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孙子兵法》的战略智慧与管理启示
7859100000014

第14章 谨守“称”而谋战略优势

《孙子兵法》对“称”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称”是实力对比的表现,重“称”才能把握胜利的前提和保证。用兵作战,取得胜利的一方,总是实力占优势的一方,这是用兵取胜中“称”的规律。另一方面,“称”又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在用兵过程中,只要把握作战规律,充分调动对手,切实改变双方兵力的布局结构,掌握用战的时机,就能转变优劣,改变对比,由弱变强,取得胜利,这是《孙子兵法》中“称生胜”的战略思想。为了掌握这一胜兵规律和战略思想,孙子要求了解“称生胜”的胜兵基础,把握众寡结构的胜战规律,并深刻领悟“以数守之”在把握时机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称生胜”的胜兵基础

《孙子兵法》认为,用兵作战赢得胜利,要运用计谋,但任何计谋又都必须建立在自身实力和现有力量的基础之上。如果自身没有较强的实力和力量,那么用兵作战时“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子指出,如果自身根本就没有较强的实力和力量作为保证,即使有一些足智多谋的人,即使有非常好的巧妙计谋,也不可能在用兵作战的战场上扭转局面、力挽狂澜、转危为安,更不可能在战场上彻底战胜对手。所以,用兵者首先要关注和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使自身的实力壮大、力量增强。孙子认为,用兵者应该看到,壮大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的力量,这也是谋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谋略的题中应有之意。对此,孙子作了专门的阐述,孙子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立于不败,又能使敌人失败,就是因为有实力。这种实力的表现,就是在防守时能够力拒强敌,在进攻时能够力胜强敌。拒敌、胜敌,主要靠有实力并且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就是说,用兵要有实力,而实力又是以力量为前提和基础的。

关于用兵作战的力量问题,孙子始终十分看重,并且在《孙子兵法》的不同篇章里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在孙子看来,关于用兵作战的力量问题,可以具体从“力”和“量”这两个方面来分别进行认识和考虑。一方面,是对于“力”的认识和考虑。用兵作战之“力”,主要包括将士们平时形成的内“力”和战场上能够发挥的战“力”。比如,凝聚力、亲和力、激励力和战斗力,战斗力里还包括有实战的“合力”等。孙子认为,内“力”和战“力”应该是统一的、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提高并且在战时能发挥出这种“力”,就要靠将有才能,卒有技能,训练有素,法令畅通,编制合理,严明治理,“视卒如爱子”,“修道而保法”,战时“上下同欲”,“齐勇若一”,“携手若使一人”,“赏其先得”。这些都是用兵要认真、仔细考虑的关于“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于“量”的认识和考虑。这种“量”,是与用兵作战的“力”直接相联系的,并且是用兵作战所需要的“量”。比如,幅度、范围、数量、规模、大小、众寡,等等。对此,孙子认为,这种“量”对用兵取胜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所以,孙子说:“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孙子指出,按照用兵的法则,用兵必须重视与“力”相联系的“量”的问题。这些“量”包括:“度”即幅度,主要指占地幅员限度的大小;“量”即容量,主要指人口和物质资源的多少;“数”即数量,主要指作战兵员的数量和规模;“称”即衡量,主要指敌我双方实力的强弱对比情况;“胜”即胜利,主要指取胜的可能性和能达到取胜目标的程度。在孙子看来,战场上具体的作战力量就是由“力”和“量”这两个方面统一而形成的。其中,“力”和“量”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力”或者离开了“量”都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同时,两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用兵时凝聚、亲和、激励、合成、战斗的“力”制约着“量”的需求和作用,反过来说,用兵时资源多少、规模大小、数量众寡、实力强弱的“量”也制约着“力”的发展和强度。因此,用兵时只有充分注意到“力”和“量”这两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结,把“治力”和“积量”这两个方面及其联结都谋划好、治理好、准备好,才能真正地做到壮大实力、增强力量、提高战力。

不仅如此,孙子还要求用兵时注意,与“力”直接相联系的各种具体“量”之间也有着内在联系而不可分割。因为,这些具体“量”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具体的“实力”,而具体的“实力”则决定着胜负。为了说明这一点,孙子在分别说了与“力”直接相联系的“量”之后,特意指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孙子指出,敌我双方都要以一定的地盘为自己的根据地,敌我双方所占据的地盘虽然不同,但都有一个幅度和限度,这就是“度”。敌我双方所占地盘的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规定着在不同地盘上能养活的人口和能储藏的物质资源有不同的“量”;敌我双方人口和物质资源不同的“量”,规定着双方能够征用的兵员和规模有不同的“数”;敌我双方兵员和规模不同的“数”,规定着双方实力对比时能“称”出有不同的轻重强弱;敌我双方实力“称”的不同,决定了谁能在战争中取胜。《孙子兵法》要求注意与“力”直接相联系的各种具体“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为了揭示用兵作战时“称生胜”的规律。所谓“称”,是在敌我双方实力对比中表现出来的重与轻、强与弱。一般来说,只有经过“称”即对比,敌我双方的实力强弱才能显示出来。不仅如此,“称”还表明,强的一方是因为实力强大,弱的一方是因为实力弱小。而战争中取胜的一方,往往总是实力占优的一方,这就是“称生胜”。“称生胜”是战争的一般规律。战争中,强者胜、弱者败,因此,“称生胜”的规律也可以称之为“称”的胜战规律。战争中正因为有这条规律起作用,所以孙子在其兵法中才特别重视有关壮大实力、提高战力的问题。对此,曹操十分赞同,并说,“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在孙子眼里,能够不断壮大实力、能够不断增强力量、能够不断提高战力的一方,就是“胜兵”。所谓“胜兵”,就是实力强大、战力强劲、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之兵。孙子指出:“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者,形也。”孙子所说的“镒”和“铢”都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在我国古代,1镒等于24两,1两等于24铢,镒和铢比较,镒很重,铢很轻。“以镒称铢”,就是用很重的东西去称量很轻的东西;“以铢称镒”,则是用很轻的东西去称量很重的东西。但是,不论是“以镒称铢”,还是“以铢称镒”,都是说“镒”和“铢”两者轻重相差悬殊。孙子强调“镒”和“铢”,主要是为了说明实力优劣的表现及其胜负结果。孙子所说的“仞”,是我国古代的高度单位。在我国古代,1仞相当于7尺。孙子在此用“仞”,主要是为了表示实践中实力强大所形成的高压。由此可见,孙子上述所说的意思,就是要指出,胜兵的基础是在于实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有了强大实力的取胜基础,胜兵打击对手时就像是用很重的东西去猛击很轻的东西一样,很快就能把很轻的东西击碎;而败兵在实力上总是处于绝对的劣势,它根本没有取胜的基础,因此它与胜兵作战就像是用很轻的东西去碰很重的东西,结果自己被碰得头破血流、身败名裂。所以,能取胜的一方,也就是实力比较强大的一方。由于实力强大,其将士们作战,就像是从几千尺的高山上决开山涧积水往下猛冲那样,它能够荡涤一切,并且势不可当。孙子认为,这就是用兵作战所需要的“形”,即实力强大的表现。因此,所谓“称生胜”,总是以实力强大为基础和前提的。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增强自己的力量、提高自身的战力,两军实力进行对比时占有绝对的优势,用兵作战最终取胜才有坚实的基础,赢得胜利才有可能,这就是所谓“称生胜”。

第二节 众寡结构的胜战规律

如前所述,“称”在用兵取胜的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应该说,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但是,人们对于“称”和“称生胜”不能作简单机械的理解。要看到,孙子在说能生胜的“称”之时,是把“数”作为“称”的前提的。也就是说,“称”离不开“数”,“称”依赖于“数”,“称”本身包含着“数”。这个“数”,主要就是指作战兵员的数量和规模。“称生胜”在“数”的方面,实际表现为兵员数量和规模在众寡结构上的对比优势。“称生胜”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说明能以众击寡者就可能取胜,而以寡敌众者则可能失败。所以,“称”的胜战规律,从某种程度来说,又是一种用兵调整众寡结构的胜战规律。

从孙子的表述来看,“称”以具体的“数”为前提,“称”离不开“数”、依赖于“数”并且包含着“数”。这说明,“称”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可变的。因为,具体的“数”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可变的。首先,具体“数”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因为,具体存在的“数”的前提和基础是“度”和“量”,没有一定的占地范围即“度”,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即“量”,就不可能在范围和容量上形成一定的具体“数”。具体的“数”依赖于具体的“度”和“量”,具体的“度”和“量”是具体的“数”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其次,具体“数”的布局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具体“数”,并不等于在一切条件下的具体“数”,具体“数”的布局不会绝对均衡,也做不到绝对均匀。如,在城市里面人口集中,并不等于在偏远山区人口也集中,由于生活生产的环境条件不同,城市和山区的人口布局永远也不可能绝对均匀。最后,具体“数”的状况是可以改变的。在具备某种具体条件的环境情况下,具体“数”可以增长;在丧失某种具体条件的环境情况下,具体“数”也会相应减少。现实中的具体“数”始终不会永恒不变。总之,从现实中“称”所包含的具体“数”来看,具体“数”的依存性反映了具体实力依赖于存在条件,具体“数”的不均衡性反映了实力布局不平衡的状况,具体“数”的变动性反映了一定条件下实力增减的具体情况。从“数”和“称”的关系来看,由于具体“数”是具体“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具体“数”发生了变化,具体的“称”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所以,现实中的“称”不是毫无条件的,也不是完全绝对的,更不是永恒不变的。

《孙子兵法》把现实中的“称”看作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可变的,并且把调整众寡结构看作是胜战规律,这实际上解决了用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战争中,由于“称生胜”的规律起作用,因此,能够取胜的一方总是实力占有优势的一方,而失败的一方总是实力处于劣势的一方。“称生胜”的规律,不仅在战争的过程中起作用,而且在战争的全局和局部上也起作用。战争全局包含着局部,但战争全局又是由局部构成,因此“称生胜”的规律,在战争的全局和局部上都起作用。也就是说,能够在全局上取得胜利的一方,总是在全局上实力占有优势的一方,能够在局部上取得胜利的一方,也总是在局部上实力占有优势的一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在于,在全局上实力占有优势的一方,是不是在局部上实力就必定占有优势?在全局上实力不占优势的一方,是不是在局部上实力就不能占有优势?在全局上实力占有优势的一方,会不会因为在局部上丧失优势而最终导致在全局上丧失优势?在局部上占有优势的一方,会不会因为局部优势的不断扩大而最终导致在全局上取得优势?孙子认为,优势是“称”出来的,“称”是以“数”为前提和基础的,“数”则是可以调整的。具体“数”的调整变化,会导致具体“称”的内容和结果发生变化,具体“称”的结果发生了变化,具体的优势状况就会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中的优势也是可以调整的。调整的策略和方法就是孙子所提出的“致人而不致于人”。从结果来看,如果能够运用这个策略方法,并且能够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点,那么尽管在全局上不占有优势,但是在局部上也可以形成优势,而且通过局部优势的不断扩大,可以使双方实力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局部优势可以转化为全局优势,局部胜利可以演变成为全局胜利。

《孙子兵法》揭示出来的用兵取胜规律,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调动对手来改变对手的力量布局,从而改变双方实力对比的众寡结构,最终谋取胜利。对此,孙子特别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我专而敌分”。孙子反复强调这些,就是要求用兵者们注意,在战场上随时都要积极主动地去调动对手,让对手不断暴露出其具体实力、现实行踪、兵力布局、攻防企图和进击线路,我方则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攻防实力和兵力配备,要尽量隐蔽自己的运动行踪、作战意图和作战路线,于无声中集中兵力,声东击西分散敌军。孙子强调这些的真实用意就在于,在作战双方势均力敌条件下,或者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要尽量改变战场上双方用兵实战的众寡结构,做到“我专为一,敌分为十”,这样,在作战时就能在各个局部上保证“我众而敌寡”,我方在各个局部上对敌作战就能做到“十则围之”、“以十共其一”、“以众击寡”、“以镒称铢”,并且通过这样的局部胜利的不断扩大,最后使局部胜利演变为全局胜利。

《孙子兵法》根据“称生胜”的用兵法则,通过“致人而不致于人”策略方法,进一步阐明了实战中调整众寡结构的胜战规律,这不仅揭示了一般用兵取胜的规律和方法,而且揭示了在势均力敌条件下战胜敌人的普遍规律和方法,同时还揭示了面对强敌、以弱胜强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第三节“以数守之”去把握时机

孙子所提出的“称”,直接涉及“数”,而“数”这个概念,又是在《孙子兵法》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概念。例如,“治乱,数也”,“凡制众如制寡,分数是也”,“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以数守之”,等等。一方面要注意,孙子讲兵法,对“数”这个概念十分重视;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孙子在不同的地方所说的“数”,其具体含义并不完全一样,而是有所不同。

具体地说,孙子在其兵法中所说的“数”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数量概念,至少有以下方面的不同用法和含义:(1)在组织编制方面。孙子说:“治乱,数也”,“凡制众如制寡,分数是也”,“数”或“分数”是指古代军队进行组织的编制量。(2)在兵员数量和规模方面。孙子说:“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是指与“力”直接联系的量。(3)在用兵制胜方面。孙子提出:“五事”(道、天、地、将、法)、“知胜有五”、“将有五危”、“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数量是历数胜败之道的内容。(4)在众寡对比方面。孙子指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以十共其一”、“以众击寡”。数量多少主要是指攻击时的兵力运用。(5)在事物比例方面。孙子说:“十去其七”、“十去其六”。数量是指所占比例。(6)在环境条件方面。孙子说:“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四宿者”。数主要是指天体运行和地理差异。(7)在综合概括方面。孙子说:“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色”(青、赤、黑、白、黄),“五味”(酸、咸、甘、苦、辛),“五火”(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数量是对具体数目的概括。(8)在法则、规律方面。孙子要求“以数守之”,“数”是规律和法则的意思。严格地说,上述八种用法,大多数都包含在数量的概念中,与数量概念含义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用来表示编制单位的“数”的概念,另一个是用来表示法则、规律的“数”的概念。

在孙子所说的“数”中,关于“以数守之”这个要求,值得注意。为了强调辅助进攻的手段和方法,《孙子兵法》在“火攻”中提出了“以数守之”的要求。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它却揭示了用兵作战在采取行动时必须遵循的一般法则。孙子所提出的“以数守之”,具体地讲,就是要求在行动之前必须做到,正视事物存在的现实,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准备灵机处置的措施和方法,把握住有利时机实施行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以数守之”要求人们高度重视下列因素:

第一,事物的多样性。孙子说:“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孙子指出,火攻的具体功能和形式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于烧毁人马、烧毁物资、烧毁辎重、烧毁仓库、烧毁粮道。因此,要注意事物的多样形式,以便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形式。

第二,存在的因果性。孙子说:“行火必有因。”这就是告诉用兵者们,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种结果,一定的事物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和发展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发展,无因之果、无果之因都是不存在的。因此,要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找到原因,把握根据。

第三,产生的条件性。孙子说:“烟火必素具。火发有时,起火有日。”进行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准备发火器材,要选择有利的时辰和日子。孙子告诉用兵者,具体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又是多样的、具体的。因此,要注意事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条件,根据条件推进发展。

第四,现实的变化性。孙子说:“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火发于内”,“火可发于外”、“火发兵静”。孙子指出,火攻的具体形式、存在范围、发生情况等,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这一点是用兵者必须要知道的。因此,要注意现实事物的具体变化,根据变化及时应变。

第五,处置的灵活性。孙子说:“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攻时,要根据情况及其变化恰当地用兵,内部起火需要外部策应,内部起火却很安静需要观察等待,火势旺盛视情况进攻或止攻,外面放火可不必等待内应。孙子在这里说明,实践中处置问题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固定模式,处置问题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因此,要注意解决事物问题的灵活性。

第六,发展的规律性。孙子说:“火发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气候干燥就是有利发火的天时,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起风是有利发火的日子,上风处发火必然迅速向下风蔓延,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会停止,这是规律。孙子告诉用兵者,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因此,要注意认识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孙子提出“以数守之”,不仅仅是为了提醒用兵者们要把握有利的实战时机,更重要的在于孙子为用兵者制定了一套在实际用兵时把握时机的方法论。通观《孙子兵法》,所谓在实际用兵时把握时机,简单地说,就是经过用兵决策之后进入战场,要根据战场的特殊环境和时局变化的实际情况,准确抓住用兵出击或行动的有利条件,而这种有利条件往往是在某一时间才会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时机是要把握实战中具有时间限制的有利条件。要把握这种条件,说一说容易,实际把握却很不容易。因此,把握时机必须考虑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必须着眼于“时机”和“抓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重视客观规律。要先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生存状况及其变化规律,这样,才可能知道在什么时间会出现自己所需要的有利条件,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时机”。另一方面,要发挥主观作用。要针对现实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选择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去应对事物及其变化,这样,时机出现了才会被“抓住”。通过规律、条件和手段,把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统一,就是把握时机。所以说,把握时机,必须“以数守之”,而“以数守之”,就必须做到遵循规律,机动灵活。换句话说,只有按照条件变化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去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才能把握住时机。孙子所说的这一点,对于准备出战取胜的用兵者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孙子在两千五百年前所说的这一点,对于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搏击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四节“尊称”而“强壮自身”

以“称”为标准和条件阐明胜兵优势,突出表现了《孙子兵法》在用兵制胜方面的战略智慧。这一战略智慧,不仅揭示了“称生胜”的胜战规律,而且阐明了胜兵基础、胜兵的战势结构、胜兵的法则、胜兵的时机把握,从而指出了战场上的胜兵之路。

“称”,在方法上要求进行比较,讲究权衡利害轻重。《战国策·赵策三》曾记载这样一件事,“魏魃谓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决蹯而去。虎之情,非不爱其蹯也。然而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者,权也。今有国者,非直七尺之躯也。而君子之身于王,非环寸之蹯也。愿公熟图之也。’”这件事说的是,有人设置绳索捕捉野兽,结果套住了老虎的脚,老虎大怒,挣断自己的脚掌跑了。老虎的这种情况说明,老虎不是不爱惜自己的脚掌,然而它不能因为数寸之小的脚掌,去损失掉自己七尺之大的身躯,这是权衡利害轻重的结果。君王如今拥有一个国家,就不只是几尺之大的身躯;而君王的身体对于君王来说,也不是数寸之小的脚掌。希望君王认真考虑这些道理。“不以环寸之蹯害七尺之躯”就是讲权衡利害结果,也就是讲“称”。不讲“称”,就不会权衡利害,就不懂得孰轻孰重,就不能制胜对手。所以,《孙子兵法》讲用兵之道时,要讲“称”,要讲实力比较,要讲权衡利害关系,要讲如何改变局势战胜对手。这实际上就是孙子讲“称生胜”的意义所在。

《孙子兵法》所揭示的“称”的胜战规律,或者说优势压倒劣势的规律,不仅在两军交战的战场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在所有的竞争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在一切的竞争领域实际上都有“称”的胜战规律在起作用,比如,技术领先胜过技术落后,现代装备胜过手工工具,优质产品胜过劣质产品,治理完善胜过管理不善,制度公平胜过制度偏颇,开放创新胜过封闭守旧,现代科学胜过传统迷信,合理机制胜过畸形机制,先进手段胜过落后手段,等等。优胜劣汰体现的是竞争领域的普遍规律,而孰优孰劣就是通过“称”后而显现出来的。由此可见,“称”的胜战规律也是在竞争领域普遍起作用的根本规律。因此,认识和把握“称”的胜战规律,对于现代市场中的竞争者们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认识和把握“称”的胜战规律,首先要了解和明确“称”及其作用和要求。在《孙子兵法》中,“称”主要表现能与胜直接相联系的内部实力。因为,“称”具有比较轻重、衡量利弊、显示优劣的作用。发挥“称”的作用,就能够进行最优选择,从而趋利取优,壮大实力,以镒称铢。当然,“称”又有“对称”和“不对称”的区别。所谓“对称”,表现的是相对双方在数量、规模、状态、排列、形式、实力等方面势均力敌的状况;所谓“不对称”,表现的是相对双方在数量、规模、状态、排列、形式、实力等方面相差悬殊的状况。竞争领域中,“称”的胜战规律起作用,实际上是以“不对称”为前提的。因为相对双方“不对称”,才能显示出孰重孰轻、孰利孰弊、孰优孰劣,才能“称”出存在实力差距。所以,与胜直接相联系的“称”,实质上是要求打破“对称”的平衡,造成“不对称”的非平衡,从而导向“称生胜”。按照这个要求,《孙子兵法》阐述用兵之道时必然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先为不可胜”;另一方面,要“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通过调动对手,造成敌我双方力量的“不对称”,从而使我方能够“以十击一”、“以众击寡”,取得胜利。

而“先为不可胜”,则要求“先胜而后求战”,强调的是“不可胜在己”。因此,遵循“称”的胜战规律,首先要千方百计强壮自身,保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三略》指出:“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治民使平,致平于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平。”“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治,心降可以保终。将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三略》,实际上指出的是强壮自身队伍实力的大体方法:

第一,建章立制。没有规矩将出现混乱,没有规矩明示不能得人心,没有规矩和程序就不可能壮大实力,因此,“降心服志”,使人心悦诚服,必须建章立制,颁布准则,“设矩备衰”。

第二,严明治理。内部治理必须严格公平,赏罚分明,树立威严,任贤用能,诚服大众,能做到“赏罚明”、“官人得”、“所任贤”,就能做到“将威行”、“士卒服”,而让“敌国震”。

第三,恩威并施。将帅对待部下,平时注意恩威兼用,施恩树威,就会出现“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这样的队伍行动起来就不可抵挡,治兵将管、教、爱结合起来,其队伍就能称雄天下。

第四,公平合理。众事公开,遇事不惑,理事清明,处事公正,办事透明,公平公正就能赢得众人之心,进而产生凝聚力,增强说服力,必然导致内部和谐,团结稳定。

第五,任人唯贤。任贤,既能开创事业,又能善始善终。所用贤人所有的方法都能符合民心,就能使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家乡,人们就能拥护政令,讲究道德。

第六,提高素质。牢记“道”是应遵循的法则,“德”是应拥有的情操,“仁”是应具备的亲情,“义”是应尽到的责任,“礼”是应遵循的规范。这样,就能夙兴夜寐、当机立断、恻隐之心、修己安人,各得其所。

尊“称”,首先要谋“称”。不论是用兵作战,还是其他竞争,都不仅要千方百计地谋巧,而且要脚踏实地地谋“称”。所谓谋“称”,就是谋取能胜过对方的自身实力和有利态势。所以,谋“称”又要求先自“称”,有了分量和实力后再对“称”,最后用实力说话,用实力取胜。这就是《孙子兵法》告诉人们的关于“称”的道理。

§§第三篇 管理启示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就必须阅读《孙子兵法》”

———[美]摩根·威策尔

《孙子兵法》处处闪烁的战略智慧,不仅为现代竞争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指导,而且也为现代管理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例如,孙子关于“五事”、“七计”与“庙算”胜负判断方式,关于“因粮于敌”、“用战贵胜”的代价收益思考,关于“择人任势”、“将者五德”的选才任贤方法,关于“形圆不败”、“分数形名”的组织管理方式,关于“修道而保法”、“能为胜败之政”的内部治理要求,关于“奇正相生”、“不可胜穷”的创新发展策略,关于“度、量、数、称、胜”的制胜谋想提示,关于“谨察复索”、“动举不迷”的慎重行动准备,关于“善者伐谋”、“上下同欲”的开拓前行思路,关于“知己知彼”、“先知胜人”的基本谋略告知,等等。这些对于在现代管理中进行战略谋略,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对现代管理中的事前决策、经营发展、人才使用、组织运行、内部管控、资源配置、创新求进、预测发展、信息采管等,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