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7852600000023

第23章 化“代沟”为“代桥”

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就需要加强教育与引导,加强两代人的沟通与理解,从而各扬其长,各避其短。

如果说起教育孩子的困难,信息化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恐怕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即社会的进步主要靠知识与信息传递,而不是靠经验传递,成年人的优势远不及孩子。

试想,当孩子比大人知道得多,并形成了许多成年人不具备的观念时,两代人怎么对话?

令人悲哀的是,据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谈起今天的学生,评价意见中70%以上是否定性的,认为学生今不如昔的占90%以上。这也许正是代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孩子们经常比大人讲道理。比如说天气冷了,早晨父母让孩子穿衣服,孩子不穿,提出打电话听天气预报,父母心里就有火。父母火了之后说不下去了,就会说“我是你妈”、“我是你爹”,这个牌子一亮就表示做父母的可以不讲道理。这就是父母的任性。

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再小的孩子都是一个人,教育的核心是人。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1993年,我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引发了一场全国教育大讨论。《人民日报》在讨论中,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题为《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我们真应该反思自己的做法,不要以为我们坚持的就一定对,要弯下腰、蹲下来听听孩子的声音。居高临下对着孩子说话,只会阻挡你跟孩子之间的沟通。

很多父母跟孩子说话,一开口就说很长时间,非得把孩子说哭了不可。你没有A错还没有B错吗?没有B错还没有C错吗?总要给孩子找出个错来。孩子跟父母说话没有用,好多孩子就干脆不说话了。

对话对话,沟通沟通,只要孩子不说话,父母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所以父母最好能想办法尽量少说,让孩子多说,听孩子诉说。

做父母的要和孩子平等相处,有什么事多商量,要尊重孩子,不要打孩子。一定要平等和谐、说话算话。

有的父母对孩子唠唠叨叨,孩子越来越烦。父母要作好准备:孩子的逆反心理实际上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了,上了中学会更加严重。

心理教育家研究发现,孩子在10岁以前是一个崇拜父母的年龄,很好教育,他觉得爸爸妈妈都是英雄。10~20岁进入一个心理上对父母轻视的年龄,孩子会瞧不起父母,崇拜电视明星,觉得父母天天唠唠叨叨、胸无大志,整天发牢骚,自己不成龙成凤,还让我成龙成凤。20~30岁开始对父母有所理解。30~40岁对父母会有些爱。40岁以后,才到了“常回家看看”的年龄,才能理解父母原来不简单,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时对父母就好了。现在许多十几岁的孩子就处在一个从崇拜父母到瞧不起父母的年代。

那这个时候父母怎么跟孩子沟通呢?当孩子不愿意跟您说话的时候,您就少说。您实在是特别想跟孩子说话,孩子又不愿意跟您说,怎么办?

给您支一个招――同在一个屋檐下,您可以给您的孩子写一封信。把您的心里话写下来,放到孩子的床头。但是您别问他看了没有或者看了之后怎么想的。孩子肯定会看,但是他看了之后很可能什么也不说。过一段时间您又有心里话了,您可以接着写第二封信、第三封信。孩子可能在几年以后甚至十年以后的某一天,跟您说:“老爸/老妈,当年你们给我写了一封信,对我帮助很大,谢谢!”这就足够了。

父母不要老是围着孩子没完没了地说。要跟孩子说话,有一个办法,叫做父母听孩子说。“这件事你怎么想的,你说吧,我们好好听听。”跟孩子说话,一定要平等对话,一个人说话不是沟通,是说教,必须让孩子跟父母说说心里话。

代际冲突是痛苦的,但代际冲突又有积极的意义,它是社会变革、前进的基本形式之一。如果代际之间冲突极小,说明社会变化缓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便是最好的证明。在中国当今的大变革中,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更加需要加强教育与引导,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从而各扬其长,各避其短,达到合作与和谐发展的目的。

做父母的实际上是在享受孩子,享受孩子的成长。当你责备孩子的时候,不妨细想一下,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你享受了多少幸福、多少快乐、多少智慧?人生是不是更完美、更多彩?

很多思想的巨人都提出要以儿童为师。儿童明亮的眼睛、羞涩的目光、幼稚纯洁的问话,是不是经常让我们感到汗颜、让我们怦然心动?我们丢失了很多很多东西,却又从孩子这儿得到了很多反思,这难道不是孩子们给父母们的厚礼吗?

如何减小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化“代沟”为“代桥”?提出下列建议:

了解孩子。应了解一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譬如,关于儿童的反抗期。儿童从2~4岁出现第一“反抗期”,青春发育期出现第二“反抗期”。在这两次之间的7~9岁前后,还有一个时期表现为“顶嘴”,这也是一种反抗现象。儿童的反抗现象不仅不是坏事情,反而对他们的精神发育至关重要。父母面对这种反抗现象不仅不能对其进行指责,反而要充分理解这种反抗心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有反抗期得到正确引导的孩子,其自主性才能正常发展。有人甚至认为,没有反抗表现的青少年是意志薄弱的人。

尊重孩子。孩子再小也是人,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父母应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甚至隐私,如不偷看孩子的日记、不偷听孩子的电话等等。

相信孩子。永远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永远不训斥孩子是“坏孩子”、“笨孩子”。但表扬与批评应当真实、准确、具体,切忌假大空。

关心孩子。父母有责任向孩子提出忠告,尤其在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时期和产生迷茫的时候,但提忠告应当是朋友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