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7862600000104

第104章 山西院落文化之谜

散布山西的百年民宅知多少?由于经历了明末清初一系列战争的破坏,现存的山西明代宅院较少,而保存较完整的大多是清代山西商人的豪宅,如清代金融中心祁县、太谷、平遥几县,交通沿线上的阳泉、介休、灵石、襄汾等地,除了对外开放的几处宅院群落之外,还有许多散落的老宅院,有些甚至藏在深山僻壤,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开发。

明代的经济政策对河东盐商和泽潞冶铁商人最为有利,明代晋商的代表当属晋南盐商和泽潞铁商。清代以旅蒙商人和票号商人最为风光,清代山西富商大多是集中在晋中一带的票商和贸易商人。这些大商人都曾经建筑了豪华富丽的大宅子。遗憾的是,他们当年的大宅子在兵燹战火和社会动荡中多已化为乌有。

随着明代手工业、商业的蓬勃发展,平遥城内作坊四起,商贾云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工艺水平的提高。清代中叶以后,平遥城里的票号典当业迅速兴起,更加丰富了城市建筑的内容,新兴的商家都在扩建具有更多功能、更强商业竞争力的店铺;凭经商而发迹的人们,大兴土木,城乡民居建筑的质量和档次因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华美宏大、匠心独运的建筑散落在繁华的市面上,遍及平遥城的大街小巷中,在明代城墙的护卫中,富商大贾的宅院林立街头巷尾,成为平遥古城献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平遥城里现存的四合院达3000多处,其中完好者有400多处。规模较大的十几处古宅老院,包括有日升昌票号第一任总经理雷履泰于道光年间在城内上西门书院街的宅子,有西门外的冀升在明清两朝几百年间陆续修建扩建的鲤鱼跃龙门院子,有天成亨票号首任总经理侯王宾在沙巷街的老院子,有侯王宾之子侯殿元的“七间七檩”宅,有与日升昌争辉的蔚盛长票号掌柜和遵濂的旧居,有清末民初平遥城里有名的“兴隆义”布庄、钱庄的东家赵大第的院子,有晚清平遥最有名气的文人王沛霖的宅第……这些古宅老院,就是明清众多山西宅院的最好注脚。

等级制度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最显著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的宫殿、庙宇、住宅文化也充分体现出这个特点。山西宅院中的等级观念的体现,可谓是淋漓尽致。山西宅院多为左右对称的正偏结构,正院上高下低,中庭开阔,尊卑有序,等级分明。正院宽敞,正房高大,厢房低于正房,也小于正房。

以太谷曹家宅院为例,正院都是四合院,正房必设在正院里,正房的屋顶比厢房高,台阶比厢房也多一两级,账房院与主人居住的屋舍相比,就要低矮简陋得多。账房不论是正房还是厢房,门前大多不设台阶,即便筑台阶也只是一级台阶而已,以示其地位低主人一等。偏院则是紧靠正院厢房墙壁修建的一排低矮的东西房,供佣人、保镖、厨子们居住。偏院院子狭长,通往正院的门闩都安装在正院的一面,这样主人可以随时到下人住处走动察访,下人则不得随便出入正院。在晋中的几个商家大宅院里,这样的格局都是非常突出的,充分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制要求。

台阶或踏道也因居住者的身份而有差别。宋人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对台阶有专门的尺寸规定:“造殿阶基之制,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心,则方三寸五分,其上下叠滥,每层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壶门造。”“造踏道之制,长随间之广,每阶高一尺,作二尺踏,每踏高五寸,广一尺,两边副子各广一尺八寸。如阶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层,高六至八尺者五层或六层,皆以外周为第一层,其内深二寸,又为一层,至平地,施土衬石,其广同踏。”这种营建法式虽然是为宫廷建筑而设置,但到明清时期,已经广泛用于民间的豪华宅第。从山西宅院里,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规格尺寸。直观地看,就是主人居处的台阶级多、阶宽、台高,下人居处的台阶低下简陋,也就是通常说的什么等级的人,住什么等级的房。

明清山西宅院的庭院大都是方砖墁地,方砖的尺寸规格多为三四十厘米见方。等级越高的建筑,铺地的要求也越高。铺砌地面时,工匠须严格遵守磨砖对缝的要求,有的还要在砖缝中挂上油灰。油灰的主要成分是白灰和桐油,以保证地面的牢固耐用。考究的地面在铺砖之后,还要涂刷几遍生桐油,保持表面光滑美观。明间的中线上须用整砖,不可以对缝。而在游廊或室外铺地时,除了中线上必须用方砖之外,边上可以配砌小砖,院里十字甬路的中线上要用方砖,边上也可铺设小砖以舒解一下等级制度建筑的沉重压迫感,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年年岁岁生长在大院砖缝中的小草,只是沿随着循环往复的自然生长规律,对院落的兴衰和主人的变易,或许早已淡忘。

封建时代遵行男尊女卑的纲常观念,“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旧观念在山西宅院建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小姐的绣楼通常修建得低矮狭窄,虽说是精致小巧,却也有旧时不许女子出人头地、女子个性不得张扬等传统说教隐喻其中,束缚女性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在宅院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太谷的曹家宅院将绣楼缩进几尺,以限制闺阁中人的视线,从建筑上阻断她们的左顾右盼,禁锢她们的思想,这也是封建时代对于女性的要求,遵从礼教,淹没个性,忍让退缩,随父随夫。歧视女性的建筑文化,即使到了民国仍然没有大的变化。如定襄河边阎锡山故居中,被主人珍视一生的五妹子的绣楼就建在一个视线非常狭窄的地方,虽说五妹子来此居住的日子屈指可数,但从房屋收缩、低矮简陋的格局看,仍然没有摆脱女性从属的可悲地位。

明清山西宅院建筑中,对风水也是颇为讲究的。建院前,先请风水先生堪舆选址,起根脚、上梁时,要祭拜天地、鸣炮示庆,墙腿刻“泰山石敢当”,或者在门前立一石敢当,房后立一避邪镇妖之物,以求得心理上的平稳安慰。祁县乔家宅院从一号院的院门向里走时,地平线逐一抬高,至尽头的正屋,还要修建几级踏步,既迎合了风水术中“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又符合建筑物的内在要求。明清时的山西许多民居建筑物,多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特点,背山可以迎纳阳光和温暖气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的凉风,向阳可以采纳良好的日照,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患,建造良性循环的小气候。这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媚俗的成分充斥其中。

自宋代以来,阴阳五行、八卦风水说在北方极为流行,住宅的平面布局很大程度上依五行八卦决定,如宅子的地势如果与四神相应,最为吉祥,可以增福添寿。古代神话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道家四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白红黑四种颜色。古人认为,东为上为阳,西为下为阴,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宁让青龙高三头,不让白虎压一筹”,所以风水里就有“东高西低,阴不压阳”之说。而且还强调建筑物的后部气势要高,东边青龙有流水,西边白虎有道路,前有朱雀把门,后有玄武镇守,这样的宅子才算是福宅。

基址确定之后,还要请风水先生相宅。风水先生根据建房者的生辰八字,决定住宅中轴线的角度,先用罗盘定准正南正北向,再向左或向右调偏一定角度,叫做抢阳或抢几分阳。这是说主人的命不够硬,朝正南建房,恐承受不起,普天之下只有皇宫才可以朝正南开门。一经确定正院、正房的位置和尺寸,其余厢房、倒座房、偏院各房就可依照一定的程式迭减,全院的格局也就基本上确定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圣人教诲,早已渗透到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选择宅基地的首要标准是背山面水,宅主人既要享受仁者的崇高,也要享受智者的惬意。这种选择,既是地理的原因,也有生活方便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