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7862600000036

第36章 莫高窟万道金光之谜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石窟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完美的立体艺术。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有不少谜,莫高窟出现的万道金光就是其中之一。

雨过天晴、空气清新的清晨或黄昏之时,如果从敦煌城驱车沿安敦公路向东南而行,就会被几十里以外的三危山呈现的奇特景象所吸引。只见这座陡然崛起、劈地摩天的大山之巅,在朝阳或落日余晖的照耀下,放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莫高窟的这种奇特景象,千百年引来无数人的瞩目。最早记录这一现象的,是唐朝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的《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碑文记载:“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僧,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文中所指的山即三危山,所造的龛像,就是敦煌千佛洞最早的洞窟。

我国最早记载山川地形的《尚书·禹贡》中就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话,可见早在新石器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了。据《都司志》“三危”条下注释:此山之“三峰耸峙如危欲坠,故云三危”。三危山也由此而得名。若登上山巅,可东望安西,西尽敦煌,山川树木,尽收眼底,所以古来又有“望山”之称。

对于莫高窟的佛光,科学界存在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三危山纯为沙浆岩层,属玉门系老年期山,海拔高度约1846米,岩石颜色赭黑相间,岩石内还含有石英等许多矿物质,山上不生草木,由于山岩成分和颜色较为特殊,因而在大雨刚过、黄昏将临,空气又格外清新的情况下,经落日余晖一照,山上的各色岩石便同岩面上未干的雨水及空气中的水分一齐反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将万道金光的灿烂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另一种解释是: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崖前有条溪,在唐代叫“宕泉”,现今叫大泉河,河东侧的三危山与西侧的鸣沙山遥相对峙,形成一夹角。傍晚,即将西落沉入戈壁瀚海的落日余晖,穿透空气,将五彩缤纷的万道霞光洒射在鸣沙山上,反射出万道金光,这正是我们有时看到的“夕阳西下彩霞飞”的壮丽景象。

无论是出现在三危山,还是鸣沙山两个方向的所谓“金光”,都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的自然现象,究竟何种解释更为客观,有待进一步探研,揭示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