香港呼声最高的房地产巨头,实力雄厚,被誉为“三级超升”,李嘉诚要与之竞争,不免有点过于狂妄。但到了1987年,“长江”已拥有房屋1500万平方英尺,而“置地”仅有1300万平方英尺。“长江”不仅赶上了“置地”,而且还超过了“置地”。这时,那些怀疑论者,又长了次见识,只好刮目相看李嘉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