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褒,三分畅”是对爱听好话的人的一种讥诮。从这句俗语的内容本意看,不论是褒人还是受褒的人,都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总则。准确性如何,我们根本没法用百分数给它分辨出来。所以这里说的“三分”,自然也仅仅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吧!
曾经看到一个人,为了争个生产队长的职务,费尽口舌,不管在什么场合,不论事情是非如何,甚至明知队长的生产决策是错误的,对今后社员的分配会带来很大损失。但他总是一副笑脸,说:“队长主意很好……”,千方百计在队长面前横褒直褒一番。有人不服,提醒他说:“你说话也该存点良心吧!”对曰:“人嘛,明知褒,三分畅”。说明他明知自己的话是“贼骗乞食秃”的。
大凡贪心慕位的人,大多不顾及人格,驰情于嗜欲之境。“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得到的回答,当然是“君美甚”,“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同仁这样议论:老子《道德经》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话未免过于偏激。实事求是说来,信言不一定不美,美言不一定不信。老子对这常识性的道理不是不懂,之所以发了这一议论,是因为世人偏偏喜欢把它扬弃,代之而接纳“明知褒,三分畅”。
按《道德经》注:“美言”,华美之言,乃巧言也。人如果不悟道德之妙,等于自入陷阱。所以老子有训:“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褒”固然很“畅”,“畅”未必真畅也!“十年动乱”时期,大家都得褒林彪为“林副统帅身体永远健康”!看他站在台上,抬起的手不时挥动,好像真够“畅”,可是他不知天道无情,果然畅未能到尾。
历史不知记载多少“明知褒,三分畅”的事例。清顺治死后,谥为“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智仁纯孝章皇帝”。至乾隆时候,觉得这褒还不够,便加码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这一连串的褒词,死者在地下如果真有灵觉,一定神麻灵酥的。
“明知”这是“褒”,居然要这样“褒”才够“畅”。《毛诗》《书经》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古代现代,似若一辙。那个生产队长真是得到褒经真髓了!
“一号米饲百样人。”其实,也有不好“畅”的。明朝闽县太仆卿兼御史董应举(忠介)与俞大猷幕下的游击将军陈第(一斋)友善,每碰到一起议论问题,都要争得脸红耳赤,时称为“骂友”。陈第卒时,董应举作了一祭文云:“遍交宇宙无两”。原来陈第未卒之时,每自信生平无两骂友,所以董应举器之曰:“今骂不可得闻矣!”当陈第病亟,董应举写了一首诗云:“平生好争论,好友辄相骂,及其疾病时,惶惶忧日夜……百物皆可求,好友难再假……吁嗟陈一斋,使我食不暇”。
董应举与陈第交往,确实是生活的榜样,可惜并不多见。
古今中外有作为的政治家,大体上都能实行广开言路,倾听各种不同意见。但也常常被一些居心叵测者用阿谀奉承的话灌醉。其事例不胜枚举,可知“褒”之可怕!
有人说,什么都不可怕,只有愚昧可怕,甚至比贫困更可怕。“明知褒,三分畅”其实是最大最大的愚昧,因为他常被善“褒”的人所左右,甚至被牵着鼻子走!
——原载《石狮日报》2000年8月5日