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解放孩子
7852300000007

第7章 哈哈大王

综观段镇的一生,对其产生影响的人物不计其数,但影响最深远的也许是蒋文焕。

蒋文焕是江苏无锡人,三岁死了父亲,靠母亲帮人洗衣服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在极端贫困的生活中渡过了童年时代。他虽然高中未毕业,却多才多艺,会作曲写戏,还会表演相声和双簧。他在交通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又进过银行,更长时间是当小学教师,擅长做少年儿童工作。他从17岁入党后,逐渐成为地下党内颇具天才的领导人。《新少年报》之所以深受欢迎,与他的倾心指导密不可分。

自《新少年报》创刊开始,便十分重视时事报道。可是,面对小孩子,怎么讲时事呢?正当编辑们着急时,蒋文焕送来了他亲自写的《小孙周游列国》。

头一段是小孙自我介绍:

我是孙行者的第140代子孙,所以大家都叫我小孙行者。后来觉得四个字太麻烦,就简称“小孙”。我有72变的本领,但已经科学的了。孙行者用手按在眼上远望,我用望远镜;孙行者翻斤斗,我可以乘飞机;无线电又可以代替顺风耳……

编辑们赞叹不已。蒋文焕笑嘻嘻地说:“我试着用点噱头,吸引孩子们来关心国内外大事。”

当时担任《新少年报》党支部书记的胡德华,以笔名“阿沙”发表了许多文章,被称为“阿沙大姐”。她曾做过如下回忆和评论:

“小孙”这种形式,符合少年们的阅读兴趣。我们从多种报刊上选择资料,编成一篇时事故事。小孙根据情节的需要72变,可以乘飞机,翻斤斗,也可以变鸟变虫变树叶甚至变成钞票……以此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通过这个专栏,揭露美帝国主义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事实,反映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反映国民党军队在前线节节败退的真相。

“小孙”是个虚构的记者,但不能只是一个符号,要让他在读者心目中是个有血有肉的可信记者。为了便于对时事发表一些评论,又增加了一个人物――小孙的同行小朱。这样两个小记者可以一回一答,针砭时弊,敢哭敢笑,敢怒敢骂。

例如,在1948年8月11日第63期《新少年报》,针对国民党选丑剧,“小孙”写道:

在回上海的路途中,只见到处都是忙着请客,酒菜馆老板笑张大口,原来是这几天选举立法委员,有人请客找人帮助投他的票。

可是,酒菜馆门口冰冻的土地上,许多穷人冻死了。 我想假如那些想作立法委员老爷的人,拿请客的钱来救穷,那我也一定投他一票。可惜我小孙的一张选票到今天还找不到应当选谁?

在另外星期上,“小孙”飞到了美国,听见有人说美国帮了国民党的大忙,送100多架飞机给国民党军队;一会儿,“小孙”又飞到了东北沈阳,看见许多伤兵,原来是国民党大打败仗……

除了《小孙周游列国》,蒋文焕还主持了《哈哈测字摊》,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专栏,专门回答小读者的各类问题。如有一个小读者来信问:“为什么爸爸总是发脾气?”蒋文焕以“哈哈大王”名义回答:“这是测一个‘问’字,把‘问’字一分为二,那是‘门’和‘口’。因为爸爸失业了,家里又有很多人口,实在没有门路,于是走投无路,没有办法养活一家子,他只好发脾气了。”

从“小孙”到“哈哈大王”,由于采用了灵活多变又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受少年儿童们喜爱,有些小读者还找到报社里来呢。

蒋文焕非常注意利用版面团结小读者。在他的建议下,《新少年报》开设了《咪咪姐姐信箱》。据胡德华回忆:

这是一个特殊的信箱,是由吴芸红负责编写的,她不但要直接复信,还要引导读者们来参加报社的活动。她有两个好助手,一个是在音乐学院学习的颜学琴;一个是小学教师祝小琬。她们与吴芸红一样,都是小读者最贴心的朋友。

有一次,苏州小读者董淼写来了一首诗稿:

“这是黑暗的世界,

没有光亮,

没有热,

只有痛苦、疾病、死亡……”

小琬拿起信来就大声念。当时报社在西门路已租到一间房子,每当晚上,大家就集中到这里,热气腾腾的工作,大家每逢读到高兴时就读出声来。董淼的诗稿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小琬立刻给他写了回信,指出世界不是一团漆黑,光亮就在前头,只要我们大家努力,光亮就一定会越来越近、越大。

咪咪姐姐的回信,给了董淼很大的鼓舞。他又来信说,这封信给了他勇气,《新少年报》就是他心中的光亮。从此,他时常与咪咪姐姐通信,后来去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蒋文焕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摇头晃脑,说:“我们就是要做这样的工作!”

编辑部与发行部像《新少年报》的两只轮子,在平稳地滚动着,而且越来越扎实。

一直在为发行奔波的段镇,接到了蒋文焕布置的任务:多发展一些小通讯员,培养一批骨干小读者。

短短几个月,段镇已经是发行工作的行家里手。可是,母亲时常抱怨儿子说:“你花钱不读书去送报,不但不挣钱,还吃自家的饭,这干的是什么活?”的确,在泰隆皮革洋行时,段镇为家里省了一张嘴,还每月背回100斤米。如今,他更辛苦了,却一分工资也没有,家里还要供他吃饭。王老板只发一点洗澡剃头的零花钱,剩的钱都用于维持报纸运营了。段镇理解母亲的艰辛,可同志们都不计报酬,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能例外吗?

段镇的母亲共生了8个孩子。头一个儿子生麻疹死了,段镇算老二,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在饥饿与疾病中早夭,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在1947年的段家,除了祖母和父母,只有18岁的段镇、9岁的小儿子和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儿。也可以说,段家唯有段镇一个年轻有为的劳动力,父母不依靠他又依靠谁呢?

一天晚上,母亲与儿子谈起给女儿起名字的事儿。段镇脱口而出:“叫段英!”

提起段英,那可是段家的一个女英雄。她是段镇堂祖父的妹妹,参加共产党后,成为云南民族抗日联军的领导人,与日伪军作战多年。据说,她将长发在头上盘两个冲天结,如女侠模样,又善使双枪,令敌人闻风丧胆。抗战胜利后,她的部队遭到国民党中央军背信弃义的围剿,在一次激战中不幸阵亡。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还发消息说《击毙女共匪首领段英》。

母亲有些犹豫,说:“你堂婆已经死了,用死人名字犯不犯忌?”

“犯什么忌?段家要继承段玉裁老祖宗的治学之风,也要继承堂婆与敌人斗到底的勇敢之风!”段镇倔犟地说着。

父母同意了儿子的主张,又叮嘱他挣点米回家,段镇叹口气点了点头。

女性毕竟心细于男性。胡德华和吴芸红几乎同时察觉了段镇面有难色,便一同来关心这个穷苦的小弟弟。胡德华的父亲是申报国际版的主编,吴芸红的父亲是华行的法律顾问,都有较稳定的收入。于是,这两个善良的大姐姐当起了“家贼”,经常从家中“偷”米接济段镇。每次接过大姐姐送的米,段镇都心头热浪翻滚,他不大会说感谢的话,只是工作愈加勤奋,并很快就发展了一批小通讯员和小发行员。

《新少年报》在解放前的小通讯员都是编号的。第34号小通讯员陈?征当时是个小姑娘,后来在南京中华中学任教。她曾回忆与“段大哥”的交往:

我和段大哥主要是卖报卖出了感情。我们几个小报童总愿意围着他转,帮他做事:分报、摺报……他骑车驮着我们去卖报。日子久了,自然和他说话就多了。他教我们唱歌。当时,我们最喜欢唱话剧《表》中的插曲:

的答,

的答,

脱下你的旧衣裳,

我们的歌声跟着那时光,

亲爱的朋友呀向前走,

前面呀没有穷和愁......

唱着唱着,便真的觉得美好的世界在前头呢!有时出去卖报,卖得挺多,心情愉快,绕僻静街道,车骑得飞快,一路歌声,那情景还真有点儿诗意呢!

有一次上学,我把饭钱弄丢了,中午没吃饭。段大哥知道了,立即买了三块清蛋糕,又倒了一杯开水放在我跟前,亲昵地说:“吃吧!”

今天的孩子,恐怕很难体会到这三块清蛋糕的感情;而当时的我,是深深地懂得它的价值的。从我记事时起,似乎没有被谁看得起过。父亲死后,遭到的白眼就更多了。记得有一次,奶奶带我到一家亲戚家去借钱,大清早起,泡了一天,也没借到。使我感动的是大哥大姐的为人。

有时我去《新少年报》社取报,碰上段大哥正在吃饭。饭食很简单,有时连火都不生,开水淘冷饭,几根咸菜。段大哥呼噜呼噜吃得挺香,吃完了,抹抹嘴,给我拿报纸。当时,别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是这样。为什么他们心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我佩服他们、尊敬他们。我想自己长大了,也应该做他们那样的人。事隔几十年了,每每想起这些用自己的心血,培养教育我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我总觉得有股幸福的暖流涌入心头,他们是真正的革命者!

当段镇带着陈?征等小通讯员来报社参加培训班时,直接感受到了蒋文焕的魅力。

蒋文焕还是穿着那一身旧西装,镜片后的眼睛炯炯有神,看起人滑稽可笑。他一露面,小通讯员便欣喜若狂,一齐喊:“哈哈大王!”“哈哈大王!”于是,蒋文焕就带领大家边唱边跳他自编的《哈哈歌》:

老头子哈哈,

小孩子哈哈,

老老小小都哈哈,

你哈哈,

我哈哈,

大家一起都哈哈,

哈哈哈......

段镇暗暗叹服,这哈哈大王真神奇,这么一唱一跳,每个人心情都愉快起来,个个精神焕发。从此,这《哈哈歌》也成了他的传统法宝

祝敏和祝小琬的小弟弟祝邦达,后来成为新中国外交部驻外使馆的办公室主任。他曾回忆了蒋文焕当时主持的时事座谈会:

尽管天气炎热,孩子们睁着大眼,聚精会神地倾听哈哈大王的讲话,他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大朋友。

哈哈大王愤怒地说:“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想把我们中国变成美国殖民地。同学们,我们能答应吗?”小读者齐声回答:“不答应!”他又风趣地说:“别看美国人张牙舞爪,他们是坐在火山上,而人民好比一座火山,总有一天会爆发,把美国佬烧得屁滚尿流焦头烂额的。哈哈!”孩子们跟着这乐观而有感染力的哈哈声一起轰笑起来。

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了起来,十分热烈。在头一天晚上,蒋文焕曾启发我做了发言准备。于是,我发言中讲了反动派不惜出卖主权,勾结美军留驻中国,聘请美国顾问参加内战残杀自己同胞等具体事例。可是,我好像把美国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的名字读错了一个字。这时,哈哈大王朝我狡黠地眨眼一笑,又用赞许和鼓励的目光让我继续讲下去。

会后,哈哈大王摸着我的脑袋亲切地说:“你的发言很好,只是把麦克阿瑟读成麦克阿必了,哈哈!”我一下脸红了,心里可热乎的的。

从蒋文焕身上,段镇开始思考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儿童工作者,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当如何去开展工作?应当与孩子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段镇记得非常清楚,1947年2月,当《新少年报》创刊一周年时,蒋文焕以哈哈大王的名义,发表了一首充满乐观精神的《哈哈曲》:

哈,哈,哈,

哈,哈,哈,

新少年报真哈哈,

为啥要哈哈,

诞生一年要哈哈 ,

回想一年哈哈多,

三千、四千、五六千,

报纸愈印愈多,

读者愈来愈多 ,

读者都是新中国的新少年,

新少年报的主人是新少年,

新少年爱新少年报,

新少年报也爱新少年,

你爱我,我爱你,

大家一时一刻不分离 ,

新少年报今天是一岁,

明年今天又一岁,

一岁,一岁,又一岁,

新少年报万万岁,

哈,哈,哈,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