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7852600000004

第4章 倾听孩子的心灵之音

也正是有了他的“顶”,才使我认识到,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作为教师或父母,很少有人不想了解孩子,因为不了解孩子就难以教育孩子。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或父母与孩子近在咫尺却难以沟通,甚至常常发生冲突。

北京五中的于黎老师就碰上一件尴尬的事。在北京东城区的教师征文集《我和学生共成长》一书中,她感慨地讲述道:

一天下午,别的班都已经放学了,我想让学生在即将到来的区数学竞赛上取得好成绩,便对着已经收拾好书包准备回家的学生们说加一节辅导课。孩子们发出一阵叹息之声,慢吞吞地重新拿出笔记本,我准备开讲。

“老师,我想回家。”说话的是“老顶”。

“为什么?”

“我不想上了,我累了,头疼。”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成心跟我过不去。我没理他,知道他的“顶劲”又上来了,回过头在黑板上写下了数学题。

“梆、梆、梆”,我回头一看,这小子居然敲起了桌子。

我仍然耐着性子说:“你干吗?请不要扰乱课堂秩序,不想听也别影响别人。”

“梆、梆、梆”,这回他索性抱着桌子,拿着笔敲桌子,而且声音比刚才还大,全班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公然和我对着干起来了。

他就坐在靠门的第二个座位,我一个箭步就来到他面前,他一看我过来了,紧抱了一下桌子。此时班内鸦雀无声,大家都看着我们俩。“你什么意思,要干吗?我这儿辛辛苦苦为谁哪?”

“我头疼,不想学了,我要回家。”

我肺都要气炸了,强压着火儿不理他。哪知我一回头他又敲起了桌子。我一回头,一手拽他脖领子,一手拎起他的胳膊,也不知哪来那么大劲儿,一下儿就把他弄到了门外。其他同学都愣了,他也没想到我的反应会这么激烈,吓了一跳,惊恐地看着我。糟糕的心情使我不可能再继续了,我草草放了学。

我把“老顶”“请”进了办公室。此时我有意识地平静了一下自己的心情,想起刚才自己那样对待一个初一的小孩儿,心里实在有点儿那个。

“你刚才为什么那样捣乱?”惊魂未定的他往后直躲我。

“我们累了,你干吗占我们的课余时间,我们想回家休息。”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明显没有刚才那么嚣张。听了他这句话,我心里又咯噔一下,这之前我还真没有认真想过这件事,觉得我是在为他们好,并没有想想学生的感受。现在好好想想,学生也是真不容易,上午5节课,下午3节课,中间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属于他们自己休息娱乐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我居然还要占他们的时间,以为自己是对学生负责,实在是有些残忍。想到这儿,我只对他说:“你也累了,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吧!”“老顶”听了,诧异地看着我,然后飞快地跑了。

“老顶”为什么总和老师对着干?一方面有他性格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对老师的一些做法有了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敢怒不敢言”,他却不怵。换个角度想,也正是有了他,老师才得以知晓学生的许多真实想法。也正是有了他的“顶”,才使我认识到,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还需要休息、娱乐,还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这个故事耐人深思。

其一,老师给学生加课的确是出于好心,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提高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即使学生成绩高了与教师奖金有关,也不能否认教师良好的动机。问题是,当老师或父母确信自己是为孩子好时,常常容易忽略孩子们是否愿意接受,而这正是矛盾的起因。

其二,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或父母具备某种权威地位,如果不控制使用权威,这权威往往成为与孩子沟通的重大障碍。本文中的“老顶”,已经是“个性鲜明”的学生了,也对老师的言行深怀恐惧,何况那些胆子小的学生呢。

其三,上述两个原因,即教师或父母自以为是为孩子好及特殊身份的权威,成为导致两代人尖锐冲突的关键因素。假如从孩子的角度说,完全可以讲出更有说服力的依据和道理,如儿童的休息与娱乐权、儿童与成年人是平等的两个权利主体等等。这些道理早已写进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国际的《儿童权利公约》。如果孩子们以法律为武器替自己辩护,教师与父母会如何想呢?

其四,解铃还得系铃人。于黎老师盛怒之下幡然悔悟,表现了一个现代教师的优良素质,即倾听孩子心灵的声音,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化干戈为玉帛。

要做孩子的法官,先当孩子的律师,这是许多教师与父母的经验之谈。为什么这样说呢?上帝都允许小孩子犯错误,小孩子正是在犯错误中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的,并由此走向成熟,长大成人。由于孩子难以讲清楚错在哪里、对在哪里,常常需要请教师或父母来评判,因为这是他们信服的权威。如果教师与父母轻易武断地下结论,势必造成对孩子的错判与误导。所以,要先当孩子的律师,给他们以倾诉的机会,这才可能避免失误。

在国外,已经出现了“谈判家庭”,即两代人用“谈判”或“商量”的方式,讨论决定一些双方有争议的事情。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在平等的条件下,才可能倾听孩子的心灵之音。

怎样做才能经常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获得孩子的信任呢?我的建议如下:

永远保持商量的口吻。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永远保持平等相待的共处原则。也就是说,老师与父母是与孩子商量事情,而不是发号施令,更不可使用暴力。

孩子犯了任何错误,在批评或处分之前务必给孩子足够的申辩机会。教师与父母应当认真听取孩子的诉说,必要时可以核实事实,使批评或处分恰如其分。

孩子越小越愿意倾诉,教师与父母应充满耐心与兴趣地倾听,因为这是代际沟通的黄金时期。如果坚持下去,孩子即使大了,也会习惯于与教师、父母交流。

当孩子有安全感或信任感时,才会向其信任的成年人诉说心灵的秘密。因此,老师与父母应无条件地爱孩子,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样,才有可能经常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