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上
7857700000002

第2章 两河流域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的古文明无不与水相伴而生,从无例外。

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尼罗河流域也离不开这个法则。

有古文明的地方一定有水,但并不能说有水的地方一定就有古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很多地处雨量充沛、河流湖泊较多的民族往往对人类文明贡献平平。而古埃及人凭借着尼罗河微薄的馈赠却创造了至今让人类叹为观止的文明财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也许最难得到的才是最容易被珍惜的吧。

埃及很少下雨,今天如此,几千年前也是这样。如果不是世界长度第一、水量第二的尼罗河从埃及境内流过。不要说文明,今天埃及的土地上恐怕还会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

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个叫白尼罗河,另一个叫青尼罗河。白尼罗河的源头在海拔2600米的热带中非山区,青尼罗河的源头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埃塞俄比亚高地。这两条河流在苏丹平原汇合以后才形成我们熟知的尼罗河。

这条发源于赤道以南、非洲东部高原上的大河流向与我们的母亲河稍稍有些不同。它由南向北奔腾而过,经过6700公里的长途跋涉以后流入地中海,这也正应了我们“水流千遭归大海”的古语。

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长度为1530公里,不到整个河流长度的1/4.两岸是3~16公里不等的河谷。到达开罗后分成两条支流,这两条支流夹着的地方就是24000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

每年的六月,红鹤飞临的时候尼罗河水开始泛滥,到11月份才逐渐退去。洪水把非洲高原上的沃土留在河岸两侧及三角洲地带,积淀成大量的淤泥。7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就用这种天然的肥料改良着自己贫瘠的土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自然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

埃及人最崇拜的阿蒙神就曾有这样的箴言:大水灌溉的地方就是埃及。由此可见古埃及人和现在一样是世代生活在尼罗河两岸和三角洲地区的。

翻翻埃及的版图将发现如此有趣的一件事:只占全国面积4%的这条绿色长廊养活的竟然是全埃及99%的人口。另外那1%的人口,是生活在沙漠里的绿洲旁。想想说变脸就变脸的沙暴,也真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那一汪泉水而担忧。

从尼罗河三角洲形成那天开始,埃及便被开罗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的叫上埃及,北部的叫下埃及。这个分法也和我们的习惯正好相反。从大约5千多年前开始,他们就有了各自的国君。为了争夺这点有限的资源一直刀兵相见,最终北部的下埃及俯首称臣。埃及得以统一为早期王朝,文明从此产生发展起来。

萨尔贡统一苏美尔

1.苏美尔人疑案

考古发掘已经证明,两河流域文明的最早创立者是苏美尔人。他们首创了文字体系、宗教和法律,建立了发达的农业和商业经济,把美索不达米亚带入了文明时代。无可置疑,苏美尔人奠定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基础,塑造了两河流域独具特色的风格。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乌尔、埃利都、拉伽什、乌鲁克等城邦国家,创造了最早的城市文明。他们建立了城市国家,设立了神庙,发明了楔形文字,创作了奇异的神话和瑰丽的史诗,发明了计算重量和长度的方法,发明了太阴历,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车和船,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建筑,他们的制造的工艺品直到现在还散发着流光异彩……美国学者S·N·克莱默在他著名的著作《历史从苏美尔开始》中,一口气列举了苏美尔民族在世界历史上首创的27个“第一”,这27个“第一”是这样的:

(1)最早的学校。

(2)最早的献媚事例。

(3)最早的少年犯罪事例。

(4)最早的“神经战”。

(5)最早的两院制议会。

(6)最早的史学家。

(7)最早的减税事件。

(8)最早的“摩西”法典。

(9)最早的判例。

(10)最早的药典。

(11)最早的农历。

(12)最早的遮荫树栽植实验。

(13)最早的宇宙演化论和宇宙论。

(14)最早的伦理标准。

(15)最早的“约伯”。

(16)最早的格言和谚语。

(17)最早的动物寓言。

(18)最早的文学论争。

(19)最早的类似《圣经》中的事件。

(20)最早的“挪亚”。

(21)最早的复活故事。

(22)最早的“圣乔治”。

(23)最早的文学移植。

(24)人类最早的英雄时代。

(25)最早的情歌。

(26)最早的图书馆目录。

(27)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

克莱默教授用了最现代的语汇来表达苏美尔人创造的文明。在阅读他的著作后,我们会感到这并非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词。那么,苏美尔文化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苏美尔民族的存在,起初只不过是学术上的假设。发现这些更古老的民族的存在,是考占学史上最灿烂的成果之一。

19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恩斯特·沙尔采在两河流域首次发现了假定存在的苏美尔人的遗迹。当时的一些石雕残片被证实制作于公元前4000年~前3000年之间,是一种比埃及文化更古老的文化。后来,史密斯破译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提供了一个更古老文化存在的佐证,那个逃过了洪水之劫的家族的后人,可能就是苏美尔人。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进入了一个高潮,最令人振奋的成果就是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诸城遗址的成功挖掘。其中,英国考古学家列奥纳德·伍利在1922年~1934年间的考古发掘,向世人真正揭开了苏美尔文化之谜,证实了一个比埃及文明更为古老的文明的存在。

伍利在苏美尔古城遗址最有价值的发现,当数找到了乌尔王陵。他在上百座小墓中发现了16座属于乌尔的“王陵”,王陵中豪华的随葬品和众多的殉人令世界震惊。伍利还在舒伯·亚德女王墓中找到了许多冥器,其中有金制器皿和两只船只的模型,一只是铜的,另一只是银的,每只都有0.6米长。最有价值的是舒伯·亚德女王的头饰,在一套假发上有三个用天青石和玛瑙做成的花环,最下面的那个花环挂着金环,中间一个挂有金的榉树叶,最上面那个饰有直立的金柳叶和金花;一个点缀着金花和天青石的五齿梳插在假发中间。螺旋形的金丝装饰着佩戴者的鬓角,女王的耳垂上悬着沉重的半月形金耳环。后来,伍利夫人根据一个同时代妇女的头盖骨塑造了女王的头颅,戴上该头饰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引起了世界性轰动。

最后,伍利通过对乌尔遗址冲积层的考证,在查阅苏美尔诸王的世系表以及研究以往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成就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最早创造者;他们的土地曾被大洪水淹没过,而这也正是《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所描述的史实。伍利说:“圣经》中的大洪水,诺亚方舟的故事在我的出土物中得到了证实,我可以肯定,诺亚的后代就是当时生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

伍利对人类文化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他作出如此重大发现之前,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仅限于神话与传奇,正是由于他的工作,证实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的存在。

人们不禁惊叹,在那么遥远的过去,苏美尔人何以创造如此卓越的文明呢?

苏美尔城市是现在所知道的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城市之一,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突然出现于中东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的下游地区,即现在的伊拉克南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致认为,苏美尔城市不仅是以后古代东方文明的发源地,更为确切地说,它是现代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谈到苏美尔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楔形文字的发明。苏美尔人不仅发明了文字,还发明了农耕技术、建筑技术、灌溉技术、几何学、法律、天文学、算学等各种科学以及都市国家的民主管理方法等,这些创始全可归于苏美尔人。然而,就历史时间而言,苏美尔人这些知识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突然创造出来的,这一事实更使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目瞪口呆,感到不可思议。

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哪一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这有待于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进一步考察与研究。

2.文明的过渡:三个文化期

约公元前43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进入晚期铜石并用时代,开始了氏族社会解体和向文明过渡的过程。在考古学上,这是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乌鲁克文化期和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

埃利都·欧贝德时期(约前4300~前3500),苏美尔人已经掌握了初步的人工灌溉技术,能够利用两河的定期泛滥,从事灌溉农业生产。畜牧业和渔猎活动在经济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劳动工具大部分为石器和骨器,但已开始出现铜器,如渔叉,等等。苏美尔人还掌握了简单的制陶技术。居民的住房为用泥土和芦苇筑成的小屋。在埃利都遗址,还发现一些建筑在高大台基上的泥砖神庙,如遗址第8层的一座神庙,面积约252平方米。泥砖神庙与芦苇小屋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氏族社会内部的分化。在埃利都遗址的墓地,出土了一座男性雕像,左手执一根泥制棍棒。这座男像代表了氏族部落的军事首领,其手中的棍棒则是后世主权和权标的起源。这说明,苏美尔人已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乌鲁克时期(约前3500~前3100),人工灌溉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社会分化更为加剧。乌鲁克遗址出土了一座石膏瓶,其上面的浮雕清楚地表现出两个对立的阶级,一方是奉献产品的裸体群众,另一方是祭司或氏族贵族。神庙规模越来越大,如乌鲁克遗址的“镶锥宫”,其庭院的墙壁用红、白、黑三色的镶嵌锥体加以修饰,庭院的北端有两个阶梯通往建筑在高大台基上的柱厅,柱厅的圆柱直径为2.62米,这座结构复杂的大神庙显然是为氏族贵族服务的。人们的居住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人口增加,社会分工复杂和阶级分化,一些居民迁往较大的村落,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合为城市或小镇。例如,乌鲁克城是由埃安那、乌鲁克和库拉布三个居民中心聚集而成的。据一种估计,约公元前3200年,两河流域南部有农村112个,小镇10个,小城1个。这种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表明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开始让位于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文字。在出土的一块约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图画符号和线形符号,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至乌鲁克文化末期,大约有2000个文字符号,并运用于经济方面。这些事实表明,苏美尔人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

捷姆迷连特·那色时期(约前3100~前2800),文字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原始文字时期”,文字运用更加广泛。在经济文书中,男奴称尼塔库尔,意为外邦的男人;女奴称姆鲁斯·库尔,意为外邦的女人,这说明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还有几类人在经济文书中也经常提到,例如,恩(最高祭司、统治者)、恩·萨尔(最高女祭司)、格尔·萨布(商人首领)、图格·迪(首席法官)、帕·苏尔(指挥官)等。显而易见,这些人是高居于平民之上的氏族贵族或官吏。在两河流域南部,这时期已经形成了数十个的奴隶制城邦,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乌玛、苏鲁帕克、尼普尔、基什、西帕尔等。

3.苏美尔早王朝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之后,两河流域南部进入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约前2800~前2371)。

苏美尔各邦之间为争夺土地、奴隶和霸权展开了长期战争。早王朝后期,战争愈演愈烈,基什、乌鲁克等邦都曾先后称霸。基什王麦西里姆(约前27世纪末叶)为霸主时,曾调停拉伽什与乌玛之间的边界冲突。后来,拉伽什强大起来。拉伽什王乌尔南什(约前26世纪中叶)的铭文中说:“地尔姆(即波斯湾的巴林)的船从外国带给他作为贡物的木材。”这说明他已经控制了波斯湾以外的地区。乌尔南什之孙安纳吐姆在位时,征服了许多城邦,他的头衔为“纳姆·卢伽尔”,即苏美尔诸邦之霸主。至早王朝末期,南部两河流域形成了两大军事同盟,南方同盟(拉伽什除外)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北方同盟以基什为霸主。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标志着独立的小邦开始向地域性的统一王国过渡,反映了南部两河流域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城邦争霸战争过程中,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长期的战争使大批公民破产失地,人口也急剧流失。据估计,拉伽什王恩铁美那在位时,拉伽什只有3600名公民。同时王权在战争中不断扩大,国王和以祭司为代表的贵族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在拉伽什城邦,乌尔南竹王朝末王恩南纳社门执政仅四年,就被高级祭司恩涅塔尔吉(约前24世纪上半叶)推翻。但是,恩涅塔尔吉和其子卢伽尔安达(约前2384~前2378年)上台后,显然背叛了祭司贵族的利益,而成为专横的君主。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卢伽尔安达侵吞神庙财产;向高级祭司征收贡税;加强对神庙劳动者的监督和剥削;广大平民也遭受官员的横征暴敛。卢伽尔安达的暴行加剧了拉伽什城邦内部的社会矛盾。

在这种形势下,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约前2378~前2371)推翻了卢伽尔安达,上台执政。乌鲁卡基那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是废除卢伽尔安达时期的“弊政”。乌鲁卡基那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城邦内部的矛盾,以加强城邦政权对奴隶实行专政的职能。他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措施,但大多是以不触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为前提的。例如,他禁止贵族用贱价强买平民的房屋、牲畜等,实际还是容许兼并,平民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并没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乌鲁卡基那废除向祭司征收的重税,制定给予祭司的口粮和开支的新定额,特别是把神庙地产归还神庙,从而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这就说明,改革具有向以祭司为首的贵族妥协并维护其利益的一面。当然,乌鲁卡基那采取的某些措施如减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对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乌鲁卡基那执政仅八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就率军入侵拉伽什,残酷地洗劫了这座城市。乌鲁卡基那的改革彻底失败。卢伽尔扎吉西又战胜了其他一些城邦,大有统一苏美尔之势。但是就在他的统治时期(约前2371~前2347年),北方的阿卡德兴起,击败卢伽尔扎吉西,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

4.历史舞台上的闪族

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中,阿卡德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曾统一了两河流域,开创了闪米特人成为两河流域主导民族的历史。

公元前30世纪初,一个操闪米特语的沙漠游牧部落来到了两河流域的北部,他们在阿卡德建立了国家,这些人后来便被称为“阿卡德人”。阿卡德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长鼻钩,蓄有黑色胡须,而且十分骁勇善战。公元前2371年左右,阿卡德人在萨尔贡一世(前2371~前2316年在位)的领导下进入苏美尔人的乌鲁克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萨尔贡帝国。他们的到来,结束了苏美尔人在历史舞台活动的历史,使闪米特人从此成为两河流域的主导民族,继续创造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历史。

闪族的开国之君、阿卡德王国的创立者萨尔贡一世是闪米特民族史上第一位杰出的领袖,也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关于萨尔贡的身世,还有一个曲折动人的传说呢。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4世纪,幼发拉底河畔的基什。有一天,基什王宫的挑水夫在河边挑水时发现河中漂着一个涂了沥青的芦苇筐,筐内装着一个被遗弃的男婴。挑水夫可怜这个男孩,把他从箩筐里抱起,收养了他。而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被抛弃、随时可能葬身水底的婴儿将成为被我们所铭记的伟大国王——萨尔贡呢。传说他本来出生于幼发拉底河畔的阿吉利那尼城,母亲是一位高级祭司,然而父亲却不知是谁。由于当时王国规定不许女祭司怀孕生子,因此萨尔贡的母亲偷偷生下他之后,只得把他放在苇筐中,送入幼发拉底河,任其漂流,祈求得到上天的救助。

萨尔贡在挑水夫家里平静地长大,在养父的推荐下做了王室的园丁。后来萨尔贡得到国王乌尔萨巴巴的赏识,成为国王的近臣,职位是持杯者。持杯者是当时的高级官员,负责国王日常的起居饮食和宫廷大事的处理。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爱神伊南娜的帮助下,取代了国王乌尔萨巴巴,登上了国王的宝座。第二天,萨尔贡便把昨夜的梦详细地向乌尔萨巴巴描述了一遍。乌尔萨巴巴对此惶惶不安,他害怕这是神给萨尔贡的启示,他不甘心就这样把王位让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不愿意就此放弃国家的最高权力。

为了消除顾虑,保住自己的宝座,乌尔萨巴巴想方设法地要把萨尔贡除掉。据说在爱神伊南娜的帮助下,萨尔贡几次将临头的灾难一一化解。最后,种种伎俩均不奏效的国王乌尔萨巴巴设了一个借刀杀人的圈套。他振萨尔贡给乌鲁克国王卢加尔扎吉西送一封信,而信的内容却恰恰是暗示卢加尔扎吉西见信后马上将信使杀掉。在伊南娜的佑护下,大难不死的萨尔贡再次逃脱暗害。后来,乌尔萨巴巴在一场战役中向卢加尔扎吉西投降。国王的卖国行径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全国人民群起而攻之。萨尔贡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在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国王,最终登上基什国王的宝座。

萨尔贡上台之后,立刻开始了东征西讨的戎马生涯。在北方,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还进军到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及地中海东岸地带;在南方,降伏乌尔,征伐拉伽什,几乎将苏美尔城市毁于一旦;在东方,远征埃兰,掠取苏撒等城市。

经过数年的南征北战,萨尔贡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阿卡德王国,并自称“天下四方之王”。从此,各邦混战不休、民不聊生的局面宣告结束,天下统一。

在随萨尔贡四处征战和建立国家的过程中,阿卡德游牧部落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昔日居无定所的游牧民逐渐放弃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择地定居下来。他们丢弃了帐篷,建起了砖房,开始从事农耕和商业活动。他们从苏美尔人那里学习并发展了楔形文字,采用了苏美尔日历、度量衡、数字系统和行政管理的方法。于是,阿卡德人渐渐淡忘了昔日沙漠的游牧生涯,淡忘了马背上的武艺,渐渐为拥有先进文化的被征服者所同化,在文化上最终被被征服者所征服。阿卡德人也逐渐与苏美尔人融为一体。

结果,阿卡德人在安逸的城市化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征战的锐气,国家也开始衰落,公元前2191年被另一支闪族游牧民库提人所灭亡。此后,苏美尔人重振雄风,恢复了对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控制。乌尔王乌尔纳木在公元前2113年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木也因颁布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而名垂青史。不过,这只是苏美尔人短暂的也是最后的辉煌。公元前2007年,最后一个苏美尔人建立的国家被来自东部的埃兰人灭亡。自此,苏美尔人退出了文明史的舞台。闪族人完全取而代之,他们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文明成果,建立了两个巴比伦帝国和亚述帝国,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一步步推向高峰。直到被波斯征服之前,闪族人作为主角一直活跃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舞台上。

巴比伦之王汉谟拉比

巴比伦历史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88千米处,幼发拉底河下游右岸。巴比伦古城约建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是古巴比伦文化的结晶和象征。古巴比伦王国的领域主要在伊拉克境内,古巴比伦和新巴比伦两个强盛王国先后在此建都,亚历山大大帝也曾一度在此定都。此地成为当时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巴比伦原是一个小村,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日益繁荣兴旺。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他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一位智慧英明、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汉谟拉比登上王位后,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随即挥兵直逼马里,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在巴比伦帝国建立了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制度。他独揽军权,振兴经济,重视农业,开发水利,使巴比伦帝国日益兴盛。在巴比伦城,他兴建了宏伟的神庙,架建了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还制造了能够跨海运输的大商船。这一切使巴比伦城成为一个极具实力的世界性都市。汉谟拉比最大的贡献是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刻在一根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法典共3500行,用阿卡德语写成,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炫耀汉谟拉比的丰功伟绩;结语则说明汉谟拉比遵从神意创立了公正法典以垂久远,并警告后世,若有敢不遵法典之王,必遭神罚。法典的正文共282项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方面,是世界上现存的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据说公元前12世纪,西亚的埃兰人入侵巴比伦时将这根石柱作为战利品掳回苏萨,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苏萨遗址发现了这根石柱。巴比伦不但创立了世界第一部法典,而且第一个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实行七日一周的制度。后来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都深受巴比伦的影响。

新巴比伦王国以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国势最为强盛,在鼎盛时期建有宏伟的宫殿、辉煌的庙宇、高耸的楼台以及用釉砖装饰的墙壁。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占领巴比伦城,巴比伦城开始失去往日的辉煌。在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中,18岁的亚历山大曾指挥马其顿军队的左翼取得辉煌的战果。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之后,着手仿效希腊人的制度,实行政治、商业和军事改革。他进行的军事改革最为成功,他创立了包括步兵、骑兵和海军在内的马其顿常备军,将步兵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号称“马其顿方阵”。每个方阵还配有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重装骑兵,作为方阵的前锋和护冀。亚历山大通过这些改革,使马其顿迅速成为军事强国。他在平定国内叛乱和希腊反马其顿起义后,便开始了对东方的远征。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沿地中海东岸征服了叙利亚和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之子”,他还自封为法老。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又率军回师亚洲,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尽管大流士人多兵强但还是遭遇惨败。随后亚历山大联军乘胜南下一举夺取巴比伦,占领波斯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等地,摧毁了大流士政权,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亚历山大还把城市里的大部分居民流放出去。从这时起,古巴比伦开始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人流士被其部将谋杀。亚历山大由此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然而,夺得大片土地的亚历山大并不满足于现状。公元前327年,他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在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并占领印度河流域。由于多年远征,军队气力消耗巨大,加之印度人民的反抗和自然条件的不适应,亚历山大放弃了东进的计划,于公元前325年7月从印度撤兵。不久,亚历山大因发热生病而死。从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到塞琉西王朝时期,巴比伦开始沙漠化,城市居民也逐渐离去。再后来,滚滚黄沙完全掩埋了昔日辉煌无比的巴比伦城。直到20世纪初这颗被掩埋了将近2600年的两河明珠才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古巴比伦的建筑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一书中,曾详记巴比伦城之盛况。当时的巴比伦城面积广阔。幼发拉底河自北而南贯穿全城,河东为老城,宫殿神庙大多在这里。位于城中的国王宫殿极为华丽。著名的南宫包括五所豪华的庭院和用彩绘装饰起来的金殿,其规模之宏大实属惊人。巴比伦的城墙高大厚实,墙为三重,外墙周长16千米,中内墙8千米,墙下有深壕围护,在墙外之东,筑有一道防护土墙,由此形成三重墙垣。巴比伦的街道均用砖铺设,主要大街仪仗大道北通什特门,南连塔庙。街北是主宫,街东有宁马克神庙,街西为南宫。在南宫东北角的幼发拉底河上架有石墩桥梁。离城不远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的神庙。据说,这就是《圣经》所载的通天塔。巴比伦城还有一处重要古迹——巴比伦之狮。这是用巨大岩块雕琢而成的塑像,象征着古代阿拉伯人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英雄气概。由于天长日久、日晒雨淋,狮身的后腰已有裂缝,狮嘴也断落了。狮身上有放置鞍子的凹痕,传说是阿什塔尔神站立之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巴比伦城饱经沧桑,但许多珍贵的文物还是幸运地被保存下来了。

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亦称“悬苑”,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位于古巴比伦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建造的名园。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期是新巴比伦王国鼎盛时期,以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而驰名。相传,空中花园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他的妃子修建的。妃子是米提王齐亚库萨雷的女儿,名叫阿米蒂斯。她来自山区,适应不了气候炎热、缺树少花的巴比伦生活环境,因此经常怀念绿水青山、草木繁茂的家乡。国王为了给她消愁解闷,便模仿她的故乡风光和当时盛行的宗教建筑大神坛造起了这座别具风格的花园建筑。有记载说,尼布甲尼撒国王在15天内就修建起了一座新宫殿,宫殿内有石头喷泉和梯形高地,树木种在高地上,就形成了所谓的空中花园。国王本人的日记描述了他的新宫殿:像山一样高,部分用石头砌成,在15日的期限内完工。日记中没有特别提到花园,不过宫殿里通常都有花园。后来一些希腊文献中更加详细地记述了空中花园:花园面积是120千方米,25米高,也就是城墙的高度。花园里建有一层一层的台阶,每层台阶就成了一个个小花园。花园与花园之间还建有可以纳凉的小屋。花园的底部由许多道高墙组成,每道高墙大约有7米宽,墙与墙之间相距3米。高墙上面架有石板横梁。花园用的泥土置于顶部铅包外套之中,石柱支撑着由椰枣树干制成的木梁,这些木梁非但没有腐烂,反而为上面花园里生长的树根提供了养分。整个花园用巧夺天工的喷泉和水渠网来灌溉。

由于不少描写自相矛盾,许多人怀疑花园是否真的存在。几千年来,由于人们为了重新利用宫中上等的好砖,所以把巴比伦宫殿的高墙挖得不成样子。早期的探险家们在高处的夏宫里寻找花园。夏宫大约180千方米,内有几眼精致的水井,但没有足够的空间修建台阶和种树。一位考古学家认为花园仅于南宫砖砌的拱顶上,而且还在这儿发现了水井。但拱顶实际上可能是国王大臣们办公的地方,也可能是牢房。然而,任何见过宫殿平面图的人都会发现:幼发拉底河在南宫和北宫的北面和西面流过,河与宫殿之间有着密集的建筑。这些密集建筑中的任何一座的上面都可能是阶梯形花园的所在地,也许其中一处真的就是空中花园的遗址。但最引人注目的是西边那块地方。它长190米,宽80米,外墙有20厘米厚,用涂了沥青的砖头砌成。它的北头建有房间,南头则有一块空地。而在空地的一角似有某种类似阶梯的东西。在这特殊的建筑上,很有可能建有一个方形的花园,因为它与设想的空中花园的规模大小相近。同时,它的上面还建有纳凉的房子和人造的梯形小山。

空中花园建筑虽然比不上巴比伦城墙那样雄伟高大,更不如金字塔那样气势壮观,但是作为一种精巧华丽的古代建筑则是出类拔萃的,仅凭它成功地采用了防止高层建筑渗水的方法也足以使它闻名遐迩了。所以史书中人们总是用“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之类的美妙字眼来形容这块凝聚着古代伊拉克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瑰宝。

巴比伦古城墙

巴比伦城修筑得如同堡垒一般,有内外两道城墙,外城墙长达16千米。它又由外、中、内三道围墙组成;外墙用砖砌成,厚约3米;中墙和内墙各厚约7米,可以容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转身。城墙端面建有各秆塔楼和较小的战垛和箭孔。内城墙由内外两道砖砌的城墙构成。城墙顶上那条足以让一辆驷马战车自由转向的宽道对于危险逼近时迅速调动兵力至关重要。整个城墙实际上由一条焙砖外墙和一条带碎石填充物的土砖内墙组成。内墙可能高于外墙,这样入侵者得攻克两道关卡才能进入。城内巴比伦老城区周围的城墙,也采用了类似的安排。老城区呈长方形,城墙长达84米。希罗多德认为,它几个和外墙一样坚固。通过老城区城墙的主要入口是伊什特大门,可能超过25米高,还有15米深的地基,以及用于缓解下沉问题的内部接合点。门的两侧墙上,饰有巨大的神牛雕像和神龙雕像。门楼和街道两旁的墙的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都采用了模砖装饰,描绘了更多的牛和龙的图案。地面部分的模砖,还釉上了亮蓝色和其他顾色。

整个巴比伦城固若金汤。虽然如此,它终究还是没能挡住波斯人和希腊人入侵的铁骑。对城墙最大的威胁,恰恰就是幼发拉底河本身。巴比伦曾有一个湖泊或沼泽上游用于防洪,沿着河岸建有附墙,门闸控制着护城河和城内水道的进水口。然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防止自满的心理。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利用河水的涨落,等到河水平面降到可以渡过的时候,他的军队冲过河床攻入巴比伦,出其不意地攻克了这座城市。巴比伦帝国终于灭亡。虽然这些城墙曾经被使用过,但显然经不起真正的考验。

巴比伦通天塔

《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取名巴别塔。他们用砖和河泥作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到此塔,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在作祟。上帝决定让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相互间言语不通,于是通天塔也无法建造了。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古老神秘的巴比伦城也确实存在着一座“巴别塔”,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通天塔。

巴比伦城里最早的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赫那里布攻占巴比伦时就被破坏了。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派人来参加修塔。通天塔用从黎巴嫩运来的雪松木作为建筑材料,用鎏金装饰塔顶神庙,据说建筑这项浩大的工程用砖就达5800万块,从中不难想像通天塔的雄伟壮丽。通天塔建在一块洼地上,共有七层,塔基的长度和宽度与塔高相近,各为91米左右。阶梯环塔而上直至塔顶神庙。在高耸入云的塔顶上,还建有供奉马尔都克神的神殿,塔的上周是仓库和祭司们的住房。通天塔是祭祀神灵的场所,修建塔的目的主要是连通神人,通过各种祭拜活动来获得神灵的护佑。公元前539年,波斯王攻下巴比伦,他被通天塔的雄伟折服,一反征服者的破坏习惯,保留下了这座塔。

流离失所的犹太人

古城史话

大马士革古城,位于叙利亚西南部。大马士革是叙利亚的首都它建在克辛山的山坡上,面积约100平方千米。

大马士革城约建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世纪曾被埃及法老图坦蒙斯三世征服。在其众多的古建筑中,记载古城不同时期发展历程的大清真寺是朝圣者的首选;它也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地方。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一支犹太人部落居住在此。公元前10世纪,这里成为亚美尼亚王国的都城。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这座城市。在大流士王朝统治时期,安条克取代大马士革成为新的都城。公元前64年罗马人占领了大马士革,希腊化的大马士革变成罗马叙利亚省的一部分,并日趋繁荣。公元636年拜占庭帝国军队失败后,与西方联系长达10个世纪之久的大马士革被穆斯林占领。然后,在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统治时期,大马士革进入了黄金时代;它成为了拥有辽阔疆土,从北非到中国边界之间庞大帝国的都城。公元705~715年期间,一座大清真寺在罗马神庙的旧址上拔地而起。阿尤布王朝建立后,穆斯林统帅萨拉丁在大马士革集结了他所有的军队,于118年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重新作为一个伟大帝国的首都而大放光彩。公元1516年,大马士革和叙利亚一起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

天堂之城

自古大马士革就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据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来到大马士革郊外的山顶,远眺城市的全景赞叹不已。但是他没有进城,而是从原路返回。随从询问原因,他回答说:“人只能进入天堂一次,我若进入这座人间天堂,将来就无法再进入天上的天堂了。”

大马士革城市设计保留了一些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规划结构(例如按照四个方位基点进行定向的街道),由一道具有城门的防卫城墙围护,其布局保持了自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时期形成的风格。有篷的市场、宫殿、光塔和顶塔等都证明了大马士革古城起源于伊斯兰教的历史。大马士革为数众多的清真寺独特而完美,其建筑影响深远。奥马亚王朝的哈里发时期的整体建筑是大马士革进入黄金时代的有力证明。

奥马亚清真寺

大马士革古城之内共有清真寺250座,奥马亚清真寺不但是古城中最著名的一座,而且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它坐落在旧城中央,原本是一座基督教堂,到公元8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占领了这个城市,奥马亚王朝国王于公元705年亲自主持将之改建为清真寺。当时动用了10000名工匠,历时15年,才建成了这座堪称伊斯兰教世界第四大清真寺的奥马亚清真寺。

清真寺的大门高约10米。礼拜大厅长136米,宽37米,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建成,由大理石柱支撑。大厅四壁和圆柱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厅顶垂挂着一盏巨大的水晶吊灯,大厅外的广场四周建有走廊,走廊的墙壁上用金砂、石块和贝壳镶嵌出巨大的壁画,描绘出奥马亚时代大马士革的繁荣景象。三座高耸的尖塔直插蓝天,具有伊斯兰教特有的雕刻、装饰艺术风格。寺前广场一侧有一镶金小楼,据说是储存信徒们贡献的钱财的地方。清真寺中铺着白色大理石,祈祷殿上贴着金色马赛克砖,显得金碧辉煌。像中东很多古迹一样,清真寺的面貌和身份随着时代而变迁,它像变脸一般,任主宰的人为它涂抹信仰的色彩。3000年前闪族人在此修建哈达德神庙,罗马人来了之后改为朱庇特天神庙,后来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信仰,天神庙改为教堂。公元636年,伊斯兰教进入大马士革,把教堂东半部改为清真寺,西半部还是教堂,但后来东半部不断增建,渐渐就将西边的教堂挤没了。

古城堡

大马士革城堡始建于两千多年前,公元11世纪时被彻底改建。城堡用巨石垒成,四周有护城河,河上架有吊桥。城堡的城墙上有300多个射孔,并建有瞭望和防守的高塔。叙利亚历史上三位著名的阿拉伯苏丹(阿拉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努拉尔丁、萨拉丁和扎赫尔·倍贝尔,都在这座城堡中指挥过抵御外族入侵的战役。大马士革古城中的古建筑大多被很好地保留下来。

亚述帝国

公元前11世纪左右,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人所灭,自此两河流域陷入了长期的混战状态。此时,巴比伦北方的亚述开始崛起,经过几百年的苦战,终于击败所有对手,建立了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的建立,与萨尔贡二世(约前721~前705)的野蛮好战是分不开的。

萨尔贡二世在位时,亚述最强大的敌人是乌拉尔图王国。公元前714年,他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乌拉尔图,大军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乌拉尔图国王萨杜里二世兵败自杀。亚述军队歼灭了敌军主力,毁灭了乌拉尔图主神哈尔基神庙,占领大片领土,夺得大量财富、人口而还。

关于这次远征,萨尔贡二世有一篇充满诗意的远征记,它是世界最早的军事文学作品之一。远征记描写他的庞大军队行军扬起的灰尘,好像天边的乌云,遮天蔽日;他的军队士气高昂,好像怒吼的雄狮,威震百兽;他的军队英勇杀敌,好像飞蝗吞噬庄稼,干净彻底。的确,经过几百年连续不断的征战,亚述已经锻炼出一支钢铁般的强大军队。这支军队兵种齐全,有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水师等部队。军队装备精良,进攻性武器为铁兵器,防御装备有盔甲、盾牌。工兵装备有撞城器,这种武器犹如现代的坦克,只是这种“坦克”不能发射炮弹,只能以触角去撞毁敌人的城门或城墙。还有坑道兵,专门挖洞破坏敌人的城墙。据国外学者研究,亚述帝国是世界最早掌握淬火技术和全面地、大规模地使用铁兵器的国家。亚述正是依靠这样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兵器,才得以在西亚地区所向无敌的。

萨尔贡二世在消灭乌拉尔图王国之后,又出兵征服了伊朗的米底(今哈马丹)地区。伊朗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有赖于他的远征记才得以保存下来。

萨尔贡二世像阿卡德王萨尔贡那样,也是个出身不明的人物。他可能是亚述王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的次子,在其兄被神庙祭司集团暗杀之后继位为亚述国王。但也有人认为他并非王族,而是依靠武力篡夺了王位。

萨尔贡二世上台时,正当亚述内外交困之际,以国王为首的军事官僚集团和以神庙祭司为代表的工商业贵族势力发生了冲突。各附属国纷纷起而反抗,便亚述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因此,他上台之后,对内改变其父片面支持军事官僚集团的政策,以大量授予城市自治权的手段笼络神庙祭司,建立以军事官僚和神庙祭司集团为支柱的专制王权,巩固了内部的统治。

萨尔贡二世是亚述帝国最有名的征服者,但他对被征服地区的政策有很大改变。他把亚述历代诸王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的残酷的屠杀政策,逐步改变为强制移民政策,企图诱使被征服地区人民停止反抗。

公元前713年,他下令军队进攻耶路撒冷城,军队将领拉伯沙基就向城里的犹太居民喊话:

“你们要与我和好,出来投降我,各人就可以吃自己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果子,喝自己井里的水。等我来领你们到一个地方,与你们本地一样,就是有五谷和新酒之地,有粮食与葡萄之地,有橄榄树和蜂蜜之地。好使你们存活,不至于死。”

可是,他的这种欺骗性宣传并不奏效,因为对于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而言,被强制背井离乡迁移到异国他乡也是巨大的灾难。因此,被征服地区人民仍在顽强抵抗,亚述的屠杀政策也没有停止。他们把当地壮丁全部杀死,村镇彻底毁灭,妇女儿童则作为战俘强制迁往他乡,充当王室农庄的劳力。

亚述这种极端残酷的政策,也许是由于亚述人的极度自卑所致。因为他们自知比西亚其他国家落后,就对文明程度较高的被征服者采取野蛮的报复手段,企图以此消除自己的自卑感。

公元前705年,萨尔贡二世死于远征伊朗的战争中,但记录他远征军事的文学作品,却流传至今。千古风流功与过,任凭后人说。

波斯国王居鲁士

希伯莱文明虽然受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明的影响,但其主体却是在迦南文化的摇篮中哺育成长的,古代迦南是犹太民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根据考古学家称,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迦南地区。

至于新石器时代的古迹,在迦南发现的更多。据放射性碳14试验结果,约旦河谷的耶利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约建于公元前7000年。在那里发现的兽类及母性女神小塑像表明当时的居民已有生产力崇拜的习俗,镰刀、石磨的发现说明那时他们已开始从事谷物耕种。从耶利哥城的大小及四周少量的可耕地来推测,某种灌溉系统那时也已经发展起来。显而易见,在亚伯拉罕之前5000年,远古的巴勒斯坦居民业已向人类文明大道迈进了。

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更适宜农业耕作的尼罗河谷和两河流域也开始萌芽。公元前5000年前后,尼罗河两岸的埃及人已利用定期泛滥的尼罗河水发展农业,到公元前4000年初埃及人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随后逐渐出现数十个具有城市公社性质的“诺姆”。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的美尼斯把埃及统一为一个国家。此后很长时期里,埃及法老帝国的势力范围从努比亚和埃及起,向北延伸到濒临地中海的尼罗河三角洲,再向东越过西奈沙漠,一直伸展到迦南和叙利亚,与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相继建立的西亚强国交界。

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始于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的苏美尔王国。公元前24世纪属于闪族的阿卡德人灭亡了苏美尔王国,并一度建立了东起波斯湾、西至地中海岸的萨尔贡帝国。公元前22至前21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南端曾经出现乌尔王朝。公元前19世纪80年代,阿摩利人(Amorites)以幼发拉底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兴起了古巴比伦王国,到公元前18世纪上叶汉谟拉比王在位期间达到鼎盛时期,至公元前8世纪才为亚述帝国所灭。公元前7世纪末叶迦勒底人击败亚述军队,并建立了自己的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时发展为西亚强国。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彻底结束闪族在美索不达米亚统治的历史。

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这两大文明发祥地之间早就通过迦南和腓尼基发生交往。当时有一条交通路线从埃及经迦南、叙利亚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在古王国时代,埃及法老的碑记文献多次提及其在迦南的商业利益。同时比布洛斯的迦南人已模仿埃及的象形文字,并发展了一种有音节的文字。公元前3000年迦南进入城市大发展时期。许多后来在圣经中提到的重要城镇都已出现,诸如米吉多、伯善、艾、示剑、基色、拉吉以及约公元前3300年重建的耶利哥等。位于从沿海到内地商道上的拉希什在当时已十分繁荣,城的四周有砖墙围绕并设置有角楼防卫,城内还发现各种青铜制造的兵器、工具,刻有记号的陶器以及带有铭文的埃及蜣螂石。

公元前23~前20世纪迦南文化已由青铜时代的初期过渡到中期。此时由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都处于战乱动荡之中,耶利哥、米吉多、艾等城市在来自东面的游牧民族迁徙侵扰中受到暴力冲击,约旦河西岸的市镇纷纷被人们荒弃,直到公元前2000年,新迁徙民族逐渐在此定居下来,迦南西部和外约旦北部才有明显恢复。这些新居民主要是来自西北闪族中的阿摩利人,最初以游牧为业,逐渐与当地定居务农的迦南人开始发生民族融合。亚伯拉罕率领的希伯莱部落大约也在这前后首次进入迦南地区。

公元前20世纪上半期,埃及正处于繁荣的中王国时代,其贸易溯尼罗河而上,经迦南远达腓尼基和克里特,甚至巴比伦。当时埃及的势力可以达到迦南大部分地区。比布洛斯不但受到埃及经济、文化上的影响,甚至当地首领也承认自己是埃及法老的臣属。

到公元前18世纪下半叶中王国末期,埃及四分五裂、群雄割据,大批被称为喜克索斯人的游牧部族从迦南涌入埃及,征服尼罗河三角洲,并以三角洲东部的阿瓦里斯为都,建立历时百余年的牧羊王朝。他们除直接据有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外,还依靠其封臣、附庸间接统治埃及的部分地区。虽然喜克索斯人的经济文化发展明显低于埃及人,但他们把驯养马以及制造马拉战车、排弓、战斧等技术输入埃及,并简化了埃及文字,这直接为后来腓尼基人创造拼音字母作出了贡献。喜克索斯人的势力范围向北一直延伸到叙利亚北部和幼发拉底河上游一带,紧邻埃及的迦南自然处于这片广袤领域的中心。公元前16世纪中叶,底比斯王国集合埃及各地势力,推翻喜克索斯人的统治,开启埃及新王国时期。被迫撤出埃及的喜克索斯人不得不重新退回迦南南部。

在喜克索斯人统治埃及期间,迦南文化达到其全盛时期。原先以游牧为生的阿摩利人纷纷筑城以居,其首领也成为地方小王。迦南城邦又开始复兴,农业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职业。除了一些较落后的山区和草原部落仍过着游牧生活外,在迦南的河谷、洼地及沿海平原,居民们已发展起较为发达的耕作及园艺业。在手工业方面,出现大量的短剑、斧头、雕像等青铜制品,陶器制作也更为精良;他们不仅酿制葡萄酒、提炼橄榄油,还用毛、麻生产色彩鲜艳、饰有花纹的豪华纺织品和衣服。在米吉多、吉甲和伯善等地都曾发现该时期最富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由于埃及在迦南的政治势力受到削弱,位于从埃及通向叙利亚、腓尼基重要商道上的迦南商业城市得以比较独立地发展,随着商队川流不息通过而更趋繁荣。在语言文字方面,迦南人大多使用阿卡德语和楔形文字,也有一部分讲埃及语和使用象形文字。在宗教信仰上,迦南人的每个公社、城市和部落各有自己的保护神,流行多神崇拜和人的祭献。从住宅和坟墓随葬品来看,当时迦南已有十分明显的贫富分化。

然而随着公元前16世纪前叶喜克索斯人被逐出埃及以及埃及人重新征伐迦南,迦南文化趋于衰落,特别是在手工业生产和艺术方面,陶器质量的显著下降便是明证。新王国时期的埃及法老利用驻军和当地臣服的王公控制了迦南大部,榨取名目繁多的贡赋。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埃及人与在小亚细亚崛起的赫梯王国为争霸西亚不断发生冲突。公元前13世纪初两者缔结和约,分占迦南。在随后的岁月中,来自海上和沙漠地带的部落迁徙、攻掠致使迦南各地动荡不安,也打击着埃及和赫梯在当地的势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犹太人先祖的希伯莱人再度进入迦南,在这两大文明交汇处开始创建自己的文明。

大流士改革

古代希腊人的医学、生理学起源较早。在荷马史诗中,我们已能见到医生一类的人物。在阿伽门农的远征军中,就有一位叫马卡昂的医师,他长于治疗刀、剑一类创伤。也就在史诗中,我们见到了后来的希腊医神阿斯克列皮奥斯的名字。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在杀完求婚者以后,也对房屋进行了卫生消毒,说明当时的人们已对自身有了较多的认识,并注意到环境和健康的关系。

自然哲学产生以后,对人类的探讨有所进步,阿那克西曼德就猜想人是由海里的鱼演变来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则从其神秘崇拜出发,禁止人们吃豆子一类的食物。及至恩培多克勒,有关人类自身的认识进一步理论化。恩培多克勒从其四根说出发,最早提出了类似“物种进化、适者生存”的理论。他说,从四大元素的混合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在大地上游荡。这些生物只是些个别的肢体,如头、脖子、腿、手等。后来,由于爱和憎大规模的战斗,这些肢体便相互追逐并结合起来,出现了动物和人。不用说,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长着两张脸,有的有头无脖子,有的长了无数手脚,还有牛首人身、半人半牛、半男半女的怪物。最后,许多生物因不能繁衍后代而绝灭,仅保存下来现存的数种,人只是其中的一种。

医学和生理学在意大利据说特别发达。据希罗多德说,克罗同城邦的医生特别著名,一个叫戴谟凯代斯的医生先后做过厄吉那、雅典的国医,获得很高的收入。他后来还到了萨摩斯,成了僭主波里克拉特斯的私人医生。萨摩斯被波斯攻占后,他作为俘虏被送往波斯宫廷,因治好了国王大流士的踝关节而深得宠信。但他深知,波斯绝非久留之地,因此在治好王后阿托撒的乳腺炎后,借机回到了意大利。当波斯使节到克罗同要人时,克罗同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把戴谟凯代斯留了下来。另据记载,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阿尔克美昂不仅是个著名医生,而且不顾当时的宗教习俗,解剖了人体,发现了视觉神经。而恩培多克勒利用疏浚河道的办法,扑灭了塞林那斯的瘟疫。据说有一次他还治好了一位被认为已死了1个月的妇女,因而被西西里人奉为神人。

阿那克萨戈拉对动物学有一定的研究。他注重从生理角度解释动物中的某些变异。据说有一次有人牵来一只羊,此羊只有一只角。预言家兰彭声称,此事预兆城邦中会发生两派争斗,斗争的结果是一派得胜,并将独揽大权。阿那克萨戈拉十分不满,认为这纯粹是自然现象,其原因只是另外一只犄角被封住,未能顺利长出来而已。他下令将羊宰杀,打开羊的头颅,将其原因向众人展示。他的这些举动显然让雅典的保守分子不高兴,因而被控渎神,他只得逃离雅典。

古典时代的希腊各城邦,都把公民视为城邦的命根子,对公民的健康相当重视,有些城邦专门由城邦出钱聘请医生,前述戴谟凯代斯只是其中的一个。不过,各邦愿意聘请的可能都是些有名气的医生,更多的医生或者自己开办诊所,或者四方游医。

另一方面,由于科学和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仍然十分不够,对许多疾病,尤其是瘟疫无可奈何。公元前430年雅典的大瘟疫,民众死亡枕藉,医生们束手无策。到这种时候,迷信和宗教就会抬头,人们不免会去求神问卜。在整个古典时代,求神问卜是人们治疗顽疾的最后手段。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各地兴起了阿斯克列皮奥斯崇拜,雅典人郑重其事地举行仪式,把这位医神从外地请来。但香火最旺的是位于伯罗奔尼撒的阿斯克列皮奥斯圣地。据说当人们在庙中睡觉时,医神会在梦中治好他们的病,个别人则得到药方,照章抓药,居然也有灵验的。

希波克拉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事医学研究和行医的。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7年)是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医学之父”。对于这位古代希腊名气最大的医生的生平,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他大约公元前460年出生于科斯岛,从小就随父行医,曾在希腊、小亚细亚、黑海沿岸及北非等地行医,还曾在故乡科斯岛的医学学校里从事过医学教育。他生前已享有很高的声誉,柏拉图曾在其书中两次提到他,且称他为“科斯岛的神医”,稍晚的亚里士多德也称他为伟大的医生。他活了八十多岁,最后逝于帖撒利。

与当时的多数医生不同,希波克拉底十分重视理论总结,写有不少著作。现今流传的归于他名下的著作未必都出自他的手笔,但肯定有一部分是由他完成的。这些著作涉及古代医学的各个方面,大体反映了当时的医疗水平和他本人的医学思想。

希波克拉底不相信“神赐疾病”的谬论,认为所有的病,包括当时他及其同代人还不太理解的癫痫病在内,都是由某些内、外原因引起的。就内部原因来说,他提出了四液理论,认为人类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黑胆四种体液组成的。这四种体液不同的混合比例造成了人的不同气质,它们中哪一种体液占优势,便体现为哪一种气质,如血液多者为多血质,粘液多者为粘液质,一旦体液失调,身体就会发病。就外部原因来说,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一个医生在到达一个地区时,对该地区的坐落方向、土壤、水质、气候、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应有所了解。而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除充分研究病情外,还应考虑病人的体质、家庭,力求多方协调,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否则,很可能事倍而功半。

对于许多具体的疾病,希波克拉底也都进行了研究。他对尿路结石、骨折、颅伤、关节复位等病症及人体结构都有十分精确的知识。

希波克拉底的最大功绩就在于把医学从原始巫术中解放出来,以理性态度对待疾病和治疗,为医学奠定了科学基础。在外科学方面,希波克拉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的宗教习俗禁止人体解剖,希波克拉底等人冲破禁令,秘密进行了人体解剖,取得了许多关于人体结构的知识,为外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波克拉底坚信人的各种疾病均是生理失调和外界影响所致,并首倡体液学说。他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外在条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强调医生应注意各种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这与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十分接近。在病因和治疗方面,他也有很多创见,如强调自然法,不轻易用药而相信自然的康复力等。

希波克拉底给后世影响最大的应是他为医生这一职业确立的道德规范,这就是后世通称的“希波克拉底誓词”。其内容大致是:尊敬师长父母,悉心向他们的子女传授医学知识;用尽全力,采取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不把毒药给任何人;进入别人的家,只是为了看病,不为所欲为,不受贿赂,不勾引异性;有关别人的私生活,不管与医务是否有关,绝不泄露。这些内容包含了医生的主要职业规范,因而在西方传了两千多年,1948年,世界医协大会通过了以“希波克拉底誓词”为蓝本的《日内瓦宣言》;次年,世界医协大会又把它宣布为国际医务道德准则。“希波克拉底誓词”因此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希洛菲洛斯和厄拉西斯托拉图是当时亚历山大里亚最著名的两位医生。希洛菲洛斯写过《论解剖学》、《论眼睛》等著作,可惜都已散佚,仅有少数残篇保留在盖仑的著作中。他论解剖学的著作先介绍解剖的一般指南,接着便详细描述了人体的神经、脉管、消化、生殖、骨骼等系统。他用专章讨论了肝脏的构造及其功能。由于拥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他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超过了希波克拉底学派,比如在大脑问题上,他不仅批驳了亚里士多德心为智慧之源的错误,而且区分了大脑和小脑,认识到脑与脊椎、神经之间的联系。他仔细研究过各种病例,现今使用的某些疾病的名称仍是由他命名的,有些疾病则是由他首先发现的。

厄拉西斯托拉图比希罗菲洛斯稍微年轻一些,也是一位有名的解剖学专家。他正确地描述了会厌软骨在防止食物进入呼吸道中的作用,对大脑、心脏的构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考察了整个人体中动脉和静脉的分布状况,观察到人的肉眼所能及的微血管。他认为人体吸进空气后,空气由肺进入心脏,在心脏内变成活力灵气后随动脉输向全身,其中一部分在大脑中转变为供思维的灵魂灵气,然后灵魂灵气再分布到全身。在这里,厄拉西斯托拉图实际已有了初步的血液循环概念,认识到心脏类似水压泵,动脉、静脉之间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血液循环概念。在西方医学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希腊化时代所兴起的重视人体构造和人体解剖的传统,使西方医学较早打破了对人体的神秘观念,把医学建立在严格的生理解剖基础上,有利于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希腊化时代医学的发展是西方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